目前在中國書畫藝術品市場拍賣中,近現代名家作品的數量最多,也最為搶手。 拍賣成交價在億元以上的作品也時有耳聞,如齊白石、李可染等,特別是2011年7月16日西泠印社春拍任伯年的重彩人物之作《華祝三多圖》以1.45億的價格成交(加上佣金1.67億元)。 有的拍賣行還專設“中國書畫近現代名家作品專場”。
分析這些作品好賣又價高的原因,一是時間上離我們較近,人們比較熟悉;二是作品的數量相對古畫來說,較為充足;三是其中一些名家的後輩加入宣傳炒作。 所謂“古畫炒不過今畫,活人比已故名家的作品好賣”等傳言,似也不是空穴來風,實在與當下社會人們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風氣有關。 現在參與書畫藝術品市場買賣雙方的人員結構都比較複雜,市場上名家作品供小於求“粥少僧多”、收藏者惜售“只進不出”的狀況下,使書畫藝術市場出現“貨源”不足與大眾收藏之間的矛盾。
從1993年上海朵雲軒首開藝術品拍賣,至今已有20個年頭,好的書畫和可供拍賣的書畫也日趨減少。 因此,仿造和冒充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的情況也層出不窮,甚至愈演愈烈。 如1995年10月28日,在浙江國際商品拍賣中心舉辦的杭州秋季書畫拍賣會上,浙江紹興中澳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定林以110萬元拍下了張大千的畫作《仿石溪山水圖》。 因當時台灣也有相同的一幅,因而出現了中國書畫市場一樁著名的“真假之爭”——謝稚柳與徐邦達關於張大千《仿石溪山水圖》真偽之爭。 雖然該幅作品在謝稚柳去世後的1998年將其定為偽作,但是謝稚柳的夫人陳佩秋仍堅持認為此畫不僅是張大千的真跡,而且是真跡中的精品。 不 僅僅是已去逝的名人書畫被冒假上拍屢見不鮮,而且就連當時還在世的名家,如啟功和吳冠中的書畫也被仿造,並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拍賣場上,無奈之下啟功先生常 說:“你們不要找那麻煩,造假字是歷來禁不了的,何況人家也要吃飯。”吳冠中也痛斥說:“畫家的畫被人仿冒了,居然好多年打不贏官司,以至於一些畫家在拍 賣現場,眼睜睜地看著冒自己之名的劣畫被拍賣,也只能怒目而視,或拂袖而去,拍賣者徑自拍,假冒者兀自乾著假冒的營生,購買者心甘情願地花小錢買贗品,明 目張膽到瞭如此地步。”這些狀況說明,中國近現代名人書畫假冒氾濫,其原因來自多方面:既有賣方(拍賣行等)把關不嚴、道德缺失、明知故犯之原,又有購買 者素質不高而貪便宜之因,更有中介書畫製假販假者危害之故。 因此,當前中國近代名家書畫真偽鑑定,似已關乎到中國書畫市場能否健康、有序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鑑於以上現實情況和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性,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在博物館工作中的經驗體會,就中國近現代名家人物畫的辨偽的相關要素,作一個簡單的論述,不當之處,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直以來中國近現代名家的山水、花鳥畫在拍賣場等藝術市場上充當主要角色,真偽的辨別和爭論時有耳聞,購買者也多喜歡這類題材,如吳昌碩和張大千的花卉、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賓虹的山水等,意在使人陶冶情操,所以一直受人青睞。 隨著人們藝術鑑賞水平的不斷提升,表現較為單一而技法甚高的人物畫開始引人注目,尤其海派人物畫家任伯年及任氏家族的人物畫,以及周昌谷、方增先等為代表的“新浙派”以人物畫家的作品,在藝術拍賣市場上逐漸成為新寵,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況。 人物畫較山水和花鳥創作,對造型的把握要求更為準確,點線的運用要求更加干淨利落,重複添筆和多次修改較少,因此其藝術表現和技法應用要求更高。
下面談幾點近現代名家人物畫辨偽的相關要素:
一是比較法。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鑑別,即要做到“知真識假”和“知假識真”,這是辨真偽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 就 “知真識假”而言,現在一些國有收藏單位如博物館和藝術館,對近現代名人書畫真跡都有出版過的圖錄,有些名人書畫還經常展出,是我們“知真識假”的一個很 好的信息獲取渠道;“知假識真”也是有相應渠道,如網絡和各種藝術拍賣等交易場所,只要勤看勤對比,自然會識別其中奧秘。
二是藝術鑑定。 從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特色來鑑別分析,側重的是具體作品創作的藝術水準,對畫家個案而言,即從其筆墨、個性、流派諸方面來認識作品的體貌和風格。
三是技術鑑定。 此條是相對於藝術鑑定而言的,即在藝術鑑定之外特別注重考訂,諸如題款、題跋、印章、紙絹綾、裝潢形制、著錄等來精心審察分析。 隨著現代高科技的不斷發展,仿造技術也達到了現代化水平,仿造假書畫也變得精準之極,使傳統的目鑑面臨巨大的挑戰,所以美國和西歐一些發達國家研製的高科技儀器來測試古代的書畫紙張成分及年代,以彌補目鑑的缺陷,對古畫應該有一定的輔助鑑定效果。 但對近現代名家書畫作品因為紙張的時間差距不大而無法分辨,所以難以發揮作用。 在此,筆者以為利用信息化手段來鑑定書畫真偽的方法值得人們重視。 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利用和共享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樣在文化發展中,信息的作用和價值也十分明顯,如上述張大千畫作《仿石溪山水圖》,信息很快反饋台灣也發現有一幅相同的作品,還有最近人們在網上揭露的范曾所畫人物畫有作坊式的操作嫌疑。 通過互聯網等信息傳播渠道,確實讓人們有可能及時發現一些名人書畫作假的動向和手法,以便使人在第一時間掌握作假的特點,更好地來打假,維護藝術品市場的純淨和健康發展。
但實際的情況是,由於人們享受和獲取信息的機會並不均等,且相差很大,由於信息(或說是一種真品資料)獲取的滯後,給大量偽作的氾濫以及商人利用人們獲取書畫信息的不對稱來矇騙錢財等提供了方便,過去常言“時間就是金錢”,而今“信息更是金錢”。 所以,當前開闢和設置一個全國性的近現代名人書畫真偽信息數據庫十分必要,使收藏和購買者共享可靠的名人書畫信息資源,這才是從根本上遏制名人書畫贗品氾濫的有效途徑之一。
分析這些作品好賣又價高的原因,一是時間上離我們較近,人們比較熟悉;二是作品的數量相對古畫來說,較為充足;三是其中一些名家的後輩加入宣傳炒作。 所謂“古畫炒不過今畫,活人比已故名家的作品好賣”等傳言,似也不是空穴來風,實在與當下社會人們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風氣有關。 現在參與書畫藝術品市場買賣雙方的人員結構都比較複雜,市場上名家作品供小於求“粥少僧多”、收藏者惜售“只進不出”的狀況下,使書畫藝術市場出現“貨源”不足與大眾收藏之間的矛盾。
從1993年上海朵雲軒首開藝術品拍賣,至今已有20個年頭,好的書畫和可供拍賣的書畫也日趨減少。 因此,仿造和冒充近現代書畫名家作品的情況也層出不窮,甚至愈演愈烈。 如1995年10月28日,在浙江國際商品拍賣中心舉辦的杭州秋季書畫拍賣會上,浙江紹興中澳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定林以110萬元拍下了張大千的畫作《仿石溪山水圖》。 因當時台灣也有相同的一幅,因而出現了中國書畫市場一樁著名的“真假之爭”——謝稚柳與徐邦達關於張大千《仿石溪山水圖》真偽之爭。 雖然該幅作品在謝稚柳去世後的1998年將其定為偽作,但是謝稚柳的夫人陳佩秋仍堅持認為此畫不僅是張大千的真跡,而且是真跡中的精品。 不 僅僅是已去逝的名人書畫被冒假上拍屢見不鮮,而且就連當時還在世的名家,如啟功和吳冠中的書畫也被仿造,並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拍賣場上,無奈之下啟功先生常 說:“你們不要找那麻煩,造假字是歷來禁不了的,何況人家也要吃飯。”吳冠中也痛斥說:“畫家的畫被人仿冒了,居然好多年打不贏官司,以至於一些畫家在拍 賣現場,眼睜睜地看著冒自己之名的劣畫被拍賣,也只能怒目而視,或拂袖而去,拍賣者徑自拍,假冒者兀自乾著假冒的營生,購買者心甘情願地花小錢買贗品,明 目張膽到瞭如此地步。”這些狀況說明,中國近現代名人書畫假冒氾濫,其原因來自多方面:既有賣方(拍賣行等)把關不嚴、道德缺失、明知故犯之原,又有購買 者素質不高而貪便宜之因,更有中介書畫製假販假者危害之故。 因此,當前中國近代名家書畫真偽鑑定,似已關乎到中國書畫市場能否健康、有序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
鑑於以上現實情況和解決這些問題的迫切性,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在博物館工作中的經驗體會,就中國近現代名家人物畫的辨偽的相關要素,作一個簡單的論述,不當之處,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直以來中國近現代名家的山水、花鳥畫在拍賣場等藝術市場上充當主要角色,真偽的辨別和爭論時有耳聞,購買者也多喜歡這類題材,如吳昌碩和張大千的花卉、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黃賓虹的山水等,意在使人陶冶情操,所以一直受人青睞。 隨著人們藝術鑑賞水平的不斷提升,表現較為單一而技法甚高的人物畫開始引人注目,尤其海派人物畫家任伯年及任氏家族的人物畫,以及周昌谷、方增先等為代表的“新浙派”以人物畫家的作品,在藝術拍賣市場上逐漸成為新寵,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況。 人物畫較山水和花鳥創作,對造型的把握要求更為準確,點線的運用要求更加干淨利落,重複添筆和多次修改較少,因此其藝術表現和技法應用要求更高。
下面談幾點近現代名家人物畫辨偽的相關要素:
一是比較法。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鑑別,即要做到“知真識假”和“知假識真”,這是辨真偽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 就 “知真識假”而言,現在一些國有收藏單位如博物館和藝術館,對近現代名人書畫真跡都有出版過的圖錄,有些名人書畫還經常展出,是我們“知真識假”的一個很 好的信息獲取渠道;“知假識真”也是有相應渠道,如網絡和各種藝術拍賣等交易場所,只要勤看勤對比,自然會識別其中奧秘。
二是藝術鑑定。 從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特色來鑑別分析,側重的是具體作品創作的藝術水準,對畫家個案而言,即從其筆墨、個性、流派諸方面來認識作品的體貌和風格。
三是技術鑑定。 此條是相對於藝術鑑定而言的,即在藝術鑑定之外特別注重考訂,諸如題款、題跋、印章、紙絹綾、裝潢形制、著錄等來精心審察分析。 隨著現代高科技的不斷發展,仿造技術也達到了現代化水平,仿造假書畫也變得精準之極,使傳統的目鑑面臨巨大的挑戰,所以美國和西歐一些發達國家研製的高科技儀器來測試古代的書畫紙張成分及年代,以彌補目鑑的缺陷,對古畫應該有一定的輔助鑑定效果。 但對近現代名家書畫作品因為紙張的時間差距不大而無法分辨,所以難以發揮作用。 在此,筆者以為利用信息化手段來鑑定書畫真偽的方法值得人們重視。 人類進入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利用和共享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樣在文化發展中,信息的作用和價值也十分明顯,如上述張大千畫作《仿石溪山水圖》,信息很快反饋台灣也發現有一幅相同的作品,還有最近人們在網上揭露的范曾所畫人物畫有作坊式的操作嫌疑。 通過互聯網等信息傳播渠道,確實讓人們有可能及時發現一些名人書畫作假的動向和手法,以便使人在第一時間掌握作假的特點,更好地來打假,維護藝術品市場的純淨和健康發展。
但實際的情況是,由於人們享受和獲取信息的機會並不均等,且相差很大,由於信息(或說是一種真品資料)獲取的滯後,給大量偽作的氾濫以及商人利用人們獲取書畫信息的不對稱來矇騙錢財等提供了方便,過去常言“時間就是金錢”,而今“信息更是金錢”。 所以,當前開闢和設置一個全國性的近現代名人書畫真偽信息數據庫十分必要,使收藏和購買者共享可靠的名人書畫信息資源,這才是從根本上遏制名人書畫贗品氾濫的有效途徑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