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31日 星期四

識別真假t46金猴郵票七步攻略


識別真假t46金猴郵票七步攻略識別真假t46金猴郵票七步攻略
1980年2月15日問世的“庚申年”(猴)郵票,是中國郵政發行的首套生肖郵票。 經過長期的消耗以及資金的精心運作,其整版的價格,2006年在投資者不知不覺之中達到了18萬元,創造了郵票增值的世界性神話,被業界稱為“金猴”郵票。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2003)提供的數據顯示,“庚申年”(猴)郵票的發行量為500萬枚,但是其實際發行量估計僅在320萬-360萬枚之間。
“金猴”郵票在歷次行情中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具有極為獨特的魅力。
因為有著不凡的“出身”和昂貴的身價,“金猴”票問世30年來,市場上不斷出現各式各樣的假“金猴”,其贗品包括新票、信銷票和實寄封等幾種。
贗品有許多都是利用國內各地印刷的紀念張上的郵票圖案變造的。 這類紀念張上的郵票圖案均與真品原大原色,齒孔俱全,僅在圖案右下角印了一條黑色斜線。
變造的新票是將黑色斜線擦去後,用相同顏色補畫以掩蓋擦痕;變造的信銷票是用郵戳將擦痕蓋住;而變造的實寄封則是把假信銷票貼在舊信封上,再補畫郵戳。
儘管市場上充斥的假“金猴”郵票有些幾乎可以亂真,但假的畢竟是假的,掌握以下辨別真假猴票的七步攻略,有助於集郵愛好者和收藏家擦亮眼睛,識別假票。
(1)色澤。 目前市場上真猴票的顏色基本上有兩種,一種稱為“紅猴”,顏色深紅,另一種稱為“粉猴”,底色稍淡。 無論是“紅猴”還是“粉猴”,票面的紅色都有光澤,看上去很鮮豔。 假票則票面底色淺淡,無光澤,就像被日光長時間照曬過的一樣,與真票差別明顯。
(2)質感。 真票是雕刻版印刷的,有質感,在猴子頭上、手臂上和身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紋絡,並且墨色非常深,油光發亮。 且真票的雕刻線條自然細膩,“庚申年”三個
字的字體瘦而有力。 而假票絕大多數是影寫版印刷的,猴身上的線條都比較粗,墨色較黑,毛髮不凸出,平滑,無質感,黑色部分也淡且無光澤。 另外,假票上“庚申年”三個字字體較寬。
(3)票面。 真票的票面完整,沒有其它的記號;而假票可以看到紙面泛毛,票色異樣,用放大鏡看,可發現紙面有一條損傷線。
(4)紙質。 真票的紙質較薄,從背面可以看出猴圖案的輪廓,而且背膠明顯;而假票的紙質略厚,齒孔尖處發毛,背膠不明顯。
(5)印金。 真票的猴眼、鼻、耳、手、足等處的金色,黃中泛亮,眼圈、鼻線、口裂線條清楚,棱角分明;而假票中的金色均呈灰黃,眼圈、鼻線、口裂等處線條不整,一片模糊、暗淡,有的還有斷線處。
(6)文字。 真票下方的文字“T.46.(1—1)”志號與右邊的年度“1980”基本平行。 假票上的“T.46.(1—1)志號略向右移,並向上高出不少,與年度“1980”不平行。
(7)背墨。 印刷雕刻版郵票需要使用專用油墨,當年北京郵票廠庫存有限,於是兌入了少量的鉛印油墨。 但使用鉛印油墨不易乾,印出來的郵票容易粘連,所以真票的背面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黑色墨跡,靠右部位呈短豎線者較為多見。 假票背面的墨跡不真切、不自然。
來源:新浪福建

尺掌妙趣書畫扇

99藝術網 

南宋夏珪《松岩靜課圖》團扇,絹本設色,25.7×26.3cm南宋夏珪《松岩靜課圖》團扇,絹本設色,25.7×26.3cm
書畫扇,長期以來屬於傳統書畫收藏的配角,但隨著國內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逐漸有藏家把目光轉向這一升值潛力巨大的門類。
近年來,諸多拍賣公司紛紛推出扇畫專場,一些名家精品屢屢拍出高價。 如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南宋畫家夏珪的《松岩靜課圖》、馬麟的《茉莉舒芳圖》、葉肖岩的《苔磯獨釣圖》,三幅扇面均以336萬元成交;劉貫道的《人物故事圖冊》(元代人物團扇畫六開)更以2420萬元創下當場最高拍賣記錄,藏家追捧古代名家精品扇面的熱度非同一般。
晉代《古今注》記載,扇發端於殷代,以鳥羽製成,作帝王威儀的象徵。 三國孔明之羽扇,非為自用,而作儀令之物。 漢代之後,隨著竹扇和紈扇的問世,遂用之祛熱納涼。 及至宋時,出現了今日常見的折扇,因其使用方便,又可附庸風雅而廣為流傳,風行至今。 如蘇州檀香扇、杭州綾絹扇、新會火畫扇、自貢竹絲扇,江蘇麥稈扇,無不聲名遐邇。
扇子,自古就以其“飄逸造清涼,執扇祛暑氣”的實用性打動人心,更以其與生俱來的文人氣質,引得歷代文人墨客競相在其上吟詩作畫,抒發情懷。 折扇繪畫題詩始於明代永樂年間,書畫扇使得扇子昇華為一種藝術形式,為後人留下豐富多彩的墨寶和藝術珍品。 扇面書畫向以美態養心,扇面製作向以精妙動心,因而為歷代收藏家所珍愛。
明代大書家祝枝山喻書扇為美女舞於瓦礫,乃盆景之象;吳子深、張大千等人的行書扇,字如龍騰,匠心獨運,世人刮目以數十萬元之高價爭相收藏;任伯年和趙之謙聯袂的扇面,猶如墨筆與金石同在,好似有高格名士相談,收藏價值不菲。
觀唐寅《秋風紈扇圖》,女子紈扇猶似天生一對,形娟秀,而神柔婉。 “輕羅小扇撲流螢”“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等詩句,更將紈扇女人或美或雅的姿態描繪得淋漓盡致。
在北京博物館,珍藏著一把縱長59.5厘米、橫寬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畫著柳蔭賞花,任閒情若夢;一面畫著松下讀書,由儒風拂面。 此扇是中國最大折扇,扇畫為明宣德帝朱瞻基所繪,可謂傳世珍寶。
自古而今,扇子的實用性日漸式微,藝術性卻日見突出,並由此成為一個獨立的收藏門類。 賞玩古扇,清風雅意自會令人心動,為眾多藏家所青睞。 而寬不及寸、長不盈尺的扇骨,也以其精美的材質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藏家特殊的偏愛。
扇骨的材質有多種,以竹為類,多用玉竹、白竹、淚竹、湘妃竹、佛肚竹、桃絲竹、芝麻竹等名貴品種;以木為類,多用松木、檜木等,紫檀、檀香、紅木、烏木、黃楊、楠木、雞翅木等則用作上好的扇骨。 另有牛角、玳瑁、象牙、獸骨、貝玉等稀有材質,以及金、銀、銅所製作的扇骨。
扇骨製作,講究陽雕、微刻、鑲嵌、髹漆、燙花、手繪等手法,其中扇骨雕刻最為普遍和常見,尤以竹刻為多見。 竹刻分陰刻和陽刻,陰刻又分深刻和淺刻。 明清時期盛行淺刻,民國時期則多喜深刻。 扇骨作為單獨的收藏品類,其雕刻工藝極為藏家所看重,這也是古扇賞析和估價的重要因素。
扇骨是以檔來劃分,所謂檔即扇骨的數目。 扇子兩端的兩片骨為大骨,大骨間的若干小片骨則為小骨,大小骨數目之和即為一把扇的檔數。
扇骨聚頭處的柄部形狀俗稱“頭型”,在折扇初興之時,頭型僅有方頭和圓頭,另有從日本傳入的“和尚頭”。 時移世易,隨著扇型的發展和製扇材質的增多,方寸之地的扇柄始而多變,扇的頭型越來越多,製作工藝也越來越複雜,頭型式樣竟多達120餘種。
扇子藏家章先生介紹,扇子收藏特別看重藏品的真、精、新。
真,是考證扇子的時代和作者,確認其是否後彷? 更要分清扇骨的年代和扇面的年代。 扇子鑑定著重從藝術和工藝兩方面分析。 如書畫扇,可舊骨配新書畫,也可新骨配舊書畫。 看扇骨,可從材質的新舊上分析其使用的年代特徵;看工藝,可從造型和手法上分析其製作的年代特徵;然後依據扇面繪畫、書法、題款等,綜合分析以確認扇的新舊和真偽。
著名書畫鑑定家張珩論說:“書畫鑑定的主要依據是書畫的時代風格和書畫家的個人風格,輔助依據是印章,紙絹、題跋、收藏印、著錄、裝潢等。”其實,書畫扇的鑑定亦如此。 看一件扇藏品,應該詳盡了解其來源出處,年代越久的扇子越要看謹慎。 新扇做舊,以假代真,歷代都有,在高新技術日益發展的當下,仿品更是層出不窮。 收藏扇子,不能只看重款識。
精,是藏扇在藝術性和工藝上所體現出的極致精美,應該是每個工藝師和藝術家的精品傑作。但真者未必就精,在名家的成長過程中,精品必然稀少,覓為藏品更難。
新,是指藏扇要品相好、外觀全、質地堅,特別是書畫扇,字與畫尤其要精到完好,品相觀之,彈眼落睛。
工藝精湛的扇子和傳統書法繪畫完美結合,相得益彰,妙趣橫生。
扇子收藏,可謂尺縑片楮,小中見大。 不乏書韻之妙,不乏畫魂之美,於書畫流韻中澄心靜思歸一隅。
來源:山西新聞網

胡智勇:成化鬥彩珍品不只有雞缸杯

 中國文物網

明成化鬥彩雞缸杯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中國文物網訊(編輯白頔)明代成化時期是中國瓷器發展的鼎盛期,古玩界有句話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說得就是成化瓷器在明朝各代瓷器當中是最拔尖的。 近幾個月來,圍繞著2.8億港元天價雞缸杯的各種事件和熱議,使得成化鬥彩瓷器再一次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而實際上,人們對於成化鬥彩瓷器的熱衷與追捧,其實並非僅僅只是停留在天價成交所帶來的震撼,更多的還是對於成化鬥彩瓷器本身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
那麼,成化鬥彩瓷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瓷器? 除了著名的雞缸杯以外,還有哪些名貴品種? 又都有哪些難以被後世仿製的獨特之處呢? 近日,北京太平洋洪緒藝術品鑑定中心董事長,古陶瓷鑑賞家、收藏家胡智勇在接受中國文物網採訪時,介紹了成化鬥彩瓷器的工藝特性及辨偽技巧。
中國文物網:成化鬥彩瓷器中所謂的“鬥彩”究竟是什麼意思?
胡智勇:鬥彩技法萌發於明代宣德時期,成熟於成化時期。 “鬥彩”一詞始見於十八世紀佚名《南窯筆記》一書。 書中記載“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鬥彩;填者青料雙鉤花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復入彩爐填入五色曰填彩……”。
現在人們所說的“鬥彩”,其實和古人所說的“填彩”相同,即在坯胎上用青花料勾出圖案紋樣的輪廓,在有的輪廓裡填入青花料,有的輪廓上空出,畫完後再附上白釉,入窯經1200度上下高溫還原焰燒成瓷,在瓷青花輪廓空白處上填上相應的低溫色彩,再入低溫窯爐經800度上下氧化焰二次燒成,因其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互爭艷斗奇故稱之為“鬥彩”。
中國文物網:在成化鬥彩瓷器中,除了雞缸杯以外,還有哪些比較值得一提的品種呢?
胡智勇:成化鬥彩瓷器其實種類有很多,僅杯類就有子母雞缸杯、高士杯、三秋杯、花鳥杯、葡萄杯、菊花杯、團龍杯、脫胎雙龍杯、八寶高足杯、纏枝蓮杯、五供養紋杯、蓮托八寶杯、花草蝴蝶杯、落花流水杯、嬰戲紋杯、蓮荷水草紋杯、夔龍杯、折枝花杯、梵文杯、纏枝蓮托梵紋杯等等。 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當然就是雞缸杯。
不過,如果單從工藝上來講,最名貴的其實並不是雞缸杯。 要是比較工藝成型難度的話,成化鬥彩中的脫胎杯往往具有薄如紙的特性,因此其工藝難度顯然會更高一些。 這些薄如紙的脫胎杯包括雙龍杯、花鳥杯、花鳥高足杯、三秋杯等等。 只不過由於脫胎杯太過輕薄而又易碎,並不適合日常使用。 此外,像是高士杯、團龍杯、高足葡萄杯等在成型和技法上其實也都不遜色於雞缸杯。
中國文物網:成化鬥彩瓷器的真偽鑑別要點有哪些?
胡智勇:成化鬥彩瓷器,尤其是成化鬥彩雞缸杯,幾乎在成化以後的歷朝歷代都有仿製,而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則達到了最高峰。 清三代的仿品固然做得最好,但是與真正的成化鬥彩瓷器相比,依舊存在不同之處。 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清三代仿製的成化鬥彩瓷器均帶著明顯的清代風格,比如色彩、工藝上都力求精細,並不像成化鬥彩瓷器往往呈現出一種粗放的風格。 反倒是當代的一些仿品,從形狀、造型再到款識上會更接近於成化本朝的風格,而這也是鑑別一件成化鬥彩瓷器仿品到底是清代仿還是現代仿時非常重要的一點。
當然,仿品就是仿品,在真正的鑑定家眼中都會原形顯露。 比如像是之前所說的當代仿品,在外觀、尺寸上雖然與成化真品極為接近,但對器型的侈口和往下漸收的曲線弧度的把握卻是相形見絀的。 再有,成化鬥彩瓷器的胎質雖白而細膩,但迎光泛紅或微閃黃的微觀現象,卻是仿品中所不可能顯現的。 此外,成化鬥彩瓷器底部的青花款識周圍的雙框線條所呈現的自然的濃淡筆韻,同樣也是仿品所不可能企及的。
而要說成化鬥彩最難仿製的地方,應該還它的釉。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成化鬥彩瓷釉的燒成方式跟現在是完全不同的。 一般來說,在燒製瓷器的過程中,為了防止氣體及有害物質對坯體、釉面的破壞及污損,會將瓷器放置在由耐火材料製成的匣缽中進行焙燒,而成化鬥彩瓷器採用的則是一種匣缽內再套一個匣缽的燒成方式,這樣就使得燒成的釉面往往能夠達到一種光潔溫潤如玉的效果。 此外還有胎,我們知道成化鬥彩真品的胎通常會有一點縫隙存在,只不過都是很微小的。 但是現在的仿品可能就會做得有些過頭了,弄得好像是孔一樣。 總而言之,只要是仿品,不管是它的胎還是釉,都會有其刻意之處。

徐悲鴻《雞羊圖》入藏中華藝術宮

和訊網 

徐悲鴻《雞羊圖》徐悲鴻《雞羊圖》
本報訊(記者樂夢融)昨天, “易氏家族捐贈徐悲鴻作品儀式”在中華藝術宮舉行,易敦吾先生子女四人,自願將先父舊藏徐悲鴻《雞羊圖》(見上圖)無償捐贈於中華藝術宮永久收藏。 在中國藝術品市場價格高企的當下,這幾位已​​屆耄耋之年老人的無私之舉鑄就了又一段藝壇佳話。
當年畫作的受贈人易敦吾早年與徐悲鴻過從甚密,1936年,悲鴻旅居桂林時,曾在其家居“奎廬”盤桓,其兄易欽吾與悲鴻更有同窗之誼。 秀麗的桂林山水,重新激發了徐悲鴻強烈的創作慾望,期間他先後創作了《漓江春雨》《風雨思君子》《晨曲》《逆風》等傳世佳作。
這幅捐贈的《雞羊圖》也正是在那個時期所作,因易敦吾1895年生,生肖屬羊,妻子陳竹筠1897年生,生肖屬雞,故徐悲鴻以此題專門作畫相贈。 此種題材的畫作,在徐悲鴻浩如煙海的繪畫中堪稱孤本。
來源:新民晚報

聖嚴法師:佛教提倡吃素基於四大理由

聖嚴法師:佛教提倡吃素基於四大理由
關於吃素、放生、殺生,確實存在很多爭議話題。不過,無論歷史源流如何,現在漢傳佛教提倡素食,這始終是一種優良傳統。至於佛陀住世之時是否允許吃肉,佛經之中是否明確規定不得吃肉,則是另外一些話題,當然值得繼續探究。下面這篇文章,是聖嚴法師早年的一篇講稿,從幾方面講述佛教與素食的關系,其中具體提到,佛教提倡吃素,主要基於四條理由。
素食與人體的健康有極密切的關系,但它並非起源於佛教,也非佛教徒單獨提倡。從古到今,世界許多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等都提倡素食。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畢達哥拉斯都強烈地提倡素食,近代的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英國戲劇家蕭伯納都是基於人道主義觀點贊美素食,蕭伯納是有名的茹素者。中國古代孟子的“君子遠庖廚”的思想,《易經》的“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煉只吃水果的功夫,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儒道之徒所繼承。

二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根據慈悲和平的教義,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後世佛教弟子身體力行,其品格清淨高尚,其行為淑世善民,化強暴者囂悍之氣,使世界人類傾向和平,則更成為佛教的獨特的優良傳統。

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一次樹下觀農,見農夫犁土,掘出蚯蚓,鳥兒飛來啄食,引起他對眾生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悲思。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殺祭祀,一直為釋迦所反對,釋迦在說法時,於大乘的《楞嚴》《華嚴》《楞伽》《涅槃》《梵網》諸經中,處處提倡禁絕肉食。具體如《楞伽經》,根據身體健康、三世因果、修養身心、慈憫眾生等各種道理,指出肉食者有十八種過患,而素食者具足無量功德。

一、基於健康理由

佛教的大德祖師,由於吃素身體都很健康,壽命也長。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而在有科學頭腦的醫學家和營養家則較易理解。

首先,吃素的僧侶們甘於淡泊生活,無嗜穿嗜味的習慣,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謂“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憂、悲、恐等七情不易動乎胸中,內心平靜,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還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

佛經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調和,諸根通利,氣血流暢,定力增長,飲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禅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條件。

素食中的豆制品和水果,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和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高,容易消化吸收。其中大豆的功能極高,含有蛋白質、脂肪及糖類,並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胡蘿卜素、鐵、磷、鈣等營養素。大豆的植物蛋白和脂肪,可以降低人的血清膽固醇,能降低高血壓,避免動脈硬化等心髒疾病。所以素食者所食豆類、五谷雜糧、水果等,對於身體所需的營養完全能夠補充,還可以更好地增進健康。

二、基於慈悲理由

佛教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之心透過般若智慧產生。學佛者由於了悟因緣生法的真理,而產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心腸,從而戒絕殺戮,五戒中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由不殺生而吃素,是戒殺的積極行為。

《大乘入楞伽經》中,佛告弟子大慧菩薩說:“一切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憫、不應啖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雲何於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薩摩诃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雲何而食?……”

這段文意:一是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都是自己的六親眷屬、朋友等,只由於隔世不識,進行啖食,是可蠢可悲的。二是說他身即我身,自他平等,應該體念他之苦樂即我之苦樂,不能因嗜口腹、貪美味,而置動物的被殺的痛苦於不顧,這是最殘忍的。

佛教大德和前賢們有許多戒殺放生詩,充分體現了慈悲精神,茲選錄三首: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血眾淋漓味足珍,一般怨苦恨難伸;路人試各扪心問,誰敢將刀割自身?

三、基於因果理由

因果定律,是佛教的基本法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有因必有果,造何因得何果,是必然不易之理。基此理由,可知造殺就得殺報,食他的肉就應該還他的肉,所謂“吃半斤還八兩”。各別造因,各別受報;大眾造因,大眾受報。世界各地年年不斷的戰爭,許多人死於刀兵,慧眼觀之,原因在此。

《楞嚴經》說:“以人食羊,人死為羊,羊死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說明三世因果循環的道理。

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過去諸佛是已成佛,眾生是未成佛,因此對於眾生不應輕慢,更不應殘殺,殘殺是違犯理性的。殘殺者違背慈悲平等之理,必自食其果。

四、基於修行理由

修行是佛教徒的修養功夫,由此修養功夫為因,達到完成佛果的目的。

修行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三學:戒是約束行為,防非止惡,眾善奉行;定是專注一境,息諸虛妄分別;慧是明因識果,通達真理。此中首要的是戒,守戒的作用是絕對禁止擾惱眾生,破壞他人利益(包括生命財產),保持內心純善清淨,為修定、慧打下基礎。此戒定慧,是三乘共通的修法。

欲達佛乘,必須進一步修大乘菩薩行,菩薩行包括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其精神主要是大悲大願、不捨眾生,更不能損害眾生。因此不管大乘小乘,戒殺是主要的。由憐憫眾生,愛護眾生生命,進而不食眾生肉,這是必然的實際行動。大乘諸經論中,多處談到殺生和吃肉都是斷掉慈悲種子。慈悲是學佛的根本,此根本一斷,即不能發菩提心,也不能證得佛果,可見戒殺和素食在佛教教義中的重要性。

星雲法師:女性可以從四方面為人類社會做貢獻

星雲法師:女性可以從四方面為人類社會做貢獻
女性和我們每一個人的關系至為密切,女性除了和婦女本身息息相關外,每個男士和女性也脫離不了關系,每個男士或有妻子或有姐妹,縱然沒有妻子、姐妹,也是在母親襁褓中長大,沒有母親就沒有生命的誕生。在佛教七眾弟子中,也有女性的比丘尼、沙彌尼、優婆夷,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佛教的發展發做出過極大的貢獻。那麼在具體生活中,女性又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並做出怎樣的貢獻?星雲法師在一次演講中,為所有女性提出了四條希望。
這個人間缺少不了婦女,沒有了婦女,人間是充滿缺陷的一半世界;佛教更需要婦女,沒有婦女的參與,佛教將無法邁步前進。婦女和人間、佛教關系既然如此密切,婦女本身又應當如何自我期許,為家庭、社會、佛教提供一份力量呢?我提出四點對婦女的希望:

一、以慈悲美化社會人心

女性的讓人喜歡親近不只是因為容貌美麗,更重要的是有一顆慈悲的心。譬如觀世音菩薩經常變現為女性的樣子,我們口中常常稱念:“觀世音菩薩!”甚至身上佩戴菩薩聖像,心裡憶念菩薩聖容,並且把菩薩安置在家中最好的地方。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如此受到世人崇奉呢?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女性大慈大悲的表征,人間需要菩薩的慈悲來美化,使我們的社會更溫馨、更祥和。

過去有一位青年愛上了一位女子,兩人感情親蜜,最後論及婚嫁,女方為了試探男方的誠意,要求以男方母親的心作為聘禮才答應嫁給他。這位青年在愛情、親情的一番交戰之下,最後選擇了愛情,趁母親熟睡的時候以刀剝取了母親的心。黑夜中青年雙手顫抖地捧著母親血紅、溫熱的心,慌亂裡跌倒在地上,母親的心滾落在塵埃,對著一臉驚恐的孩子說:“乖孩子!你跌疼了沒有?”

我們的社會,需要母親這種無怨無尤、至愛無悔的慈悲來淨化、轉化。婦女們要本著自己天性所長,人人做白衣天使,把健康帶給有病的眾生;人人為慈悲小姐,為私心私利的人群服務;人人當觀世音菩薩,讓社會的大眾都能秉持自他互易、怨親平等、人我一體的觀念,讓我們的社會能夠達到“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和樂無爭的境界!

二、以忍耐化解暴戾之氣

女性自來善於忍耐,一位女子終生為兒女辛勞,推干就濕,乳哺喂育,從不嫌棄孩子,對孩子的耐心實在是男人所無法匹俦的。譬如孩子哭了,爸爸只要抱個三分鐘就求饒母親抱,而母親抱了一輩子也不嫌煩。日常的家務工作,女性一天到晚忙著煮飯、洗衣、拖地等等,晚上還要癡等丈夫回來用餐,甚至枯守至深夜還不見人歸來,一天天、一年年地等下去,把壁上的日歷變成了兩鬓的霜白。換個情形,如果由男人來守候,不出三天家庭一定鬧風波。女人操勞家務要忍耐,生兒育女要忍耐,幫助丈夫發展事業要忍耐,孝敬公婆要忍耐,女人一生不知要忍耐多少?

世上勇敢比較容易做到,但是忍耐的力量很難養成。譬如盛怒的時候,把拳頭打出去輕而易舉,握住拳頭忍抑退讓何其艱難;傷心的時候,熱淚滾滾容易,能夠噙住眼淚、化悲憤為力量,需要何等的工夫!女人的忍耐美德,就是天下最大的力量。我們今日的社會充滿暴戾之氣,殺盜淫妄的案件層出不窮,社會的治安壞到了極點,社會需要以女性的忍耐來化導、匡正,才能轉暴戾為祥和,化爭斗為謙恭。

三、以靈慧增加人間彩色

女性的靈巧慧性、蘭心蕙質,為人間添了多少美麗的色彩。譬如丈夫出門工作,太太把丈夫打點得清清爽爽的;兒女上學讀書,母親把孩子裝扮得漂漂亮亮的;一天家居,把家庭環境整理得干干淨淨的,從家中一幅畫的擺設、一盆花的插放,都可以顯出女性的靈思巧慧。職業婦女在社會各行各業服務,家庭主婦參與社會各種善事義舉,也為社會帶來多少的福分!佛教的婦女應該發揮智能,或者從事施診、育幼、養老的慈善工作;或者執教杏壇,作育英才;或者著書立說,從事文化扎根事業,以豐富社會,照耀人間!

四、以和平創造大眾福祉

佛教婦女要發揮和平隨順的性情,在家中和善親人,在族裡敦親睦鄰,在社會謙恭隨緣,甚至做一個世界和平使者。唐朝的文成公主信仰佛教,為了唐朝和西藏兩國的關系,嫁到了西藏,把佛教也帶到了西藏,為西藏佛教播下了重要的種子,並且把唐朝的文化傳揚於異域。今日的佛教婦女接受各種的專業訓練,可以透過各種的途徑為佛教做一名和平的使者。

我們人人都有一位女性的母親,在座的大家也許有人擁有女性的妻子、女性的姐妹、女性的女兒,我也有母親,我也有姐姐,女性和我們的生命是無法割離的,尤其女性對佛教的關系是至為密切的。今天我在這裡講說佛教的女性觀,最主要是為我們的母親,為我們的姐妹,為世間所有的一切婦女祝福!

南菁書法學會─黃素梅老師〈副理事長芙蓉畫作


南菁書法學會─黃素梅老師〈副理事長〉雙雀相依情意濃畫作


2014年7月30日 星期三

淺絳彩瓷概述及工藝特點


淺絳彩瓷概述及工藝特點淺絳彩瓷概述及工藝特點
古瓷中的彩繪瓷有許多名號,五彩、三彩是以使用彩料的多與少來稱呼,硬彩、軟彩是以彩料的質感來分別,而“淺絳彩”則是以繪瓷的彩料顏色來定名,淺絳就是淡赭色。 關於“淺絳彩”一名,以筆者之陋尚未見於清代和民國時期的瓷書錄載中,已知最早著述此名的是景德鎮陶瓷館在l958年編纂的《瓷都陶瓷藝術家》一書,書中《老當益壯的名畫家王大凡》一文說到王“早期作淺絳(瓷)畫”。
關於淺絳彩瓷的肇始年代問題,有一種意見認為,在清代嘉慶、道光時期,水墨與淡赭並用的繪瓷技法已經開始流行。 但持此論者並無提出實證,其列舉的有關名家的時序也錯倒了,如其中的王少維是字廷佐,卻被當成王少維和王廷佐兩個人。 據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劉新園先生十年前的調查結果,可知見諸著錄的淺絳派藝人之首程門有繪於咸豐五年(1855年)的作品。 這是劉先生所見紀年最早的一件淺絳彩瓷。 我們現在看到比較多的都是些光緒年間的紀年,如乙亥(光緒元年)、甲申(光緒十年)、乙酉(光緒十一年)、己丑(光緒十五年)、丁酉(光緒二十三年)、戊戌(光緒二十四年)。 有一種似乎是很肯定的說法,光緒年間,瓷器生產出現了“水墨五彩”這樣一個“創新品種”,它“是受同時代水墨畫名家風格影響而形成的一種新工藝。色彩淺淡柔和,筆法細膩,濃施淡抹,彌永深邃,描繪出的山水人物等都很獨特” (《明清瓷器鑑定》耿寶昌著)。有持同樣觀點者更明確地指出:“水墨五彩色調淡雅,清新明麗。摹擬八大山人、新羅山人等筆意的人物花鳥和淺絳山水等畫面,一般多寫有題句,並署有干支年款及作畫人姓名”(《江西陶瓷史》餘家棟著)。 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知道,水墨五彩和我們所說的淺絳彩瓷應該是同一個瓷品。但認為這個瓷種只是在光緒年間才出現的看法,從前述中已知是不確的。 可能因為水墨五彩的製作在光緒年間出現了一個繁盛期,因而就導致有這種觀點也不奇怪。
在一些淺降彩技法比較明顯的作品中出現的干支紀年讓我們有一些想法,如“乙酉”,不單是光緒十一年也是道光五年(1825年)的干支年,又如“丙辰” 、“戊午”,其作品又明顯不是民國風格,那麼就應該分別為咸豐六年(1856年)和八年(1858年)了。 遺憾的是這些作者只留下了姓名,除此以外任何資料也沒有,無法幫助我們有更多的思考,但還是有一些佐證作用。 劉新園先生在安徽省黟縣文管所看到的那件咸豐五年的淺絳彩瓷是螭耳扁瓶,瓶腹一面是程門(程是黟縣人)繪山水,另一面是其次子程榮(盈)繪人物。 由此可推算,程門此時起碼已經是四十歲上下的人了。因此,也就很有可能在道光年間他已經繪畫淺絳彩瓷。
從實物來看,淺絳彩瓷是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勾描出畫樣,然後以紅、赭、黃、綠、藍等色進行暈染烘燒而成。 這種瓷器上的墨彩畫藝其實可以追溯到更早,始見於康熙中期,康、雍、幹三朝官窯也都有墨彩瓷器的生產,由於墨彩和其他彩色互為主輔,所以也被稱為“彩水墨畫”。 從清初的墨彩瓷到晚清的水墨五彩瓷所用的彩料並無本質的不同,黑彩料都是由鈷土礦和銅花片配製而成,礬紅和淺絳都是氧化鐵的呈色,同時也都會使用多種彩料,裝飾題材和畫風都是深受前代或當代繪畫的影響,瓷畫的效果也都與紙本水墨畫相近。 由於數百年間人們的審美情趣變化不同,工藝技法也就會各有不同,比如在黑彩的使用上,就有在白瓷上用黑料繪畫後再罩以“雪白”(一種透明的鉛質料)的,有在玻璃白(一種含砷、不透明的白色料)上用黑料進行暈染的,而淺絳彩瓷上用的黑料稱“粉料”(在鈷料中加入鉛粉配製而成),這種粉料畫出的紋樣色淡而澀,色層也薄。 基於此,我們是否可以說,在清代彩瓷大家族中,有墨彩這個譜系,這個譜係發展到清代晚期,出現了水墨五彩這個分支,為了突現水墨五彩的時代風格,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之為“淺絳彩”(也有稱之為“礬紅墨彩”的)。 結合以上對程門等人作品的分析,在找不到更為翔實的資料之前,依我所見,說淺絳彩瓷在道光年間已出現也無妨。
若要認真考究起來,“淺絳彩”的詞義其實很狹窄。 在中國繪畫史上,山水畫在元代最風行,其畫法一改唐、宋的青綠勾勒而水墨沒骨法漸多。 “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倪瓚)取古人神髓而能自具面貌,吳、倪兩家尚重墨法,黃、王兩家則好以淺絳著色。 黃公望所作的山水畫山頭多礬石,千丘萬壑、氣勢雄偉,世推為四家之首。 元四家對後代山水畫的影響絕大,清代山水畫壇就竭力推崇之,對黃公望尤為傾倒,幾乎是家家“一峰”、人人“大癡”(一峰和大癡均為黃公望名號)。 這種時風當然會在瓷藝上有所反映,從早期墨彩瓷上的山水畫法就可看到這種情況。也就是說,淺絳主要是對山水畫而言,至於繪畫別的題材紋樣如人物、花卉、翎毛、走獸、魚虫等,則會使用多種彩料。 但現在我們所說的淺絳彩卻是包容所有,相對而言,我認為“水墨五彩”的稱名應是更為合理,不過作為一般俗稱,“淺絳彩”之名也非不可。
淺絳彩瓷的生產盛期是在光緒朝,20世紀20年代以後衰退,但並非銷聲匿跡,其混合在別種彩瓷技法中還經常可見。

王大凡瓷板畫仕女圖欣賞

 新浪收藏

王大凡瓷板畫仕女圖王大凡瓷板畫仕女圖
近些年來王大凡瓷板畫拍賣市場上價格相當不菲,在2011年的嘉德春季拍賣會上,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畫《禹王治水圖》以920萬元創個人成交紀錄。
現在收藏界已將瓷器的搜索目標從明清官窯轉向民國精品。 而民國時期最負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畫成為了收藏家競購的熱門藏品,成為各大、中型拍賣會的主角之一。 民國瓷板畫目前在藝術市場中仍處於價值被低估的狀態,今後無疑將成為一大熱點及亮點。
王大凡中國陶瓷美術大師,能詩,並擅長國畫。 景德鎮“珠山八友”之一。 早年拜汪曉棠為師,其粉彩人物仕女受汪曉棠的影響較大。 晚年時得海上畫家馬濤《畫中詩》冊,構圖、造型遂受馬濤影響。 與王琦瀟灑、奔放的畫風相比,王大凡則顯得規矩嚴謹,主題與配景相輔相成。 筆下人物秀潤、紋理清新、氣韻渾成。 首創粗細相間、兼工帶寫的“落地粉彩”畫法,繼承和發展了“淺絳”傳統繪瓷技藝,畫面濃淡、陰陽分明,神形活現,生動活潑。
王大凡是將國畫藝術和詩、書、畫、印運用到陶瓷裝飾上的傑出代表,其傳世的近千幅藝術作品,充分體現了以詩入畫,以畫孕詩,詩畫結合的藝術風貌。 如果說他早年的作品用畫筆向人們講述一個動人的故事,那麼他中年的作品就是傳達一種禪意,晚年的作品則表達了一種精神境界。 中國畫大家林風眠、潘天壽、周昌谷、吳山明等稱王大凡是一位藝術修養極高的“陶瓷文人畫大師”,“如果不是當時景德鎮環境閉塞,缺乏宣傳,大凡先生人物畫藝術造詣可以與海上大家相媲美”。
此幅王大凡瓷板畫中鋒用筆,樸拙、厚實、圓潤,章法別緻,有裝飾味。 人物臉部非常的細膩,有西畫中的素描關係和光影變化,暈染手法獨特,立體感強。 並且王氏畫仕女“丹鳳眼”、“櫻桃嘴”的特點鮮明。 人物畫在雙勾白描稿的基礎上,多用濃重、深沉、艷麗的色彩,作多層次的渲染,注重明暗層次和冷暖變化,有傳統工筆重彩的藝術效果。 此王大凡瓷板畫款識書法為標準王氏行書,俊逸秀美,平淡見精妙,精審且遒麗。
此瓷板畫框為老紫檀木,質量上乘,配上“珠山八友”王大凡的繪畫功底,給人一種穩重,歷史感,蘊含著民間村野的淳樸味,這是王大凡瓷繪人物畫魅力所在之處。 此王大凡瓷板畫具有極大的收藏價值和升值空間,是一件難得的精品。

八公山紫金石身價飆至幾十萬禁令下盜採嚴重


好的原石經過處理後價格可以飆漲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好的原石經過處理後價格可以飆漲到幾萬甚至幾十萬。
在八公山上,藏著一種紫色間金色條紋的石頭,這種石頭在唐宋年間就有了一個響亮的名字——“紫金石”,是一種珍貴的觀賞石和硯石。 不過,它的身價真正飆漲則是在淮南和壽縣兩地先後要求禁采之後。 如今,在最早的禁採令發布6年之後,八公山附近的道路兩邊還是隨處可見新開采的紫金石,一些石頭動輒要價幾萬甚至幾十萬。 而正是買賣間的暴利,讓八公山因為盜採而傷痕累累。
一塊昂貴的石頭
張大姐是壽縣八公山鄉人,102省道橫穿八公山而過,她家的飯店就在省道邊上。 飯店門口擺放著幾塊碩大的石頭,客人們邊在門口的水龍頭旁洗手,邊打量石頭。
“這是紫金石,八公山的特產,只有部分山脈才有。”張大姐昨天告訴記者,石頭不是她家的,“玩不好這個,才只能開飯店。”石頭是一個姓張的壽縣人在這裡寄賣的,店裡留了主人的手機號碼。
“這塊最大的石頭要價40萬,是去年從山上挖出來的,當時挖了三個多月,全靠人工一點點挖,怕把石頭碰壞。”張大姐說,由於石頭太大,當時是從合肥找吊車吊下來的,光人工費和運輸費就花了10多萬。
這塊石頭長約5米,高約3米,如兩個並排的山峰。 “動靜那麼大,沒有人管嗎?”記者問。 “有人管能運下來嗎?”張大姐說。
繼續往北行駛,走了沒多遠,記者又看到公路邊堆了幾十塊紫金石。 一名年輕人看到記者盯著石頭看,從屋裡走了出來搭話。 他說這些石頭都是自己從山上挖的,“原來是開石料廠的,政府現在不讓開石料廠,我就挖石頭賣了。這些石頭沒正價,估計也值50萬。”
一個賣石的小村
淮南市八公山區閃沖村位於八公山腳下,一位朋友向記者推薦了這裡,“這裡很多家都賣紫金石,而且都是原石,沒有經過打磨處理的,價格要比奇石館里便宜很多。”
記者進入閃沖村,恰巧遇到閃家兄弟正在賣石頭。 “慢些慢些,別碰壞了。”老閃用繩子捆住一塊一米多長的紫金石,兩人用竹竿把石頭抬到一輛越野車邊,放進車內。 他這塊石頭賣了400元,不過這也是他手中比較便宜的石頭。 房子的周圍,還大大小小擺了很多石頭,最大的那塊要價2萬元,“最低價了”。
還有更貴的,繼續往西走,另外一家門口的紫金石要價20萬元。 “這塊石頭的花紋漂亮。”女主人說,這塊石頭是前不久從山上才弄下來的。
記者只在村里的主路上走了一段路,就發現有10多家院子裡擺放著大量紫金石。 而據一位閃大姐介紹,村里有人把一塊賣出了30萬元,後來,這戶人家蓋了新房,還迎娶了新娘。
一個公開的秘密
今年初,小鄔在102省道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公路邊開了一個奇石館,大大小小石頭擺在門口格外顯眼,由於害怕晚上被人偷走,他專門養了一條狗看守,還在門口安裝了監控探頭。 “這些石頭值一百萬都不止,有時候一天能賣幾千幾萬塊,有時候一個月都賣不掉一塊。”
小鄔也知道,政府早就不讓挖石頭了,“真逮人,真罰錢”,可他照樣挖到很多石頭,“偷著挖,三兩個人背著人挖,什麼時候都有變通,別和他們嗆。都不給挖,指望什麼呢?”
小鄔所說的“他們”,大抵是指“看山人”和“政府在村里安排(舉報盜採)的人”,在他看來,前者只管偷樹的事,只要小心避開後者就可以了。
壽縣的俞師傅是紫金石玩家,自己收藏不少紫金石,還在102省道邊上開了一個奇石館。 “我也上山挖石頭,這些石頭全是自己挖的。”俞師傅說,因為當地政府禁採,只能在晚上去偷採,“為防止被逮到,平時也要與他們處好關係。 ”
“怎麼處好關係?”面對記者這個問題,俞師傅只是神秘一笑。
記者在八公山上看到,有些地方有許多因挖紫金石而留下的坑,還有一些紫金石已被挖出一半留在坑里。 “現在天太熱,等天涼快了就會有人接著挖了。”當地人介紹說。
一群藏家的追炒
八公山只有部分山體存有紫金石,由於存量不多,從2008年開始,先後被淮南、壽縣兩地政府禁採,價格也自此開始大幅上漲。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安徽有100多塊紫金石參加展出,當時,淮南一位收藏者的石頭被評為金獎。”小李在壽縣八公山森林公園附近開有一家奇石館,他說當年獲金獎的這塊石頭,是收藏者花3萬多買的,聽說後來有人出一千多萬都沒有賣。 這塊石頭的價格與獲獎有關,但紫金石越來越少,追捧的人越來越多,價格就漲了上去,甚至千金難求。
“2008年前,我們家曾經把紫金石打碎蓋房子,當時根本不懂這石頭的價格。”不過如今的小李家已經懂了石頭的瘋狂,“我爸以前請人挖石頭,被逮到拘留了十幾天。但現在還是有機會就去挖,利潤夠高啊。”
合肥的李先生就對紫金石十分偏愛,“我曾六次到淮南買紫金石,紫金石的顏色好看,有紫、黃、綠、黑、紅、青等色彩,不像有些石頭是全黑色,放在屋內沒有靈氣,也不夠喜慶。”
壽縣開奇石館的俞師傅和石友們一起出了本關於紫金石的書,書中展示了淮南、壽縣兩地收藏紫金石的精品,“你看這塊石頭是我前年1萬塊錢賣掉的,現在想2萬塊錢買回來,但人家不願意了。”要回購的原因,是這塊石頭在一次展出中獲獎了,“我想買回來自己玩,遇到有出價再高的,就再賣出去,石頭價格就是這樣炒上去的。”
兩地禁令管不住偷採
早在2008年12月,淮南市八公山區政府就發出了《關於封山保護紫金石等資源的通告》,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批准隨意開採。 壽縣也在2010年2月,發出了《關於切實加強八公山紫金石觀賞石開採管理工作的通知》,禁止在八公山森林公園等景區、景點範圍內和合阜公路沿線破土開採紫金石、觀賞石。
淮南市八公山區環保局局長王煒介紹,為了保護紫金石,八公山里的石料廠目前已全部關停,還在通往山上的道路設置了路障,防止運石車上山,多部門還組成了聯合巡查組,上山進行巡查。 壽縣國土局局長陶玉斌介紹,他們也配合過八公山風景區管委會,對盜採紫金石進行過打擊處理。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兩地的禁令並沒能阻止一些人違法偷采的行為。
玩石頭不要盲目跟風
淮南市紫金石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謝濤說,玩石頭主要是陶冶情操,不能盲目追求價格。 玩石需謹慎,不能跟風買石頭,一些紫金石的價格是被炒上去的,“石頭的價格因人而定,每個人喜好不同,有人覺得值三萬,而有人會覺得只值三百。 ”
“買石頭不能憑一時的頭腦發熱就買下來,有些人花了幾萬塊錢買一塊石頭,結果到家後,就後悔了。”謝濤說,理性玩石對人有益,愛好者可以在確保不違規的情況下,自己利用空閒時間上山撿點小石頭,“不但能鍛煉身體,而且自己撿的石頭收藏起來更有親切感。

聖嚴法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禅修

聖嚴法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禅修
一、身心合一
身體在哪裡,心就在哪裡;身體在做什麼,心就在做什麼;手在做什麼,腳在哪裡,你的心就在哪裡--身心不可分離,身心一致。例如:
1.在廚房中燒水、挑水、揀菜、切菜、洗菜,心就放在動作上,心中不起其它念頭。
2.如果在炒菜,手在動,心也要專心地在炒菜,頭腦裡沒有其它的雜念。
3.如果喂小孩食物、飲料,則一心一意地只想到喂小孩牛乳等食品,而沒有其它的念頭。自己的頭腦非常地清楚、輕松、愉快。
先計劃知道要做什麼,如果已經計劃好的事情,在做的時候就不須用頭腦想了,特別是在平常生活之中,有些是經常性的動作,譬如:漱口、刷牙、刮胡子、洗臉、穿衣服等動作,不知做過多少次了,就不必用腦思考。但是要思考的事就必須思考,若不須思考之事則不必用腦想了再做。
往往有些慣性的動作,不須加以思考,一般人就胡思亂想地想其它的事。其實根本不用亂想,只要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比如:掃地時,一掃把一掃把地掃,而且掃得很清楚,洗碗筷、吃飯等都應如此。
但是,第一次做的動作或處理事情,或者是對動作及事情根本不熟悉,首先必須思考,然後再想一想怎麼做。正在做的時候,如果不清楚時,還是要想。這樣就不會動妄念,而且是一心一意地在做工作。例如:一位母親剪了一株花拿在手上,思考著如何將花插在什麼位置較適宜,然後再小心翼翼地插好,在此過程中就是心無二念,不是在打妄念。反之,如果對剪花、插花的動作太習慣,結果手上拿了花,心裡卻在想著:“小孩在那邊做什麼?嗯!奇怪呀!為什麼他那麼安靜,到底他在干什麼?咦!小孩在動了,他走路的聲音為什麼那麼地響呢?”請問這是不是妄念呢?是妄念。所以做任何一件事,均應將心放在那件事情上,心為那件事在做,就是正念而非妄念。因此,要經常保持身體的動作和心的念頭在合一的狀態。
二、心口一致
譬如:我正在說話,一句接一句地講給你們聽,結果我腦中卻又在想另外一件事,請問我是不是會語無倫次?當然會,因為口說心想,根本是兩回事。如果正在講這一句話,結果心裡在想剛才講的第一句、第二句話,這也就是在胡思亂想。
因此,說一句話就是這一句話,說什麼事就是什麼事,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說什麼;講完一句,下一句話自然出來,不過在講話以前,先考慮要說些什麼,不是想講什麼就隨便脫口而出,那就變成胡說八道,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或許也沒什麼話可講,就是想用嘴巴不停地講,這就是妄想,不是心口一致。
心口一致必然知道自己要講什麼,表達出來以後也是清清楚楚的。這是修行人對自己身體的動作、語言的行為,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如此就不會做錯事、說錯話了。
三、心眼一如
胡思亂想的人可從其眼神窺見,因為眼神飄忽不定,心中無主。不知看什麼,表面上好象什麼都看,事實上沒有集中焦點的對象,更不明白自己的眼睛為什麼要看,就是不知道將眼睛定在何處,只是腦中的思想不斷地動,所以眼神也似幽浮般地飄動。因此之故,可從人的眼神中觀察出此人是否思想集中、穩定。
在日常生活之中,要對自己的任何一個動作全部負責,也就是“一步一個坑”,腳踏實地,步步為營。走路步步為營,講話也是步步為營,任何動作都該步步為營。不是雜亂無章,不是東一榔頭西一錘,而是要身心合一、心口合一。
少一些妄想,加一點正念,則智能日增,可開慧眼。慧眼開了,必然是煩惱和困擾的消除。唯有心得穩定,才能減少煩惱。唯有練習身心合一、心口一致,則心中的煩惱必然日減。當外在的境界擾亂時,你只要注意自己心裡在想什麼?眼睛在看什麼?耳朵在聽什麼?如此,注意觀看、聽聞等,煩惱就不存在,結果是該聽的聽到,該看的也看到。
比如:對方打來一拳,如果注意對方打出來的動作以及自己被打的感覺,那麼心裡就不會起煩惱。如果聽到別人罵你,清清楚楚地聽到聲音在罵,也知道自己是被罵的人,這時心中沒有煩惱。但是如果你心中起了波浪--我為什麼被罵?他為什麼打我?如此想的話,煩惱一定會展現出來,因為注意對方的緣故。反之,清清楚楚地注意自己的心念,則煩惱必定不存在。
 

宣化上人:一切都明白了把什麼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自由了

宣化上人:一切都明白了把什麼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自由了
這個解脫是得到一種真正的自由,無拘無束,所以解脫了。解脫什麼呢?解脫六道輪回這種生死的苦惱。以前有一個和尚向一位有名望的高僧請法,他說:“請問上座,怎麼樣才能得到解脫?”這位高僧對這和尚說:“現在誰把你綁住了?”說完了這句話,這個和尚即刻就開悟了,“噢!原來沒有人綁住我呀!是我自己綁著自己。”自己若不綁自己,自然就得到解脫了。

那什麼叫做自己綁著自己呢?這個地方,我們各位要想一想,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看不破放不下,才得不到自在;得不到自在,也就是得不到解脫。你若能看得破,一切都明白了,把什麼都放下了,就得到真正自由了;得到自由,也就是得到解脫了。無拘無束,無掛無礙,遠離顛倒夢想。真放下就得到解脫,放不下就沒有得到解脫。釋迦牟尼佛現在說這個解脫音,我們大家也都應該把自己解脫一下,不要自己把自己綁著,不要把自己都關到監獄裡頭,永遠也得不到自由。怎麼說自己把自己關到監獄裡呢?你要是沒有在監獄裡,就得到解脫;沒有得到解脫,就是等於在監獄裡一樣。想到東邊去,也不自由;想到西邊去,也不自由;想到南邊去,也不自由;想到北邊去,也不自由。

得不到自由,並不是說這個臭皮囊得不到自由,而是指這個性。這個自性若得到自由了,願意活著就活著;願意死,隨時可以死的。死了也沒有毛病,就這麼一坐就死了、就走了,這是真正自由。這叫做生死由我不由天,願意生就生,願意死就死。願意生,生到一百歲、一千歲、一萬歲……都可以的;願意不生,隨時都可以回到本有的家鄉(極樂)去。願意住這個“房子(身體)”,就住這個房子;不願住這個房子,隨時都可以搬家。

南菁書法學會─黃素梅老師〈副理事長〉辛勤畫作


南菁書法學會─黃素梅老師〈副理事長〉牡丹叢中复白頭畫作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馬未都:故宮藏品難得庫出


新浪博客 
故宮遠眺北海白塔故宮遠眺北海白塔故宮金頂故宮金頂銅鎏金無量壽佛座屏 清康熙銅鎏金無量壽佛座屏清康熙
故宮西路自打開放就一直封閉著,荒草叢生,小獸出沒,不走到這邊難以想像許多角落的荒涼。 故宮這些年遊客連年增長,人滿為患,故宮就下決心整治西路,以便能向廣大遊客開放。
今天恰好北京是難得的藍天,國家文物局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聯合邀請了一批網絡名人參觀故宮,故宮博物院單霽翔院長率隊做了主人,帶眾人先參觀尚未開放的西路,儘管有些地方尚未完工,但已能看出大致面貌,院落整潔,房屋大都粉飾一新,有些展館已經擺進了新展品,想必未來開放的日子能讓觀眾大飽眼福。
故宮真是家大業大,藏品繁多,隨便拿出些東西就讓人瞠目結舌。 許多東西都是第一次面世,嶄新如昨。 參觀中我與幾位同行者聊天說,這種東西一離開故宮背景,幾乎沒有人敢認,都會說是新仿的,甚至有一路“專家”會信誓旦旦地說知道誰仿的。 比如展出的這批唐卡,其中一部分刺繡作品乾隆年間由宮廷造辦處做好後馬上包裝入庫,此次是二百多年來第一次打開,其新程度讓人不敢相認。 還有瓷器、金佛、鑲嵌器,個個都是“庫出”。
“庫出”是過去古董行業對從未開包裝的瓷器稱謂,當年景德鎮許多官窯燒好後進京馬上入庫,不知多少年後才由後人打開,這種瓷器往往足澀剌手,釉面賊光,對行家算是大考,大部分人都不敢認這種“庫出”瓷器,誰知今天故宮博物院將這麼多好東西“庫出”,讓觀眾與行家大開眼界。

千年沈船再啟長沙窯傳奇(圖)


 和訊網 
唐長沙窯青釉褐斑貼人物紋水注。灰青胎,通體施青黃釉,釉面光潔,有流釉現象。 1982年長沙窯遺址徵集。現藏長沙市博物館。唐長沙窯青釉褐斑貼人物紋水注。 灰青胎,通體施青黃釉,釉面光潔,有流釉現象。 1982年長沙窯遺址徵集。現藏長沙市博物館。青釉褐綠彩花紋碗(高4cm、口徑15cm、底徑5cm)青釉褐綠彩花紋碗(高4cm、口徑15cm、底徑5cm)青釉褐綠彩題記碗, 高6.4cm,口徑20cm。青釉褐綠彩題記碗,高6.4cm,口徑20cm。
 釉褐绿彩花草纹碗釉褐綠彩花草紋碗
  唐长沙窑青釉“君生我未生”瓷壶。像这种有诗文的长沙窑瓷器没有出现在“黑石号”上。唐長沙窯青釉“君生我未生”瓷壺。 像這種有詩文的長沙窯瓷器沒有出現在“黑石號”上。
黄釉褐蓝条彩水盂。黄釉褐蓝条彩水盂。黃釉褐藍條彩水盂。 黃釉褐藍條彩水盂。
青釉褐绿彩独角兽烛台。(高22cm、口径3cm、底径14cm)青釉褐綠彩獨角獸燭台。 (高22cm、口徑3cm、底徑14cm)
 鸟形哨鳥形哨
文/記者黃清輝實習生黃景圖/王文彬林安
28日,長沙市博物館將展出一批精美的長沙窯瓷器——“'黑石號'沉船唐代長沙窯瓷器”。 據市博物館館長王立華介紹,此次展出的展品有160多件,主要是長沙窯研究會會員(長沙窯研究會會長李效偉、常務副會長吳躍堅、副秘書長林安)提供的藏品。 為了增加展覽的分量,市博物館也精選了館藏的長沙窯瓷器珍品共襄盛舉。 王立華說,“黑石號”沉船是1998年從印尼勿里洞外海發現的,這艘沉睡海底1000多年的船上僅瓷器就有6萬多件,除少量白瓷、青瓷、青花瓷及金銀器外,有5萬餘件長沙窯瓷器。 此次展覽,是​​湖南首次較大規模集中展出本土收藏家收藏的該沉船的瓷器。
A一隻瓷碗,為“石渚”立傳
陶瓷研究專家、湖南省博物館副館長李建毛曾赴新加坡觀摩了“黑石號”沉船上的長沙窯瓷器。據他介紹,在沉船上令人眼花繚亂的瓷器中,以長沙窯生產的瓷器居多,長沙窯瓷器中以瓷碗為多,而瓷碗中又以大號碗為多。
李建毛說,一個刻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名)樊家記”銘文的瓷碗揭開了“黑石號”器物身份之謎。 這是比較珍貴的一件器物,草市是指唐代因當地的某種特產而興建的交易市場,盂子是這件器物的名稱,“湖南道”是當時的行政機構,石渚既是地名也是窯名。 石渚就是長沙窯所在地,這有唐代詩人李群玉的《石渚》詩為證。
李建毛認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有關“湖南道”的最早實物見證;而“草市”“樊家記”表明當時不僅有了瓷器的交易市場,還有了瓷器生產的廣告宣傳。 “長沙窯開創了中國外銷瓷器的先河。”他說,在唐代,青瓷、白瓷、長沙窯瓷是瓷器外銷的三駕馬車,而長沙窯是其中的領跑者,不僅數量最大,而且還專門根據外銷地需要設計了圖案、造型及器物的大小。
沉船上還有一個被海水浸泡得微微泛灰的瓷碗解開了沉船的年代之謎。 這個瓷碗的外側,略近圈足的部分,刻畫瞭如下一行字:“寶歷二年七月六日”。 寶歷是唐敬宗的年號,從825年正月開始,終於827年二月。 寶歷二年即公元826年。
B釉下多彩,開彩瓷先河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呂成龍曾經考察過長沙窯遺址,也在新加坡觀摩了“黑石號”沉船上打撈出來的部分長沙窯瓷器。 他認為,長沙窯最突出的成就,是在釉下彩繪工藝上取得巨大突破,它改變了過去單色釉、釉上彩的傳統工藝,為後世瓷器裝飾開闢了新途徑。
王立華告訴記者,距今1200多年的長沙窯,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釉下多彩。
所謂“釉下多彩”,簡單說來就是“一器多彩”,在同一個瓷器上的釉下繪製多種顏色。 窯工們先是在胎上塗一層化妝土,再用釉料在化妝土上塗畫,最後罩上一層透明的青釉,保護釉料顏色。長沙窯瓷器的釉色主要有青、褐、醬、黑、白、紅、綠、赭,其中以紅色釉和綠色釉最為珍貴,長沙窯瓷器首創的銅紅釉色為罕見之物。
著名考古學家周世榮將長沙窯彩瓷比喻為“像一位絢麗多彩、才華橫溢、國色天香的湘妹子”。長沙窯彩瓷打破了“南青北白”一統天下的局面,是中國陶瓷史上開始進入色彩繽紛的“彩瓷百花園”的轉折,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C蟲草詩畫,傳盛唐萬象
專家研究表明,長沙窯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第一個成功發明燒​​製銅紅釉;第一個開創模印貼花;第一個創造並發展了釉下彩繪;第一個涉足商品價值銘文、姓氏銘文;第一個涉足商業廣告語……在這眾多的“第一”中,最耐人尋味的是長沙窯瓷器上的詩情畫意。
“一別行千里,來時未有期。月中三五日,無夜不相思。”“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長沙窯上有很多愛情詩,讀來讓人回味悠長。
“客來莫直入,直入主人嗔。打門三五下,自有出來人。”“吞釣之魚,悔不忍飢。”這些頗有生活哲理的警句在長沙窯上時有所見。
據統計:歷年長沙窯遺址出土的帶題詩的器物共190多件,不重複詩文60多首。 其中很多詩文是對《全唐詩》的補充。
“將詩書畫藝術植入瓷器,瓷器因有書畫而雅,提升了瓷器的品質與文化內涵。”李建毛認為,將釉上多彩由陶移植於瓷,形成長沙窯潑墨彩、流彩、隨意塗彩,雖無固定圖案,卻有渾然天成之感。
長沙窯以其豐富的裝飾手法和器型多變著稱於世,其抽像畫也獨具一格。 如用寥寥幾筆繪出動物各異的神態,勾勒出西亞和阿拉伯的文化元素。 “詩情畫意,是長沙窯瓷器顯著的特點。”長沙窯研究會副秘書長林安說。
D望聞問切,探鑑藏竅門
據林安介紹,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學裡面的博物館,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館都收藏有長沙窯瓷器或瓷片,大英博物館就陳列100多塊長沙窯瓷片。
林安曾多次去東南亞等地回購長沙窯瓷器。 他說,長沙窯100多種類型器物他基本都有,特別是印尼“黑石號”的碗,他收藏了很多。 談到長沙窯瓷器價格,林安告訴記者,在東南亞,現在長沙窯瓷碗品相差的5萬~12萬元一隻,品相好的20多萬元一隻。 德國一個叫尼古來的收藏家收藏了很多長沙窯瓷器,一個碗開價就是200萬。 而日本去年9月拍賣了一個長沙窯貼花壺,拍賣價達117萬元(人民幣)。 他說,長沙窯瓷器屬高古瓷,隨著“黑石號”沉船的打撈及相關研究的深入,長沙窯瓷器這幾年升值很快,有藏家上世紀90年代花800元買了三個銅紅釉壺,現在有買家願意以80多萬元收進。 他認為長沙窯瓷器仍有廣闊的升值空間,其中以銅紅釉、人物繪圖和完整度高為評判標準,具備其中任意一項都是長沙窯精品。
“長沙窯瓷器,如果是出土的,按照國家有關法律的規定,是嚴禁買賣的。”說到長沙窯的收藏,王立華提醒。
關於長沙窯的賞鑑,專家們認為,除釉下彩繪外,鑑賞長沙窯一看“胎”,二看釉面,三看造型,四看花紋。 唐代製瓷工藝沒現在發達,因此,長沙窯瓷器胎面有細小顆粒,且顏色偏黃,摸上去比較粗糙。 同時,長沙窯距今有一千多年,因此外表釉層大多數都有均勻的、絲絲相扣的細密開片,自然流暢,很有美感。
相關鏈接
“黑石號”沉船
公元826年,在唐代對外貿易據點的揚州(貞觀十七年太宗諭令設置三路市舶司之一),一艘裝載著大量中國物資的阿拉伯大商船,迎著季風揚帆出航。 這艘商船沿著大陸邊緣的東南海進入中國南海航行,在季風引導下行船至蘇門答臘西南方格拉薩海峽時,不幸撞擊到黑色大礁岩,近20米長的船身就此沉沒於距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不及兩哩、深達17米的海底中。
1998年,德國人提爾曼·華特方(Tilman Walterfang)到這裡度假潛水時,發現了這艘沉船。
1999年6月,德國“海洋探險公司”對沉船進行了打撈作業,有關古船的秘密,也隨之被一一揭開。 在沉船的不遠處,有一塊巨大的黑色礁石,勘察人員推測它很可能就是令古船沉沒的罪魁禍首,沉船因此被命名為“黑石號”。 據專家後來的統計,“黑石號”上裝運了5萬多件長沙窯釉下多彩產品,已被新加坡一家公司買斷,僅有少量外流。
來源:長沙晚報

達義法師:人生最欠缺的是慈悲和智慧

達義法師:人生最欠缺的是慈悲和智慧
我們現在生活所擁有的各種物質,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無論是住的房子、吃的食物、用的交通工具、身上穿的衣服,還是我們所居住的環境,都稱得上是物質現代化。有時我們會感受到現在的生活,就像二千多年前佛陀所說一樣,人有天眼通(打開電視或上網,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新聞);天耳通(打開收音機,就能知天下事);神足通(乘坐飛機,就能暢游世界)。但是人們的精神境界,並沒有隨著豐富的物質生活而提高,反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疏遠,互相猜疑;有的人為了利益甚至做出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生活在現代的我們,如何能夠提升精神層面的財富?我想最缺欠的應該是慈悲和智慧。
什麼是慈悲?
慈悲是指常常善於關懷別人,替別人著想,並能體諒和包容別人。看見到天下所有的人,都感覺好像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母一樣親切,佛陀在《梵網經》裡說:“世上一切男人是我的父老兄弟、一切女人是我的慈母姐妹”。老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由此可以知道,凡是聖人都有一顆深愛人間的大慈悲心;不但聖人有慈悲心,我們凡夫也一樣,本具著心懷大眾的慈悲心。比如2008年中國有雪災和地震等自然災害;大家感同身受發起大愛心,各自為災區募款捐獻。不過這種凡夫的慈悲心是有局限的,在某時、某地可能有愛心,但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自私自利、和嗔恨嫉妒中度過,何以見得?
舉例來說,我們乘坐地鐵和公車往往只顧自己,很少去關心鄰座的人;朋友與朋友之間好像除了有事才相見,平常很少聚會開懷暢談人生道理。我們有時容不了別人的優點,而設法排擠和孤立他人;對一些看不慣的人還忍不住要發脾氣。正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心胸狹窄,因而造成了自私、自大、目空一切,而帶來許多困惑和煩惱。
大家如果細心想想,我們每一個人的煩惱,一般都是因為心量不夠大,因此痛苦便接二連三而來。佛陀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口氣,天下太平”。有慈悲心的人都能處處為人著想,做事問心無愧,遵守職業道德,相信善惡的因果報應。
如何做到慈悲?
根據佛陀在佛經中的開示,我們凡夫俗子想修慈悲並不難。只要在心念上轉變一下,將身、口、意三業,轉化成十種善行,就可以做到慈悲的境界了。
在身業方面,要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俗家人除了夫妻之外,不得有其他的男女關系);在口業方面,要遵守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绮語;在意業方面,要遵守不貪、不嗔、不癡。如果每個人都能行持以上十種善行,天下定能太平,家庭一定和睦,人心也自然淨化了。
什麼叫智慧?
智慧是指善於明察秋毫,並能通情達理。在復雜的環境中,找到正確的定點,明白到世間萬物就像《金剛經》所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都是緣起性空,就像《心經》裡,佛在介紹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時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能得到解脫自在的境界,都是因為他能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都是空無自性,並能在空的境界中悟到真空妙有的道理,而發起大慈悲心去廣度一切受苦的眾生。
智慧從哪裡來?
世間上沒有一個固定的相叫“智慧”。若想得到人生的智慧,就要在一切人、事、物中去體悟其中的奧妙,在奧妙中掌握其中的規律,這樣才能主動去運轉各種人、事、物之間的關系,否則我們的心每天都會被千變萬化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而困惑終身。
根據佛陀給我們的啟示,人的智慧來自三個方面:
文字般若(智慧)。我們博覽群書,精通古今中外的人文知識,便可以在知識裡悟出人生的道理。佛陀認為萬法不離其宗(道理),不管是文學、哲學、歷史、藝術或宗教,其思想內容都有一定的人生經驗,我們在這些人生經驗中便可以得到啟發而生長智慧,讀書可以啟發人的智慧,淨化心靈。
觀照般若(智慧)。我們除了在文字上得到人生智慧之外,還可以用心去體悟身邊周遭事物規律性的變化,獲得宇宙人生的智慧。比如說,當我們身處加拿大東部,親身體驗到每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變化,便能明白大自然無常的道理;當人生活到七、八十歲時,便會覺悟到人生如夢,數十年轉眼便消逝;又當覺察到身邊的朋友,或自己的親信為了利害關系背叛自己時,頓時覺悟到人心莫測,我們如果能夠在瞬間萬變的夢幻人生裡積極進取,不消極,樂於關懷他人,奉獻自己的人生,這就是智慧。
實相般若(智慧)。我們如果做好了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的工夫,實相般若自然現前,那麼究竟什麼叫實相般若呢?
實相般若的意思是我們無論面對什麼環境,都能當下明白其原由,並且有足夠的智慧去面對它,解決它,最後接受它。一個人如果有實相般若,便能超然於物外,身心自在,當下解脫;能夠做到如蓮花入污泥而不染,在眾人皆醉時,獨自覺醒,每天雖然雜務纏身,都保持著一顆清淨安祥的心。
結語
智慧又叫覺悟,就像在黑暗中找到電源的開關,眼前一片光明,知道東西放在什麼地方,路應該怎麼走,一目了然。世間萬事萬物因為有了智慧而身心格外自在、潇灑。也因為智慧增長而多養一份慈悲心,有了慈悲心以後,便會意外地發現,人人都有優點,如果我們能夠珍惜每個人的緣份,就能夠享受到家庭、社會和諧之美。同時也會發現到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這種美的領悟只有自己知道,如佛經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達真堪布:如來藏性是什麼?佛性是什麼?

達真堪布:如來藏性是什麼?佛性是什麼?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處於那個次第的如來智慧德相中,叫做如來藏。它藏在業障裡,藏在我們的執著與妄想裡,沒有顯現出來,所以叫如來藏。我們通過修行把業障都消掉了,把妄想和執著都去掉了,佛性自然而然就顯現了。顯現出來的時候就不是如來藏,沒有顯現出來的時候就是如來藏,也就是佛性。

南菁書法學會─黃素梅老師〈副理事長〉花香畫作


南菁書法學會─黃素梅老師〈副理事長〉楓林鵲影畫作


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雍正款琺瑯彩珊瑚紅地花鳥象耳尊鑑賞

海外網

瓷器藏品經典之作雍正款琺瑯彩珊瑚紅地花鳥象耳尊瓷器藏品經典之作雍正款琺瑯彩珊瑚紅地花鳥象耳尊
一雙巧手,攜一抔淨土,經揉泥做坯到開窯檢驗打磨,十多個步驟才得一件精美瓷器。 世人都知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但是在中國五千年的滾滾歷史長河之中,真正談得上是瓷器經典之作的,卻寥寥無幾。
中國瓷器的發展,自商代開始,宋代為鼎盛時期。 但元明清時期的瓷器卻是中國最具收藏價值的瓷器。 按照瓷器造型上的價值來看,陳設器是最具價值;裝飾價值上又是彩飾為最高。 此次上海君道展出的此款雍正款琺瑯彩珊瑚紅地花鳥象耳尊,則是集所有最高價值於一身,是瓷器藝術長廊中當之無愧的藝術瑰寶,堪稱瓷器藏品的經典之作。
此款耳尊是當年雍正鍾愛的一款陳設瓷器, 藏品通高14.7厘米,口徑為7厘米。 著大紅的底色,尊身的花鳥圖清晰明了,尊底有“雍正年制”字樣,並且有專家鑑定的指紋認證。 尊身的裝飾是收藏價值最高的雍正時期琺瑯彩。 大紅的瓷器熱烈又沉著,像極了雍正當機立斷、雷厲風行的性格。 看著這款藏品深沉又熱烈的紅,不禁想像它靜靜的擺放在一代君王雍正的書房,歷經時間的洗禮,看盡朝堂上的天之驕子得意與失意,傾聽一代君王在人後的苦與樂的情景。 任天下風起雲湧,朝野烽煙四起,它就像是歷史長河裡見證一切的最公平的證人。
據專家介紹,一件藏品之所以有價值,並不僅僅是因為藏品本身的製作原料昂貴或者製造藏品產生的費用高昂,更重要的是藏品的附屬價值,甚至可以說藏品凝聚的歷史、文化才是藏品具有價值的真正原因。 雍正款琺瑯彩珊瑚紅地花鳥象耳尊就像是一朵開放在藝術長廊里永不凋謝的奇葩,它從出生就注定了不平凡的地位。 不僅凝聚了清朝人民的智慧與汗水,更是像徵了中國瓷器發展的繁榮。
此款藏品已經推出,追隨者眾多。 因為其和雍正曾經鍾愛的陳設器同款,又是彩飾,每一個特點都像徵著較高的收藏價值。
收藏傾慕者眾多,但是誰來保證它的尊貴呢? 這是每一個收藏愛好者都關心的問題,誰都害怕自己花大價錢買到的收藏品是假貨,或者在自己收藏之前受到了損害。 上海君道藝術這個收藏企業和其本著“行君子之道”的企業理念,從專業的鑑賞技術保證和專業的認證機構保證兩方面,為此款雍正款琺瑯彩珊瑚紅地花鳥象耳尊的貨真價實買了單。 更是用其專業的收藏方法,保證了藏品的完好與珍貴。
此款耳尊典雅俊秀,輕巧靈動,產於歷史上瓷器發展水平最高時期的雍正年間,是瓷器藏品的經典之作,具有很大的收藏價值。 假如想要收藏一件瓷器,不妨把它帶回家,把一段雋永靈秀又繁榮厚重的中國瓷器發展史也順便帶回你的收藏室。

外國藝術家用廢棄物品打造逼真變形金剛

環球網 

逼真變形金剛1逼真變形金剛1逼真變形金剛2逼真變形金剛2逼真變形金剛3逼真變形金剛3
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25日報導,黑山共和國一名22歲的藝術家受一場變形金剛展覽的啟發,用廢金屬製作了眾多變形金剛模型,讓人驚嘆。
達尼洛·巴萊蒂奇(Danilo Baletic)是一名藝術生,他製作這些變形金剛的模型是想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從而呼籲人們變廢為寶,保護環境。
巴萊蒂奇說,他第一次製作變形金剛模型是兩年前的一次廢料廠之行,他給他的第一個作品取名為Rammtron。 看到堆疊的廢料,他覺得人們扔掉了一些有用的東西。 他說:“全世界的人們都應該意識到我們扔掉的垃圾有些是可以循環利用的。”
到目前為止,巴爾蒂奇已經製作了7個變形金剛模型,他打算再製作一個。 當地居民很喜歡他製作的變形金剛,孩子們也爭先恐後的跟他的作品合照。

達真堪布:難道你不想積累善根和福德嗎

達真堪布:難道你不想積累善根和福德嗎
當怨敵傷害你的時候,你應該修安忍。難道你不想積累善根和福德嗎?哪怕修一剎那的安忍,也能積累不可思議的善根和福德。

我們有時候也會遇到這種情況,當自己在聽法或者打坐時,若有人在旁邊說話、干活,就覺得對方影響了自己修法,障礙自己積累善根和福德。因為心裡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就會生起嗔恨心,甚至開始吵架。其實,你聽法、打坐、修法就是為了學佛修行嘛!這時你應該這樣思維:“殊勝的對境來了,我應該修安忍,不應該嗔恨。”如果這時你能修安忍,才是真正的學佛、修行,立即就能積累無量無邊的善根和福德。所以,我們真的不能顛倒,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若旁邊有人在說話、做其他事情,我們應該修安忍,不應該嗔恨。

若是修安忍,能積累善根和福德;若是生起了嗔恨心,我們之前所積累的善根和福德立即會被摧毀。大家要明白什麼叫做學佛,什麼叫做修行,怎樣做才能積累善根和福德。有的人認為:若是這個人不說話,不在旁邊干擾,我應該能入定,應該能進入境界……實際上,與其你那麼執著地坐著修法,還不如修一下安忍,這樣才能真正地積累善根和福德,才能改變自己的心態,提高自己的境界。

“他影響我修法”“他影響我打坐”“他影響我聞法”……這裡是修法道場,同修之間的很多矛盾都是由此而引起的。你為什麼要聞法、修法?就是為了學佛修行,為了積累善根和福德。這個時候你應該把眼前的學修放下,告誡自己:“哦,對境來了,我要把握住這個對境,我要利用這個殊勝的對境修安忍。”若是這樣,你的善根、福德就會迅速增長,甚至可以立即圓滿,這才是真正學佛,才是真正修行啊!否則,即使你懂得再多、打坐再有境界,如果在對境中還是把握不住,還是不能修安忍,有什麼用呢?

 

慧淨法師:佛弟子應如何建立一個好的婚姻?

慧淨法師:佛弟子應如何建立一個好的婚姻?


首先,恭喜你們今天以佛化婚禮作為終身大事的莊嚴宣示與承諾,成為正式的夫妻。婚禮以佛化方式舉辦,蒙受著阿彌陀佛、諸佛菩薩的證明、加持與祝福,可說別具意義。在此,我以三點與你們勉勵。

第一、珍惜因緣

佛陀開示我們:“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也就是說,凡是存在的,日月星辰也好,森羅萬象也好,我們人生所見聞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才能夠生起,才能夠常住,才能夠擁有;一旦因緣不具足,就會散滅,甚至消失,所謂“緣生則聚,緣滅則散”。可見,凡事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就的。

日本有一句話說:“袖ふりあうも,多生の緣。”意思就是說,即使路上陌生人擦肩而過,袖口相碰,這也是多生多世的因緣。中國也有俗話說:“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又說:“百世修來同船渡,千世修來共枕眠”“一夜夫妻百世姻緣”。這裡的百、千並非指數字,而是指很多、很深厚的意思。人,這一輩子能相聚,不管成為夫妻父子母女也好,或六親眷屬也好,都跟前輩子有很深密的關系,甚至是多生多世的因緣。天下男人這麼多,○○○就獨鐘○○○為她的終身伴侶;天下美女這麼多,○○○就獨選○○○為他一生的良伴。這不是偶然的,有著前生因緣的牽引。

有句話說:“夫妻是前緣,善緣、惡緣,無緣不合。”也就是說,夫妻的結合,不是報恩就是報怨,不是討債就是還債。不過你們能夠舉行佛化婚禮,表示與佛有緣,前輩子也是學佛的人,因此這輩子的結合自然是好因好緣,希望你們能珍惜這個緣,不要隨便離棄,要以莊重的心來面對珍惜這個好因好緣。

要怎樣面對珍惜呢?

第二、“四互、六不”

“四互”就是“互愛、互信、互諒、互助”。

“互愛”,“愛”很重要,佛教講慈悲,甚至大慈大悲,意思就是無限的、無量的、無盡的愛心;基督教也講“博愛”。可說“愛”是人生存的根本元素,也是人與人和合的強力膠;沒有愛,人將難以存在,沒有希望、沒有光明。

既然成為夫妻,彼此就不是外人,兩人的親與近,就如同《阿彌陀經》所講的“共命之鳥”──雖然是兩個生命,卻是一個身體,二命共用一體。好比同一個人,血肉相連,休戚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樣的親密關系,如果沒有出自內心真正的愛,怎麼能夠維持呢?尤其,你們都與佛有緣,能夠擴大升華為純淨的、無私的、平等的愛,這個愛才是真善美的愛。

“互信”,有一句話說:“信與不信,不能同居一室,共負一轭”,結為夫妻不僅是同居一室,而是相擁而眠,因此,如果彼此沒有深厚的信賴,怎麼可能結合在一起呢?

凡夫都有疑心,所謂貪、瞋、癡、慢、疑。疑心對事情會有障礙、妨害,所謂“疑心生暗鬼,疑者事之害也”。因此,彼此結交也好,為人處事也好,都要“去疑生信”。尤其夫妻,更要盡量地信賴對方,相信在任何情況之下,他都是愛我的,不會背離我。做太太的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要相信先生在外是忠於自己的,不會花天酒地;先生也要相信自己的妻子,是愛自己的,不會紅杏出牆。因此必須要互相信賴,不忘初心,此心不變。

“互諒”,“諒”就是體諒、包容、不計較。一般說“愛人如己”,佛教說“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我們不僅要愛人如己,而且要以德報怨,何況對自己枕邊的人、親密的人,更應該充份體諒。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不能體諒、包容,而斤斤計較的話,怎麼能成為夫妻呢?豈非每一天都過著紛擾的生活。所以體諒非常的重要。

有體諒的心,才能夠彼此接納。《聖經》就說,如果有人得罪我,原諒七次夠嗎?不夠!要原諒七十個七次。這就顯示體諒、原諒、包容、不計較是絕對性的,是無限大的。所以成為夫妻一定要做到這一點,絕對的互諒。

“互助”,彼此協助。你是我的一半,我是你的一半,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就是你的事,我的苦樂禍福就是你的苦樂禍福,所謂“甘苦共嘗,禍福同當”,而非外人袖手旁觀。因此結為夫妻,凡事都要互助。

“六不”──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不情緒、不脾氣、不生氣。不僅是夫妻應該具備這六不,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團體都必須要有這六不才能夠和合相處、和樂無诤。希望你們能將這“六不”永記在心。

第三、“三同一尊”

“三同”──同信、同願、同行。“一尊”──以彌陀為尊,以彌陀為大,以彌陀為主。彌陀就是我家的主人,甚至是我人生終極的依托。

無論如何長壽,大限總有一天會來到;無論如何恩愛,彼此總有一天會分離。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開示說:“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家人、家眷都希望永遠團聚,甚至希望人生永遠長存,要如何才能達到呢?就是彼此共同信仰阿彌陀佛,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是“同信”。

信受彌陀救度,而願生彌陀淨土,將來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這樣家親眷屬就能夠永遠團聚,這就是“同願”。

大家彼此都念“南無阿彌陀佛”,以念佛為修行,這樣在平生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慈悲、智慧的來保佑我們,讓我們消業障、增福慧、保平安;讓我們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凡事能夠得到貴人相助,身體能夠康健,家庭能夠和樂,事業能夠發達,人事能夠和諧,一切都能夠圓滿。這就是“同行”。

人生在世要有信仰,人生生命要有依靠,我們就以阿彌陀佛為信仰,以極樂世界為歸宿,這就是“同信、同願、同行”。

“一尊”,以阿彌陀佛為尊、為大、為主,以佛居首位。一般基督教徒都會在自己的家掛一面“基督是我家之主”的匾額,佛教徒則應該在家裡合適的地方供奉一尊阿彌陀佛,顯示阿彌陀佛就是我家之主,凡事以佛為尊、為大、為主,一切由佛來作主、安排。

有一首偈子說:“普願有情皆念佛,臨終往生極樂邦,家親眷屬永團聚,光壽如同大願王”。今天就開示到這裡,最後還是祝福你們。南無阿彌陀佛!

南菁書法學會─黃素梅老師〈副理事長〉嫣紅學出畫作

南菁書法學會─黃素梅老師〈副理事長〉嫣紅學出畫作

南菁書法學會─黃素梅老師〈副理事長〉西風兩一籬鳴畫作



南菁書法學會─黃素梅老師〈副理事長〉西風兩一籬鳴畫作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海峽導報報導─南菁書法學會名譽理事徐淑芳,痴迷牡丹的台灣畫家






    牡丹花,富麗端莊、雍容華貴、芳香濃郁、花大色艷,素有“花中之王”、“國色天香”的美譽。徐淑芳給導報記者的第一印像也是氣質典雅、溫潤可親,這或許就是與長期寄情牡丹、描繪牡丹的氣息相通吧。
    徐淑芳出生於台灣彰化,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後,服務教育界二十八年。因從小痴迷水墨,自台北金華中學退休後,專心投入藝術創作,浸淫書畫天地,在工筆花鳥上卓有建樹。
善用工筆呈現自然之美好
    徐淑芳的工筆花鳥師承台灣畫家王榮忠,“以畫話物、以物表情”,以真摯濃厚的情感,藉寫實與工筆的繁複技法,將自然界美好事物一一呈現。
    在花鳥之中,徐淑芳尤愛畫牡丹。
    自古以來,牡丹象徵著富貴、繁榮,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士大夫的情趣相比,它的審美指向更具民間性,是庶民階層喜歡的花卉和畫材。難怪南宋山水畫家李唐寫詩歎曰:“雪裡煙村雨裡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但要把牡丹畫好,特別是要能夠做到雅而不俗、雅俗共賞,則需要相當的功力與不凡的境界。
    欣賞徐淑芳的牡丹畫作,雍容牡丹華貴而開,那種濃郁的古典美撲面而來,細賞畫中的每一朵花,瑰麗之姿淋漓盡致,使畫卷既豐盈又唯美。在繪畫技巧上,以白描、勾填和沒骨等三種筆法及色澤重輕、濃淡、厚薄的精微搭配,如游藝丹青,整幅作品色彩鮮豔卻不流俗,筆法嚴謹卻不守舊,構圖新穎卻不誇張,好似牡丹花在宣紙上的另一次盛開。
    台灣南菁書法學會柯沛鴻理事長評價道:徐淑芳的工筆花鳥畫,在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各畫種的長處以及外來繪畫的營養,突破了傳統的形式,正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赴洛陽賞牡丹而畫功大進
    徐淑芳的牡丹畫得好,緣於她是個愛花之人,更對牡丹情有獨鍾。
    平時只要見到牡丹,徐淑芳就會停下來靜靜欣賞、細細揣摩,牡丹那碩大飽滿的花頭、枝繁葉茂的身姿,都不斷觸動著她的創作靈感。
    台灣觀賞牡丹的最佳去處是南投的杉林溪,3、4月間,這裡有多達50多個品種的萬株牡丹繽紛盛開,園區處處飄香,充滿詩情畫意。每年的這個時候,徐淑芳總是要前往賞花、寫生,用畫筆記錄牡丹的華麗綻放。
    2011年,徐淑芳還專程到洛陽觀賞牡丹,在那裡她見到了近千個​​品種的牡丹,紅白黛綠、奼紫嫣紅,讓她驚呼大開眼界,畫功由此大進。 “閱盡大千春世界,牡丹終古是花王”,從手寫丹青的那一天開始,牡丹已經成了徐淑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枝一葉總關情,這也是其牡丹畫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導報駐台記者 王煒 文/圖

書法的價值是否正在回歸

 羊城晚報 

相比中國畫,中國書法一度被視為書畫市場的“配角”。 但在今年春拍,傳統書法卻吸引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嘉德春拍“仁妙軒藏中國書法集珍”專場中,以1725萬元成交的《大盂鼎銘文手捲》,創下黃賓虹書法類作品的最高紀錄;緊隨其後舉行的“一代書聖於右任”專場中,138件書法作品悉數成交;保利春拍中,八大山人的《草書七絕詩》以3450萬元成交,創下藝術家本人的書法拍賣最高紀錄;兩天后,匡時首次推出的“暢懷”書法夜場,最終成交1.14億元,成交率高達91.3%。
接二連三的拍賣高價和高成交率,是否意味著中國書法的價值正在回歸? 拉高書法價格的,是其本身的書法藝術,還是本應作為附加值的文物價值、文獻價值?
為何書法作品近期能連創高價?
主持人:歷史上很少有純粹的書法家,他們都以其在政治、文化、文學等領域的成就而見稱,書法只是餘事。 到了近世,才出現專業書法家。 所以,市場上的書法也被區分為專業書法家的書法、畫家書法、文化名人書法、政治家書法等等。 我們關注到,近期的書畫市場上,不少書法作品的拍賣成交價格都較高,不知道價格上漲最明顯的,都是哪一類型的書法?
許習文:近期很多書法作品的價格的確上升了不少,當中價格漲幅比較大的,還是名家的書法,很多藏家在購買書法作品的時候,更看重的是書法藝術以外的東西,比如藝術家本人的名氣或學問。
就像這次黃賓虹的書法《大盂鼎銘文手捲》拍出了1725萬元,這個價位如果是他的繪畫作品,那是合乎情理的,但他的書法作品也能創出這樣的高價,就讓人有點難以想像了;還有林散之的書法,以往一幅作品也就幾萬元,現在卻動不動就拍到幾百萬元;廣東崇正近期春拍的書法行情也很好,一幅劉海粟寫給香港著名報人金堯如的行書《茶人之家》,體現學人與畫家之間的情誼和交往,5000元起拍,我想著大概也就幾萬元成交吧,沒想到最後拍到了35.65萬元。
主持人:黃賓虹的書法價格這麼高,應該還是因為他的畫價一直都在漲,水漲船高,把他的其他作品價位也拉高了。 有“當代草聖”之稱的林散之,他的作品能夠達到這麼高的一個價位,又是否算是書法家作品上揚的表示?
許習文:有時一幅書法作品的價格,它的附加值比它本身的書法藝術更值錢。 比如作品是名家寫給名家的,或者是哪位鑑賞家收藏過的,都會給作品本身增色不少。 而且拍賣的價格偶然性也很大,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地方拍到的價位是有很大差距的。 以前我們總認為北派的作品,在北京的價位應該會比南方高一些,我現在發現這也不一定。 有些作品北方的藏家很熟悉,想要得到不是很難,競拍就不會太激烈,但如果出現在南方,距離產生美,有時反倒能夠拉高作品價格。 比如剛結束的崇正春拍,一件不足三平方尺的黃冑畫的驢,拍了150多萬元,令不少北方行家大嘆想不到!
主持人:書法現在得到市場更多的關注,應該還跟畫價太高,未來增值空間不大有關。 所以人們轉向更為純粹、抽象的書法,把它視為窪地,認為是未來成長的一個潛力板塊。
許習文:跟中國畫相比,書法的價格一直都是偏低的。 我剛開始玩收藏的時候,也是先買“字”,因為當時沒錢,字比畫要便宜得多。 比如在文物店買陳衍的書法條幅,當時也就幾百塊錢。
主持人:現在的藝術品市場還有漏可以撿嗎?
許習文:哈哈,現在是“天下無漏”,千萬別抱著撿漏的心理到藝術品市場來淘寶。
不少新入門的藏家經常問我應該收藏什麼東西,我都會說:“首先,你要喜歡這件收藏品,如果只是單純當作一門生意,把藝術品當投資品,我建議你最好還是不要進入這個行業。一些人冒著風險,買了價格不菲的收藏品,連自己還不清楚它的價值、它的用途時,就又拿著它想短時間內要博個好價錢轉手,天下哪有這麼好的餡餅吃?”
當代書壇是一種什麼樣的氣象?
主持人:在廣東市場,書法價格比較高的是著名學者容庚、商承祚、饒宗頤這幾位,都是很典型的文化名人書法,反倒是純粹書法家的作品關注度不高。
李公明:我先來談談目前書壇存在的三個現象:
第一,官本位和市場聯手打造的書法市場。 官本位首先指的是全國各地的書法家協會主席、體制化的書畫研究機構的負責人等,一旦有了這些名頭後,其書法作品的市場必然會隨之上升;還包括各級官員中的“書法家”,其市場價值也總是因其官位而異於常人。
第二,明星現象。 包括名人、官員、將領,特別是娛樂明星,比如倪萍和趙本山的書法,據稱可以賣到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這種現象影響了人們對書法藝術價值的判斷。
第三,表演性質的娛樂化和商業化。 這種商業化最典型的是“獻禮現象”,凡是重大節日,常會出現某某書家以字數或篇幅堪稱驚人的書法作品來“獻禮”,以產生新聞效應。 另一種就是表演,比如用舌頭、用身體各部位、用樹枝等物來寫字,將書法娛樂化,在這個問題上,媒體也負有一定的責任。
主持人:針對這些現象,美術界也缺乏中立的批評。 李教授剛講到的書法市場官本位現象的確存在,我聽說市場上還有以書協職位的高低來論作品價格的。 但話說回來,正因為缺少了批評的聲音,買家或欣賞者不懂得區分不同書法作品的高低,也就只能依據協會的職務來作為衡量標準。
李公明:沒錯。 目前美術批評界相當慚愧的,就是嚴重稀缺真正的書畫批評家,而只是以某人的官位、名氣作為權威。
我是把書法當作中國傳統文化來看,古人是在生活中追求藝術。 在古代,書法具有實用性,不管是寫信,還是抄經,書法都是生活中必需的。 而現代人是在藝術中討生活,在藝術中淘金。所謂生活中的藝術和藝術中的生活,古今有著很大的區別。 在古人看來,書法就是一種修養和氣節。
許習文:過去讀書人寫一手好字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比如我想邀請你來寒捨一敘,寫個手札差人專門送到府上,現在只需要一個電話、一條短信就搞定了。 書法已經越來越貴族化,寫的人越來越少,寫得好的那就更少了。 所以我預料若干年後,說不定只要有字的紙就能賣錢了,因為“寫字”的人越來也少,書法也就變成了一種文物。
主持人:“古人在生活中追求藝術,現代人在藝術中討生活。”這兩句話說得好。 但我覺得,在藝術中討生活也沒什麼問題,古代如仇英、唐伯虎,近代如齊白石、張大千也在藝術中討生活,這應該是經濟社會一種很正常的現象。
李公明:我認為,當今的書法發展趨勢中的不少方面和傳統的書法是有區別的。 傳統書法有其特定的工具和技巧,如果完全拋棄了這些,即便是再好的作品,也難稱之為中國書法。 如今出現了某些書法江湖的當代派,書法以醜、怪為美,醜陋中雖然仍有可能因為刻意出新而帶點“情趣”,但是與中國書法傳統的正​​大氣象背道而馳。 這種醜書會不會進入到市場? 如果是從傳統審美的角度來講,這些醜書是不值得收藏的,但現在左右市場的卻不是藝術本身的價值,只要有資本運作,什麼樣的作品隨時都可以進入市場。
許習文:現在的確是醜書橫行,以前我跟啟功先生也談論過這個問題,在有美可以選擇的時候,為什麼要選擇醜呢?
主持人:醜書因為有視覺衝擊力,在展覽的時候的確比較容易吸引眼球。 但看一眼可以,朝夕相對就肯定不行了。 如果刻成匾,那就更加面目可憎了。
最近幾十年來,今人的書法相對於古人沒有出現“大家”,但像啟功的書法還是值得尊敬的。 之前有人批判他,說他的館閣體讓中國書法誤入歧途,但我認為這種批判是應該放在大的歷史背景下去考量的。 啟功的書體看似易學,但其實格調不低,富有書卷氣,這不是一般人能學得來的。
許習文:另外,書法家一旦形成自己的風格,雖然辨識度高了,但也就形成了習氣,有時候看他一幅作品,跟看他一百幅作品是一樣的,都是一個模式而已。
所以臨摹字帖,千萬不要選擇某個人晚年的書法去學習,因為這個時候他的風格已經形成,你去臨摹他的字,就會把他不好的習氣放大,學習了他的缺點,還沾沾自喜自以為學習到位了。臨摹書法的時候,最好是學習名家中年時期的書法,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風格,正在博採約取,是上進的時期。
李公明:還有一種現象叫“拉大旗作虎皮”,就是將書法的意義、價值宏大化,也就是把書法拔得很高。 你看現在的書法界有各種體制化或半體制化的機構,如中國書法家協會下面還分有楷書、隸書等小協會,他們都熱衷於建項目、搞工程,比如建書法院、書法博物館、組織各種類型書法比賽等等,為了公共財政投入或民間資助,他們總會將書法拔高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大國文化崛起的重要標​​誌”等等,總是各種天花亂墜的說辭把書法從個人行為上升為國家文化戰略。
其實,書法就是個人的一種藝術修養,之所以熱衷於上升到國家文化戰略的高度,無非就是想要索取納稅人的錢。 由於國家形象的崛起,需要依賴文化的包裝,這麼不斷地把國家文化戰略的字眼拉到當代藝術發展,包括書法的身上來,也就讓書法逐漸遠離古人所講的樸素的生活和文雅的品位。 書法被虛構出來的高大形象,值得我們警惕。
什麼樣的書法
才是好的?
主持人:正像李教授剛才所說的,古代並沒有所謂的書法家,書法只不過是一種書寫的工具。在廣東,民國以來幾位書法寫得好的“大家”如康有為、梁啟超、林直勉,他們也都不是專業的書法家,卻都是學養精深的學者,他們的書法都得到了大家的公認。 我們探討一下,什麼樣的書法才是好的?
許習文:古代不會有類似的專業書法家,他們寫字純粹為了修身養性,寫好字是自然而然的。而現在一些專業書法家,為了拿獎而創作,過分強調技法,而技法是不太難的,幾年內就能比較容易地解決。 比如周作人,我就喜歡他的書卷氣,他的作品掛在牆上,看著就令人心情愉快舒暢。
一幅書法作品的高低,我覺得關鍵還是看作者的胸襟和學養。 如果創作出來的書法太過刻意,只為迎合當下的潮流或是評委的口味,帶有很強的功利性,那就失去了書法修身養性、“無意於佳乃佳”的本​​源。
書法的技法重要還是修養重要? 歷史上有個例子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在清末民國,上海有個專門擺攤幫人寫招牌的書匠叫唐駝,在當時他的名氣是很大的,功力也是一流的。 但為什麼到了現在,美術史上基本沒人提起唐駝這個名字? 就是因為他的書法沒有其他文化的支撐,單以技法取勝,慢慢地就被歷史淘汰了。
主持人:我還記得小時候看字帖,字帖的最後都有一個介紹書畫名家的欄目,在顏真卿、蘇東坡、董其昌等一長串人名後面,還有一個唐駝的名字,他的書法技法的確掌握得很好,但缺少文化內涵,所以流傳下來的作品也不多。 我想唐駝​​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被捧得那麼高,可能還與當時提倡重視“平凡勞動者”有關。
最後,多謝兩位專家的專業分析。
綜合起來說,讓我想起孟子的一句話:“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欣賞一件書法作品,也是如此,必須和作者的精神世界一起來欣賞。 所以書法到最後還是落腳於文化評價,一幅書法作品好不好,這是一個綜合的評價,而不是單純的技術評價。我們家裡掛一幅書法,其實是與書法家在對話,跟他有文化上、精神上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