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東漢銅尺辨識

 文物鑑定與鑑賞 

图1 铜尺正面圖1銅尺正面
图2 铜尺背面圖2銅尺背面
图3圖3
图4圖4
图5圖5
图6圖6
图7圖7
樊越歐
吉林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東漢時期的尺子,其材質為銅質,銅色呈紫色,表面略有鏽蝕,徵集入藏時便已殘斷(見圖1、圖2)。 現全長20.5厘米,寬2.5厘米,重為33.6克。 尺身刻有分寸刻度,每分的刻度為5毫米,每寸的刻度為2.2厘米(見圖3—圖5)。 銅尺上的銘文為“始建國元年正月癸酉朔日制公尺”,共計14字,字體為小篆(見圖6、圖7)。
這件銅尺自從1953年被吉林博物院收藏以來,未見任何相關的著錄,但是從銅尺的形制、銘文來看,並參照見於著錄的同時期的東漢銅尺,筆者認為,該銅尺是我院收藏最早並有明確紀年的古代度量文物中的一件珍品。 其理由如下: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曾經發生兩次重大的度量衡變革,一次是在秦代,一次是在東漢的王莽時期。 這兩次大的變革,奠定了我國度量衡的基礎,不但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昭示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偉大的創新能力。
根據我國近代考古學界大師王國維先生的考證,東漢銅尺的長度相當於23.4厘米,根據當代科學技術手段的測定,實證為23.1厘米。 我院的這件銅尺的長度為20.1厘米。 這與古代文獻記載和科學考證的結果相近。 之所以與標準的新莽尺稍有出入,其原因大概有二:其一,製造銅尺的金屬純度不夠。 東漢銅尺製造分為官造和私造。 由於製造地點不同,所用金屬材料有別,難免會產生誤差。 加之銅尺易於保存,可長期使用,這也會造成過度的磨損。 其二。 我國封建社會的豪強、商賈歷來有大斗進小鬥出,以及大尺進,小尺出,這種巧取豪奪的惡習,因此也不能排除大於或小於標準尺的客觀存在。 從國家計量總局、中國歷史博物館、北京故宮出版的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中所披露的全國出土東漢銅尺的尺度與標準的精度都略有誤差,其原因也大概於此。
目前我國發現的東漢銅尺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帶有紋飾的銅尺,如​​湖南長沙雷家嘴出土的東漢菱形紋銅尺、廣州出土的菱形紋銅尺、湖南長沙劉家衝出土的鳥獸紋銅尺等;還有一種就是素面銅尺,如安徽省合肥烏龜墩出土的東漢銅尺、浙江省紹興漓渚鎮東漢墓出土的銅尺、江西南昌施家窯出土的東漢銅尺等。 我院的這件銅尺與浙江、江西、安徽出土的銅尺相同,所不同的是刻有銘文。 該尺的製造工藝精湛分寸刻度清晰,銘文小篆規範,為研究我國漢代的度量衡制度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骨雕:延續牙雕瑩潤之美

第一財經日報

走進中華世紀壇世紀大廳,第一眼就會被一件尺寸巨大的骨雕作品吸引。 一艘天子所乘的巨型龍船上,雕刻精美的十層甲板上站滿了人,粗略計數不下幾百個。 龍形的船身上每一個細節都極為繁複,龍鬚有著分毫畢現的質感,船上的每一盞燈、欄杆和建築門窗的鏤空細節,乃至幾百位乘客的不同衣飾和不同動態,都精細得令人讚嘆。
這件來自嶺南派牙雕工藝大師張民輝的作品,是近期在中華世紀壇展出的廣東省民間工藝大師精品展中的傑作之一。 11月22日起,包括11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在內的44位廣東工藝美術家創作的近200件民間工藝精品展出,牙雕、玉雕、木雕、陶瓷、刺繡、磚雕、手拉壺、端硯等八大種類集中呈現。
與一些精雕細作的小品相比,張民輝的骨雕作品是其中最為震撼的。 事實上,自從1989年聯合國在瑞士召開“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大會,決定在全世界範圍內禁止象牙原料及象牙製品貿易之後,張民輝就開始重新尋找牙雕藝術的未來。 如今呈現在展覽中的巨大骨雕,就是他以牛骨、河馬牙、猛獁牙等材料拼接而成的。
在明清時期,中國牙雕工藝發展至高峰,宮廷內甚至專設作坊,專制皇家所需的牙雕。 一直以來,牙雕就是皇家文化而非民間文化。 早年,中國工藝大師做牙雕作品,也只以自然死亡的大象象牙為原料,每支象牙必有一個死亡證。 但是,隨著象牙被加入禁售之列,象牙原料的缺乏令牙雕的傳統工藝幾乎面臨消亡,而牙雕收藏的價格也飆升數倍。
2006年,象牙雕刻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張民輝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像牙的替代品,傳承象牙雕刻。 他形容自己前半生在大興象牙廠從事象牙雕刻19年,後半生全部在探討骨雕的可能性——如何讓骨雕具備牙雕的風格和效果,完整延續牙雕技藝,讓張民輝琢磨了25年。
與象牙相比,牛骨體積大,容易做大型作品。 但缺點也顯而易見,象牙的質白瑩潤之美是牛骨難以匹敵的,而且易碎,易發霉。 將牛骨與猛獁牙混合在同一件作品中,既要展現牙雕的精細手工,又要嚴絲密縫地粘貼好兩種材質,是很大的挑戰。 曾經,骨雕只有在北方的干燥環境下才有可能製作,生活在潮濕廣東的張民輝試驗出骨料脫脂淨化技術,讓牛骨脫脂漂白後不易發霉。 以肉眼看他的大型骨雕作品,找不到拼接痕跡,事實上,張民輝用錯位銜接、自然穿插的方式來化解每一處接口,憑的是細緻、經驗與耐心。
手藝必須傳承,材料可以代替,這是張民輝在材料受限時的突破。 用北京牙雕工藝大師李春珂的話來說,“在全中國,他可以說是第一人,沒有人能做出那麼多作品。”

元青花瓷創作與文藝息息相關

大洋網-廣州日報 

元青花龍紋梅瓶元青花龍紋梅瓶元青花麟鳳花卉紋盤元青花麟鳳花卉紋盤
瓷器賞鑑
麒麟紋是元青花裝飾中富有時代特徵的題材之一,麒麟為傳說中的祥瑞之獸,在元青花紋飾中其形象特徵是鹿頭、牛蹄、馬尾,並常與花草、瓜果紋組合成畫,也有與龍鳳紋同時繪於一器的。
人物故事紋是元青花裝飾中最為後人稱道的裝飾題材,與其他動植物紋樣相比,繪有人物故事圖案的元青花器物雖然較為少見,但幾乎件件可稱得上是稀世珍品。 從已知資料來看,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圖案主要見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茅廬”、“蒙恬將軍”、“文姬歸漢”、“周亞夫細柳營”、“昭君出塞”、“尉遲恭救主”、“四愛圖”等,此外還有一些難以分辨人物情節的圖案。 這些圖案的故事內容多取材於民間喜聞樂見的著名歷史人物故事,顯然它與宋元時期話本小說的流行及元代戲劇的發達有著密切的聯繫,反映了文學藝術對元代陶瓷裝飾工藝的深刻影響。
元青花裝飾除主題紋飾特點鮮明之外,許多輔助紋樣也有著獨特的時代風格,其中尤以變形蓮瓣紋和雲肩紋表現最為突出。 變形蓮瓣紋是最能代表元瓷特徵的輔助紋樣之一,除元青花瓷之外,亦見於同時期景德鎮窯的卵白釉、青白釉產品以及元代龍泉窯青瓷裝飾之中,其畫法一般以外粗裡細的兩道線勾勒蓮瓣的輪廓線,每片蓮瓣之間不相連,即留有一定的空隙,蓮瓣內加繪有花朵、雲朵、火焰或琛寶紋。 琛寶也稱雜寶,元代雜寶紋常以火珠、犀角、古錢、銀錠、葫蘆、蓮花、靈芝等組成,但組合併不固定。 這種變形蓮瓣紋多裝飾在器物的口邊、肩或足脛部,有繪一周的,也有在不同部位多繪至四周的,但都不作主題紋飾。 雲肩紋又稱如意云頭或靈芝頭,俗稱大雲肩,多繪畫在器物的頸肩部,紋內一般繪有各種繁密的動植物紋樣,因其借鑒於元蒙貴族服裝上的肩部織繡紋樣而來,故而得名。

定弘法師:做好人品教育

定弘法師:做好人品教育
在学校里,伦理、道德、因果都不教了,只是传授点知识。自己要找时间来学,这是做人根本,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有多少没有太大关係,但是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孝道、师道,孝亲尊师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没有这个根本,什么成就都没有,他的事业將来也不可能有大成就,为什么?他没有根,一棵树没有根就长不大,很容易枯,所以自己要找时间学。

《弟子规》是我们头一个要学的,这是过去孩子都要学,现在我们大人都没学。先可以找《弟子规》的讲解先听,听懂了要去落实、要真干。最好的方法,把《弟子规》当功过格,每天对照反省,这是修懺悔法门。懺悔就是自我检討,有错必改,这就是懺悔。《弟子规》我们好好对照一百一十三句,一开始可能一半以上都没做到。你不要退失信心,要认真的去改过自新。把《弟子规》做到了才是一个正常的人,《弟子规》做不到那不正常,甚至说得难听的你就不是人。

《弟子规》还要加上《太上感应篇》,这是因果教育,对我们年轻人是非常重要,要多看一些因果的案例,像我们这里出的《现代因果报应实录》。这个因果的教材,古人有《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騭文》的解释就在里头。我讲过一遍,讲了一百个小时,那里头全是故事,而且分析道理,非常好,要仔细的学,深入扎根,这人品才能够树立。

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幽人高隱不羨仙畫作


南菁藝術鑑賞報轉載臺灣導報12月1日 星期一 B3版 画家~南菁藝術學院東方藝術研究所所長賴明郎〔画中的仙境傳說〕專訪報導。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古瓷碎片新玩法(圖)

和訊網

清代破瓷切割的茶杯墊,價格200元每片。清代破瓷切割的茶杯墊,價格200元每片。紅木鑲嵌鈞窯瓷片掛屏,價格在10萬元左右。紅木鑲嵌鈞窯瓷片掛屏,價格在10萬元左右。
圖/文黃志
隨著收藏熱的發展,各類文物藏品的價格日益走高,瓷器也不例外。 官窯精品價格動輒數以百萬計,常見的民窯之作也是幾千甚至過萬元。 這價格對於普通的收藏愛好者來說,還是難以承受。 這不,一些愛好者當起了“瓷片族”,說白了,就是玩各類破碎的瓷片。 瓷片比完整器容易找到,也更適合普通愛好者購買、把玩。 國內的瓷片族在北京、南京以及各大歷史文化古城區都大量存在,這些玩家們不僅把瓷片當做學習的標本,也不斷地開發出各式新玩法,使得原本較為常見的破碎瓷片有了新的生機。
1古瓷碎片
切割成各類杯墊
現在喝茶為了防止杯子燙手,同時又為保護貴重家具桌面,一般都會給每位茶客配置一個杯墊。 杯墊的樣式很多,材質也多樣,但最為古雅,也非常有巧思的方式是利用各類盤、碗古瓷碎片切割成方形、圓形塊狀作為杯墊。
這類茶杯墊通過廢棄物品回收利用,再現了古瓷的淡雅​​、優美。 同時也是愛物、惜物的懷舊情懷的絕好寄託。 古雅簡單的格調與茶台悠然、愜意的慢生活完美配合,可以說是極為美好的享受。
2古瓷碎片切割為飾品
古瓷碎片種類多樣,有以釉色取勝的各式單色釉瓷器,或淡雅或俏麗或清新;有以各類釉彩引人入勝的粉彩、三彩、五彩等。 這些遺留下來的瓷器碎片數量較多,有心的藏友把殘留的紋飾切割下來,留下或士人臨江觀景,或美女閨房梳妝,或者一花一鳥啼鳴,或一物一景佇立的小瓷塊,但均有小中見大之感,可謂“一花一世界,一瓷一天地”。
古代瓷片通過與金屬鑲嵌工藝結合,不僅切割的露胎處得以掩飾,而且通過貴金屬的烘托,檔次得到提升,也更加符合現今的審美。 這類飾品不僅數量稀少,基本都是屬於獨一無二之作。同時也可以開動腦筋DIY,為生活增添不少情趣。
切割的吊墜也可以與各種材質的掛鍊配搭,玩出新的感覺。 這些搭配顏色更加多樣,適合休閒時佩戴。
3古瓷碎片鑲嵌成
各式掛屏等工藝品
利用一些比較貴重的瓷片,通過切割打磨,然後鑲嵌,還可以製成比較古雅的裝飾品。 這類玩法早在明清時就有。 俗語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 目前在拍賣市場也可見清代遺留下來的鈞瓷鑲嵌掛屏,別有趣味。
這類瓷片本來價值僅數百元一片,而且只能是作為標本,但是通過切割打磨,再與其他材質的東西鑲嵌組合,竟有了新的觀感和作用,確實讓人讚嘆。
當然,對於破碎老瓷片、瓷器的再利用,方法多種多樣,比如殘器製成檯燈,製成各式容器。只要開動腦筋,就會有新的趣味。 另外,必須提醒藏友:收藏更多的是一種生活趣味,是心靈的放鬆及對古雅生活的追慕,而非金錢回報。 只有放平心態,輕鬆享受收藏,從中得到樂趣,玩出品位,這才是收藏的最大收穫!

中國15件頂級玉器流落英國:富婆收藏近20年


 新浪圖片
明朝时代的赑屃雕刻,估价154,000 - 192,000美元。明朝時代的贔屃雕刻,估價154,000 - 192,000美元。
乾隆年间雕刻,估价650,000 - 1,000,000美元。乾隆年間雕刻,估價650,000 - 1,000,000美元。
十七八世纪的水牛雕刻,估价1,500,00 - 1,900,000美元。十七八世紀的水牛雕刻,估價1,500,00 - 1,900,000美元。
乾隆年间的玉瓶,估价520,000 - 770,000美元。乾隆年間的玉瓶,估價520,000 - 770,000美元。
乾隆年间的玉瓶,估价1,500,000 - 1,900,000美元。乾隆年間的玉瓶,估價1,500,000 - 1,900,000美元。
乾隆年间的喜碗,估价130,000 - 190,000美元。乾隆年間的喜碗,估價130,000 - 190,000美元。
皇家用的玉瓶,估价260,000 - 390,000美元。皇家用的玉瓶,估價260,000 - 390,000美元。
英国前保守党议员Somerset de Chair和他的夫人英國前保守黨議員Somerset de Chair和他的夫人
英國前保守黨議員Somerset de Chair 擁有的一套頂級中國玉器收藏。 該收藏共包含15件玉器,1995年Somerset去世後,將其留給了他的妻子。 她如今是英國最富有的女性之一。

133條金龍盤旋:紫衣袈裟重回棲霞寺

 揚子晚報

袈裟上的金龍栩栩如生。袈裟上的金龍栩栩如生。紫衣袈裟上有133條五爪金龍盤旋。紫衣袈裟上有133條五爪金龍盤旋。
“一座棲霞山,半部金陵史”。 清乾隆皇帝對棲霞山特別鍾愛,他六下江南,有五次駐蹕棲霞乾隆行宮。 乾隆御賜棲霞寺的鎮寺之寶——“紫衣袈裟”,在流落60多年回歸棲霞寺後,將在下週一首次在棲霞寺文物樓對公眾展覽,同時展出的還有棲霞古寺中興祖師宗仰上人親自組編的頻伽大藏經。
揚子晚報記者楊娟
袈裟上盤旋133條金龍
揚子晚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袈裟長約2.3米,寬約1.1米,整體呈紫色,四周有八條金龍盤旋,兩兩相對,中間又有125條金龍,或抬頭吐氣、氣貫山河,或騰雲盤旋、神態各異,非常氣派。 金龍四周還伴有祥雲起舞,整個袈裟共繡有133條龍,栩栩如生。
在袈裟的背面可以看到“清乾隆帝五幸棲霞行宮御賜金龍袈裟永鎮山門”的字樣。 袈裟上的金龍和祥雲以及上面的圖案都是用金線繡製而成的,且這些金龍都是五爪龍,俗稱“金龍袈裟”,為皇家御用,顯示了皇家威嚴和袈裟的珍貴。 從袈裟上寫的字分析,這是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迴到北京後才賜給棲霞寺的,而不是在南巡期間。
袈裟去年才回歸棲霞寺
據介紹,這件袈裟是1949年棲霞寺的志開法師秘密囑咐達道法師帶往香港的,後來的僧人也不知道以前棲霞寺還有這麼一件寶貝。 達道法師是棲霞寺下院香港鹿野苑住持,是南京人。 他1921年8月27日生於南京江浦縣楊氏府中,1937年16歲時於江浦中學畢業,1939年18歲時剃度出家。 他早年就讀於棲霞山律學院,後來轉至鎮江焦山佛學院求學。
解放前他重返棲霞寺,1947年與同門法兄來到香港,居住在棲霞分院鹿野苑內。 後來一直在香港,直到生病之後,他又回到了南京。 去年,達道法師示寂前,特意囑咐侄女將這件御賜鎮寺袈裟重新送回棲霞寺。 這60多年,他一直悄悄地珍藏著,從來沒有對外公開展示過。 在達道法師的荼毘法會上,達道法師的侄女捧出這件紫衣袈裟,說是法師遺願,讓它重回棲霞寺。
寺志沒有乾隆御賜袈裟記載
“以前我們都不知道有這件袈裟。”南京棲霞古寺法師告訴記者,在寺誌上也沒有記載,可能以前也只是一代代秘密相傳。
據介紹,袈裟主要有三種:五衣、七衣、大衣。 紫衣袈裟則是僧人“大衣”之上的特殊服飾,只能在大法會或者朝見帝王會見大臣時才可穿著。 皇帝賞賜給僧人的就叫“紫衣袈裟”。
袈裟上的字樣,顯示出了它的身份:“清乾隆帝五幸棲霞行宮御賜金龍袈裟永鎮山門”,說明這是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迴到北京後才賜給棲霞寺的,是“鎮寺之寶”。
文物樓內還展出珍貴大藏經
除了乾隆御賜的紫衣袈裟外,還能看到棲霞古寺中興祖師宗仰上人親自組編的頻伽大藏經,彌足珍貴。 據介紹,整個文物樓面積約400平米,裡面還有棲霞古寺的沿革、老照片以及寺院珍藏的文物約百餘件。 可以說這些文物是棲霞古寺建寺1531年來的時代縮影和精華所在,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在欣賞秋棲霞紅葉的同時,順便到棲霞寺的文物樓內看看。
■鏈接
乾隆與棲霞山的淵源
乾隆皇帝曾經六下江南,即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曾經五次駐蹕棲霞山乾隆行宮,前後共有45天。 據清代大文學家袁枚所著《袁文箋正》記載:“乾隆十六年三月朔天子南巡狩獵至於攝山……”,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也就是乾隆第一次南巡,當時由於乾隆行宮並沒有修建完成,所以乾隆皇帝只能到棲霞山狩獵,後他又可能回到南京城,住在其它的行宮內。 足見,乾隆皇帝雖然沒有住在棲霞山,但也對棲霞山的美景流連忘返,後幾次南巡,乾隆皇帝均住在棲霞行宮內。
乾隆行宮是由當時兩江總督尹繼善,前後花了近六年時間,終於在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前完工。 共有房間約2000餘間,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南巡行宮中最大的一座。 乾隆描寫棲霞山各名勝的詩作多達116首,匾聯44副,佛贊1篇,對其偏愛的棲​​霞十景,乾隆行宮、彩虹明鏡、紫峰閣、玲峰池、萬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疊浪岩、幽居庵、天開岩,不僅寫出許多讚美的詩聯,並畫下這十景當時的盛況。

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松瀑畫作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瑪瑙的前世今生(圖)


中證網
保山南紅瑪瑙山水人物雕件保山南紅瑪瑙山水人物雕件涼山南紅雕件涼山南紅雕件
來源:收藏投資導刊
如果要問當今世界,地球人認知度最高的寶石是什麼? 很多人第一反應一定是鑽石。 的確,鑽石當之無愧是今天的“寶石之王”。 但或許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第一座鑽石礦其實直到1871年才被發現。 換句話說,人類真正有規模地開採加工鑽石的歷史,滿打滿算也不過區區三百年。那麼,追溯人類的珠寶史,在鑽石之前,地球人認知度最高的寶石又是什麼呢?
這回恐怕就未必所有人能夠準確回答出來了,答案是瑪瑙。
在希臘神話產生的同一個歷史年代,大約是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八世紀,在中國是西周時期。 西周時期的中國人,已經廣泛將瑪瑙作為飾物,這不僅有文字記載,而且有出土實物作為證據。 現在我們能看見的西周瑪瑙,主要是一些直管狀的珠子,加工已經十分精細。 常被玩家掛在嘴邊的“西瑪”,指的就是西周時期的這種瑪瑙珠子。 西周瑪瑙以紅色為主,歷經數千年而不腐。 出土的西周瑪瑙到現在依然光彩照人,常被一些不淡定的玩家穿成手串,美滋滋地逢人就炫耀。
中國古籍中記載,瑪瑙來自西方,可見的文獻有三國曹丕的《瑪瑙賦》等。 古代中國人所稱的西方,其實就是現在的印度。 唐僧西天取經,去的也是印度,而不是現在地理學上的西方。 現代地理學的西方,如果以中國為坐標的話,應該直接就往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去了,差得就遠了。 由此推測,古代中國的瑪瑙,最開始可能是從印度傳入。 在許多佛經典籍中,瑪瑙也是佛家七寶之一。 這些也佐證了瑪瑙作為寶物在印度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淵源。
漢代以來的中國官方歷史文獻,多有周邊鄰國呈貢寶物的詳細記載。 其中,常見的除了有玳瑁、珍珠、龍涎香、降真香、迦南香這些珍奇外,另一種出現頻率最多的寶物就是瑪瑙了。
《聖經》中關於瑪瑙又有些什麼說法呢? 讀過《聖經》的人都知道有個聖城叫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城牆,就是大家熟知的哭牆,是朝聖者必去的地方。 根據聖經《啟示錄》記載,耶路撒冷城牆的基座用了十二種寶石修砌,其中一種寶石就是紅瑪瑙。 而在舊約《出埃及記》中,瑪瑙被視為是“火之石”,也有關於主將瑪瑙贈予摩西和佩倫佩戴的描述。
以上講的是歷史文化,下面我們普及點關於瑪瑙的自然科學知識。
瑪瑙的化學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矽。 多數瑪瑙都是由於火山噴發形成的,所以它們往往散落在地球表面。 遠古時代,人類還沒有學會挖地三尺開礦掘寶,古人在大地上勞作,打魚撈蝦種稻放牧,一不小心就能在地上撿到一塊瑪瑙。 人類的原始審美取向,喜歡色彩艷麗的東西,東西方皆然,而瑪瑙恰恰就是世界上顏色最豐富艷麗的寶石。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古人偶然在河邊撿到一塊瑪瑙,一看這玩意妖艷無比,簡單磨一磨就燦爛如花,亮瞎一大片,於是或獻之於部落首領,或私自留下佩戴於身,視為寶物。 而瑪瑙又剛好是全世界分佈最廣泛的寶石,世界各大洲幾乎都有豐富的瑪瑙礦藏。 所以古人撿到瑪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高概率事件。 可以說,瑪瑙能成為全人類最早普遍認知的寶石,簡直就是上帝的安排。
從地質學的角度分析,瑪瑙是地幔高溫物質上升遇冷凝結而成。 通常情況下,由於火山噴發形成的瑪瑙原礦,大都呈現卵形的外觀,俗稱蛋瑪瑙,外表有深褐色的厚皮包裹,大小不一,看起來臟,很像剛挖出來的土豆。 也有一部分瑪瑙是地幔岩漿通過地縫上湧形成,通常與岩石伴生,這種瑪瑙屬於礦瑪瑙,伴生的雜質較多,綹裂也多,一般難出完整大料。 舉個例來說,大家比較熟悉的涼山南紅瑪瑙就是蛋瑪瑙,而云南保山南紅瑪瑙則是礦瑪瑙。 所以保山南紅綹裂多,很少出大料。
瑪瑙原礦在漫長的地質演變中,由於地震、河流沖刷等各種原因,有的會裸露於地表。 這些裸露在地表的瑪瑙礦石,在陸地上經過長期風化,外皮逐漸退去,僅留下瑪瑙內核,就成為我們稱的風化瑪瑙。 大家喜歡的阿拉善瑪瑙,就是典型的風化瑪瑙。 而那些被水流長期沖刷的瑪瑙石,最後大都變成外表十分光滑的卵石形狀,有點相當於和田玉中的子玉。 這種瑪瑙,我們一般稱為水沖瑪瑙。 五彩斑斕的南京雨花石,其實並非彩色的花石頭,而是一種水沖瑪瑙。
關於瑪瑙,中國人有兩句最流行的話。 一句是“瑪瑙無紅一世窮”,另一句是“瑪瑙不帶俏,純屬瞎胡鬧”。
先來講紅。 在漢代以前的古代文獻中,瑪瑙被叫作“赤玉”。 “赤玉”這個名稱,至少說明兩個問題:1、古代中國人認為瑪瑙與玉類似,是十分難得的寶物;2、中國古時候使用的瑪瑙多為紅色,瑪瑙紅為上的觀念,自古有之,綿亙數千年,並非現代中國人的專好。
對瑪瑙稍有接觸的人,一般都聽說過“南紅”。 南紅是南紅瑪瑙的簡稱,是個約定成俗的說法。一般現在文玩市場所說的南紅,指的是雲南保山和四川涼山出產的紅瑪瑙。 但在老瑪瑙範疇,其實還有一種隴南以及四川阿壩地區出產的紅瑪瑙,也被劃入南紅家族,統稱甘南南紅。 南紅瑪瑙在清代非常盛行。 大家知道,清朝時但凡有頭有臉的人物都要佩戴朝珠,朝珠最講究的就是隔珠和背雲。 那麼,清朝的朝珠配什麼隔珠和背雲呢? 從現存的清代朝珠看,用的最多的就是南紅瑪瑙。 研究表明,清代南紅朝珠所用的南紅,最初是甘南南紅,清中期後因為甘南南紅原料幾乎絕礦,逐漸改為保山南紅。
南紅這個說法有點籠統,所以為了有所區別,玩家都會在南紅前面加一個補充說明,用於準確描述其中的區別,比如涼山南紅、保山南紅、甘南南紅等。 在紅瑪瑙家族中,除了南紅之外,還有其他三種常見的紅色瑪瑙,民間分別叫做西紅、東紅、戰國紅。
中國文玩,講究的是細節,細節決定藏品的價值和價格。 東紅、南紅、西紅、戰國紅,說起來都是紅瑪瑙,細節上卻有差異,這也直接導致它們價格上的巨大差別。 所以玩瑪瑙,首先要把這個紅那個紅理清楚弄明白,否則東紅當南紅買,河北料戰國紅當北票戰國紅買,就算錢包再鼓,反复折騰幾下最後也就只剩下兩層牛皮了。
南紅現在特別火,我們先重點說說南紅。 大家如果去逛文玩市場,就會發現前些年曇花一現的黃龍玉踪跡寥寥,都被與時俱進的店家悄悄撤下了櫃檯,換成了南紅瑪瑙。 心急的人一看櫃檯裡面紅彤彤一大片,都是南紅珠子,張口就問價格。 店家就報價說這個300元,那個200元。於是你每樣選2顆,掏出1000大洋就想買單走人,卻發現店家眼光中有些許鄙視,悠悠解釋說:這個是涼山聯合料南紅,300元一顆;那個是保山南紅, 200元一克。 你這才頓時窘得滿頭大汗,知道保山南紅珠子原來是按克賣的,不按顆。
那麼,保山南紅和涼山聯合料南紅之間,為什麼價格差距這麼大呢? 原因有兩個。 首先是觀感上的差別,一般來講,保山南紅的紅,顯得更加均勻剔透,有半透明的果凍感,看起來很細糯,表面溫潤如玉。 涼山聯合料南紅雖然也半透明,但看起來很楞,表面的光澤是那種晃眼睛的玻璃光,不像保山南紅那樣油潤內斂。 這是品相上的差別。 第二個原因,是保山南紅原料稀缺,出自有記載的清代老礦口,有幾百年的歷史傳承和文化沉澱,而涼山南紅則是最近幾年才發現的新料,論輩份論出身,都要差很遠。 此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保山南紅的優質原料稀少,現在市面上的保山南紅新料,大都來自清代時棄之不用的尾礦和後來開發的新礦口,綹裂特別多,能加工利用的精料出料率特別低。 往往一大堆保山南紅原料,真正能夠加工利用的精料少之又少。 所以文玩圈有一句“無裂不保山”的行話,就是這麼來的。
大家到文玩市場淘南紅瑪瑙,會發現一個問題:賣涼山南紅的商家一般會強調產地,比如聯合料、九口料、瓦西料,但保山南紅則往往通稱保山料,不怎麼細分。 這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以為保山南紅只有一種。 其實,保山南紅和涼山南紅一樣,原料也分不同的礦坑,彼此之間的品相也有相當大的差別。 這是我們在選購保山南紅時需要了解的知識。
保山南紅出產於雲南保山市郊區的一片山脈中,當地人稱瑪瑙山。 這片大山連綿數百里,覆蓋了周邊很多鄉鎮。 從目前的挖掘情況看,整個瑪瑙山範圍內都有瑪瑙礦點現身。 保山南紅有記載最早開發的礦口是一號坑,當地人稱滴水洞,據稱已有500年開採歷史。 清朝乾隆年間,這座礦坑挖掘到80米深度時,出產的南紅產量低品相差,難以成器,因而一度棄之。 文玩圈盛傳保山南紅原料枯竭的說法,也是由此而來。 但其實情況並非如此,前些年當地人試著在滴水洞往下深挖到100米深處,又再次發現了大量優質瑪瑙。 不過現在滴水洞確實已經封礦,但真正的原因並不是裡面沒有瑪瑙,而是因為滴水洞礦坑接近當地一座水庫的壩基,當地政府擔心採挖瑪瑙會影響壩基的穩定,因而決定全面停止開採,幾年前用水泥封死了礦口。
滴水洞封礦後,人們又在周邊的楊柳、東山​​、芒寬、下壩等地陸續發現了新的保山南紅礦口。這些不同礦坑出產的保山南紅,其質量品質都大有差異。 所以準確來講,保山南紅的原料因其礦坑不同,也分三六九等,本應該有所區別。 商家之所以含糊其詞,以保山南紅統而稱之,一是因為保山南紅不同礦坑的原料,單看顏色和光澤差異並不是十分明顯,主要的不同在於綹裂和雜質的多寡,非行家一般不容易辨認,不像涼山南紅中的聯合料和九口料,就算菜鳥也能一眼看出其顏色和光澤的區別。 另外一個原因,則還是商家為了渾水摸魚。 因為市場上保山南紅的價格高,大家都追求保山南紅,一聽是保山南紅就願意多掏銀子,所以商家混淆視聽,故意不讓買家弄得太明白,這樣就算你高價買到了保山南紅的劣品,也只能啞巴吃黃連,找不出上門退貨的理由。
那麼,保山南紅不同礦坑的原料孰優孰劣呢? 這裡揭秘一下,排序大致如此:最好的是滴水洞料,顏色飽滿,綹裂少,油潤度高。 不過由於滴水洞礦坑已經封礦多年,目前市面上真正滴水洞料的保山南紅非常罕見。 滴水洞之後,品相好的保山南紅依次是楊柳料、東山料、下壩料、芒寬料。 目前我們在市面上能見到的品相好的柿子紅保山南紅,主要來自楊​​柳和東山地區的礦坑。 相比之下,下壩和芒寬出產的保山南紅,其顏色和光澤與楊柳料、東山料相比都相去甚遠。
保山南紅除了有不同礦坑的區別,還有一個讓新手頭大的問題,就是容易和涼山南紅中的聯合料南紅混淆。 這裡介紹幾個可以參考的辨別方法。
一、看拋光與否。 大體而言,保山南紅的加工成品商家不怎麼拋光或只輕度手工拋光。 為什麼? 原因是保山南紅原料本身綹裂多,脆性強,加工時必須特別小心謹慎。 一般來說要讓保山南紅原料成型已經不易,如果再用機器反复精磨拋光,已經成型的成品弄不好就會徹底裂開破碎,弄得個雞飛蛋打的結果。
瑪瑙、翡翠等硬度高的珠寶,機器拋光的工作原理是在一個盆狀的容器中加入大磨料以及不同目數的金鋼砂,然後將要拋光的器物投入到拋光盆中,通過電機帶動磨料和需要拋光的器物使之充分混合,再反反复復振動翻滾,中途還要數次漂洗,依次加入更細目數的金剛砂,一般時間要持續48小時以上,才能使物件表面通體透亮,出現玻璃般的光澤,達到精拋的標準。 這種拋光機是靠電機的振動作為動力,貌似柔和,但由於物理共振原理,實則殺傷力非常大,保山南紅脆性強,加上內部的綹裂縱橫交錯,往往經不起幾下折騰,就會崩裂。 涼山聯合料南紅綹裂少,即便有綹裂也往往短而不貫通,因而其韌性也較保山南紅高,所以能夠經得住拋光。 當然,看拋光這種方法,只能作為一個參考,還必須結合其他的方法綜合辨識。 如果認准這個死理,碰到存心的商家,做聯合料的珠子就是不拋光,專等你來上鉤,不坑你又坑誰?
二,看硃砂點的分佈。 南紅瑪瑙之所以紅,是因為內部分佈著許許多多十分細微的硃砂點。 保山南紅和聯合料南紅內部硃砂點比較稀疏,所以呈現半透明的特徵。 但二者的硃砂點分佈卻是有很大區別的,主要差異在兩個方面:1、保山南紅硃砂點分佈比較均勻,疏密度一致;而聯合料南紅硃砂點分佈卻參差不齊,有的地方密集,有的地方稀疏。 因為硃砂點均勻一致,保山南紅一般沒有明顯色差,所以看起來會有晶瑩玲瓏的果凍感覺,聯合料南紅硃砂點分佈往往不夠均勻,所以看起來會有色差,一些地方紅色濃一些,一些地方淺一些。 2、聯合料南紅的硃砂點會出現板結成塊的現象,保山南紅的硃砂點則絕對不會板結。 硃砂點板結成塊,就會形成很濃的紅色色塊,聯合料中的火焰紅、冰飄紅,就是硃砂點板結的紅色色塊呈現出來的現象。 所以只要在放大鏡下發現南紅內部有板結的硃砂點,不管它整體看上去多麼像保山南紅,都可以判斷是聯合料南紅無疑。
保山南紅儘管發現了不少新的礦坑,但總體來講,其產量都遠比不上四川涼山出產的南紅多。涼山南紅大規模開發在2008年之後,時間很短,因而又稱新料南紅。 涼山南紅的集中產地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美姑縣。 除了上面提到的聯合料南紅外,美姑縣的九口鄉、瓦西鄉,也是川料南紅的主要產地。 當然,鄰近的農作鄉、拉馬鄉、烏坡鄉等都出產紅瑪瑙,但產量不大,原材料也沒有鮮明的特色,屬於南郭先生的角色,往往混雜在川料南紅的大隊伍中,商家不怎麼強調其原料產地。
九口鄉、瓦西鄉南紅產量最大,原料是典型的火山蛋瑪瑙,外表被厚厚的褐色或黑色的皮包裹,破皮之後,顏色表現上則是氣象萬千。 現在市場上的南紅瑪瑙,品相最好的和最差的都出自九口料。 九口料的南紅精品,包括錦紅、柿子紅、玫瑰紫等品種,而九口料中也有品相不堪入目的歪貨,石性特別大,顏色則是斑斑駁駁的褐黃色,俗稱“狗屎黃”。 九口料精料最大的特點,一是油性特別大,二是材質十分細膩。 所以九口料中無論是錦紅、柿子紅、柿子黃、玫瑰紫,表面的光澤非常接近和田玉,給我們一種溫潤的蠟質感,也有玩家稱其為膠質感。
錦紅是涼山南紅中的精品,價格也最高。 所謂錦紅,其實就是一種顏色極其濃郁的鮮紅,艷而不俗,頗有點中國紅的味道。 錦紅級別的南紅瑪瑙顏色一致,無綹裂無雜質,通體紅艷細潤。從目前存世的老南紅瑪瑙物件看,無論是顏色的濃艷還是質感的油潤,歷史上都從未有過與九口錦紅料相似品相的南紅製品。 所以九口錦紅料絕對算得上是橫空出世,理應成為涼山南紅的代表。
南紅瑪瑙顏色特別濃豔的是錦紅,顏色相對淺一點的,就是玩家所稱的柿子紅。 柿子紅是一種形象的比喻,這裡的柿子,是指我們最熟悉不過的西紅柿。 柿子紅的意思,就是說它的顏色很接近西紅柿那樣的紅色,也就是紅中帶一點點若有若無的粉白。 柿子紅的顏色再淺一點,顏色會泛黃。 這种红中帶黃的顏色,也有一個約定成俗的叫法,叫柿子黃。 不過這裡的柿子,是指我們吃的水果柿子,而不是西紅柿。
玫瑰紫是涼山南紅中獨有的一種罕見的顏色,是一種偏暗的紅色,看起來確實非常像玫瑰花的暗紅色。 這種紫色的基礎是紅色,看到它我們就會想起一句成語,所謂“紅得發紫”,大約就是這個境界了。 玫瑰紫是涼山南紅瑪瑙中的伴生色,一般不單獨出現,通常情況下都與柿子紅、柿子黃混生在一起。 往往外面是柿子紅、柿子黃,內部卻是玫瑰紫。 所以玫瑰紫的原料,常常用來做俏雕。
除了前面說的油潤細膩,九口料南紅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基本不透光。 用強光電筒打光,能吃進去的光線深度也不大。 九口料中,透光性最強的是玫瑰紫,其次是錦紅、柿子紅,而柿子黃則即便在強光電筒下也完全不透光。 玩南紅瑪瑙有“滿色滿肉”的說法。 滿色比較好理解,就是說一件南紅瑪瑙飾品,雕件也好,珠子也好,看上去整件器物顏色要飽滿一致。 滿肉則是指南紅瑪瑙器物上要沒有雜物,不能有水晶等其他伴生物質夾雜其中。 一件南紅瑪瑙,如果又滿色又滿肉,當然就是極品了。

玉舞人拍品賞析(圖)

新浪收藏

玉舞人玉舞人
玉舞人起源於戰國,盛行於漢代。 玉舞人有做單人舞的也有雙人舞的,大都有穿孔,可以作為佩在身上的裝飾品,舞姿均為長袖舞。 戰國玉舞人,髮型雕刻極為精細,髮型在頭頂呈扇形,兩邊披下,刻畫出女性秀發的美。 服飾上,這個時期的玉舞人均寬袍大袖,衣著瘦長,好像在旋轉,苗條秀麗。 漢代的玉舞人不太注重髮飾,頭部沒有雕刻,平頂,一手在頭上,衣袖蓋住頭頂,另一隻手在下,上下基本是一樣粗,呈現出單純簡潔的整體形象,雕刻剛勁有力,多用立刀,粗細線並用。 衣著簡化,作風粗獷之中又顯活潑生動。 方牌形玉片上用陰線條刻畫出舞人的上身或頭部、袖部,雕刻較為簡單。 透雕玉舞人以透雕鏤空技法製成,風姿優美,雕刻精細,線條流暢,展示當時的舞蹈特點。 漢時的玉舞人多為扁平片狀,作配飾用,也有少量圓雕跪姿的,一般雕琢精細是藝術中的佳品。
在漢代,玉舞人佩多為女舞人的形象,她們是專供帝王貴族使役的舞人,長裙修袖,身材細挑,舞姿輕越,飄逸欲仙,其表現舞姿是社會上層階級飲宴禮樂,祭祀儀式中歌舞場面的真實寫照。 據漢晉文獻,漢代不少后宮佳麗為歌舞能手,如高祖寵姬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武帝時李夫人“妙麗善舞”,成帝時趙皇后“學歌舞,號曰飛燕”。 上行下效,能歌善舞成為漢代上層女性競逐的時尚。 玉舞人,雖然只是組玉佩中的一個小小配件,卻也成​​為了這一特殊歷史現象的見證,風行一時。 到了東漢,隨著組玉佩的衰落,以及剛卯、司南佩、翁仲等辟邪玉佩的流行,玉舞人也便迅速沒落了。
本件玉舞人作品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一位“體如游龍,袖如素霓”的女性舞蹈者。 女子婀娜娟秀的身材,輕妙曼麗的舞姿,以及人物臉部表情和服飾的細節,在嫻熟流暢的鏤空與或長或短、或直或弧的細陰線的虛實之間,得到了最寫意傳神的渲染。 玉舞人的造型為片狀,從人物雕刻的頭飾,服飾看符合漢代舞女特徵,且該玉舞人使用和田玉雕刻而成,玉質溫潤包漿柔和、鋥亮,刀工細膩,工藝精湛,乃罕見之品。 所以,該藏品是難得一見的珍品,收藏價值極高。

張大千《天女拈花圖》

新浪收藏 

張大千 天女拈花圖張大千天女拈花圖
大千先生作為一位全能型畫家,在其長達六七十年的繪畫實踐中,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幾乎無所不涉,且均有佳構傳世。 僅人物一項而言,便有仕女、高士、仙道佛氏等等,亦是無所不包。 其中藉佛教典故在淨土俗塵之間神遊暢想,又以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最為集中,妙跡遺世,為人所愛。
此《天女拈花圖》作於抗戰前夕的1936年。 就在繪此畫前一年,北平琉璃廠清秘閣書畫店出版了《張大千畫集》四大冊,並由陳半丁、齊白石、溥心畬、於非闇等十一人共同為之作序,其中對大千的藝術多有中肯評價,並希望其在人物畫方面作重點努力,以“為中國藝術接續光榮歷史”;老友葉恭綽亦以“人物畫一脈,自吳道玄、李公麟後,已成絕響”,力勸其“棄山水花卉,專精人物,振此頹風”。 加之大千自已也在明清文人畫的墨戲中感到厭倦,逐漸向“畫家之畫”靠攏。 他的多幅類似題材作品皆是以唐人筆法繪出,用筆娟秀,設色富麗,所以能如此,不僅僅是張大千將性情融進畫筆,或許有還諸位師友的鞭策之力。
“天女散花”為佛教典故,事出《維摩經• 觀眾生品》: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都在聽維摩詰說法,便現其身,以天花灑向諸位菩薩大弟子。 花至諸菩薩即墜落,唯至大弟子便著身不墜,天女於是說道:結習未盡,花著身耳。 這是一則非常有名的佛經故事,天女以散花試菩薩和弟子的道行,眉目間之所以凝神,正是其品察所在。 關於大千此一時期“天女散花”類題材較為集中的原因,有說與他的異國相好、朝鮮藝伎池春紅有關;或以為與大千北平結識藝人懷玉姑娘,並為其一雙纖手陶醉進而萌生戀情相關;也有人認為是與此時與其喜結連理的演唱京韻大鼓的花秀舫、也就是他的三夫人楊婉君有關;傅申先生則認為這與30年代梅蘭芳戲劇如日中天,作為戲迷的大千是從梅劇中天女扮相獲得了創作的靈感有關。 他曾畫過一幅《散花圖》,送給他的摯友謝玉岑(1899-1935)。 謝氏是大千在蘇州時期的密友,以詩文書畫聞名,不幸英年早逝,他的弟弟謝稚柳後來也與大千結為至交,畫風受到大千的影響。 今天看來,以上幾種推測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 但從人物造型本身來看,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件作品採用或參照了宋代武宗元《朝元仙仗圖》(王季遷藏)中一位天女的形象,可說是毋庸置疑的。 這一時期大千曾創作過多幅類似題材的作品,經常對天女的姿態做出適當調整,使其更顯婀娜嫵媚,這是大千的學古創新之處。
本幅《天女拈花圖》描繪其手捧花籃騰雲而至,蘭指拈花前行回首的姿態。 天女凝神側視,眉目間若有品察,左上角行書另題七絕一首,畫意詩情,兩相生髮,十分值得玩味。 畫面自題“仿唐人壁畫運筆”,實則此時敦煌摹畫尚未成行,但行筆線條飛動暢達,已然一派唐宋遺則。 畫中女仙高髻簪花,香腮凝雪,衣袂飄搖,姿色端凝,衣著華美,神態雍容,觀之恍如姑射神人。人物開臉,衣紋髮飾,乃至裙裾勾勒都帶有唐宋畫法的影響。 另外全圖賦色也頗具匠心,可說是富麗精妍、艷而不俗。 人物面部三白之法,乃用淡硃砂與白粉互為烘托而​​出。 而裙裾上的石青、石綠、硃砂、泥金等重色,則頗似敦煌之行以後的畫法,這是否為大千後來重新潤色添加,我們不得而知,但由於全圖重彩著色都限於相對較小的面積,卻使畫面呈現出富麗明艷而不失清雅精秀的藝術效果,是為大千先生敦煌前期的精品佳作。

傳統嫌它不正統當代嫌它偏保守:新水墨新起點

 揚子晚報

洪健的《甲午傳統研習之二》(上圖) 毛冬華的《外灘12號》(下圖)洪健的《甲午傳統研習之二》(上圖)毛冬華的《外灘12號》(下圖)
方翔(上海) 資深媒體人,藝術品市場觀察者,藝術品專欄作者。
文/方翔
在11月20日舉行的中國嘉德2014年秋拍“開拓—中國繪畫的多元化探索”專場中,成交率達72%,總成交額4154萬元。 其中,徐累絹本彩墨《霓石》以620萬元起拍,1600萬元落槌,由399號牌蔣再鳴競得,最終成交價1840萬元,創徐累個人拍場最高紀錄。 而在本週的申城展覽市場上,11月26日至12月3日,申城新水墨代表畫家之一的毛冬華個展將在徐匯藝術館舉行。種種跡象表明,新水墨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
新水墨在中國的藝術界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早在12年前的廣東,皮道堅與王璜生在廣東美術館策劃“中國·水墨實驗二十年:1980-2001”,被當時認為是對前二十年新水墨探索進行的一次學術梳理。 與實驗水墨的大膽和前衛相比,新水墨的面貌似乎更加溫和、內斂,它不像實驗水墨那麼猛烈,比較注重傳統繪畫的筆墨語言。 在畫面的背後,是一種帶著距離感的觀看,不像西方的那麼直接、焦點突出,而是將畫面中所有的元素籠罩在這種遠觀的氛圍中。
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傳統中國畫受到了巨大衝擊,文化氛圍、生活環境也完全被顛覆了。 在申城的畫壇,毛冬華、洪健等年輕畫家對於新水墨的探索,成為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像今年第18屆上海藝博會上,洪健的“傳統研習系列”成為了最大的亮點。 洪健表示,歷代畫家及畫論早就把傳統繪畫總結得足夠完善,新時代的畫家又如何畫出屬於這個時代特點、符合這個時代審美的作品? 我們必須在前人的基礎上尋求新的出路,這也是一個負責的畫家所應該追求的。毛冬華以畫玻璃幕牆中的城市景觀而蜚聲畫壇,《美術》雜誌主編尚輝認為,毛冬華的水墨創作代表了國畫走向國際的一個方向,她畫的是現代建築和時代感覺,但非常講究筆墨。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當代水墨收藏群體主要可分為原先收藏傳統書畫及收藏當代作品兩大類,就傳統書畫的資深藏家而言,由於收藏成本的提高,以及作品真偽等問題,新水墨的優勢逐漸體現出來,而收藏當代藝術的藏家,則對於新水墨表達的理念能夠認同,而且在他們看來,僅僅是使用的媒介不同。
但目前的現像是,傳統嫌它不夠正統,當代又嫌它偏保守,這無疑是目前新水墨發展面臨的最大門檻。 應該說,在前兩年的時候,由於新水墨的價格並不高,其優勢還是非常明顯。 但是現在,新水墨的價格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因此今年是水墨發展的新起點,新水墨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市場板塊,還有待檢驗。

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松濤壘峰畫作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70歲韓國住持涉嫌在日本偷銅製古代佛像(圖)

大洋網-廣州日報

70歲韓國住持涉嫌在日本偷銅製古代佛像70歲韓國住持涉嫌在日本偷銅製古代佛像
共同社稱,失竊佛像是一尊“誕生佛”,銅製,高約10厘米,制於9世紀至11世紀。
有韓國人認為“一些佛像和佛經是日本殖民者當年從韓擄走,有必要拿回來”
日本南部長崎縣對馬市警方25日說,包括一名和尚在內,4名韓國人因涉嫌在當地一座寺廟盜竊一尊歷史悠久佛像而被逮捕。
一些韓國人認為,當地寺院中的一些佛像和佛經是日本殖民者當年從韓國擄走的,有必要“拿回來”。
新華社電案發位於對馬市美津島町的梅林寺。 副警長松下敬一說,4名嫌疑人24日晚準備從對馬市南部的嚴原港乘坐渡輪前往韓國釜山時被捕。 警方在他們隨身攜帶的一個紙包中發現失竊佛像。
另外,警方還從嫌疑人身上找到多部佛經。 警方正在調查這些佛經是否來自同一座寺廟。
日本共同社援引警方消息報導,其中一名嫌疑人名為金相鎬,現年70歲,自稱韓國一座寺廟的現任住持。 另外3名嫌疑人為54歲的農民金溶晃、53歲的保安安成喆和47歲的​​職員李哲佑,其中兩名嫌疑人否認行竊。
對馬市文化遺產保護部門說,失竊佛像是一尊“誕生佛”,銅製,高約10厘米,制於9世紀至11世紀。 隨佛像一同失竊的多部佛經可追溯至14世紀。
韓國外交部發言人魯光鎰25日在一場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說,日方已向韓方通報4名韓國公民被捕的消息。 他說:“韓國政府目前正在核實此事,並將提供必要的領事援助,以確保這起案件得到快速且公平的處理。”
意在偷回國寶?
這並不是日本首次發生涉及韓國人的佛像失竊事件。
對馬市所處的對馬島位於日本與韓國之間,一些韓國人認為,當地寺院中的一些佛像和佛經是日本殖民者當年從韓國擄走的,有必要“拿回來”。
2012年10月,對馬市海神神社和淺草寺等寺廟失竊兩尊佛像和一部佛經失竊。 兩尊佛像分別為製作於朝鮮半島統一新羅時期的銅製如來立像和製作於高麗時期的金銅觀音坐像。 晚些時候,現年71歲的金某等3名韓國人因走私失竊佛像而被韓國中部大田市的地方法院判處3至4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共同社報導,大田市地方法院2013年2月下達臨時禁令,暫不向日本歸還那兩尊佛像。 而那部失竊佛經迄今下落不明。

寶雞一古墓墓室磚雕包含二十四孝內容

新華網

古墓墓室磚雕古墓墓室磚雕
西部網寶雞訊(記者魯鵬飛) 西部網17日報導了寶雞市金台區蟠龍鎮一工地上發現了一座有精美磚雕的古墓葬,施工方在簡單查看後沒有向文物部門匯報,而是私自將墓室回填,文物部門隨後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
經過文物部門近幾天的搶救性清理髮掘,目前,整個墓室已經基本清理完畢,幸運的是墓室的磚雕保存相對完好,考古人員在墓室共清理髮現12組人物磚雕,30多幅花卉磚雕,磚雕上的內容包含有二十四孝故事,考古專家表示,這座墓葬應為一座宋代磚雕墓,從墓葬規格看,墓主人或為有錢的大戶人家。
今天(11月26日),在清理現場西部網記者看到,之前被挖掘機挖塌的墓室已經露出了它的本來面貌,而更讓考古人員感到高興的是,墓葬穹頂雖然先前遭挖掘機損毀,但是墓室裡的磚雕保存相對完好。 考古人員介紹說,經過搶救性清理髮掘,墓室內共發現12組人物磚雕和30多幅花卉磚雕,暫時還未發現有其他隨葬品。
寶雞市考古研究所所長劉軍社介紹說,這次清理髮現的磚雕,內容包含有二十四孝故事。 “有一部分二十四孝故事,還有一部分現在還弄不清楚,能識別的二十四孝故事就是'郭巨埋兒'。”
目前,整個墓室已經基本清理完畢,下一步文物部門計劃對磚雕古墓進行整體提取,條件許可時會將其複原。 現場考古人員介紹說,磚雕墓葬在宋、金時期比較盛行,這座墓葬磚雕精美,對於了解當時生產力、建築材料和墓葬內裝飾材料的變化過程,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日本和紙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圖)


11月27日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政府間委員會決定將“和紙”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匠製作本美濃紙的場景。圖片來源:共同社11月27日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政府間委員會決定將“和紙”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工匠製作本美濃紙的場景。 圖片來源:共同社
中新網11月27日電据日本共同社報導,日前,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政府間委員會決定將“和紙·日本手漉和紙技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是繼去年“和食”之後日本再次申遺成功。
日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能樂、歌舞伎、雅樂等22項。 隨著此次申遺成功,被指定為日本國家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細川紙(埼玉縣)及本美濃紙(岐阜縣美濃市)和已完成申遺的石州半紙(島根縣濱田市)統一列入名錄,名稱從“石州半紙”改為“和紙”,因此總量沒有增加。
和紙具有不易破損的特徵,在江戶時代,細川紙是日本百姓生活的必需品。 石州半紙為大阪商人的記賬用紙,十分珍貴,本美濃紙則最早在飛鳥時代(7世紀前後)用作戶籍用紙。
2009年,石州半紙單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之後的本美濃紙因“和石州半紙相似”而擱置申遺工作。 因此,日本政府將石州半紙和其他兩種紙合併,以“擴充提議”的方式將和紙集體申遺。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查每年進行一次。 根據計劃,明年的審查中沒有日本的候選。 後年將把已列入名錄的“日立風流物”(茨城縣)及“京都祗園祭山鉾活動”(京都府)進行擴充,將18個府縣的廟會集中為“山•鉾•貨攤活動”接受審查。

書畫禪僧一音禪師:師事名​​門藝稱國手

 新浪收藏

一音禪師(宋歌)畫作一音禪師(宋歌)畫作一音禪師(宋歌)篆刻作品一音禪師(宋歌)篆刻作品一音禪師(宋歌)書法作品   一音禪師(宋歌)書法作品
作者:王成
老子云:“大象無形”,這給中國的詩、書、畫都有著指引的作用,詩人用意寫象,畫家用形寫象,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 詩畫交融更能提高畫的意境。 僧虔《筆意贊》雲“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而老子的大巧若拙則是說大道應該初發芙蓉,返璞歸真;莊子則認為“天地有大美”。 一音禪師,以禪入畫,自然天成。 八大遺風,堪稱國手。
一音禪師,號演音,字大覺、一音。 俗名宋歌,山東省棗莊市人。 少年學書畫篆刻、練武術、習中醫。 詩、書、畫、印師從藝術大家韓天衡、張立辰;受益李剛田、邱振中、黃惇等先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奇才。
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專畫畫為小道、末技。 因為比畫高的有書法,當書法家比當畫家難;書法之上又有金石藝術,金石之上有文學、文學之上還有音樂,如'無弦之琴'、'無聲之樂'皆是有相當修養的知音之間才能共聆共鳴的! 再上一層就是中國的古典哲理,儒學、老莊、易經、最終參禪開悟。 一音禪師為中國現代佛教界屈指可數(堪稱唯一)的詩、書、畫、印、樂五藝於一身的僧人。
如果藝術家不懂音樂,不通音律最終難成大器。 我與一音禪師即是老鄉,是摯友,都是佛門淨慧大師皈依弟子,同門師兄。 同在北京,閒暇與師兄品茶論道。 一音禪師擅長吹簫,他悠然蕭聲,清幽典雅,禪韻無限。 “一片白雲海上生,宛如綿絮半天橫。仙人棋罷渺然去,足踏浮雲比葉輕”。 可如今,已沒有幾人能彈奏如此妙曲? 由此想到《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聞《韶》音,學之,三月不知肉味”。 “夫子聞韶如醉痴,三月肉味竟未知。世人若達此境界,群科不愁未竟時!”而今一音禪師隱居山林,不聽美妙的蕭聲,我何嘗不是食無味地!
皈依佛門,是一種大境界。 唐太宗曾感嘆:“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帝王將相所易為。”出家要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克服一切苦,才是大丈夫。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是一音禪師的一種境界,這是一種絢麗之極歸於平淡。 他跳出三界,遁跡山林,受具足戒,皈依佛門師高僧淨慧老和尚,“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治”,“法道無為,治身則有益精神,”可見“無為”既是修身處世的原則。 其實放下就會得到更多;會放下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會活得更灑脫。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湛然常寂。 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欲既不生,即是真靜。 一音禪師的靜、淨、境,意無止境。 沉靜,才能純靜;心淨,才能乾淨;意境,決定高度與深度。 我以為這是一音禪師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一音禪師的靜,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種充滿內涵的幽遠,於靜中觸景,“於無聲處聽驚雷”。 法師在藝術天地中,靈光顯現,在大自然中取法於天地,取法於自然,以禪入畫,形簡意足,筆墨空靈,淡而有味,寥寥幾筆,寫出他心靈的聲息。 我在電腦上看到他的本煥乘妙、佛光普照等幾方印,真的沒想到'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如此振憾吾心,一音禪師的篆刻作品以空靈曠達,雄渾大氣、厚重見長,因而其作品深受大家追捧與讚賞。 其書法以小楷見長,純靜祥和,頗具禪韻;篆書與篆刻風格和諧統一,韻味無窮,令人遐思。 指畫面立意新穎,構思巧妙,筆墨靈活,超凡脫俗,以禪入畫,空靈虛妙,盡顯逸筆神韻。 欣賞一音禪師的書、畫、印作品表現的是文化、是人性、是激勵、是開拓,他的作品能與人的心靈溝通,其深邃的藝術內涵與藝術美的動人魅力能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與啟迪。
的確, 好作品具有豐富的內涵,所謂“品味外之味”,“像外之旨”、“韻外之致”,令人回味無窮。這就要求書法家不光在技巧形式上過關,最重要的是書法家必須具有高尚的人品和深厚的學養。
作者簡介:王成,字玉汝、號天石,山東人。 當代美術評論家、著名武術家、技擊家,意拳〈大成拳〉第三代傳人。 國際武術意拳聯合會副主席,國家一級武術散打裁判,北京市武術協會意拳研究會名譽理事等。 弟子曾在全運會、世界錦標賽、囯際自由搏擊獲中冠、亞軍等。(作者:王成)

鄭板橋為什麼不學石濤

新浪收藏

常看見批評家抱怨某某藝術家老畫同一種題材、形式的作品,說重複沒什麼意思。 可能,但為什麼多數畫家還是愛重複? 這不僅僅是創作者自己決定的,也和藝術市場的需求有關。 類似企業的品牌一樣,不斷重複從而形成的“名聲”就是畫家的品牌。
往日看鄭板橋論八大、石濤,即有此感觸。 “石濤善畫,蓋有萬種,蘭竹其馀事也。石濤畫法,千變萬化,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帖,比之八大山人,殆有過之,無不及處。然八大名滿天下,而石濤微葺耳。且八大之名,人易記識,石濤宏濟又曰'清湘道人',又曰'苦瓜和尚',又曰'大滌子',又曰'瞎尊者',別號太多,翻成攪亂。八大隻是八大,板橋亦只是板橋,吾不能從石公矣。”
這是再明白不過的畫家的“市場策略”的自白,一是畫一種題材好形成品牌,尤其是竹子這樣簡單易懂的;二是把藝術家名字和品牌緊密結合起來,像石濤那樣老變換筆名又畫那麼多不同題材的作品,容易讓人混淆和遺忘。 板橋在市場上求生存,才有此深刻體會。
老實說,揚州八怪不折不扣就是當時的商業市場的職業畫家,鄭板橋賣畫給鹽商和各種富戶,打的就是竹子的品牌,原來是文人高潔情操的象徵,現在走入各行各業,算是成了“普世符號”了。 更早,比如唐寅的畫美人圖,也類似。 但是當時文人多羞於直白賣畫,難免遮遮掩掩,有時候還有表示慚愧一下,有辱斯文之類。 其實從當今的觀點看來,這是在市場上賣畫的藝術家,可比從科考走向官僚而用各種“灰色收入”養家糊口的官員正當多了。
再看現當代的藝術市場,其實藝術家們的策略和古人沒什麼兩樣,經常是最受歡迎的作品就會畫許多年,覺得實在厭倦的時候再變變,有大變的,算革新、變法,有小變的,修修補補又三年。 記得有畫家曾主動要變換一種題材畫,還受到畫廊的壓力,因為畫廊的老客戶都是適應了老風格的作品,還會繼續買,而新變化的題材未必受歡迎。 這時候就要看藝術家和畫廊如何博弈了。
外國畫家也是如此,比如莫蘭迪畫了大半輩子瓶瓶罐罐,可以說是策略,也可以說是風格,一種人生修行,反正什麼事兒,只要敢干一輩子,就听不容易的,算是一個最低限度的“故事”了吧。 變化如畢加索,吃香的也是少數幾個系列。 對藝術家“創新”的渴望,是啟蒙時期以來現代文人建構的一個神話,與實際的生態有差別。
現當代藝術史上,達達派、未來派、超現實派最早開始試驗的時候就各種亂闖亂幹,後來1960年代興起的貧窮藝術、物派、地景藝術這些“反畫廊藝術”的藝術家最初用現成物品簡單陳列,或者在巨大的室外空間安置無法收藏的概念實物,首先意在對抗流行的、在美術館和畫廊展示的那些主流藝術品的製作和呈現方式,其次,也算是對“藝術商品化”、“品牌化”的抗議吧。 上述的“前衛做法”畢竟是支流,而且都後來也就有點重複自己了,實際上藝術世界的主流玩法和商業主流始終是“並行的”,打品牌、秀主線還是主要的玩法。
來源:雅昌藝術網專稿

南菁藝術學院─名譽院長王太田松岩雲海畫作


聖嚴法師:如何化解情緒煩惱

聖嚴法師:如何化解情緒煩惱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在日常生活中,无论他人对我们是何种态度,都不要拉长了面容,虽然受了一肚子闷气,仍应该和颜悦色笑咪咪。一般人受到委曲或逆境现前时,也就是当不顺眼的人、事、难听的话在面前出现时,反应多是“怒发冲冠”,心里会很生气或是很难过。

有时候虽然暂时将情绪压下来,表面上没有暴跳如雷,但是心里可能在嘀咕:“真倒楣,大概是哪辈子做错了事,今年流年不利,才会遇到这样的事。”就这样不断嘀咕,甚至连睡觉时也在嘀咕,即使过了很久很久,心里还是对此存着痛苦的感受。

那么要如何化解情绪呢?首先可以分析状况:受到他人曲解或误会已经是不舒服的事,如果再生气,犹如受到二度伤害,这是双倍的不划算;相对的,也不要再反过来伤害对方,因为误会他人,事实上也会伤害到他自己,如果再予以反击,对方也会受到二度伤害;一来一往相互伤害,更是愚蠢。

另外,当觉察自己的情绪已经有所波动时,当下先不采取任何行动,待事情较缓和时,再来处理。可以跟对方说:“对不起,你误会我了,但是我不生你的气,因为你不是故意误会我。”用这种方式处理,不但可纾解情绪,也有助于改善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压抑情绪,到最后终究会爆发出来,所以要懂得用方法协助自己纾解情绪。遇到逆境,应该将问题交还给问题,勇敢面对问题。

烦恼的产生对自己所造成的伤害最大,因为自己是感受最深的人,无论烦恼是来自什么人或什么事,损失最多、伤害最大的还是自己。因此在生活或是工作上,要经常练习“反观自照”的修身养性。

一个人身体不健康,和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不健康,常常哀怨、不满,这样的人即使身体看似强壮,但心灵却是十分脆弱,一旦遇到重大挫折或是疾病,多数难以平复;如果心理是健康的,即使身体稍微差一点,工作环境、待遇也都不是很理想,生活仍然可以过得很愉快,这就是一个健康的人。真正的“健康”,是心理的健康重于身体的强壮。

生活上遭受到困扰和挫折时,要把它转换成对自我的磨炼。大家要运用佛法来保护自我、成长自我,那么即使遇到逆境,也会感到幸运的。

MVI 6803山水國畫教學─王太田老師國館班現場示範畫作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鑲嵌青花瓷的煙斗收藏


圖片鑲嵌青花瓷的煙斗圖片鑲嵌青花瓷的煙斗
吸煙有害身體健康,為了減少吸煙對人體的傷害,有的人於是選擇用煙斗。 漸漸的,前人用過的煙斗便開始進入收藏領域,選材考究、做工精緻的煙斗極具收藏價值。 據了解,淄博煙斗收藏市場剛剛起步,張店的張先生專門收藏具有地方文化的煙斗,圖為他收藏的用淄博青花瓷鑲嵌的煙斗,獨具特色。

揭秘絲綢之路上的女神:文物女俑(組圖)


1/14 彩绘陶女立俑(四件)
����|����(0)
中國文物網訊(編輯張艷)近日,大型文物展覽“絲綢之路”在京開展,這是目前有關絲綢之路的數量最多、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展覽,匯集了中國16個省、直轄市、自治區44家文博單位的490件文物珍品。 在眾多展出文物中,造型各異、面部表情生動活潑的各色陶俑萌翻了參觀的觀眾。
展出女俑多為唐朝女性形象,曲眉豐肌,儂麗多態,多著胡裝,是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胡漢融合的體現。 唐朝寬容開放,婦女可以拋頭露面到市街遊玩,還可以參加打球、射獵等活動。這些女俑有的身著女裝,嫵媚婀娜;有的身著胡服或男裝,英姿颯爽,展現了唐代女子開朗自信的精神風貌。
下面小編就為您盤點盤點那些或嫵媚婀娜、或英姿颯爽的唐朝女俑,找找是否有您心中的那款女神。
三彩釉陶胡女俑三彩釉陶胡女俑
三彩釉陶胡女俑
絲路文物,三彩釉陶胡女俑,唐,1960年陝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俑頭梳雙垂髻,修眉深目,高鼻豐頤,很可能是西域進貢來的侍女形象。
三彩釉陶女立俑三彩釉陶女立俑
三彩釉陶女立俑
絲路文物,三彩釉陶女立俑,唐,1995年陝西省富平縣節愍太子墓出土,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女俑頭髮高攏,結成“翻刀髻”,為漢人形象,但下身著條狀拖地的“波斯裙”,展現了異域文化對唐人的影響。
彩绘陶胡服女立俑彩繪陶胡服女立俑
彩繪陶胡服女立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胡服女立俑,唐,彩繪陶胡服女立俑,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木身锦衣群侍女俑木身錦衣群侍女俑
木身錦衣群侍女俑
絲路文物,木身錦衣群侍女俑,唐,1973年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張雄夫婦墓出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
女俑身為木胎,雙臂為紙捻,裙內襯紙。 這類女俑是在長安製造,而後沿絲綢之路東段運至西州的。 這件女俑描漢式妝,著胡風衣服,正是絲綢之路上文化交流、胡漢融合的體現。
彩绘陶男装女立俑彩繪陶男裝女立俑
彩繪陶男裝女立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男裝女立俑,唐,陝西省西安市郭家灘出土,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女俑綰髻包裹在黑色襆頭之內。 身穿圓領直裾曳地袍服。 襆頭、袍服、靴子為當代男子服裝。唐代婦女穿男裝是流行風尚,不僅穿著漢式男裝,有時也著胡服男裝。 如此開放的審美和著裝觀念與唐代開放和交融的文化有著很大關係。
三彩釉陶女立俑三彩釉陶女立俑
三彩釉陶女立俑
絲路文物,三彩釉陶女立俑,唐,陝西省西安市西郊紡織廠出土,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女俑為盛唐女性形象,曲眉豐肌,儂麗多態。 身穿的無領尖口襦裙上的紋飾充分利用三彩點釉的自然流動效果,在白地上點染綠彩,長裙上為一朵朵排列有序的寶相花,點釉的設計繁簡得宜,相映成趣。
絲路文物,三彩釉陶戴胡帽騎馬女俑,唐,1972年陝西省禮泉縣越王李貞墓出土,昭陵博物館藏。
婦女騎馬在唐代繪畫、雕塑和文學中都有生動的表現,且常著胡服,如這件騎馬女俑。 該女俑所戴的胡帽在玄宗時最為流行,上面的裝飾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多以皮毛製成。
彩绘陶戴帷帽骑马女俑彩繪陶戴帷帽騎馬女俑
彩繪陶戴帷帽騎馬女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戴帷帽騎馬女俑,唐,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彩绘陶戴帷帽骑马女俑彩繪陶戴帷帽騎馬女俑
三彩釉陶胡服骑马女俑三彩釉陶胡服騎馬女俑
三彩釉陶胡服騎馬女俑
絲路文物,三彩釉陶胡服騎馬女俑,唐,1960年陝西省乾縣永泰公主墓出土,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唐代上層婦女著胡服騎馬出遊是一種社會風氣。 該女俑身著深綠色圓領窄袖長袍,下穿綠褲,腰束帶,足蹬尖頭軟靴,秀美中又充滿了瀟灑英氣,體現了大唐文化的開放與包容。
彩绘陶女立俑(4件)彩繪陶女立俑(4件)
彩繪陶女立俑(4件)
絲路文物,彩繪陶女立俑,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1991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金鄉縣主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唐朝寬容開放,婦女可以拋頭露面到市街遊玩,還可以參加打球、射獵等活動。 這四件女立俑有的身著女裝,嫵媚婀娜;有的身著胡服或男裝,英姿颯爽,展現了唐代貴族女子開朗自信,雍容華貴的精神風貌。 她們可能是墓主的化身或與其身份相同的貴婦形象。
彩绘陶女立俑(四件)彩繪陶女立俑(四件)
彩繪陶女立俑(四件)
絲路文物,彩繪陶女立俑,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1991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金鄉縣主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這些女立俑為侍俑,是服侍主人生活起居的女婢。 其中的胡女俑頭梳“刀形”高髻,疑是唐詩中描繪的“胡姬”俑。
彩绘陶骑马出行女俑彩繪陶騎馬出行女俑
彩繪陶騎馬出行女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騎馬出行女俑,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1991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金鄉縣主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彩绘陶骑马奏乐女俑彩繪陶騎馬奏樂女俑
彩繪陶騎馬奏樂女俑
絲路文物,彩繪陶騎馬奏樂女俑,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1991年陝西省西安市東郊金鄉縣主墓出土,西安博物院藏。
五個陶俑從左至右分別為騎馬彈箜篌女俑,騎馬彈琵琶女俑,騎馬吹篳篥女俑,騎馬敲鈸女俑和騎馬擊腰鼓女俑。 唐代社會愛好音樂之風甚盛,宮廷中設置有各種樂舞機構。 展出的這5件騎馬伎樂俑皆漢人,身著男裝,騎在馬上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