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柯沛鸿画作入展“2020年终高端商务交流会”并被收藏

 2020年12月19日,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品牌传播专业委员会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发展交流中心,北京尚咏咨询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20年终高端商务交流会”在北京顺利举行。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现任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理事长程路副主席,中央宣传部原机关党委书记,现任老干部局局长马栓柱书记,欧盟中国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黄淳,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品牌传播委员会执行秘书长、原新华社半月谈品牌榜主任中国改革报执行主编陈淳安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本次商务交流会主要内容是让企业家能够了解各行业的最前沿信息,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及国际市场,加强企业与企业之间,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以及经贸交流的合作。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也参加了此次活动并展出优秀作品。

柯沛鸿艺术家泼墨山水被阿尔巴尼亚国驻华大使塞利母贝洛尔塔亚收藏。

柯沛鸿的诗、书、画、印的四艺,并结合崇山、流云、苍松、飞瀑及清溪的五绝技法于画作之技巧,每每触动心灵,心中灵感顿悟,也依唐宋文化焚香、插花、点香、挂画美之习境,结合禅学、现代美学及国画艺术,进而提升及创作出「精、气、神」的灵性与「真、善、美」艺术境界结合之泼墨山水画,提升佛道禅修再融合精粹,成为全能之禅佛灵气书画家,故柯沛鸿艺术家画作值得大众收藏与品味。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中国近代画坛优秀艺术家(部分)

 溥心畲、黄君璧与张大千是民国以来传统水墨国画中老一辈画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后半生都跟台湾有密切的关系,也给予台湾国画画坛很大的影响,因而合称「渡海三家」;如果说「渡海三家」这三位大师为台湾地区传统国画的发展奠下了重要深厚的基础,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然而,虽然同样是从深厚的传统笔墨基础中走出,也都具有中国面临时代冲激变动的大背景,溥心畲、黄君璧与张大千却呈现了迥异的艺术创作路线,而他们各自所代表的不同艺术创作理念,也显示了中国传统知识份子在面临西方文化强烈激荡下,所不同的因应表现,因此从溥心畲、黄君璧与张大千三家的画风内涵与特质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中国水墨画在现代的发展及转化过程。


"渡海三家。是民国以来走传统笔墨路线中,老一辈画家的代表性人物,但同様是由传统笔墨发韧、蒙养,却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笔法墨韵,而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创作理念与方向,这正显示出传统知识份子,在面临西方强势文明的激烈冲击下,展现各自不同的因应之道及独立思考的创作面貌,各领风骚。


三家大师化古闻今,为国画拓展新局的风格内涵与特质,实有极重要的历史意义及象征,代代相传成就台湾艺术具有一定的地位与影响。

由中华艺术学院主办,于百龄美术馆、艺耕画会、国父纪念馆山水创作班、桃园三采画会、木栅农会国画班、黎明社教文化推广中心、兴安社区国画班等单位协办征集画作,历经二个月的征集,共征集五百余幅画作,经网路票选及中华艺术学院师生票选,选出近代台湾艺术具有代表艺术家七员如下:


于百龄

images.jpg

1931年生,湖南人,字锡成,笔名金圣楼主、海影、小糖兵、潇湘怪客、潇湘老叟,从六岁起熟背三字经、幼学、古文观止、昔时贤文、七言杂字、千字文、千家诗〈附笠翁对韵〉、四书、诗经、礼记文心雕龙,幼时仅可背颂,不求甚解,直到读厚黑学后恍然大悟,十三岁战乱失学,辗转流浪来台,举目无亲,夜宿街头, 成为流浪汉,写作童话童诗集打工勉强糊口。

1954年2月,《小猫西西歌舞剧》在香港大成文化公司出版,次年再版〈黄有棣作曲〉,之后陆续在清华及志成出版社出版,《百龄童话》集第一第二集,再版三次靠版权以糊口。

   1961年师大艺术系毕业。 1987年3月,创办《中国美术杂志》。 1990年成立中国艺术协会,为两岸统一及艺术交流尽心尽力,今高龄77矣,精力胜年轻人,愈老愈精神,两岸颁赠荣誉博士、艺术博士、名誉校长、名誉院长、名誉主席、名誉顾问、名誉教授等计200余头衔,今儿孙满堂,享尽天伦之乐,专长水墨及仕女画,晚年专攻梅花,因为梅花是我们的国花。

images (1).jpg


A00004_L_04.jpg



王太田


images (2).jpg

简介历任:

  中国五台山佛教书画院名誉院长、名誉博士、艺术教授、中华艺术协会理事长暨荣誉理事长、中华传统美术学会理事长暨荣誉理事长、北京中国书画院荣誉院长、奥林匹克书画院荣誉院长、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家联合荣誉院长、南菁书法学会首席艺术顾问、台湾十大社团联合总会副总会长、中国美术协会监事奖项、1985年台湾“教育部”中华文艺创作奖第一名、亚太地区国际金狮奖第一名、台北市“国展”及教师美展第一名

22712263_114460749317193_9002519881243392725_o.jpg


黄素梅


72273214_2376232972493669_2893298976579125248_n.jpg

自入中国美术研究中心第一期学习结业,奠定基础后,并随章金生、郑正庆、陈其铨、钟寿仁、刘炳南、王静芝、施隆民、杜簦吟等名师,继续研习书画。数十年来,每年参加国内外多项展出,荣获国防部妇联会书画展特优奖,并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德州农工大学亚太中心、亚历桑那州立大学总图书馆,及杜克大学医学院举行画展及挥毫示范,轰动一时。曾受聘任三军大学、国防语文学校、政战学校远朋班(教授中南美洲等国家大使夫人学习中国传统花鸟画)、台北市立商业专科学校,及光华、中山、清溪等社团国画指导老师,现仍任黎明社教文化推广中心、兴安社区国画班。指导老师、学生无数,乐此不疲。时年近耄耋之年,仍向陈冠甫教授学诗至今。


72285861_2376247415825558_8907292697618808832_n.jpg


柯沛鸿


50856893_1917380365045601_8932796990811537408_n.jpg

祖籍福建莆田,1964年生于台湾台南,字清庵,号一真,现任中华新闻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牛津艺术学院台湾地区教学中心长、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艺术学院创院院长、南菁艺术学院创院院长、世界文化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社团法人台北市南菁书法学会理事长、炎黄九州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黄石美术协会荣誉主席、中国五台山佛教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孔府书画院名誉院长、核定国家一级书法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75371581_2428721843911448_6198969720436162560_n.jpg


75464252_2428721890578110_2120675338311696384_n.jpg


秦来春

d439b6003af33a87d6ed3a43c95c10385243b5e2.jpg

女,台湾人,书画艺术家。出生在新北市三峡镇,师从蔡友教授丶蘇峯男教授丶高羲瑝教授。师从国家文艺奖得主:王南雄教授习画。迄今和画结缘近四十载。现为中华新世代艺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儿童书画珕会副理事长、台湾新世纪文化艺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华书画艺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澹宁书画协会理事、墨研画会理事、现任 木栅农会国画指导老师、伊甸国画耆福班山水,花鸟国画老师、秀山画室国画老师。

秦2.jpg

秦3.jpg


陈嫦娥

1951年生于台湾桃园市,字怡璇,师承岭南派大师黄磊生。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南亚科技大学毕。

曾任泰国中华国际学校课座讲师

获奖:

台湾第二届妇女风云创业奖

教育局颁发优良教师师鐸奖

秦1.jpg




陳.jpg



甘美华

ca1349540923dd5471baffcfdf09b3de9d82484f.jpg

女,台北中华书画艺术学会理事 ,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会员 。 2018年参加由北京书法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共同主办的“源远流长”台北中华书画艺术学会作品展

2015年参加中华海峡两岸名家书画兰亭展荣获一等奖

2017年受茂名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局邀请,在茂名市举办个人画展

2017年作品合家欢被惠州市博物馆收藏

2019年参加中华国际女书画家协会联展


甘3.jpg

甘1.jpg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



【原文】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且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行,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註釋】

1天長地久”長、久,均指時間長久。2以其不自生:因為它不為自己生。以,因為。3身:自身,自己。以下三個「身一字同。先:居先,佔據了訂。此是高居人上的意思。4外其身:外,是方位名詞作動詞用,使動用法,這裡是置之度外的意思。5邪(yé):同『耶」,助詞,表示疑問的語氣。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讓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解析】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自生,為自己謀生。天地之所以長久,是因為天地都不為自己謀生”天和地是對立統一的、不可分離的,天地而生,地因天而存。天地無私,故能天長地久。所以,無私才合乎,自然規律。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同樣,作為萬物之靈的人也不例外,身體和靈魂的關係就像天和地一樣,是相互依存的。退東依賴項體的養何而存活,身體需要靈魂的協調而生長。只因靈魂是以與氣的形式隱藏於體內的,不為人的眼睛所見,所以,世人養生注重的只是有形的身體而怒視了無形的靈魂,這是人生痛苦的根源。為了有形的身體而生活,人業價仙現自然就是無止境地追求金錢財富,目的在於以有形養有形,滿足自我外部感官的需求。這樣一來,身體就有史地了,因為人的慾望是沒有滿足的,無盡的慾望必然導致陰陽失調,內外失衡,身體各種疾病接連不斷,以至於未老先衰,其來早赴。聖人則不是這樣,他明白靈魂和身體的關係,即只有保持靈魂和身體的平衡,才能確保身心健康,因此,聖人治身不片面曲狀和形的成來米”,而是先育法身,法身是靈魂的化身,正氣的凝聚,相對於有形的肉體色身而言,《西派典》說:「地書法身,養吾色身,色法收養,性命雙修。」其結果是法身未現,色身卻首先得以強壯—「後其身而身外」。因為健康的體是法身顯現的基礎。

本章是老了的符合利己主義的利他主義思想。利他在前,利己在後,無私在前,成私在後,無私而成其私。老了以天人合一的境界,把宇宙、人生和社會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要求人與人之間要愛而忘私、和諧相處,由此而形成利他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無私是合乎述的美德,只有用以利他主義、集體主義為中心的價值觀來取代以利己主義、個人主義考中心的價值觀,人類才能決現整個世界和諧有序的最大私心。

證解故事一

老子「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的論述,堪稱是人生智慧的經典。老子這句話所說的人生智慧就是,人們如果以無私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受益的將會是自己。

或許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這一智慧的現實意義與真實性,然而在真實生活中,這樣的人生智慧卻一直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只是存在於少數能夠看到這點的人身上而已。

英國南部的一個州,每年都舉辦南瓜品種大賽。有一個農夫的成績相當優異,經常是首獎及優等獎的得主。他在得獎之後,毫不齊惜地將得獎的種子分送給街坊鄰居。

有一位鄰居就很宅異地問他:「你的獎項得來不易,每季都看你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做品種改良,為什麼還這麼慷慨地將種子送給我們呢?難道你不怕我們的南瓜品種因而超越你的嗎?」

這位農夫回答:「我將種子分送給大家,幫助大家,其實也就是幫助我自己!

原來,這位農夫所居住的城鎮是典型的農村形態,家家戶戶的田地都毗鄰相連。如果農夫將得獎的種子分送給鄰居,居們就能改良他們南瓜的品種,也可以避免蜜蜂在傳遞花粉的過程中,將鄰近的較差的品種轉而傳染自己,這位農夫才能專心致力於品種的改良。相反的,若農夫將得獎的種子私藏,則鄰居們在南瓜品種的改良方面勢必無法跟上,蜜蜂就容易如那些較差的品種傳染給自己,他反而必須在防範外採花粉方面大費周折而疲於奔命。

由此可見,這位農夫大公無私的奉獻,最終受益的還是他自己。

轉載光明日報道德經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當懶惰隨性時怎麼辦?

 


佛家珍言

解急之人,猶如春,有二種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損壞;二者不能自立,棄地即臥,漸不堪用。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釋義】

懈怠的人,就像用永春東西的,有兩種可能,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經常使用著,一天比一天損壞;二是不能自立,丟在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長日久漸漸腐爛以致不能使用。嫩情可以銷悠一個人的心志,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只能是錯過了很多機會,一事無成。我們都要記住,激情是萬惡之源。

一個窮漢每天都在地裡勞作,覺得非常辛苦,因而時常抱怨上天不公。有一天,他突然想:“與其每天辛苦工作,不如向佛祖祈禱,請他賜給我財富,供我今生享受。 ”

他深為自己的想法得意,於是把弟弟質來,把家業委託給他,又吩咐他到田裡耕作謀生,別讓家人餓肚子。確保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後,他就獨自來到寺廟,為佛祖擺設大帝,供養香花,不分晝夜地膜拜,畢恭畢敬地祈禱:“佛祖!請您賜給我現世的安穩和利益吧!”

佛祖聽見這個窮漢的願望,內心暗自思忖:“這個懶惰的傢伙,自己不工作,卻想謀求巨大財富。即使他在前世曾做布施,累積功德,也沒有用的。不妨用些方法,讓他死了這條心吧。 ”

於是,佛祖就化作他的弟弟,也來到寺廟,跟他一樣祈禱求福。哥哥看見了,不禁問他:“你來這兒乾什麼?我吩咐你去播種,你播下了嗎?”

弟弟說:“我也跟你一樣來向佛祖求財求寶的,佛祖一定會讓我衣食無憂的。縱使我不努力播種,我想佛祖也會讓妻子在田裡自然生長,滿足我的願望。 ”

哥哥一聽弟弟的話,立即罵道:“你這個混賬東西,不在田裡播種,想等著收穫,實在是異想天開!”弟弟卻故意問:“你說什麼?再說一遍聽聽。”

“我就再說給你聽:不播種,哪能得到果實呢?你太傻了!”

這時佛祖現出原形,對窮漢說:“誠如你自己所說,你偷懶不播種就沒有果實。過去不播善因的種子,今天哪會有什麼善果?若不行善而想得福,那是根本辦不到的!”

懶惰會荒蕪人生。面對懶惰行為,有的人渾渾噩噩,意識不到這是做情;有的人寄希望於明日,總是幻想美好的未來;而更多的人雖極想克服這種行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過且過,日復一日。

懶惰是人的本性,人的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惰性。只是有些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怎麼做,並且行動了,所以他們相對來說就比較勤快。反之,則會在惰性的作崇和蟲惑下,變得越來越缺乏進取心,在惰性的侵蝕和消磨中,變得習慣於投機取巧和敷衍了事,甚至於麻木不仁。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在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月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有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這是明末清初學者錢鶴灘對懶惰者最嚴重的警告!

懶惰可抑制人的思想和激情,有時會讓人感覺一無是處或躊躇不得志,能夠影響身心健康和智力的發展,難以自強自立,不利於良好人格的塑造,嚴重者可以導致犯罪。也許在某些人看來,懶惰本身是一種享受,可這種享受僅僅只是曇花一現。懶惰之後便是一無所有,痛苦志甚至一生遺憾。因為人生中的任何一種成功、任何一種幸福都始之於勤,而且成之於勤。

有位朋友大學學的是英語專業,畢業後到一所中學教高中英語。在教學中,他很懶惰,不認真備課,上課效果差,批改作業不及時,學生意見很大。一年後,學校讓他教初中英語,他還是因為懶惰,教學效果不理想。過了半年,學校只好讓他教小學英語。可因為懶惰,小學英語他也教不好。和他同時工作的老師都拿上了教師資格證,拿上了教師中級職稱證書,他卻什麼都沒有拿上。再後來,他失業了。懶惰讓一個大學生成為了一個失業者。

懶惰就是對自己的否定。造成一個人懶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家庭的。懶惰的人認為懶惰是自己的事情,利已不損人。我們在一些群體中、單位裡,一些場合中,都會見到懶惰的人。他們的表現是圖安逸,不圖進取,不按時完成工作,完成的工作質量差,對周圍漠不關心,日常生活中極無秩序、無要求、不講衛生等。懶惰小則影響自己,而大則就已經影響社會的發展了,有時候還會給周圍的人和環境帶來一種消極的情緒,這種情結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情趣,阻礙人們用積極的狀態去工作和生活。

總之,懶惰隨性是一個人成功的大敵。只有戰勝懶惰,戰勝自我,才能不斷地前進。如何戰勝和超越情性,使自己成為與惰性絕緣的人呢?

要充分意識到自己有情性的不良性格,繼而要看到情性的危害性。

太要找出情性在自己身上的主要表現和產生的主要原因,下決心克服安逸享樂的思想,培養堅毅的品格。

式要讓事情來推動你。 “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種力量”,而推動著這意志的形成,恰恰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大要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科學地安排時間,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要“言必信,行必果”。

“今日事,今日畢。”要有意識地督促自己立即將拖著、笑著的可立即完成事做完。這樣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欣喜感和成就感,就會滿懷信心地去做以後的事,這樣的訓練會逐步動搖惰性存在的基礎,最終將情性的陰影一掃而光。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頂的生物只有兩種:一種是應,一種是蝸牛。 ”不管是天資奇佳的零,還是資質平庸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四望,俯視萬里,都離不開奮鬥。

轉載佛家珍言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雜譬喻經—弟子問喻



昔有比丘,聰明智慧。時病危頓,弟子問曰:“成應真“未?”答曰:“未得,不還“未也。”問曰:“和上道高名遠,何以不至乎?”和上告白:“已得頻來,二果未通。”問之:“已得頻來,礙何等事不至真人?”答曰:“欲睹彌勒佛時三會”,二百八十億人得真人時,及諸菩薩不可限載。彌勒如來”,巨身至尊,長百六十丈。其土人民,皆桃華色,人民皆壽八萬四千歲。土地平正,衣食自然。閻浮土地,廣長各三十萬里。意欲見此,不取真人。彌勒佛時,二尊弟子,一日雜施,二日數數,复欲見之,知何如我。”弟子復問:“從何聞此?”和上答曰:“從佛經聞。”弟子白日:“生死勤苦,彌勒設有異法,當往待之乎?”答曰:“無異。”“六度、四等、四思、四諦”,寧有異乎?”答曰:“不也。 ”“設使一等,彼此無異,何為複待?今受佛恩,反歸勒!亦可取度不須待彼。 “和上言:“止!卿且出去,吾當思惟。 ”

弟子適出,未到戶外,已成真人。弟子曰:“何乎?”師曰:“已成真

人。 ”弟子禮曰:“此之頃,已成果證。

[註釋]

1應真:阿羅漢。小乘四果中之最高果位。參閱前經第八篇註釋。

2不還: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即阿那含。參閱前經第三十六篇註

3頻來:小乘四果中之第二果,即斯陀含。修到此果位者,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故又名一來。

4二果:此指應真果位和不還果位。

5真人:典出《莊子·列禦寇》:“夫免乎內外之刑者,唯真人能之。”

這裡指證得阿羅漢果位者。

6欲睹”:彌勒佛,見前經第八篇註釋;三會,指一生補處菩薩彌勒佛未來出世,以繼紹釋迦佛的宏願,在龍華樹下說法的三次大法會。

7彌勒如來:據《彌勒上生經》記載,彌勒菩薩現居於兜率天,待此

生盡,則下生於人間,以補釋迦之佛位,故稱彌勒佛、彌勒如來。參閱

前經第六十六篇註釋。

8閻浮土地:人類住處四大洲之一,為膽部洲。參閱前經第五十三

篇註釋)。

9“六度”句:六度,即六波羅蜜,是從生死苦惱此岸得度到涅槃安樂彼岸的法門,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特點)、智慧(般若)。四等,又稱四無量、四等心,亦即慈、悲、喜、舍之四無量心。四思,有兩種,心地觀經四思為一父母恩(家庭)、二眾生恩(社會)、三國王恩(國家)、四三寶恩(宗教);釋氏要覽中四思為一父母恩,二師長思,三國王思,四施主恩;四諦,參閱前經第一篇註釋)。

10止:原本作“上”。

11(duo chi)之項:極短的時間。 (duo chi)原為語氣詞。

【今譯】

從前有個比丘,聰敏智慧。當他病情危重時,弟子問他:“已成為羅漢沒有?”他回答說:“沒有,不還的果位也還沒有證得。”弟子問:“和尚道法高

超,名聲遠播,為什麼沒有成為羅漢呢?”和尚說:“已證得斯陀含果位,但

還沒有達到阿羅漢果位與阿那含果位。 ”弟子問:“已得到斯陀含果位,因為什麼沒有得到阿羅漢果位?”比丘答道:“我想看到未來彌勒佛時的三次大法會,那時將有二百八十億人得到阿羅漢果位,還有許多得到菩薩階位,數不勝數。彌勒佛身體巨大,身高一百六十丈。他的國土民眾都面如桃花,人們都能活八萬四千歲。那里土地平正,衣食自然。南瞻部洲的土地長寬各三十萬里。

我想見到這些,所以沒有取得阿羅漢果位。彌勒成佛時,有二個尊貴弟子,第一個叫雜施,第二個叫數數,我也想見到他們,看著比我怎麼樣。 ”弟子又問:“你從何處得知這些情況?”和尚回答:“從佛經上聽說的。 ”弟子說:“生死輪迴,辛勞痛苦,難道彌勒佛有特殊道法,所以要等待他嗎?”和尚回答:“沒有特殊道法。 ” "六度、四等、四恩、四諦,在彌勒佛那裡有什麼不一樣嗎?”和尚回答:“沒有不一樣。 ”弟子說:“如果相同,彼此無差別,為什麼要等待呢?如今深受佛的恩德,反而要皈依彌勒!還是現在就解脫,不要等待他了。 ”和尚說:“別說了!你先出去,我要好好想想。 ”

弟子剛出去出,未到門外,和尚已經變為羅漢。弟子回來問:“怎麼樣?”

師傅說:“已經成為羅漢。”弟子行禮說:“頃刻之間,已證得阿羅漢果位。”

[點評]

彌勒菩薩將來在龍華樹下成佛時,會在龍華樹下三次說法,初會說法,度

九十六億人;二會說法,度九十四億人;三會說法,度九十二億人。比丘因為想到龍華樹下的三次法會,而沒有證得果位。彌勒是未來佛,很多年之後才會出世,那個比丘現在有佛不皈依,非要等那麼久之後皈依彌勒菩薩。弟子勸解他產生效果,頃刻之間他證得阿羅漢果位。

這個譬喻告誡人們要務實,不要好高遠。

2020年10月18日 星期日

感到恐懼時怎麼辦?

 


佛家珍言

有勇氣並不表示恐懼不存在,而是敢面對恐懼、克服恐懼。佛陀

【釋義】

一個人有勇氣不等於恐懼就沒有了,而是要敢於面對恐懼並且克服懼。有勇氣跨越成功的障礙,戰勝恐懼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我們應給生命注入勇氣,然後無所畏懼地去嘗試,雖然嘗試的結果不一定是理的,但勇敢的人生一定是輝煌的。

恐懼心理,是在真實或想像的危險中,個人或群體深刻感受到的一種強烈而壓抑的情感狀態。主要表現為神經高度緊張,內心充滿害怕,注意力無法集中,腦子一片空白,容易衝動,不能做正確判斷或控制自己舉止。

每當恐懼的巨大陰影籠罩心頭,表示我們正處於人生關卡,或面臨官大的挑戰。躲避恐懼形同不戰而降,只會削弱我們的力量;如果我們先看接納,並且嘗試克服恐懼,新的力量將在我們身上萌生。每戰勝一次,懼,我們就會變得更加堅強。

恐懼存在的原因,離不開我們的信念、思想,以及我們對自己記憶解釋與選擇。恐懼限制了我們的自由,禁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無能為力,讓我們不敢去尋求更美好的東西,讓我們不敢去做我們想做的人,也讓我們遠離了愛。

恐懼是人生的一大敵人,專家認為,恐懼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反應。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恐懼。對正常人來說,恐懼龍患者恐懼的強烈程度與引發恐懼的情境通常都很不相稱,甚至令人難以理解。他們恐懼的對像有特殊環境、人物或特定事物,比如雷雨、蟑螂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膽小,所以恐懼症患者女性多於男性。恐懼症多發於青少年時期。而且發病較急,往往在某一事物或情境面前引起一次焦慮和恐懼發作以後,該事物或情境就可能成為恐懼的對象。

恐懼是一種企圖擺脫危險的逃避情緒。它不但影響人生正確的判斷,而且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那麼,怎樣驅除恐懼心理呢?

1.學習科學知識

一位心理學家說得好:“愚昧是產生恐懼的源泉,知識是醫治恐懼的良藥。 ”的確,人們對異常現象的懼怕,大都是由於對恐懼對象缺乏了解和認識引起的。例如,有的人因受迷信思想的影響,懼怕“鬼火”,以為真是在用鬼,因此夜晚路過曠野一見閃閃爍爍的“鬼火”就怕得要命,驚恐而逃。如果他們學習有關科學知識,明白了“鬼火”原來是人或動物的屍骨散發出來的磷化氫的自燃現象,對“鬼火”的恐懼心理就會自然消失。對其他事物和情境也是這樣,只要通過學習,了解其知識和規律,揭

去其神秘的面紗,就會很快消除對某些事物或情境的無端恐懼。

2. 勇於實踐

經常主動接觸自己所懼怕的對象,在實踐中去了解它、認識它、適應它、習慣它,就會逐漸消除對它的恐懼。例如,有的人懼怕登高、懼怕游泳、懼怕蛇、懼怕毛毛蟲等,只要經常實踐、多觀察、多鍛煉、多接觸,就會增長膽識,消除不正常的恐懼感。

3、轉移注意力

把注意力從恐懼對象轉移到其他方面,可以減輕或消除內心的恐懼。

例如,對於在眾人面前講話的恐懼心理,除了多實踐多鍛煉外,每次講話時把自己的注意力從聽眾的目光、表情轉移到講話的內容上,再配合“怕什麼!”等積極的心理作用,心情就會變得比較鎮靜,說話比較輕鬆自如了。

如果不正常的恐懼心理沒有及時克服,就可能進一步發展為恐懼症。

恐懼症也叫恐懼性神經症,屬於一種心理疾病。只要及時去醫院接受心理治療,並輔以藥物治療,一般也都能治愈。生活在現代社會,我們必須摒棄害怕受傷、畏懼挫折的心理,擺正心態,以一顆健康而勇敢的心去生活。這樣,明天才會更好。

轉載佛家珍言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今似萬物之宗”。挫其銳

解其紛,和其光。 ,同其上。湛今似或存。吾不

知誰之下,象帝之先。

【註釋】

1衝:通出(zhong),器物虛空,比喻空虛。 2盈:滿,引申為盡。 3洲:深遠。 4宗”祖宗,祖先。5挫其銳:牡(us):消磨,折去。軌(ui ) 銳利、鋒利。挫其銳:消磨掉它的銳氣。6解其紛“消解掉它的糾紛。 7和其光:調和隱蔽

它的光芒。 8同其塵:把自已混同於上俗。以上四個「共」字,都是說的道本身的屬性。 9湛(chen),沉沒,引申為隱約的意思。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書中「浮沉」的「沉」多寫作「洪」。 『湛』、『沉」古代讀音相同。這裡用來形容「道」隱沒於冥暗之中,不見形跡。 10似或存:似乎存在。連同上文『迷阿」,形容「道」若無若存。參見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明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11象:似。

【譯文】

大「道,空虛無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像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像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解析】

道沖而用之或不證,湘似萬物之宗。

衝,通『出』,虛的意思。道的境界是心靈的世界,它的空虛,是相對於自我世界而言,是不為人的外觀所感覺到的。

潮,形容道境深遠,找不到邊際。

道的境界是虛幻的,但它虛而有物,它的無窮妙用對於得道之士來說,是永遠不會感到滿足的。因為,心靈在道的世界裡自由翱翔是最快樂的,也最能滿足人的天性。在浩瀚無際的道境之中,墓藏著天地萬物的本原。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生。

銳,自我銳氣。紛,不切合實際的好份之想。上,指現象世界,相對於本質世界。

遊於道的美妙境界裡,徹悟人生真帝,獲取了大智大慧,原先那種不可一世的自我銳氣被控消了,所有於我無益的紛紛之想得以解除,原來那種狂喜、憤怒、悲觀、傲慢等情緒化的目光,得以和心靈之光充分調和,取而代之的是不卑不充、溫和慈祥的目光。以合乎道的觀點來看待世間的美醜、善惡、榮辱、貴賤,這時的人才是清醒的,覺悟的。 「不言之教』的功用體現於此。

本章旨在說明不言之教的巨大功用。自我只有親歷道境,不為現象世界所羈絆,才能獲得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並既是虛幻的,又是客觀存在的,正是它的虛,才可充實人們的心田,有了充實的心田,就可以挫銳解紛,和光同塵,把握了世界的本質規律,就能把握自己的命運。

【證解故事】一

這年初冬,反清將領石達開,率領太平軍與清軍又一次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清軍勢如潮水席捲而來,太平軍抵擋不住。

節節敗退下來。

在清軍的追擊中,石達開領兵退敗到了四川,又被清軍逼得跑向了狹窄的斜坡,看看四處再無退路,石達開決定在這斜坡上,與清軍進行殊死的戰鬥。他見清軍在下,便命令將士撿拾路旁的石頭、木拉等物,來高砸下,此次還擊,將清軍砸死了很多,破頭的斷了手疇腿腳的,在路邊嚎叫不止。

清軍部將見狀怒火中燒,他們用毛毯覆蓋著車輛,在拉兵車的馬尾巴上綁上鞭砲後點燃,戰馬受到驚嚇,便飛也似的向前猛衝。以車馬為先鋒,太平軍被馬蹄、車輛踐踏致死的難以估計。但是英勇的太平天國將士前赴後繼,仍在頑強地抵抗著,可身邊的石頭,木樁之物已無處可尋了………在這生死之交的緊要關頭,石達開忽然看見了一片片乾枯的茅草,他像見了救星一般高興地喊道:「眾將士趕快割取茅草,裝進空糧車內眾將士飛速地行動起來,割的劃、拔的拔,裝車的來回奔跑,不一會兒,幾十輛空糧車就裝了高高的茅草。望著山牆一樣的車輛,石達開向天長嘆道:「真是天助我也車輛奔跑著,既可以作後盾又可得敵人的眼目。這時,石達開望見車再度上來後,便命人縱火焚燒那些裝著枯草的

車。清軍的芭車追到時,那枯草已經蔓延燃燒起來了愛時間,濃煙滾滾,火光沖天,煙火瀰漫了天空。清軍被吃得大咳不止,眼睛根本睜不開了………石達開機智地率兵來到一有利地勢,指揮部隊展開了有力地反攻,邊奮力拼殺,邊命令全軍高聲吶喊以振軍威。這麼一來,清軍頓時亂了套,在黑煙瀰漫中,他們無法辨別出面貌。慌作一團的清兵,竟胡亂地自相殘殺起來。直到煙霧漸漸散去後,他們才弄清了真相。然而,石達開的軍隊已無踪影了。

就這樣,石達開挽救了自己和軍隊,改變了戰場局勢和戰爭的後果,在自己處於不利地位的時候給予清兵狠狠的打擊,這都是因為他急中生智的結果。

轉載光明日報道德經

2020年10月15日 星期四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2,使民不為盜3;不見4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5,實其腹;弱其志6,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大智者不敢7。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8。

【註釋】

1賢:上,同「尚」 即崇尚,尊崇。賢: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2貴:重視,珍貴。貨:財物。 3盜:竊取財物。

4見(nan) 通「現一出現,顯露。此是顯示,炫耀的意思。5虛其心:虛,空虛。心:古人以為心主思維,此指思想,頭腦。虛其心,使他們心裡空虛,無思無欲。6弱其志:使他們減弱志氣。削弱他們競爭的意圖。7敢:進取。ㄚ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求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可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可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可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生中。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小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解析】一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尚賢,標榜賢區,崇尚有為。 「尚好」是專制社會的一個主要特徵,它的實質就是「賢人政治」。賢人政治就是與【法治】相對立的「人治」。在專制社會裡,賢與不好,是以統治者的利益標準來衡量的,符合統治者利益需求的,樹為惱人,可得高官厚祿、從而名利雙收。尚賢的結果,是使人們在權力的誘惑下爭做表面文章。因此,隆多是假賢。有道之世,尚法不向燈,法律高於一切。只有在法制社會,才有不爭名、不爭利、腳踏實地、樂於奉獻的真賢湧現。

本章的主題是『為無為、則無不治』。體現了老子關於有為、無為的辯證思想。崇尚人治的統治者『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勝之以權力、金錢、美色,致使天下人爭權、圖利、貪欲,結果是社會混亂,天下紛爭,只有施行無為之治,才能實現天下大治。

【正解故事】一

老子最經典的智慧就是『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在這裡講的「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之意,更不是什麼都不做。這裡的「無為」是指不妄為、不隨意而為、不違道而為。相反,對於那種符合道的事情,就必須以「有為一為之。

老子所指的「無為一智慧,只是讓人在處世之時順應大勢、順應自然。所以老子這種「無為不僅不會破壞事物的自然進程和自然秩序,而且還有助於事物的成長和發展。

不該做的事情不要勉強,要克制自己的情緒,是無為的核心內容。不把個人的意志強加在人與事之上,並不是怯懦的表現,而是一種大的智慧。它能使人在潛移默化中走向自覺,收到良好的成效。

唐密宗時,密宗的嫡長子李憲受封宋王,十分受寵。睿宗的另一個兒子李隆基聰明有為,他殺死了無權亂政的韋皇后,為睿宗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

按照禮制,李憲當被立為太子,有的大臣便對睿宗說。 「嫡長子李憲仁德忠厚,沒有任何劣跡,立他為太子既合禮法,又合民心,望皇上早日定奪。」

容宗感到李隆基雄才大略,最適合治理天下,所以一時陷入了兩難境地,立太子的事於是一拖再拖,沒有定論。

李憲看出了容宗的心思,心有所悟,他對心腹說:「父皇不肯立太子,他是對我有疑問啊!李隆基雖不是嫡長子,但他功勞很大,父皇是中意他阿。

李憲的心腹說:“於情於理,太子之位都是您的,這事絕不能相讓。我馬上和百官聯絡,共同上書,向皇上說明利害,一定促成這件大事。

李憲的心腹和百官議定,當他們在起草奏書時,李先急忙趕來,他對百官說 「我考慮了多時,決定放棄太子之位,你們就不要為我費心了。」

百官十分驚詫,他們說:「太子之位事關您的前程性命,怎會輕易放棄呢?自古這個位置你爭我奪,本是常事,有我們替你說話,你還怕什麼呢?」李憲說:『大丈夫做事有所為,有所不為,我是十分慎重的。贊平王李隆基是我的弟弟,他有大功於國,父皇有心立他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若據理力爭,不肯退出,我們兄弟之間必有大的衝突,朝廷就不會平

安。如果危及了國家,我豈不是罪人嗎?這種事我絕不會幹。 」

李先制止了百官,又親自上書推薦李隆基為太子,他說「贊平王文武雙全,英勇睿智,他當太子有利於國家,我是衷心擁護他的。我個人的得失微不足道,請父皇不要為我擔心,早下決斷。」

睿宗很受感動,他對李憲說:『你深明大義,我就放心了。你有什麼要求,我一定都會滿足你。 」

李先一無所求,他說:『一個人只要順其自然,就沒有什麼事可以妨礙他了,我不會強求什麼。 」

李隆基當上太子後,第一個拜訪李憲,他說:「大哥主動讓出尊位,不是大賢大德的人難以做到,大哥是如何設想的呢?

李憲說:「你擔當大任,大唐才會興旺,我不能為了私利而壞了國家大事。望你日後勤政愛民,做個好皇帝,為兄就深感安慰了。」

李隆基連聲致謝,又說要和他共享天下。李憲不讓他說下去,他告誠李隆基說:“很多事是追求不來的,只有順天應命,才不會多受損傷。將來治國不要逞強任性,這樣效果會更好的。 」

後來,李隆基登上了帝位,是為唐玄宗。他順應民情,推出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政策,使唐朝進入了另一個盛世—開元盛世,天下走向大治。

李先在立太子事情上的無為,是深思熟慮的,他既避免了一場宮廷內鬥,又使自己全身而退,贏得了讓賢的美名,這個結果無疑是很完美的。

『無為而治」又是一種管理之道。在老子看來,理想的社會應該奉行無為而治,管理者應當不斷減少對人的管制和束縛,制定政策不能政出頻繁,更不能朝令夕改。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規律是不可否認的,都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只有尊重規律,利用規律。水遇熱變成蒸氣,這是客觀存在,無法改變,但我們卻可以用這一規律來生產暖氣,製造人工降雨等等。這正說明,我們無法改變鐵一般的規律,只有順應它,利用它。

轉載光明日報出版道德經

想發火時怎麼辦?

 


佛家珍言
人之所以發火,是因為修養不夠。 —佛陀
【釋義】
人之所以會發火,是因為自己的修養不夠。有修養的人不會輕易發火。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沒必要一
些小事而斤斤計較,更無須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收斂憤怒,才能化慶為祥和。
從前有個頭腦簡單、容易生氣的二子,他常常聽到別人家的狗叫就轉隊上半天。他也知道自己脾氣不好,可就是改不了。
這時候有人跟他開玩笑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你問什麼不花些錢去買暫想呢?城東安國寺有個聰明的德隆禪師,你可以花錢從他那兒買些智這個二愣了還當了真,苑連夜跑去找德隆禪師說:“只要您能教我如
何克制自己的怒氣,變得聰明,我就願意花錢買您的智慧。 ”
德隆笑呵呵地回答:“很簡單啊,我教給你十個字,“小數到十,人數到千”,這樣子就可以了。”二楞子沒想到這麼簡單:“這麼容易啊!
多少錢一個字?”
“我的智慧很貴,每個字要十兩銀子!”德隆回答。 “你這不是宰人嗎?”二楞子忍不住狠狠罵了德隆一頓,氣沖沖地趕回家裡,發現自己的老婆正跟另外一個人並頭睡在一起!“好啊,這個賤人竟然趁我不在勾引野男人,還睡到我的家裡!”怒火中燒的他轉身操起一把菜刀,就想衝進去欲了這對“姦夫淫婦”。
這時候他猛然想起德隆禪師教他的十個字,就強忍著怒火,開始在心里數數。剛數到八的時候,那個“姦夫”突然醒了過來,看著二楞子拿把菜刀站在自己面前,嚇了一跳說:“兒啊,你拿著菜刀來這裡做什麼!”
原來是二楞子的母親看兒子遲遲不歸,特地過來陪兒媳婦聊天。兩等得困了,就睡在一起。二楞子驚出了一身冷汗,心想:“幸虧有這些買來的智慧,不然我已經殺了我老娘了!”
此時,這個二愣子覺得花一百兩銀子買來這些智慧,簡直是拉了個天大的便宜,於是第二天就把銀子送了過去。
世間萬事,危害健康最甚者,莫過於生氣。我們不提倡無原則的讓步,但有些事​​也沒必要“火上澆油”,那隻會使事情更糟糕,只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假如我們發起脾氣來,對別人大罵一陣,我們固然非常痛快地發洩了我們情感,但我們想過這樣做的後果嗎?我們刺耳的聲音、仇視的態度,能使別人同情我們嗎?除了讓他人疏遠我們,我們又得到什麼呢?風後浪靜,浪靜而後水清,水清而後游魚可數。這就是怒氣消解的至高境界。
阿雲是南方人,她的老公是北方人,脾氣很暴躁,容易發火。
以前他對阿雲很溫柔,後來阿雲發現,不順著他,他就要發火,而且火氣多數是突然冒出來的,爭辯只會加重他發火的激烈程度。所以,很多時候阿雲只好保持沉默。
阿雲想,公公婆婆之間常吵架,會不會是早些年老公受了家庭環境的影響,讓他認為吵架或者打架都是正常的呢?阿雲一直想乘老公心情好的時候和他溝通,但是他很少能聽得進去。
在工作中,他表現很好,一直受到領導的青睞和肯定。但是沒有人了解他的生活,即使他父母知道他愛發火也不說什麼,更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有時候甚至還說南方女人嬌氣。
憑心而論,在生活圈子中,阿雲是絕對的自立、正常的,但是老公的脾氣卻讓她倍感寂寞,她幾乎要窒息了。後來,他也覺得自己很過分,但就是改不了。
容易發火、脾氣暴躁的性格的形成與遺傳有一定的聯繫。一些科學家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人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含量較高的人,脾氣往往比較暴躁。當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個人修養不夠,缺乏自我克制能力。
發火是一種情緒狀態,按照強度不同可分為輕微的憤怒、強烈的憤怒、暴怒。和其他情緒一樣,憤怒也會伴隨生理上的變化:當一個人感到生氣時,心率和血壓會上升,同時能量激素、腎上腺激素、甲狀腺激素的水平都會升高。
在生活中,引起發火的原因很多,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憤怒的情緒,一到憤怒時,就想發火。憤怒是一種有害的情緒狀態,常常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如夫妻關係鬧僵,同學關係疏遠,親人之間結仇,
師生關係緊張等等。
長期帶有憤怒​​髮火的情緒是有損身心健康的。 《內經》上說:“喜怒不節,則傷肝,肝傷則病起。 ”當人發火時,交感神經興奮增強,從而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所以,經常發怒的人,容易患高血壓、冠心病,而且
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控制發火的情緒十分重要。
那麼,當想發火時怎麼辦呢?
1. 轉移注意力
當你遇到某種不平的事,越想越氣時,不如丟開它,轉而找些開心的事做做。如出去走走,看電視電影,聽音樂,找本有趣的書刊讀讀。當然,這種辦法是臨時措施,不是根本之法,但卻能立刻收到效果。
2.試著推遲動怒的時間
如果你在某一具體情況下總是動怒,那就先讓自己推遲幾秒鐘,比如說,推遲 15 秒鐘再發火,下一次推遲 30 秒,然後不斷延長間隔時間。
旦你意識到可以推遲動怒,你便學會了自我控制。推遲動怒也就是控制憤怒。高爾基說得好:“哪怕是對自己有一點小小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堅強起來。”經過多次實踐,積小胜為大勝,你會發現自己不那麼容易動怒了。
3. 盡量降低發火的程度
如果你實在憤怒,怎麼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覺得非馬上把火發出來不可,建議你先採取一些“應急”措施,如默數一到十,A到Z,或是把舌頭在嘴裡繞幾圈等等。總之,要盡量使自己將要說出的話火藥味兒少些。
4.做“動怒記錄”
記下你發火的時間、地點和事情經過,要如實地記錄自己當時的心理活動。堅持這樣做,你就會發現,記錄動怒行為本身將促使你少動怒。
最後,請記住一位哲人說的話:“無論你怎樣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 ”我們要將憤怒轉化為一種平和的力量,在生命裡盛開寧靜的百合花。
轉載佛家珍言

2020年10月14日 星期三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刑。也,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註釋】

1惡已:惡、醜。已,通『矣』。 2斯:這。 3相:相互。 4刑:通「形」,此指比較、對照中顯現出來的意思。 5盈:充實、補充、依存。 6音聲:漢代鄭玄為《禮記·樂記》作注時說,合奏出的樂音叫做『音」,單一發出的音響叫做『聲』。 7聖人居無為之事:聖人,古時人所推崇的最高層次的典範人物。居,擔當。無為,順應自然,不加干涉。 8作:興起、創造。 9弗志”弗,不。志,指個人的志向、傾向。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因此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 這是永恆的。所以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解析】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當天下人都知道什麼是美的時候,這說明醜陋的東西已經遍布天下,當人們都在為美好的善行而歡呼的時候,這說明不善已經充斥整個社會。

美醜和善惡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之所以知美,是因為有醜存在,之所以知善,是因為有惡存在。至道之世,人們不知有醜惡,也不知有美善,一切皆順其自然,發乎道性而已。不道之世,那些以個人主義、利己主義為人生觀的人,為了追求名利,往往用假美、假善來偽裝自己。因為集美善於一身則名利雙收,而美善存偽,醜惡即生。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讓萬物自己發展而不先為創造。聖人輔助萬物生長而不據為己有,對萬物有所施為而不自持有恩,事情成功而不自據有功。正由於聖人這樣不居功驕傲,所以他的功績永遠不會失去。

老子認為,一個人有了功勞越是不居功,越能夠讓人永記於心,越是居功自傲的人越容易成為別人攻擊的對象而失去應有的功勞。

證解故事一

對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的分析,便靈活地運用了老子的『故有無之相生也一。

以劉備三顧茅廬為例。

劉備以皇叔之亭,為了請諸葛孔明出山,不辭勞苦,前後三次上門拜訪,以誠心感動諸葛孔明,最後終於得見,請他出山,拜為軍師。後來諸葛亮輔劉備征戰天下,出謀劃策,建立蜀國,與曹操、孫權成三足鼎立之局面。

那麼,諸葛亮明明有著經天緯地之才,治國安民之術,克敵制勝之法,為什麼卻要隱於田野呢?他正值壯年,天下時局又是治亂交替之時,群雄逐鹿之勢,為什麼他不謀求建功立業,空把滿腹才華消磨在山林之間呢?細心的人會發現,這不僅是諸葛亮一個人的行為,事實上,有很多有才志的人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是採取這樣一個隱居的狀態,而不是貿然地就衝出來投奔明主的。

諸葛亮之所以沒有自動跑出來投靠某一個有權勢的人,是因為他不想只當一個職業謀士,他要做的是呂尚、管仲那樣的丞輔將佐。而如果自動送上門去,不一定主公就會重視他,就能發現他的才能,也不太可能讓他一來就擔任重要的職務,或許反而會湮沒在碌碌群儒之中。

而當他的美名觸動了某一個主公的神經,像劉備這樣來主動來拜訪他的時候,那諸葛亮就已經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另外,讓劉備三顧茅廬,一方面是為了考察一下劉備對自己的誠意和他對自己的需求程度,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有充分的時間考慮如何說動劉備,讓他對自己的謀劃一聞傾心。

結果讓諸葛亮很滿意,劉備能三顧茅廬,顯示出他對諸葛亮的迫切需求,肯定會重用這個得來不易的人才。而諸葛亮的「隆中對一也讓劉備深深相信自己找對了人。

諸葛亮的“隆中對也就是給劉備畫出了一個未來國家的藍圖,其“建國大綱」可用八個字來概括 『建基西川,聯吳抗曹。

這八個字絕非心血來潮、信口胡謅,而是來源於諸葛亮對當時天下大勢、力量對比、生剋關係和地理條件的深刻分析。

當時三大力量曹操、孫權、劉備各佔有利和不利的條件,各有其優勢,也各有其劣勢。

曹操佔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國險」,也就是地利,不如東吳,人和不如劉備“孫權佔地利有長江天險以為屏障,但天時不如曹操,人和不如劉備;劉備佔人和,手下有關羽、張飛等大將,而且皇權的身份也深得人心,但是天時不如曹操,地利不如孫權。

這是三國鼎立的基本根據,沒有這個根據,就沒有劉備的前途,也就沒有諸葛亮的出山。

天時、地利、人和,各得其一則三國分立,三者齊聚則統一天下。那麼曹、孫、劉三家誰能佔盡三者?在諸葛亮看來,應當是劉備。以事物相聯繫、互相促生的關係來看,沒有天時,可以等待,沒有地利,可以爭取,但人和通常不是靠等待和爭取就能得到的,這關係到道德問題和人心向背問題,不是說有就有的。

所以,從這點來看,諸葛亮對劉備還是信心十足的,並由此才制定出逐鹿天下的大計。他建議劉備取西川以佔地利,其「岩阻」可比長江之險:『跨荊、益」以『待天下有變」,這個『變」指的就是等曹操滅漢稱帝,倒行逆施,失去民心,這樣天時就會到了有皇叔身份的劉備這邊。但是這個分析可能曹操也考慮過,或許這就是他為什麼一直沒有稱帝的原因,因為他不是不想稱帝,而是怕一旦失去了漢室的裝飾,就會喪失天時之利。

轉載光明日報出版道德經

當心中充滿仇恨時怎麼辦?

 


佛家珍言

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

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佛陀

【釋義】

要寬恕別人的錯誤,不管他有多壞,犯的錯誤有多嚴重,即使他曾深深地傷害過你,你也要放下對他的仇恨,這樣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放下對別人的仇恨,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因為,當往事如風,一切都不存

在時,塵歸塵,土歸土,我們都要回歸那終極的生命之源。

從前,有位信佛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視,

就親自為丈夫安排,選擇再納了一妾。但前後兩次,當她知道姜懷孕時,卻在飯中慘藥而使妾兩次都流產。第三次有喜時,這妾就刻意隱瞞她,但她後來還是知道了,並且如法炮製,妾因此再次流產,並且因而喪生。彌留之際,妾發誓要報復她和她未來的兒女。兩人之間累世的仇恨從此展開。

後來,這對妻妾曾經投胎轉世成母雞與貓、牡鹿與母豹。這世,一個

投胎轉世成舍衛城一位貴族的女兒,另一位則變成食人妖怪。

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趕貴族女兒和他的嬰孩,當貴族女儿知道佛陀

正在祇樹給孤獨園說法時,她就逃到佛陀的身邊,並且把嬰孩放在佛陀的腳下,接受佛陀的保護。食人妖怪卻被擋在外面,無法進入。後來食人妖怪也被傳喚進去,佛陀向她們兩人勸誡,說她們兩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為互相懷恨,以至於往後的幾世裡,不斷地迫害對方的子女。佛陀告誡她們,恨只會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誼、相互體諒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她們明白自己的錯誤,就在佛陀的勸說下,盡釋

前嫌。佛陀接著要貴族的女兒把小男嬰交給食人妖怪,她擔心男嬰的安全,而遲疑了一會兒,但出於對佛陀的虔誠和信心,她聽話地把男嬰交給食人妖怪。食人妖接過男嬰後熱切地愛撫和親吻嬰孩,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會兒,又把男嬰還給貴族的女兒。

從此以後,雙方善待對方,成為朋友。

一般來說,仇恨是一個人在受到不公平待遇和心靈傷害時,自然產生

的一種心理反應。它會室息快樂,並使心靈大大受損。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往往因為有愛才會有仇恨,綿長的愛讓人感動,綿長的仇恨卻能摧毀一個人的生活。我們不能簡單地去界定人生的軌跡,但如果放棄了原本可以享有的生活,而把心思放在已經發生且不可更改的過去,這樣的生活是很容易脫軌的。

長期的怨恨和傷痛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反倒是寬恕可以給人們帶

來許多好處,這其中包括:

1降低血壓。

2減少壓力。

3減少對他人的敵意。

4增加自己對憤怒的控制能力。

5降低心率。

6降低酒精和其他化學製劑對自己的影響。

7不容易出現沮喪等類似的症候。

8減少焦慮等類似的症候。

9減少長期的傷痛。

10使人更加友好。

-

擁有更為健康的人際關係。

才使得自己擁有更為堅定的信念和更為鎮定的靈魂。

世界上沒有化解不了的仇恨。人與人之間,需要諒解和寬恕,放下仇恨的包袱,才能輕鬆開懷地面對將來。以下方法可以幫助一個人化解和消除仇恨。

1. 不要等著別人來道歉

一般來說,堅持等待別人來道歉,會花很長世間來消除怒火,而付出

的代價的往往是自己折磨自己。這等於是把安寧幸福交到別人的手中,讓別人來主宰自己的心情。因為你只要一想到那件不愉快的事,你就會感到憤怒和受傷害。不要等著別人來道歉,主動找對方溝通,或主動先向對方道歉才是明智之舉。

2. 同情冒犯你的人

對方這麼做也許是出於無知、恐懼或者是痛苦。你可以試著扮演一下

那個傷害你的人,或者從對方的角度給自己寫封信,試著為對方開脫。

3.設想一下被原諒後的輕鬆感

想像一下某天你得罪了一個你很在乎的人,而對方大度地原諒了你,

你的心情如何?這樣,或許你就會嘗試著去原諒傷害你的人。

4. 遺忘仇恨

一個人種下仇恨的種子,千方百計琢磨報復的方法、時機,就會一直

不得安寧,這等於是在懲罰自己。忘掉仇恨就會心平氣和,對人身心健康大有裨益。然而要遺忘仇恨並不是很容易,因為不良情緒是個奇怪的東西,如果得不到及時排解,便會使仇恨加深。因此,及時疏泄不良情緒,能使人更快地遺忘仇恨。

針對不良的情緒,採取一些措施,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者找個發洩

心中氣的方法,絕對是個好主意。你可以先使自己平靜下來,直到感覺

舒服為止,然後再理智地處理那些使自己不舒服的事情,這將有助於消除心中的敵意。

古語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既然如此,面對一個人犯下的錯

誤,我們為何不能放下呢?

轉載佛家珍言

2020年10月12日 星期一

當衝動時怎麼辦?


 佛家珍言

要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

【釋義】

要克服自己的衝動情緒,讓自己靜下心來,能夠容忍他人不能容忍的事情。不管是與什麼樣的人相處,我們都要能夠學會寬容,學會克制住自己的情緒,要能夠泰然自若地面對問題,冷靜並且理智地分析問題。衝動是魔鬼。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隨心所欲,就可能帶來毀滅性的災準。只有理智的人才能真正駕駛自己的人生,只有在理性的指導下,才能擁有平安穩定的一生。

有一個久戰沙場的將軍,已厭倦戰爭,專程到大慧宗桌禪師處要求出家,他向宗桌道:“禪師!我現在已看破紅塵,請禪師慈悲收留我出家,讓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桌:“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你還不能出家,以後再說吧!”

將軍:“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妻子、兒女、家庭都不是問題,請您即刻為我剃度吧!”

宗桌:“以後再說吧!”

將軍也沒有什麼辦法。有一天,將軍起了一個大早,就到寺裡禮佛,大慧宗杲禪師一見到他便說:“將軍為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

將軍用語說道:“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

神師開玩笑地也用語回道:“走得那麼早,不怕妻偷人?”將軍一聽,非常生氣,罵道:“你這老怪物,講話太傷人!”

大慧宗杲禪師哈哈一笑道:“輕輕一撥,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放下!不是口說放下就能放下,“說時似悟,對境生迷”。習氣也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上面那則禪宗故事就表明了將軍的性格是衝動的,他不能將自己的情緒收放自如。

衝動是地雷的導火線。大多數成功者,都是能夠把情緒控制得收放自如的人。很多時候,情緒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感情的表達,更是一種重要的生存智慧。

人是感情動物,表達情緒無可厚非,但如果不加控制地任意地表達,就成了一時衝動的宣洩,而此時衝動者就成了一個最軟弱、最容易被打敗的人。

一天下午,某部砲連戰士小艾正在站崗值勤,一個地方青年非要進營門,說我連隊幹部有事。當時連隊在後山進行戰術訓練,小艾便不同意那個青年進去,那個青年張嘴便說:“你這個小當兵的拿錢不多,管事倒不少!”小艾一聽這話,火氣一下衝到頭頂,他把槍放下,脫了軍裝,叫著要與那個青年“單挑”。幸好這時教導員路過,才避免了這場即將爆發的人的目形成的。


衝突。

在生活中,像小艾這樣遇事愛衝動的並非個別。這主要是因為有的人易感情用事,自製力較弱,所以,不少人在發生矛盾時,容易像小艾那樣出現不理智的情況。一些心理學家表示,衝動行為是一種司空見慣的強力反抗行為,是強烈願望的一種表達形式。

人在衝動發怒時,會引起精神過度緊張,造成心臟、胃腸以及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時間長了,對身心健康大為不利,當激情發展到無法控制時,可能幹出傷害他人人身和財產的事來,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正如俗話說:“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對沖動的情緒一定要認真對待。

專家研究發現,情緒調節差的人其生活情緒反應強烈,自控能力差導致了生活一團糟。好衝動的人,經常誤解別人的動機,進而做出衝動行為進行報復。

要學會舒緩衝動,就要成為一個自製力強的人,對此,專家給出以下建議:

1. 自我分析,明確目標

一是對自己進行分析,找出自己在哪些活動中,何種環境裡自製力差,然後擬出培養自製力的目標步驟,有針對性地培養自己的自製力;二是對自己的慾望進行剖析,揚善去惡,抑制自己的某些不正當的慾望。

2. 提高認識水平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認識水平和動機水平,會影響一個人的自製力。一個成就動機強烈、人生目標遠大的人,會自覺抵制各種誘惑,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

3. 從日常生活小事做起

人的自製力是在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千百萬小事中培養、鍛煉而逐步形成的。許多事情雖然微不足道,但卻影響到一個人自製力的形成。

4. 絕不讓步遷就

培養自製力,要有毫不含糊的堅定和頑強意志。不論什麼東西和事情,只要意識到它不對或不好,就要堅決抵制,絕不讓步和遷就。如果執行決定半途而廢,就會嚴重地削弱自己的自製力。

5. 經常進行自營

如正在讀書學習卻忍不住想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時,馬上警告自己,管住自己;當遇到困難想退縮時,馬上警告提醒自己別懦弱,要成功地控制住自己。

6.進行自我暗示和激勵

自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使用自我暗示和激勵等等方法控制意念。意念控制的方法很多,例如,在你從事緊張活動之前,反复默念一些建立信心、給人以力量的話,或隨身攜帶座右銘,時時提醒激勵自己;在面臨困境時,利用口頭命令,如“要沉著、冷靜”,以調動自身的心理活動,獲得積極的精神力量。

7. 進行鬆弛訓練

研究表明,失去自我控製或自製力減弱,往往發生在緊張心理狀態中。如果適當地進行心理放鬆或按摩等,則可以提高自我控制的水平。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無常的可貴



人是宗教的動物,人生只要有生死問題,就一定要信仰宗教。世界上各個宗教皆有其教義主張,“無常”是佛教的真理之一,然而一般人因為不解無常的真義,因而心生排拒,甚至感到害怕。


其實無常很好,因為無常,才有希望;因為無常,才有未來,所謂“無常苦空,無常樂有”,假如世間一切都是定型的,沒有變化,沒有生滅,老的永遠都是老的,小的永遠都是小的,不知道你感受如何?所以無常變化就很可貴。


當然,無常可以變好,無常也可以變壞,但是變好變壞,都是有原因的。


無常,讓人會珍惜生命;無常,讓人會珍惜擁有;無常,讓人會珍惜因緣;無常,讓人會珍惜關係。


看到一朵鮮花衰殘凋謝,興起了無常的感受;看一粒種子展現生命力,茁壯成長,不禁感受到無常的可貴。


愚癡,因為勤讀而能變成聰明;貧窮,因為奮鬥而能增加財富,這都是無常的可貴之處。


上古時,帝王專制,人民毫無自由,假如不是無常,而是一成不變,哪裡有今日的民主政治;過去石器時代,民智未開,人民茹毛飲血,如果不是無常,而是一成不變,現在不是仍然停留在文化末啟的蠻荒時代嗎?


因為無常,因此有錢有勢的也不必太過得意,因為世事無常,財富為五家所共有,名位更是朝夕萬變,甚至身體健康也都是生滅無常,如少水魚,不值得太過貪執,反而要以無常為戒,應該做的事,要及早成辦。


無常是宇宙中最自然不過的現象,因此古來多少文人雅士莫不為文作賦感悟無常。例如誦讀《瑜珈焰口》中的“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閒花滿地愁”,不禁令人生起了無常之感;朗誦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不禁令人生起悲壯犧牲的雄心。


無常苦空雖為人生實相,但在無常之中吾人皆有一顆不變的真心,若能證悟真理,超越無常,則能在無常之中找出自己的出路,是時任性逍遙,心安理得,豈不快哉!

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

福氣與福報

 福氣與福報





福報,這是人人所希求的!人的身體胖了,就說「你發福了」!人的事業做得很成功,就說「你發達了」!人住的地方,也說「福地福人居」!一般的人都把福與財比在一起,但實際上,福德、福慧,才是更為重要!


現在的人,有時彼此相見,就說你很有福氣,你很有福報。說到福報,本報就是為了人間需要有「福報」,我們才每天把《福報》送到每一個人的家裡。


什麼是福報呢?一直有人對我們感謝,對我們讚美,對我們說好,這就是我們的福報。做事一直非常的順利,非常的如意,一直得心應手,這就是福報。平安、吉祥、消災免難,這也是人人所希求的;能夠如願,就是有福報。


有了福報,辦事無有不成;所謂「心想事成」,就是福報!但是,福氣就不同了,有的人兒女很多,我們就說:你很有「福氣」;這表示有「福」也有「氣」。錢財多了,你有「福氣」;「財」和「氣」也能與「福」搭上關係。土地很多,事業很大,有人也讚歎說:你很有「福氣」。照此看來,有福報是完美;有福氣是不究竟的。


所以如何把財富變成福報,把兒女轉為福報;只有「福報」,沒有「福氣」,那人生不是何等清閒自在嗎?


世間上,有很多人家財萬貫,子孫滿堂,關係企業多家,看起來是很有福氣,但每天的日子非常不好過;也有的升斗小民、低級的公教人員,甚至一些勞工、農商、清苦之家,卻生活得非常自在。有的人悠遊林泉,逍遙於山水之間;有的人義工勞動,助人為樂,那不是很有「福報」嗎?甚至有的人寧可在家裡享受「福氣」,但也有的人從事慈善,過著信仰的生活,那就是享受「福報」。


「福報」與「福氣」,一字之間,差別大矣;希望享有「福報」的人,就請先來學會如何轉「福氣」為「福報」吧!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六祖答:“道在汝心”

 道就在你心中

六祖壇經上記載,有弟子問慧能大師說:“師父,什麼是道?”

 



道,就在你心中。你還在找什麼道?根本就是騎牛找牛,道在心。 【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

 

什麼叫做【外道】呢?

 

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他們不能體認出自性是什麼東西。別人如果向他們說兩三句好話,他整個人就像地球失去地心引力一樣,輕飄飄的,別人如果辱罵或批評他幾句,他就因受不了而感到痛苦。

 

一個明心見性的人,無論他遇到什麼逆境,都能歡喜承受。例如:有一個小孩端了一碗雞湯,一不小心跌倒把碗打破了,他的父母就一直打他。但碗已經破了,就算你再怎麼用力打這個小孩,“碗”——還是不能自動粘合的。所以,對於事實,我們就要有勇氣來承受它。

 

佛門強調自性的昇華,一切修行一定要從本性上去下功夫,這樣,碰到任何順逆自然能隨遇而安,也就能悟道自己了。

 

我們學佛如果不能運用在生活當中,那學佛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道,就在你心中,就在日常運用中。仁者,請善自體會吧!

2020年9月26日 星期六

坦然接受一切傷害

 


當仇敵或親友嗔恨和傷害我們時,我們應當從不同的角度如理思維,從而能夠心甘情願地樂觀接受。


  前面講了很多種道理。第一,這些敵人或親人生起煩惱、傷害我們時,他們也是不由自主的,當遇到一些外緣而自然生起煩惱時,他們控制不了然後就傷害了我們,他們也是痛苦的。第二,他們之所以傷害我們,也是我們自己的因果,是自己造惡業的果報;第三,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都是如幻如夢的。


  如果你明白了上述這些道理,當他人嗔恨或傷害我們時,就能做到心不煩意不亂。為什麼說還能歡喜地接受?因為這些都是來幫我們消業的,也是來磨煉我們的,是我們解脫和成就的助緣。若是能這樣思維,就能做到心平氣和,心甘情願歡喜接受。


  大家是否覺得很難做到?如果你真正明白並深信了前面講的那些道理就不難了。這對一個普通凡夫來說難,對一個修行人來說不難。不明白這些真理的時候難,明白了的時候不難。


  其實,這些所謂的敵人他們的內心也是痛苦的,他們也是這樣在六道中輪迴,由煩惱控制,由業力牽引,遭受著無窮無盡的痛苦,有什麼可恨的呢?應該悲憫他們才對。


  “如是因,如是果,不造不受,自造自受。”你把這幾句話搞清楚​​、弄明白了,當面對痛苦和傷害的時候就完全可以做到心平氣和,心甘情願。如果你真正證悟了緣起性空的真諦,那就更不用說了。其實所謂的煩惱痛苦,其自性也是清淨的,猶如冰是水,但水不是冰。同樣煩惱即是菩提,而菩提不是煩惱。若是你明白這個真理,當下就解脫,當下就圓滿了。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真正的精進如魚得水



 “我天天上課打坐、磕頭繞殿,這應該叫精進吧?”


  不一定!


  “我已經念了一億遍佛號,這應該算是精進吧?”


  也不一定!


  精進是一種內在的東西,是一種心態,即喜愛善法。


如果你內心並不喜愛善法,即使天天上課打坐,持咒念佛,但內心很勉強,沒有一點兒意樂和法喜,愁眉苦臉地做,這不叫精進;即使你表面上做得再好、再勤奮也沒有用,這不是精進修行。


  只有你真正懂得了佛法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地生起歡喜心,這才是精進啊!若是真的把道理弄明白了,真的具有信心了,精進一點兒都不難。那個時候一切都不是刻意的,也不是勉強的,猶如蜜蜂進入花園,魚兒遊入水中一樣,多麼歡喜多麼自在啊!那真是享受啊,禪悅是不得了的、不可思議的,真的就是這樣。


  如果心量打開了,心態也放下了,一切所謂的懈怠煩惱都沒有了,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積累資糧能不快速嗎?若是真正能精進起來,積累資糧是非常迅速的,也許就是一剎那的事,見性成佛也就在當下了。儘管我們講這個過程很漫長很艱難,但若真正修到一定層次或者修到點上的時候,在無數劫當中要積累的資糧也許一下子就圓滿了,所以說快也快,說慢也慢。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雖然差了那麼一點點,但是也差了千萬里。其實就差那麼一點點,若是快可以特別快,若是慢也特別慢。


  “迷時千卷少,悟時一字多”,人在迷茫無明的時候,念什麼都可能不起作用,做什麼暫時都無濟於事,就像在大海裡撈針一樣難。但是如果真正有修行,真正明白了或者悟進去了,真正把心態放下了,心量打開了,也是非常快的。


  到了相續成熟的時候,到了茅塞頓開的時候,成就就在當下。現在就是迷惑,慢慢磨吧!作為凡夫,沒有辦法,就要慢慢修,慢慢練。學會歷練,學會接受這種艱苦,這是有過程的。總有一天你會明白,總有一天一切都會有的。


  其實,也許就差那麼一點點,但是真正要悟進去也很難啊!雖然你覺察到了差一點點,但是卻沒有辦法突破,這個時候也是很苦啊,我覺得這是真正的苦修,很苦啊!

2020年9月24日 星期四

「师恩深,一生深」中华艺术学院举办109年优良教师表扬大会

中华艺术学院于9月26日举办「师恩深,一生深」中华艺术学院举办109年优良教师表扬大会,会中柯沛鸿院长感谢院内各位教授为艺术教育付出奉献,他说,老师是学生启蒙者,受社会尊重,教师节成为重要节庆,将教育工作做得更完善,用爱的教育教导学生,为中华艺术学院培养更多优秀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