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當懶惰隨性時怎麼辦?

 


佛家珍言

解急之人,猶如春,有二種事,一者不能自使,日益損壞;二者不能自立,棄地即臥,漸不堪用。 《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

【釋義】

懈怠的人,就像用永春東西的,有兩種可能,一是不能自己支使自己,經常使用著,一天比一天損壞;二是不能自立,丟在地上就躺在地上,天長日久漸漸腐爛以致不能使用。嫩情可以銷悠一個人的心志,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只能是錯過了很多機會,一事無成。我們都要記住,激情是萬惡之源。

一個窮漢每天都在地裡勞作,覺得非常辛苦,因而時常抱怨上天不公。有一天,他突然想:“與其每天辛苦工作,不如向佛祖祈禱,請他賜給我財富,供我今生享受。 ”

他深為自己的想法得意,於是把弟弟質來,把家業委託給他,又吩咐他到田裡耕作謀生,別讓家人餓肚子。確保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後,他就獨自來到寺廟,為佛祖擺設大帝,供養香花,不分晝夜地膜拜,畢恭畢敬地祈禱:“佛祖!請您賜給我現世的安穩和利益吧!”

佛祖聽見這個窮漢的願望,內心暗自思忖:“這個懶惰的傢伙,自己不工作,卻想謀求巨大財富。即使他在前世曾做布施,累積功德,也沒有用的。不妨用些方法,讓他死了這條心吧。 ”

於是,佛祖就化作他的弟弟,也來到寺廟,跟他一樣祈禱求福。哥哥看見了,不禁問他:“你來這兒乾什麼?我吩咐你去播種,你播下了嗎?”

弟弟說:“我也跟你一樣來向佛祖求財求寶的,佛祖一定會讓我衣食無憂的。縱使我不努力播種,我想佛祖也會讓妻子在田裡自然生長,滿足我的願望。 ”

哥哥一聽弟弟的話,立即罵道:“你這個混賬東西,不在田裡播種,想等著收穫,實在是異想天開!”弟弟卻故意問:“你說什麼?再說一遍聽聽。”

“我就再說給你聽:不播種,哪能得到果實呢?你太傻了!”

這時佛祖現出原形,對窮漢說:“誠如你自己所說,你偷懶不播種就沒有果實。過去不播善因的種子,今天哪會有什麼善果?若不行善而想得福,那是根本辦不到的!”

懶惰會荒蕪人生。面對懶惰行為,有的人渾渾噩噩,意識不到這是做情;有的人寄希望於明日,總是幻想美好的未來;而更多的人雖極想克服這種行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過且過,日復一日。

懶惰是人的本性,人的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惰性。只是有些人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該怎麼做,並且行動了,所以他們相對來說就比較勤快。反之,則會在惰性的作崇和蟲惑下,變得越來越缺乏進取心,在惰性的侵蝕和消磨中,變得習慣於投機取巧和敷衍了事,甚至於麻木不仁。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在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月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有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這是明末清初學者錢鶴灘對懶惰者最嚴重的警告!

懶惰可抑制人的思想和激情,有時會讓人感覺一無是處或躊躇不得志,能夠影響身心健康和智力的發展,難以自強自立,不利於良好人格的塑造,嚴重者可以導致犯罪。也許在某些人看來,懶惰本身是一種享受,可這種享受僅僅只是曇花一現。懶惰之後便是一無所有,痛苦志甚至一生遺憾。因為人生中的任何一種成功、任何一種幸福都始之於勤,而且成之於勤。

有位朋友大學學的是英語專業,畢業後到一所中學教高中英語。在教學中,他很懶惰,不認真備課,上課效果差,批改作業不及時,學生意見很大。一年後,學校讓他教初中英語,他還是因為懶惰,教學效果不理想。過了半年,學校只好讓他教小學英語。可因為懶惰,小學英語他也教不好。和他同時工作的老師都拿上了教師資格證,拿上了教師中級職稱證書,他卻什麼都沒有拿上。再後來,他失業了。懶惰讓一個大學生成為了一個失業者。

懶惰就是對自己的否定。造成一個人懶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家庭的。懶惰的人認為懶惰是自己的事情,利已不損人。我們在一些群體中、單位裡,一些場合中,都會見到懶惰的人。他們的表現是圖安逸,不圖進取,不按時完成工作,完成的工作質量差,對周圍漠不關心,日常生活中極無秩序、無要求、不講衛生等。懶惰小則影響自己,而大則就已經影響社會的發展了,有時候還會給周圍的人和環境帶來一種消極的情緒,這種情結會影響人們的生活情趣,阻礙人們用積極的狀態去工作和生活。

總之,懶惰隨性是一個人成功的大敵。只有戰勝懶惰,戰勝自我,才能不斷地前進。如何戰勝和超越情性,使自己成為與惰性絕緣的人呢?

要充分意識到自己有情性的不良性格,繼而要看到情性的危害性。

太要找出情性在自己身上的主要表現和產生的主要原因,下決心克服安逸享樂的思想,培養堅毅的品格。

式要讓事情來推動你。 “意志是克服惰性的一種力量”,而推動著這意志的形成,恰恰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

大要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科學地安排時間,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要“言必信,行必果”。

“今日事,今日畢。”要有意識地督促自己立即將拖著、笑著的可立即完成事做完。這樣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欣喜感和成就感,就會滿懷信心地去做以後的事,這樣的訓練會逐步動搖惰性存在的基礎,最終將情性的陰影一掃而光。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世界上能登上金字塔頂的生物只有兩種:一種是應,一種是蝸牛。 ”不管是天資奇佳的零,還是資質平庸的蝸牛,能登上塔尖,極目四望,俯視萬里,都離不開奮鬥。

轉載佛家珍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