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做人有做人的藝術,說話也有說話的巧妙


言必契理,

  言可承領,

  言則信用,

  言無可譏。

  ——《十善業道經》

  這是《十善業道經》裡的一段話,提示我們說話的技巧與方法。

  做人有做人的藝術,說話也有說話的巧妙。所謂「做人難,人難做」,關鍵在於說話的不容易。假使一個人談吐誠懇得體,符合進退之道,處人處事自然圓融無礙,人生路上會更加平順多彩。那麼,話該怎麼說呢?

  第一、言必契理。有的人說話,懂得因應對方的需要而說,比方見到農夫,就說農夫的語言;見到軍人,說軍人的語言;見到商人,說商人的語言;見到工人,說工人的語言,這就是「契機」。除了契機,還要「契理」,說話的內容要合乎道理,更要能有益於人。因此佛經的言論,是「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不但契合眾生的根機,也契合諸佛的真理。

  第二、言可承領。我們所說的話,要能讓人接受。有的父母怪兒女不聽話,兒女也反抗父母,認為父母不聽他們的心聲;有的老師不懂得因材施教,學生無法吸收,考試自然也不盡理想;有的人聽到好話「聞善言不著意」,不能承受、領會別人的教導,這是非常可惜的。說話最大的妙用,是要對方能接受,才有可能作進一步的溝通交流。

  第三、言則信用。所謂「人無信不立」,做人忠誠守信,是立身處世的根本。如果一個人輕諾寡信,說出的話不能兌現,就難以再讓人相信。因此我們要學習說真實語,守信不妄言,才能獲得他人永久的信賴。

  第四、言無可譏。說出來的話不但要讓對方可以接受,還要能不讓人譏評。很多人一開口就讓人不高興,因為他只顧及自己的立場,說話不得體;有的人一開口就給人不歡喜,因為他傷害別人的尊嚴,甚至得罪了人還不自知。

  佛光山開山之初,我為佛光人定下四大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主要的用意,是勉勵大家要處處給人、為人設想,因為慈悲沒有敵人。常說柔軟的愛語,給人一點慈悲,給人一點佛法,收穫的不只是別人,自己也能得到很大的利益。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嘎瑪仁波切:善念能救命

嘎瑪仁波切:善念能救命
如果總是心存善念,喜歡幫助別人,而最後受益的,有可能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啊!

  記得是2008年5月20日,汶川地震災區還是一片慘狀,我與烏金喇嘛和三郎喇嘛趕往成都去採購救濟品。等車行到小金的時候,遠遠看到一輛車撞到懸崖上,有人在拼命地向我們招手。我趕忙叫烏金喇嘛減速停車,準備救人。當我們接近時才發現,原來他們沖我們招手不是要求救助,因為救護車早已來過了,也已經處理妥當了。

  他們揮手是要告知後面來的車輛:前邊路上因油車翻車漏油,地上全是機油,非常危險,如果車開過去必定會滑落懸崖。聽完他們的一席話,我心中不覺一震:若不是我們想停下來救人的這一善念,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所以,平素只掃自己門前雪、只顧自己、不關心別人的人,看到此例應該有所醒悟:如果總是心存善念,喜歡幫助別人,最後受益的,有可能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啊!

  人一生中最好要有一個善的信仰,因為人是很卑微的,無法把握和預知自己的未來。很多時候,人們把希望放在未來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的等待當中,在這個過程中讓自己的生命白白浪費,而自己卻還沒有感覺到。為了實現這些希望,人們付出了最寶貴的生命和青春,但是最後也不一定能得到。而心存善念,卻能夠讓我們得福避禍。

  所以,人的一生中最好要有一個善的信仰——這個信仰不僅僅是指宗教信仰,任何信仰都可以。

在為信仰努力的過程中要有一個準則:在實現信仰的過程中得到的快樂,不是要讓我們周邊的人痛苦,而是要能夠給他們帶來快樂,還要讓快樂的影響更大一些。

  如果信仰給自己,也給他人帶來了快樂,這樣的信仰就非常有意義,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就不虛此行。

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宣化上人:妄想是修道人的絆腳石


學佛法的人,一要把自己的自私自利心消除殆盡,不讓它作怪,擾亂定心。應將它變成一個為法忘軀的心,只要能得到佛法,就是把自己的身心性命來布施,也在所不惜,絕無吝惜。不過,各位要曉得,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道高一丈,魔在頭上。」你越要用真心來修行,越要受考驗,只看你認識不認識而已。

  若想修道,一定先要沒有貪心。沒有貪心,就不會攀緣。不攀緣包括不攀金錢、不攀物資,所以一定要沒有貪心、瞋心、痴心。若有貪瞋痴三毒心,就生出很多麻煩。你們看!每個人自己不知有什麼業障,剛要認真修行,便發生魔障。所謂「要學好,冤孽找;要成佛,先受魔。」

  現在(一九七九年)三步一拜的果廷(恆朝法師),剛剛才上路,知道用功辦道,把自己找回來。可是他母親生病,住醫院開刀。這一開刀不要緊,卻把果廷弄得妄想紛紜。在三步一拜的時候,拜他的妄想。這個考驗非常的厲害,如果招架不住,便隨境界轉了。可是果廷的心在動,身在拜,用堅強的意志來克服妄想。各位想一想──修道是不是一件容易事?果廷自己覺得對於其它的境界都有把握,可以忍受得住,唯獨對這個境界(母親生病)有點受不住。雖然忍受不了,可是還在三步一拜。這就是不隨著境界轉的表現。

  修道人要注意!不可打妄想。妄想是修道人的絆腳石。你有什麼妄想,就有什麼境界來考驗你。故我常說:「一切是考驗,看爾怎麼辦,覿面若不識,須再從頭練。」比如男人放不下太太,女人放不下丈夫;父親放不下兒子,母親放不下女兒。就在這個地方來考驗你,就在這個地方不能修行。所以境界來了,不容易打破這一關,也不容易通過這一關,所謂「修道如爬百尺竿,下來容易上去難。」各位想一想!若不向前進,就是向後退。向前進,容易上升;向後退,容易墮落。上升善道,下墮惡道。所以說:「難!難!難!修行二字令人寒,須早起,應晚眠,朝朝夜夜不得閒。」你說難不難?!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星雲大師:做到這十點不愁沒朋友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佛經裡也有這樣的例子:佛陀帶著阿難尊者一行人,經過賣魚的魚市,魚的腥味熏得大家全身腥臭難聞。佛陀就開示弟子說:“我們和壞的朋友在一起,壞的習氣就像魚腥一樣,會沾污我們的身心。”又有一次,佛陀領著阿難尊者及幾位弟子經過一處花店,大家身上都沾滿了花香。佛陀又應機開示:“阿難!你們和好的朋友交往,好的習氣就像這花香一樣,會清淨我們的身心。”

  佛陀曾告示弟子,朋友的品格有四種:

1、有友如華:有些人交朋友,在你功名利祿得意的時候,他捧你如貴人,把你當花一樣,插在頭上帶在身邊,四處招搖炫耀;一旦你失意落魄時,猶如花萎謝了,他就把你棄置一旁,渾然不曾相識。這種朋友不宜深交。

  2、有友如秤:秤,如果你重,它就垂下來;你輕,它就翹起來。有一種朋友也是這樣:你有功名富貴,他就向你求功、諂媚,跟你低頭讒言,阿諛奉承,無所不用其極;等到你不如往昔威風的時候,他就趾高氣昂,不可一世,態度大變。這種朋友實在要不得。

3、有友如山:好像金山一樣,鳥棲息在金山上也會映得全身發光;有的朋友就像一座寶山,跟他在一起,大德高義,日沾月沐,會讓我們受益良多。

  4、有友如地:有的朋友能替我們擔當一切,猶如大地普載萬物,可以豐富我們的生命內涵。

  對於如山如地的朋友,要多交往;對於如花如秤的朋友要默然避開。佛陀也告訴我們:朋友之間以四攝法相處很好。什麼是四攝法呢?就是布施、愛語、同事、利行。互相施助,或財物上給助,或精神上扶持;彼此相處,常說鼓勵、讚歎的柔軟話語;凡事設身處地多為對方著想,才能真正了解他的感受,不致隔靴搔癢,觸不著問題的癥結;既是朋友,就應該彼此不存私心,彼此相處時,能祥和無爭,互相信賴。

  朋友如果有了隔閡誤解,要如何消除距離,才能促進良好的關係呢?我現在要以佛陀的開示,也學無際大師,開十個藥方給各位參考。這“朋友十劑”,用現在的話語來說就是:

  1、好心一片:以正直、關愛、提攜的心和朋友交往。

  2、愛語三句:朋友見面,至少要有幾句好話。

  3、忍耐一時: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正是這個意思。

  4、慈悲全用:能以慈悲心對待朋友,如菩薩的慈愍眾生,則無事不能忍,無事不能容。

  5、布施五錢:對於錢財,要有“分一半也無妨”的氣概。

  6、信用始終:比方“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已經承諾的事,要盡力履行,切莫虎頭蛇尾。

  7、感謝萬分:受朋友施助,無論身行、口說、意念,都應該存至誠的謝忱。

  8、體諒一點:體諒可以潤滑彼此間的磨擦,消弭不愉快的裂痕。

  9、恭敬十成:恭敬可以昇華友誼的境界,美化兩者的交情。

  10、方便不拘多少:為人處事,雖然要有原則,有時候不妨略作變通,開方便法門對待。

  對於朋友的相處,這十個方法到處都能行得通。另外,朋友怎樣相處?依照佛陀指示,我再送給各位四句話:

  一、你大我小;

  二、你對我錯;

  三、你好我壞;

  四、你有我無。

  本文摘自星雲大師著《佛陀的教育法》。

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太虛大師:名譽不足惜,道德無可崇


人之處世,貴真率耳!德莫德於真,賊莫賊於偽。古之聖賢豪傑,無不成於真也。然偽亦即出於古之聖賢豪傑,故老子有:“聖人不死,大盜不止”之說。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

  嗚呼!演及今世,人智益開,人偽彌甚。袞袞諸公,集大事而享大名者,察其表,觀其言,聖賢豪傑,誠何多讓?但苟一揭去其假面目,則黑暗之裡幕,醜穢雜肆,殆令人不可向邇!此所以真潔高尚之士,憤之、嫉之不能自已,慨然欲披髮入山,抱石沉淵,以謝此五濁惡世也!

  然而悲天憫人之念,梗於胸次,嘗思抉偽披真,必有一根本解決之道,期有以一洗現社會之偽習,促人類黃金時代之實現。太虛不敏,略有一得,請就此以貢陳諸君之前。

  一曰、名譽不足惜:太虛嘗作名之罪惡論,得數万字,於去年八九月間,刊登於紹興公報,今不能遍舉。

  試質言之,則名譽者,事行之所著而社會所以酬有功者也。又、名為實之賓,一受此名譽之報酬,則事行之實功,即由代替而消滅,故智者功成而不欲居名也。且名譽一成,即為名譽所累,而惜名之甚者,動止顧忌,言行多諱,當為而不敢為,不當為而亦為,乃無往而不以偽!

  彼汲汲唯名是求者,將謂名譽既得,可為所欲為;殊不知所欲為者未能為,而已奔疲於名矣!凡若是者,皆終身一名之奴隸而已。縱得名垂萬世,既已自喪其真,復以偽熏偽,流偽毒於天壤,亦罪人之尤者耳!況務名而不務實,名又未可必得者哉!

  故吾人立身行事,莫若以真。真何所憑?亦自憑之良心而已。良心者,萬物之端也。純任良心者,一動、一止、一言、一行,雖舉世譽之不加勸,盡人毀之不為沮。心如直弦,無所遷就,活潑潑地,不受污染。

  維摩曰:“直心是道場”,此也。孟子曰:“浩然之氣,至大至剛”,此也。陽明子曰:“但憑良知,即知即行”,此也。莊子曰:“是進於知者”,此也。無恐怖、無沾滯、無趨避、無顛倒,故大真實人即大解脫人;而一是以名譽不足惜為本。

  二曰、道德無可崇:夫道德者何?乃吾心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耳。唯其感通天下之故也,故於宗法社會,則有所謂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在大同社會,則有所謂自由、平等、博愛;在儒教則有所謂仁、義、禮、智、信;至佛教、則對六蔽而有六度,對三毒而有三學,對十惡而有十善,對八萬四千煩惱而有八萬四千法門,復有所謂四無礙辯、四無量心、四大無畏、四精進行等;凡是、皆道德之跡非道德之所以跡也。徒崇拜古人道德之跡,而不求之自心之所以跡,是為心死之人。

莊子曰:“哀莫大於心死,身死次之。”故《金剛經》謂:“若有菩薩,以無量無數身命布施眾生,不如聞此經一四句偈,功德尤大。”《大般若經》謂:“若復有法,過於涅槃,我亦說是空。”而達摩對梁武曰:“造寺寫經,並無功德,淨智妙圓,體自空寂”也。蓋著道德之跡,則矯揉造作,姦偽百出,非愚即妄,無往而可,萬物皆不能各安於真性,而天下囂然矣!博愛為殺人之本,偃兵為造兵之原,非虛語也。

  故吾人安心立命,亦莫若以真。真何所在?即空寂之自性是也。百千功德,性自具足,無施不獲,安用外求!崇拜道德之蹟者,不自知其適與道德背馳也。籲!是亦佛之所深可憐憫者乎!

  然名譽不足惜,不足惜亦不足惜;道德無可崇,無可崇亦無可崇。若以太虛不足惜、無可崇之說為足惜可崇,則又適與太虛不足惜、無可崇之說東轅西轍矣!佛之說法,無非與人解粘去縛耳,若於佛語轉生執著,則諸佛亦將無從施其辯也。

  太虛末學,何足以語道!且未嘗習知俗世之禮法,獲受聖賢之教化,故出言吐語,大都不經,僻行怪狀,不理眾口。然隨宜示現,不存軌則,如鳥飛空,並無足跡,可無論也。即就事相以論之,髮留一寸,本出佛制;服隨國俗,自古已然,彼印度之比丘,固未始穿袍著褲、似吾國俗人今所目為和尚者也。雖然、太虛於是,無可不可,苟有機緣湊泊,則隨感而應,尚可由圓頂方袍者現為非圓頂方袍者,況由非圓頂方袍者復為圓頂方袍乎!

  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習俗,彼以太虛為奇怪者,彼亦自奇怪之耳!太虛自撫之良心,奇怪二字,殊未敢承認也。夫隨喜讚歎,因利而導,廣運方便,不主故常,此入世利生之宏範也。觀堂創於四明尊者,道香德馨,被於天下。

顧降及近世,幾成穢藪,流風餘韻,湮滅無存!今得佛教偉人諦公來為住持,劈頭以改觀堂為觀宗講寺,以樹作新之基,入泥犁而莊嚴,現淨土於彈指,躬逢其盛,曷勝欣羨!而式海、智恆、桂明、玉旺諸師,復有宏誓研究會之設,與太虛夙昔心期,尤為吻合,不自知其言之累累,喜可知矣。

  今以時間短促,所懷欲吐者,僅以概括之詞,出其端緒,他日有暇,當探蘊宣奧,列舉而一詳述之。人言亦言,太虛無言;正言若反,幸諸君垂思焉!

2018年8月20日 星期一

夢參老和尚:當你在怒氣上就想一想佛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用三寶對治煩惱,或者人家罵你了,或者很生氣、煩惱很重。我有一位道友,他煩惱很重,脾氣性子非常急,說不了三句話就跟人吵架。我就勸他說:“當你在怒氣上,想一想佛,想一想菩薩。”他一試驗,這麼一想,心裡就清涼了,就把怒火壓下。因此他做生意就越來越好,客戶也好,自己圓融了,生意也興盛,身體也健康,何樂而不為。我們有好多人,當你要發氣了,想一想三寶。

當你打妄想的時候,有的道友說:“我念佛的時候妄想很多,誦經的時候妄想很多、散亂很多,再不就是容易打瞌睡。”我說:“在這個時候,你大聲念幾聲,想想三寶,想想你所念的經,你在這兒做什麼的。你的煩惱、妄想、昏睡,就給你攆跑了。”有些道友突然間喊兩聲,別人嚇一跳,以為他發瘋了。不是的,他自己內心裡頭不清淨,他克服不了,就大聲念。一大聲念,他又克服了。這是一個我經常用的方法,但是集體的法會不能用。大家在一塊兒,你這樣喊一聲,把別人嚇到了,又造了業了,所以要走到一邊去喊。這就是常念三寶的好處。

  有好多信佛的人,感覺信三寶很久了,卻沒有得到感應。你有好多毛病,不降你的罪就是好的,還想找感應,還想講感應啊。為什麼沒有感應呢?你在皈依三寶的過程犯了很多的錯誤,把念經的功德都抵消了,只留個善根,有待發現,你還怎麼能得到感應。他不檢討過患,只埋怨諸佛菩薩不慈悲,“他又沒照顧我了。”你說,“像我這樣的人,怎麼還會害病啊?”你怎麼會不害病啊!

  我們大家知道,寫戒律書的妙因法師,我們沒有同班,他是跟慈舟法師學習的。弘一法師有很多的著作,是由他整理起來的,他在美國住,八十多了。現在他也害了喉癌,不能吃中藥。我跟他說:“好好念念吧!還有這個病,你走的時候業障就消了,你以後到了淨佛國土,你這個肉體隨便它怎麼害。”所以全看你怎麼想。我們有些道友得了癌症應該高興:“得癌症了,快收我回去,業障也快消盡了。”這樣想了,癌症不但不會發展,而且還能消失。如果你真正命到壽盡了,你就生淨佛國土去。這時候正好念佛,病都是痛苦的,為了減輕痛苦,你試試念佛。

  我們上次提到的蘇護士長,她教很多病人念地藏菩薩。一念,病人的痛就減輕了,好多人是這樣子生起信心。我看蘇護士長真是菩薩,就是這樣。到那個時候,病患雖然不信佛,為了減輕痛苦,他念念試試,試試看。試試也好,但是那樣地念,就靈了,很怪。

  像我們信佛很久的人,你念,就不靈。為什麼呢?因為你已成了老皮禪了,念皮了,半信半疑。剛信的那些人,他認為人家告訴他的方法一定靈,半信半疑就不靈。你必須得全心,一點不疑,菩薩確實能加持我們、救度我們。真的皈依三寶,這就叫修行。你怎麼樣用心想,這就是修行。

  還有,我們好多過去的父母等我們救度。一子得道,九族升天。你信了佛之後,你的父母、六親、眷屬,無窮無盡,盼望你救度,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得到好處。如果你念《地藏經》,或者隨便哪部經,我的觀念是這樣子,人家信什麼,你先學什麼,你就念什麼,不因為我現在崇拜地藏菩薩,我就說都念地藏菩薩好了。不!你跟哪部經典有緣就念哪部經,你念《阿彌陀經》好,你就念《阿彌陀經》,不要改念《地藏經》;你念《普門品》好,你就念《普門品》,不必再改念《地藏經》。

  我感覺到眾生都有這個毛病,我信什麼,你們也都跟我信什麼。 “我念《地藏經》,為什麼你念《華嚴經》啊?”這個是絕對錯誤的,要是這樣,法就滅了,法是要我們大家弘揚啊。大家都不念經,就念我這一部經好了,那麼其餘的經都斷了,可以嗎?這是很通常的道理。

2018年8月19日 星期日

達真堪布:福報只能修不能求!


到廟裡上高香,拜佛,不能說沒有意義,這也是以虔誠心做的。但是世間人求的是物質上的東西,出世間人求的是心靈上的東西。求本身是一種苦,求不得苦是佛講的人生八大苦之一,最好不要求。你現在有地位,有錢財等,是自己前世修來的,是自己前世行持善法的一種果報。自己前世種過很多福田,現在成熟在了自己身上,這都是修來的,求是沒有用的。若是自己修來的這些福德窮盡了,求也沒有用,依然不會有的。若是沒有窮盡,你不用求也會有。該來的就會來,不該來的就不會來;該有的就會有,不該有的就不會有。

  我聽說在座的各位也不是都學佛的,但都比較喜歡做善事,這點特別好。但是要記住,無論做善事還是種福德,盡量以智慧做。做善事,做功德沒有錯,但如果缺乏智慧,會給自己帶來一些負面的煩惱、災難等。現在有些人雖然有福報,但是也有煩惱、有災難。因為這是前世種善根,做福德的時候,有不清淨的行為和心態。

  我們經常講要做些無漏的善事,無漏的功德。無漏就是不摻雜煩惱,不摻雜不好的手段。修這種善法,這種福德,將來感受果報的時候也是清淨的,不會給你帶來煩惱,也不會給你帶來災難。所以做功德,做善法,不能缺乏智慧,有智慧地做,這樣將來為自己帶來的福報也是清淨的,也是圓滿的。

2018年8月18日 星期六

宣化上人:平时念佛得善终


如果你单想要临命终的时候才念佛、才生善心,那是很不容易生出来的。人在临命终时,就是暖、息、识将要断的时候;暖、息、识这三种,组织成一个命根,人死就是命根断了。命根断,先没有暖气,然后没有呼吸;再来,识也走了;这三种都断了,命就终了。

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人在临死的时候会良心发现,发现自己一生所做的事,或者对、或者不对,都会有一种反省,这时候对自己所做不对的事情,就真正知道不对了。因为真正知道不对,所以就会生出一种忏悔心;忏悔心一生出来,就算他只听见一尊佛的名字、一尊菩萨的名字,或一尊辟支佛的名字,都可以灭无量的罪过,种无量的善根。所以临命终是最要紧的时候,可是这也是最不容易发这种善心的时候。

  我们人为什么平时要念佛呢?就是预备临命终时能不忘记念佛;因为你平时就念,临命终时就不会忘了。如果你单想要临命终时再念佛、再生善心,那是很不容易生出来的;但是若能生出来,那也是非常有效验的,只要一念忏悔,就可以将一切罪业都灭除了。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憨山大師:學道十要


 學道人第一要看破世間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

  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

  第三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切洗盡,不存一毫。

  第四要真真放捨身命,不為死生病患惡緣所障。

  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誤。

  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

  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無閒,動靜如一。

  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將心待悟。

  第九要久遠,志不到古人田地,決不甘休,不可得少為足。

  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捨要休,舍之又舍,休之又休,舍到無可舍,休到無可休處,自然得見好消息。

  學人如此用心,庶與本分事少分相應。有志向上,當以此自勉。

  (《憨山老人夢遊集》)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宣化上人:孝順父母有四種,唯有這種才是“真孝”!


真正孝順父母,就是你要研究佛法。

  講起孝道,有的人一聽到這樣講,就想:“我要回家孝順我的父母。”可是,到了家裡,見著父母,又忘了孝。為什麼忘了?就因為我們沒有明白什麼是真正孝順父母。

  真正孝順父母,就是你要研究佛法。你在這兒研究佛法,就是孝順父母,不是說我回到家裡去,才是孝順父母;可是到了家裡,又忘了孝順父母。

  你在這兒研究佛法,做一個世界最好的人,這對於世界就有利益;對世界有利益,這就是孝順父母。

  所以,孝分為四種:有小孝、大孝,有遠孝、近孝。

  什麼叫“小孝”?小孝是孝於庭闈,就只是在家裡孝順自己的父母,沒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未能做到廣大的孝。

  什麼叫“廣大孝”?廣大的孝就是“大孝”──孝於天下,以天下的父母為父母,這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但這大孝,還談不到真正的孝。

  “真孝”是什麼?真孝,只有你成佛,那才是真孝;這是在四種的孝之外,是一種真正的孝順。

釋迦牟尼佛的父親不准他出家,把他鎖在皇宮裡,他自己偷偷跑去出家修行,在雪山受了六年的苦,然後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這是真正的孝順。

  當他成佛了,就到天宮為母親說法,你說這是不是真孝呢?

  什麼叫“近孝”?近孝是仿照近代孝順父母的人,學習孝順父母的方法,這叫近孝。

  “遠孝,孝於萬古;近孝,孝於當時。”近孝也可以說是小孝,但是又有多少不同的。遠孝,孝於萬古,好像中國有二十四孝,這是孝於萬古,萬古流芳。

  孝雖有遠孝、近孝、大孝、小孝,要是講起真正的孝順,就是修道,將來成佛。你們現在研究佛法,不回家去,這就是“真孝”。真正能研究佛法,能行持佛法,這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

2018年8月15日 星期三

夢參老和尚:修行中的中斷障礙


不管是念佛法門也好,乃至讀誦大乘也好,禪定也好,隨便修行哪一法,你得產生力用,有力用你才能降伏魔障。往外修是利生,往內修是你自己。

  例如生起一些煩惱,就用你的觀想力,用你的修習力,把那個煩惱降伏下去。但是,你有這個力量嗎?沒有。有些很簡單的事,因為障礙力出現了,什麼叫障礙力呢?你修行很好的時候,六親眷屬把你牽引著,使你退道。不是罷道還俗,而是在你的修行當中使你中斷。怎麼樣叫中斷呢?例如你在這裡聽《華嚴經》,你的家庭、六親眷屬出了業障,你要中斷,這叫中斷障礙,中斷魔。那就看你的修行有沒有力量,有力量你能克服,不會中斷。不會中斷就是你修行的力量能夠相續。

  無論修行哪一個法門,最大的障礙就是中斷魔。為什麼中斷叫魔呢?不能相續,修行力量中斷了。再來又得從頭做起了,不是那個力度了,修行也如是。過了這個機會,再想重複,恐怕很難了。

  念佛念的將有暖氣了,剛產生力用了,被世間的名聞利養給扯住,中斷了。回來再重頭來,就差得多了,這叫中斷障礙。

  所以修習的力量是很微妙的,殊勝行就怕中斷。中斷了,要使它再相續,那跟前頭的力度不同,你那信心也不一樣了。 。 。 。 。

2018年8月14日 星期二

宣化上人:善用六根求無上道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互相幫助,也可以說它們結成一黨,狼狽為奸。怎麼叫「狼狽為奸」?狼和狽,必須要在一起,才能走路;若不在一起,它們就不能走路的。為什麼?因為這個狼、狽,和普通豺狼不同;狼的前邊那兩條腿長、後邊那兩條腿短,狽的前邊那兩條腿短、後邊那兩條腿短長,狼沒有狽就不能站立,狽沒有狼就不能走路,狼和狽常常相附而行,所以這叫「狼狽為奸」。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也是,它可以作惡,也可以作善。向下邊跑,它就可以令你的法身,跟著它們到地獄裡去;或者做餓鬼,或者轉畜生,都是因為這「眼、耳、鼻、舌、身、意」帶你去的。要是成佛呢?也是由「眼、耳、鼻、舌、身、意」互相合作;你幫助它,它幫助你。好像我講的,鼻子的功德生出來了,眼睛的煩惱就滅了;眼睛的功德生出來,鼻子煩惱就滅了。什麼是眼睛的煩惱?什麼是鼻子的煩惱?你所願意看而得不到的,見著,心裡就生出貪心來,就有一種煩惱;這個煩惱,是因為眼睛而造成的,這就是眼睛的煩惱。

  眼睛的功德是什麼呢?眼睛看見經典,哦!這個經典這樣好,我要讀一讀!這也是眼睛幫你心裡明白這個經典的道理。我眼睛看見佛像,於是就拜佛;為什麼你拜佛?你眼睛看見佛像,就「我要恭敬、我要供養」,這眼睛有了功德,來幫助你了。那麼眼睛可以幫助你,鼻子、耳朵也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統統都是這樣子,都有這種的力量,也可以幫助你,又可以破壞你,看你怎麼樣去做?你要是根據善功德去做,眼、耳、鼻、舌、身、意,就幫著你去做善功德;你要是以罪孽過做基礎,去造罪孽過,眼、耳、鼻、舌、身、意,也可以幫助你去造罪孽過。

  《楞嚴經》上說,你墮地獄也是因為你的六根;你成佛,也是因為你的六根,沒有旁的。所以我說「愚癡就是智慧」,也就和這六根的道理是一樣的。你聽經聽多了,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知一切知,一覺一切覺。

  自性如虛空,真妄在其中;悟徹本來理,一通一切通。

  我們人的自性,就和虛空是一樣的。那虛空裡邊,有真有妄,在虛空裡頭包含著。你明白本來自性的道理,一通一切通;你一樣明白了,樣樣都明白了!

  拿我們吃飯來說,人為了什麼要吃飯?因為要醫治肚子餓;所有一切的飲食,都是醫治肚子餓的,不論好吃、不好吃的東西,都有這個用途。穿衣服,是為了抵禦寒冷;無論穿什麼衣服,都是能把寒冷防備了,能禦寒。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需要吃飯、穿衣服、睡覺,認為這三種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它們,我們的生命就發生了問題。我們現在要學佛法,也就應該把它看得像吃飯那麼重要,像穿衣服那麼重要,像睡覺那麼重要;沒有佛法,我們的自性就發生問題了。所以,我們現在利用我們固有的六根,來求無上的覺道,這都叫六根震動——「大地六變震動」。

你看坐禪的人!沒有坐過禪的人不知道,坐過禪的人,有時候手就動起來了,有的時候眼睛也動起來,鼻子也動起來,耳朵也會動彈了,這都叫六根震動的一種表現。

  淨極光通達,別有一重天。

  淨極光通達,你淨,用功用到極點;別有一重天,另外有一種境界。在今年暑假的時候,有人坐禪就有一點小動作,手就動彈起來了;手自己動彈,你不想它動,它也動了,這就身體有一種變化,動則變,變則化。這種的功夫,必須要用過功的人才明白;還要有真正的明師來指點,才不會走錯路。如果沒有真正的明師善知識來指示,在這個時候,就很容易誤入歧途,也很容易就生一種恐懼心,不敢再用功了。我們如果哪一個人有這種境界的時候,不要生恐懼心,這都是六根震動之一。

  經上所講的道理,必須要和我們每一個人自己身體、自性上都相合的。為什麼要有經?就是給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體,找一條應該行的道路。所以佛說這些經、這一些個道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裡邊,都具足的;佛說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對治我們眾生八萬四千種的習氣毛病。我們自己有了毛病不知道,還跟著這個毛病去跑,被這毛病所轉,以為這是快樂了;實際上,自己一天比一天墮落,自己還不曉得。所以佛在經典上,指明我們每個人這個道路。

  這六種震動,不離於你個人的六根;你六根為什麼要震動?這個震動就表示破你的無明。為什麼要有六種呢?要六番破無明——就是破凡夫的無明,破初果的無明、二果的無明、三果的無明、四果的無明,然後再破十地的無明、等覺的無明;破了等覺的無明之後,就是妙覺,這才成佛了。大地六變震動,也就表示這六個階段,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薩、佛,這六種次第成佛的果位。這是「六種震動」大略的意思。

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宣化上人:認清做人的責任


人在世,要知道做人的責任為何?人的責任,應該為旁人服務,利益他人。以所有人之福利,做為自己的福利;以所有人之痛苦,做為自己之痛苦。此因為「一般人所願意者,福利也;一般人所不好樂者,痛苦也。」

  因為有這種關係,故自己的福利應該讓給他人,旁人的痛苦應做為自己的;能這樣做,就是知道自己的責任。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要屈己待人、損己利人。

  但現在人所犯的毛病剛相反,他們是屈人待己、損人利己,與本有天職及責任正相反。商朝伊尹以天下為己任,他看一個人捱餓,等如自己未照顧好這個人,令他捱餓;看一個人受凍,等如自己未照顧好這個人,使他受凍。

  伊尹如此以天下為己任,每一個人未得到安樂、幸福,即是他自己沒做好,未盡責任,故伊尹為賢相。若我們都能做如此想,世界上一切災難都無;現在為什麼有劫運呢?因為人心不公平,不懂做人,故釀成天災人禍及種種不如意事。人把根本忘了,從早至晚醉生夢死、忙忙碌碌、兢兢業業,只為自己打算,不為他人打算,故世界越來越壞。

  中國傳統的固有道德,是要利益旁人,而把自己看得很渺少,因此古時候太平盛世。現在我們也不要跟隨世界的頹風、同流合污,總要腳步站穩、思想純正、行為良好,做一個頂天立地、正大光明、利益世界的人。如此,你坐禪的功夫也會相應,一舉一動也得到護法善神來擁護。為什麼現在得不到善神來擁護呢?因為我們尚未明白自己的責任,學佛人對這一點要認識清楚。

2018年8月12日 星期日

達真堪布:一位具德的善知識有哪些法相?


無論修小乘佛法、大乘佛法、還是密法,都要依止具足法相的善知識。那什麼是法相?法相即是特徵。若要認識一個事物,需要依靠他的特徵來認識,佛法裡講的法相就是特徵,以特徵認識,才是正確無誤的。善知識也是,我們通過法相來認識,才能了知,是否是一位真正的上師善知識。

  上師善知識的法相講了很多,小乘裡叫親教師,是傳授比丘和比丘尼戒,沙彌和沙彌戒的人。親教師要具足三種功德:一、穩重;二、才智;三、人格功德。

  第一,穩重。小乘的善知識,親教師,必須是比丘或比丘尼。對比丘來說,受持比丘戒要滿十年的時間,在此過程中戒律無有破損,尤其是沒有破壞根本戒,如果曾經破壞過支分戒,必須通過懺悔,恢復為具有清淨戒律的人,如果期間曾有還俗等行為都不算穩重。

  第二,才智。精通三藏,尤其精通律藏。能傳戒,擅長宣講戒條,有攝受弟子的能力。

  第三,人格功德。小乘佛法裡講了二十個五種功德,具足這些功德的比丘或比丘尼才是具足法相的善知識或親教師。

  做為大乘的善知識,要具足三學,精通三藏,尤其精通大乘教理,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無法攝受弟子。

  還要發菩提心,用自己的生命來守護菩薩戒。菩薩戒有很多,根本戒有一條、四條、十八條。一條戒是不捨眾生。無論怎樣都不能捨棄眾生,這是願菩提心的根本戒,如果捨棄了眾生,願菩提心的戒體就會在相續中消失。沒有願菩提心,行菩提心的戒體也不復存在,沒有牆,又怎會有牆上的圖案?根本戒裡的根本戒是不捨棄眾生。

  發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不能捨棄眾生,這個眾生包括所有的有形無形的眾生,包括你的敵人,包括你最討厭的人。如果捨棄了眾生,就喪失了菩提心,不會有菩薩戒的戒體,不會有菩提心的功德。

大家經常念誦的上師的願望,是我初到漢地弘法時發的願:寧舍生命,不捨眾生……很多人都覺得很震驚,很了不起,具足信心之人,會欽佩這位上師之偉大;不具信心之人,也許會覺得在說大話!其實作為一名大乘修行人,必須要這樣發願,並且要用自己的生命來守護這些誓言。

  我們都是修持大乘佛法之人,如果連這個願力都沒有,那所做的一切全都打水飄了。無論何時,都不能捨棄眾生包括有形無形的眾生。不捨是指我的緣份,人與人之間因緣不同,雖然暫時無法利益幫助他,但也不能捨棄。

  如何做到不捨棄呢?將來有能力利益他時,或成佛時,一定度化他,這樣的發心也叫攝受眾生。這樣,不會有捨棄眾生的過失。即使你暫時離開了他,甚至不辭而別,但以後有能力,有機會時,還要利益他,幫助他。有這樣的發心就可以,這是大乘善知識的法相,要以這樣的法相衡量是不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識。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夢參老和尚:心為萬法之根源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關於心地法門。一個老嫗住在深山之中,每天念六字真言咒。將“嗡、嘛、呢、叭、咪、吽”念成了“嗡、嘛、呢、叭、咪、牛”。周圍的山變得殊勝,有神氣。一位禪師經過時看到周圍群山的氣象就知道山中有大修行者。於是找來找去,只找到了這位念“嗡、嘛、呢、叭、咪、牛”的老婆婆。禪師一听就告訴她:“你念錯了!”

  老嫗就問禪師:“哪裡錯了?”

  禪師說:“應該念成‘嗡、嘛、呢、叭、咪、吽',是‘吽',不是‘牛'。”

  老嫗說:“我這麼念都三四十年了,竟然念錯了,只能改了。”

  可是這麼改變之後,山的靈氣全都沒有了!幾年之後,禪師再次途經此地,發現山的靈氣全都沒有了。這才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犯了大錯誤。於是趕快找到了那位老婆婆,看到老婆婆念“嗡、嘛、呢、叭、咪、吽”就讓她改回念“嗡、嘛、呢、叭、咪、牛”。不久,山的靈氣又有了,變成了殊勝的環境。

  我講這個故事就是說學佛的人要“善用其心”。文殊師利菩薩就教育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心,在我們的生活習慣、語言隨心而用。這也就是所謂的“明心見性”——不在乎語言,不在乎文字,只要把心用好就能開啟智慧。所以,經文又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也就是“萬法唯心”的道理。

  在日常生活中,用哪一種修行法門都可以,只要能做到止心不起,止念不生。禪就是讓我們的心靜下來,心為萬法之根源。修禪就是修心,目的就是要達到一念不起。禪宗裡的參話頭是讓我們參語言思維之前是什麼。所以,我們說禪是心地法門。修心的時候要關注心的起心動念。那麼,何者是心呢?這個心不在我們的肉體之內,也不在肉體之外,更不是胸膛中跳動的肉團。心又在何處呢?這就是在修禪中所要追問的問題。

  而且,“萬法唯心”的心不是凡夫的妄想心,是與諸佛平等的心,是諸佛已經證得了的心。此一念之心、是諸佛之心與眾生之心“三心一體”。所以,吃飯是禪,穿衣是禪,生活中的一切莫不是禪。因為心是萬法根源,所以心即是禪。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是開悟。

2018年8月10日 星期五

達真堪布:虛假的福報


雖然我們積累了很多善根,但這些善根都是屬於有漏的,因為我們沒有掌握無我空性的智慧,沒有這些智慧的攝持。

  有漏的善根還是無法使我們擺脫煩惱與痛苦。比如我們現在種因的時候,有煩惱痛苦,雖然我們在做好事善事,但內心還有煩惱和壓力,尤其是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回報,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時。我們種因的時候摻雜煩惱,摻雜痛苦,沒有脫離煩惱和痛苦,結果的時候也會這樣。世間很多人都是這樣,有的有權,有的有錢,有的有很多手下、眷屬,但也跟我們一樣,脫離不了痛苦,脫離不了煩惱,因為他曾經種善因做好事的時候,摻雜了很多煩惱和雜念,那個時候沒有脫離痛苦,將來結果的時候也一樣,脫離不了煩惱和痛苦,甚至有些福報還會給人帶來很多災難。

  雖然有些福報來了,如發財了,但是家破人亡了,很多災難也來了。所以為什麼說不究竟,為什麼說有漏,就是這個意思。說這些有些人可能聽不懂,是些佛教術語,但是剛才我這樣講就懂了……你們好好接觸這些人就知道,這些有錢有權的人,煩惱痛苦特別大。

  我認識一個企業家,生意做得還可以,但他內心的煩惱和痛苦無法想像。他說,他經常有這樣的想法,晚上睡著之後,希望不要再醒來。以此類推,其他那些有錢有權的人肯定也是這樣的,因為這都是佛書裡講的,錯不了。

  十多年前我一直在寂靜處,沒有下過山,不了解世間人,也沒有太深的感受。下山後我接觸了很多有權有錢的人,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之前在佛書上講的現象,讓我有了更深的體會,更加堅信佛法的智慧。所以說世間法是不究竟的。我們要深思熟慮,自己一輩子值不值得為世間的福報和人天的安樂付出。

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大安法師:瞋恨心是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煩惱


《華嚴經》說,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百萬障門開。這個本來好不容易修點戒、定,積累了一點東西——積累了一點福德、智慧,你一念瞋恨心起,馬上就沒有了。為什麼沒有了?比如我們修行是要有慈悲心的,當你的一念瞋恨心過來的時候,它就什麼慈悲心都沒有了,這種對待、這種怨氣、這種競爭、這種壓倒對方、這種不擇手段——它什麼都起來了。這個瞋恨心哪,它是隱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與生俱來的這個煩惱。

原來虛雲老和尚他在開示裡面講一個公案,說他有一個老同參,住茅棚也住了很多年,最後他出來覺得自己不錯了:“現在我得自在了。”在叢林裡住了段時間他也覺得太煩了,又去住茅棚。有一天在茅棚打坐的時候,就來了一夥小孩子——放牛的小孩子。這個放牛的小孩一看,誒,有個老和尚在那打坐,就跟他開玩笑:搖搖他的腿呀,抓抓他的頭啊。他也在那兒打坐不動——如如不動。

  捏捏他的鼻子啊,弄弄他的耳朵啊,他也能夠鎮得住——不動。哎,這幫小孩子反正是頑童嘛:“誒,怎麼不動,不動我們還得想辦法。”就用一根草伸到他的鼻子裡面,這不七弄八弄,他就“阿嚏”,這下火就來了:“你這個狗崽子!”就罵這幫孩子,弄來弄去瞋恨心還是起來了。這是不容易的,是吧?這是老修行人,說自己很自在了。

  所以我們等這個瞋恨心起來的時候,趕緊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生慚愧心。

2018年8月8日 星期三

宣化上人:做人要孝順父母


人與禽獸的不同點,在於人有智慧,知道孝順,守規矩,遵禮法。不懂規矩,不知孝順父母,不知盡忠報國,不知做人的基本條件,那就和牛馬沒有什麼分別。這一點應該要注意,尤其是學生時代,更要注意!

  孝順父母是令父母高興,令他們精神得到安慰,不是供養父母好吃的東西,好穿的衣服,就認為是盡孝。那麼應該怎樣才算盡孝呢?首先要聽父母的教誨,不可違背父母的話。對父母講話的時候,要必恭必敬;應對的時候,要和顏悅色。父母教你做事情,要趕快去做,不可躲懶偷安,或者有不願意的表示。若有了過錯,父母糾正你,更要歡喜地接受,不可不理會父母的指責。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子成龍,所以管教非常嚴格,在《三字經》上說: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古語說:「棒下出孝子。」這是從前的思想,現在行不通,尤其在美國,簡直沒有聽過,因為美國實行愛的教育,不打不罵,任子女自由發展。總之,太嚴不好,太放任也不好,採取中道,比較合理。

中國人注重孝道,曾參(孔子的弟子)有一句話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大意是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兒子不可以到很遠的地方去,如有必要的事,要到遠方去,必定要有個確實的地址,以免父母掛念。令父母擔心掛念,就是不孝,俗語說:「兒行千里母擔憂」,這就是形容母親對兒子如何地關心。

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仁清法师:种善因得善果


还有一个,我们做了什么?以后会得到什么?不必要等到以后才知道,我们当下就知道。佛法是因缘法,当因缘成熟的时候,你那个因趣向的那个果一定要成熟。所以佛教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果和因。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写?我有一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大家更正确的理解。果是什么呢?第一句话是描述。 ‘没有没有因的果’不管你是谁,不管你修持的功夫多高,你给我找一个没有因的果。因是条件的意思,组成果的条件元素。 ‘没有没有因的果’这是第一句话的描述。第二句话是‘没有不随顺果的因’。第二句话我们大家很少听到啊。 ‘没有不随顺果的因’这一句话很少有人听到。 “因缘果报毫厘不爽,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到了它就报啦。”这似乎大家都会念,就像咒语一样啊。可是它的原理是什么?原理就在于一个果,一个因。

  ‘没有没有因的果’这个也非常重要。你找一个果,找一个没有因的果,找不到!任何的事相都是一种果报现前的。包括我们挨揍了是果报。包括我们这个身体,身体生的高、矮、胖、瘦、男、女,生在哪个地方,通通是果报。正报依报等等也是果报。包括你月底发工资了都是一种果报。没有没有因的果,这个因的意思是条件的意思。比方这个话筒,没有上半部、没有下半部、没有中间这一部分、没有电池、没有开关它就不叫话筒。即使这个东西放在这儿,如果我不打开、不在这儿讲、没有任何人用它,它就没有发挥话筒的作用,所以这都是条件从果上来说。

  从因上来说,这一句非常重要‘没有不随顺果的因’没有不随顺果的因是什么意思?你想发财,你就得奔着发财的那个方向去努力啊,去促成发财的因缘。如果你这个因缘没有或者你没做。你想的天上掉馅饼,到现在可能没掉过啊。以前我跟一个弟子说过这句话,天上掉馅饼都砸不到你的脚后跟,砸到别人的脚后跟了,他不去努力嘛。所以没有不随顺因的果。而且这句话还非常重要,重要在哪里?你想得到善的果,好了。你就必须种善的因。善的因是随顺善的果的。善的果必须通过善的因来随顺它。就等于说你想得到善的果,你种的恶的因,不可能得不到善的果。为啥?每个果都是有它相应的因来作为随顺。相应的就是我们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含义。所以这些能吃透的话,那么我们的佛教的理念,慢慢从微细方面就能正确树立起来了。

有的人光在家坐着,前几天我听一个佛弟子说,我学会了一个无上大法,什么无上大法呢?不管你努力了多少年?不管你付出多少劳动?我一句随喜赞叹,随喜他的功德,我就和你一样了。那咱跟释迦佛一样一下子,现在就可以啊。随喜释迦佛的功德,来你试一下。你现在可以腾空了。这个随喜赞叹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心念,而且平常我们那个随喜和真实随喜的含义,可能大家理解的不到位,就产生了一种扭曲。有一些人所谓的随喜就是从嘴上,有一些人非常不情愿的。你的邻居放了一次生,你第一是没有钱;第二是没有能力;第三你没有时间。可是你的邻居老是放生啊怎么办?我得表现一下,我也学,那好,怎么办?“随喜啊!”实际上他的心里非常酸。真正的随喜是心意识的非常欢喜高兴和赞叹人家的善行,只是你的因缘不到没有去做而已。你的因缘不到没有去做,但是人家做善事的时候你的心里非常的欢喜,非常欢喜就等于说你也非常想做,你的心念也在那道上,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缘。不仅仅是一个嘴。

有的人用六年的时间建了一个寺院,你随喜赞叹,一句话把人家六年所有的付出和你一样了?人家身也付出了,心也付出了,做梦那天晚上都在寺院里睡的觉,还是护持寺院道场。而且把家里的财物,多余的财物也供养出来了。你这一句话就能完全代表了吗?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没有不随顺果的因。想得到好的果报,必须种好因。如果说是种恶的因,必然它是恶的果。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星雲大師:能捨什麼,就能得什麼


 金錢,要能接受,也要能喜捨,用去的錢財才是自己的,不用,再多的錢財,最後還不知是誰的。

  捨得捨得,以“舍”為“得”!如果我們不能了然這其中的因果之關係,就不容易明白"以舍為得"的妙用。在田地裡,沒有播種(舍),哪裡有收成(得)?比如,對於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送禮致意,又怎麼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

  舍,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的讚美;給人一個笑容,你才能得到別人也對你“回眸一笑”。

  “舍” 和“得”的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捨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舍”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舍”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捨財;自己有道,才能捨道。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的因果。

  我們喜歡太陽,因為太陽給我們光熱;我們喜歡大樹,因為大樹給我們蔭涼;我們喜歡兒女,因為兒女給我們孝養;我們喜歡朋友,因為朋友給我們幫助。如果太陽、大樹、兒女、朋友都不給我們利益,我們怎麼會歡喜他們呢?

如果情愛是束縛,你能捨去情愛,自然就會得到自在;如果驕傲是煩惱,你能捨去驕傲,不就能得到清涼了嗎?如果妄想是虛妄,你能捨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實了嗎?如果掛礙是痛苦,你能捨去掛礙,不就能得到輕鬆了嗎?

  所以能捨什麼,就能得什麼,這是必然的道理。

出家僧侶"出家無家處處家",如果不能割愛"舍"親,怎麼能出家學道?怎麼能雲遊四海、弘法利生呢?古聖先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果不能“舍”己為人,又怎麼能名垂千古、留芳青史呢?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給人善,又要能給人利益。 《四十二章經》說:“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施捨亦如送禮給人,如果我們所送的禮物不恰當,對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總之,以舍為得,妙用無窮。吾人要能學習“舍”的性格,金錢物質、知識技能,能將其舍給別人,你必然會得到金錢物質、知識技能。

  舍給別人好的,會得到好的;捨去性格上壞的,也會得到好的。當我們把煩惱、悲傷、無明、妄想都捨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

2018年8月5日 星期日

宣化上人:修福修慧


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人想要沒有苦,就要供養三寶,在三寶面前做功德。廟上做什麼用?你不要管,你種你的福。你供養三寶,以你的心在三寶面前求福求慧。什麼叫求福呢?你做功德叫求福。什麼叫求慧呢?你學習佛法、聽經、念經、誦經,研究佛法開智慧。

  為什麼一般人要供養三寶呢?三寶不供養我呢?因為你不是三寶,所以你不能受供養。為什麼你要供養三寶?就因為三寶可以給你種福,你想要有福,就要在三寶面前做功德,如果你不供養三寶,將來你成佛的時候,也沒有人供養你。不要說成佛,就是你現在出家做和尚,也沒有人供養你。為什麼呢?因為你在家未出家前未供養三寶。為什麼沒有人供養我?因為我未出家前很少供養三寶,所以現在我出家了,很少人供養我。我自己常常生出一種慚愧心,所以我現在要把這種道理說給大家聽,免得像我沒有人供養。

  供養三寶是修福修慧,修慧必須依照經典宣揚佛法,或者做弘法的工作。我以前講過,我們要出一個雜誌,這都是修慧的一部分。你要想修慧,就要擁護弘揚佛法的工作;你要想修福,就要供養三寶。你若不供養三寶,將來你做三寶時,也沒有人供養你,還是方才那一句話。

  所以你現在還沒做三寶時,就要擁護三寶、供養三寶,來解決三寶的種種困難,要修福又要修慧。 「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什麼道理呢?如果你重慧不修福,將來你修道修成功了,證果成阿羅漢了,也沒有人供養你。有人說:「法師昨天晚上說坐十天就有人供養,怎麼證阿羅漢果沒有人供養?有什麼意思,很可怕的,這個佛法太危險了,我不學佛法了!」但你不學佛法,你就不會成佛,你願意下降那也隨便。你想成佛,你對佛法認識清楚了——我一定要向上掙扎,勤修佛法,打破種種困難,向前去修行!

  修行要修福及修慧!你不修福,就沒有人供養你;你不修慧,就愚癡。佛就是福足慧足——福滿足了,慧也滿足了,所以叫「二足尊」。我們現在修行,也要修福又修慧,處處都要修福,處處都要修慧。不要學那個羅漢應供薄,修慧不修福就是羅漢,應供薄,沒有人供養了。修福不修慧,就像象身掛瓔珞,身上掛上一串瓔珞,雖然美觀,雖然好看,但是很愚癡。所以我們學習佛法,應該修慧又要修福,要實實在在去做,不是單單講的。講的是法,行的才是道。這一點每個人應該要知道的。我們每一個人所修的福報,不是一生一世修來的,是多生多劫修來的,你修福,福報就多。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夢參老和尚:為啥好人沒好報?


有人認為,世間哪來的因果?好人命不長,壞人樂逍遙的事比比皆是。有時候表面上看是做好事沒好報,做壞事反而好處多多,可實際上這裡面都是有緣由和因果的。一代高僧夢參老和尚,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因果背後錯綜複雜,不能僅僅用事物的表相去講因果。

  一次上山,有道友問師父:為什麼這個世間常看到好人不得好報?

  師父說:因果錯綜複雜,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生,如果有神通看到十生、百生,乃至更長,看到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因果是絲毫不差的。

  我跟你講個故事,我親見的。我在青島,有一個姓李的人,他是給一個德國人當管家,後來大戰一發生,德國人要回國,把公司就交給他,跟他說,我要是回得來,公司算我們倆的,你算一個股東,我如果回不來公司就是你的,我必須要回國去當兵。這個人回去了就沒有回來,是不是在戰場上被打死了就不知道了,那全部的財產就歸了這個姓李的人了。這一歸他啊,他原來窮得很,這一暴富,什麼壞事都做,他在青島做了很多壞事!因為他有錢,跟青島市的官員勾結,做很多壞事!後來青島人就開始暗殺他,他知道在山東青島混不下去了,他就跑廣東去了,他的歷史我很清楚。

到廣東他就改了,他知道這樣做人混不下去,到廣東他變了,在廣州他買了幾條船,因為他很有錢嘛,就開始做船業了,這個時候,他淨做好事,做慈善事業等等。但是有一次他檢查船的時候,不曉得怎麼掉到水里頭了,那裡的船很密啊,兩個船正巧把他一搓,搓得連屍體都沒有了,粉身碎骨……我所聽到的,青島人就說:就像你剛才問的,因果沒有啊!這麼壞的人竟然跑了,沒有受報!大家也知道他跑廣州去了,有財產,青島人在罵沒有因果!他在廣東淨做好事,結果讓船把他搓死了,廣東人也在罵:說這麼好的人、這麼慈善的人,老天爺真是沒眼睛,怎麼會遭到這樣的惡報!

那時候我就跟我一個弟子講:我說這個李先生在青島可是壞得很!他不像在廣東這麼好啊,他現在到了廣東,他青島做的惡業成熟了,受報了,他在廣東做的好事果報還沒成熟,只能等以後了。

所以,這個因果是錯綜複雜的,咱們這一生做了很多好事,也做了很多壞事,那個在前(受報)?說強者在前,說做好事心猛利,那壞事就壓下了;那做壞事心很猛利,就是很精進,力度很強,那好事就壓下了,壞事就現前了。那好事力量薄弱,壞事力量強,所以上面那個李先生,青島的業成熟了,他在廣州的好事啊等著來生再受吧。

  所以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報是因為時候沒到呢。而且一個人一生,善善惡惡既做好事也做壞事,咱們心裡頭一會兒菩薩心腸,一會兒煩惱來了就狠狠地發惡願,錯綜複雜,每個人都是。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做人難,人難做,做人成功的秘訣


“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一般人經常這樣慨嘆。事實上,做人確實很難!你有學問,他批評你不會做事;你會做事,他說你沒有專長;你有專長,他又嫌你不是通才。

  你對他沒有禮貌,他還給你臉色;你對他奉承,他認為你是有求於他。你貧窮,他怕你對他有所求;你富有,他懷疑你要以金錢買動他。你是農工,他說你低賤;你是士紳,他也會嫌你與他身份不同。總之,這樣做,那樣做,都不容易獲得對方的好感。

  把人做好,這是一生的學問,有的人一生學不到做人的千百分之一二,走到哪裡都是被人嫌棄,最後帶著遺憾離開人世,何其可惜。以下提供做人的四個妙訣,不妨實踐看看,也許能改變別人對你的觀感,而獲得友誼。

  一、你對我錯

  平時一般人總認為“我是對的,你們都不對”。其實,如果能反其道而行,自己認錯,別人都對,反而容易獲得對方的認同。舉例說,有一天,張先生問李先生:“為什麼你們家時時充滿歡樂,我們家卻天天像個戰場?”李先生回答說:“因為你們家都是好人,我們家都是壞人。”張先生不解其意,問道:“此話怎講?”李先生說:“你們家如果有人打破了茶杯。馬上就有人說:'怎麼那麼不小心,把茶杯打破了?'那一個人就回嘴說:'誰叫你把茶杯放在這邊呢?'兩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所以就吵起架來。我們家的人呢?有人把茶杯打破了,就說:'對不起,我把茶杯摔壞了。'另一個就說:'這不能怪你,只怪我不應該把茶杯放在那兒。'因為大家爭相認錯,當然就和諧無爭了。”因此,認錯容易消除敵對;自以為是,糾紛不斷。

  二、你大我小

  做人要靠德望、聲望來受人尊敬,如果自認為大,眾人不服。如同五指爭大,個個都有特點;然而小拇指雖然最小,但是當五指合掌,是它最靠近長輩、聖賢。所以人和人相處,尊重他、讚美他,就算是輩分、職位比較低的人,也不可以小看他、輕視他。佛教裡的常不輕菩薩,對糟蹋他的人都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做佛。”如果人人都能存有此心,世界還會有什麼紛爭呢?

  三、你有我無

  一般人的陋習,都希望自己擁有,別人有無不是重要。但是別人沒有,只有你有,他會放不下你;假如讓別人先有,自己沒有,反而獲得更多的同情,甚至比擁有的人獲得更多。有,不要太爭、太計較,有權有勢、有名有位,有是有窮有盡、有限有量;無權無勢、無名無位,無是無窮無盡、無量無邊。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有比較令人羨慕,無會給人輕視。實際上,世間的太陽、月亮,它們連一間房子都沒有,但可以恆常不變;千年老鬆在風雨飄搖中,屹立在山崖上,可以活上幾千年。黃金為人所爭,因其寶貴,所以粉身碎骨;石頭價值不是很高,它能保持大、保持重,何其快哉!

  四、你樂我苦

  每一個人都希望快樂,不要痛苦。但是我快樂,他痛苦,他會放過我嗎?假如通達人情的人,讓他快樂;他快樂了,就不會計較我的快樂。一般在高位的人享受快樂,容易被人推翻,甚至被打倒;假如你能把快樂給人,看起來是吃虧,實際上是佔便宜。例如,你不願意掃地,你休息,我來掃;碗筷很髒,你不願意整理,我來整理。一些舉手之勞、之苦,何必計較?世界之大,能經得起苦難磨煉的人,都能與松柏常青;反之,安逸一時,圖快短期,容易被時代、人情所淘汰。

  因此,以上做人的妙訣,或許還不夠道其妙,但是能有此觀念,也夠一生受用了。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唵嘛呢叭咪吽”真正的意思


 我們初學跟的老師恰恰是密宗的大德,那個時候我們也不知道他是什麼個地位,只知道大家對他很尊敬。初學,老師教我念個咒,這個咒很簡單,唵嘛呢叭咪吽,這諸位都知道。西藏人常念的,每個人都念,像我們念阿彌陀佛一樣,非常普遍。

  你到西藏,到處看到石頭上都刻的唵嘛呢叭咪吽。老師教我念,我就問他這幾個字什麼意思?老師就給我解釋,唵是身體,身業;嘛呢是蓮花,經上有,嘛呢翻成中國意思,蓮花;叭咪,保持;後面吽是意,就是起心動念,意業。你看它這六個字的意思,身、蓮花、保持、意,這麼個排法。

  按照中國的文法,是身、意、保持、蓮花,我們是這樣排,就是要將身口意保持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就是清淨的意思。身口意清淨,像蓮花不染。不染污泥,污泥是表六道,泥上面是清水,清水錶四聖法界,蓮花開在水上面,表示超越十法界,取這個意思。超越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這個意思好,非常非常好。密宗不說,不說的道理有道理,我們解破了,念這個咒會打妄想;不解破,沒有妄想。老師慈悲,把這個話解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