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 星期二

西泠六家鬧印壇(圖)

和訊網

印石印石
篆刻藝術,是書法和鐫刻相結合,用以製作印章的藝術,也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
元代是文人篆刻藝術覺醒的時代。 自明末文三橋、何雪漁起風氣漸開,文人學士研朱弄石成為一時風雅。 至有清一代,金石學大盛,篆刻藝術宗派遞興,作家云起,遂與詩、書、畫鼎足而立,成為近五百年來我國文人藝術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
而在清代的眾多篆刻流派中,浙派一脈綿延二百餘年,名家眾多,流衍亦廣,影響尤大。 浙派是自清康乾間錢塘丁敬創派,繼起者有蔣仁、黃易、奚岡,時稱“武林四家”。 後又有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及錢松四人接續而下,傳其衣缽,八人同為杭州人,係出一脈,各有建樹,是為印學史上彪炳千古之“西泠八家”。 浙派之肇始在丁敬,而其興盛則在八家。 或工致,或雄渾,或圓勁,或蒼古,師法同源而各擅其勝。
正因對五百年來印學影響之深,故對“西泠八家”的研究一直以來都為學界所重,而其傳世作品更為歷代藏家所夢寐以求。 八家的活動時間跨越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間近兩百年的時光,作品之完整流傳並非易事。 特別是經過丁丑兵火之難,“文物蕩然,即藏印一事,亦多散佚”(高野侯《丁丑劫餘印譜敘》),一睹八家遺制,已然不可多得。 在近幾年的拍場中,“西泠八家”的作品偶一出現,必為藏家全力追逐。 而現今為止,民間所知能集齊西泠八家篆刻印章的只有日本的懷玉印室。
而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所知同一場拍賣最多也只出現過其中四家的作品。 而嘉德今年春拍中出現的“懷玉印室藏西泠六家篆刻作品”專題,將丁敬、蔣仁、黃易、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這六家的作品史無前例地聚集在了一起,在業界引起不小的轟動。
丁敬(1695年-1765年),浙派始祖,字敬身,號龍泓山人,晚號鈍丁。 工分隸,精篆刻,遠承何雪漁,近接程穆倩,博採眾長,氣象萬千。 篆刻古拗峭折直追秦漢,力挽清初印壇嬌媚之失;邊款不用書寫,以刀直下,尤為前人所未有,海內奉為圭臬。 常往來於杭州、揚州間,與金農、汪啟淑、明中等交往甚契。 此次嘉德春拍中的這枚“采芝山人”白文小印,以繆篆入印,以切刀為之,鈍樸奇崛而不遲澀,乾淨利落而不輕巧,在古樸的氣息中透出一種輕鬆的味道。邊款單刀刻“丙子正月過春草園刻此印,鈍叟並記”。 丙子年為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 這年丁敬61歲,藝術已臻化境。 丁敬傳世作品市場上寥若晨星,此枚印章曾收錄於《西泠八家印選》中,傳承有序,堪稱傑作。
蔣仁(1743年-1795年),原名泰,因於揚州平山堂得漢“蔣仁之印”古銅印而改名,號山堂、吉羅居士。 詩畫皆工,行楷書最佳。 蔣仁比丁敬小48歲,是八家中最得丁敬神髓而又能自有創新者,趙之謙就曾說“蔣山堂印在諸家外自闢蹊徑”。 嘉德春拍中的此枚“勤斯補拙”朱文印刀法自然,篆法圓轉寬博,巧中寓拙,章法擬漢印而獨出機杼。 “拙”字下方留出的透氣空間令整枚印嚴整的氣息頓顯活絡。 邊款刻“山堂蔣仁入墨篆之,屬子玉刻於邗上”,蒼渾樸茂,頗得顏體書法韻致。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得知此枚印章乃蔣仁所篆印稿,而請他人所刻。 蔣山堂一生性格耿介,少與世接,更不輕易為他人奏刀落筆,因此流傳作品不多。 此印曾收錄於《鬥盦藏印》、《日中書法的傳承》,在巧與拙的用心經營中,似巧實拙,時巧時拙,妙不可言。
黃易(1744年-1802年),字大易,號小松。 詩人黃松石之子,工詩詞,精碑版鑑別,與當時著名金石家阮元、翁方綱等過往甚密,書法繪畫並為世所重。 篆刻更親受業於丁敬,兼及宋元諸家,風格嫻雅遒勁,具體而微,其“小心落墨,大膽奏刀”一語對於後人篆刻啟發尤大,在當時與丁敬並稱“丁黃”,聲名甚隆。 嘉德春拍中的此枚“梅垞吟屋”朱文印篆法略變元朱文之法,線條勁健,浙派以“澀”為特點的切刀法在此變得輕快流暢;佈局上則大膽捨去四邊以突出四字印文的整體結構,工穩處更顯生動。 邊款刻“小松居士為梅垞先生作,癸未中秋日”。 癸未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黃易剛20歲,可知此印為其青年時期的作品,天分之高令人驚嘆。 此方印章曾收錄於《西泠八家的書畫篆刻》、《日中書法的傳承》兩部書中。
陳豫鐘(1762年-1806年),字浚儀,號秋堂。 富收藏,擅墨拓,書畫金石皆有所成。 篆書得李陽冰法,篆刻專宗丁敬而兼及秦漢。 法度嚴謹,工整秀潤。 喜作密行細字邊款,且頗為自負。嘉德春拍中的此枚“漢槎珍藏”白文印綿密細膩,遒勁挺拔,分朱佈白大方得體,深得漢銅印之趣味。 邊款亦是一絲不苟,典雅可喜。 而從邊款文字“此餘壬寅歲為吳五兄同學所作賞鑑印也。細玩之,略有漢人刻銅遺意。近日酬應雖多,以此印較之,一無長進,撫三歎,不止斯技也”的感慨中,我們得知此印乃秋堂得意之作,因此在刻完此印(壬寅,1782年)的4年後還重新題跋,相當自矜。
陳鴻壽(1768年-1822年),字子恭,號曼生,又號曼公、種榆道人等。 工畫,行書、隸書、篆書均瀟灑出塵,自成一體,獨步當世。 有“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時見天趣”之語,可謂是其藝術之真實寫照。 篆刻繼“西泠前四家”之後開浙派新面,運刀如雷霆萬鈞,蒼勁渾厚,豪邁自如,後之學浙派者多有取法。 與陳豫鐘齊名,世稱“二陳”。 此“邁庵秘笈”白文印為典型陳曼生風格,在大膽的行刀過程中不求筆劃之橫平豎直,曲直寬扁一任自然,渾厚跌宕,古拙浪漫,氣度逼人。
趙之琛(1781年-1852年),字次閒,號獻父,亦作獻甫,又號寶月山人。 嗜金石文字,書法繪畫自成家數,均極生動。 篆刻直接師事於陳豫鐘,然筆意則與陳曼生為近,天機所到,意趣橫生,可謂集浙派之大成。 浙派自丁敬起以“拙”立於印壇,傳至次閒,則化拙為巧,面目趨於華美,所作邊款,尤為精緻。 嘉德春拍中趙之琛有兩方印章呈現,一方為“願花長好月長圓人長壽”白文印,一方為“永受嘉福”朱文印,印文均為吉語,且邊款紀年都為丁酉五月,為同時所作,甚為難得。 兩方印章風格則各異,去其拙取其巧,篆法刀法純熟精妙;朱文印則以大篆為之,寬邊細文,佈置精心,古雅可喜。
嘉德春拍“懷玉印室藏西泠六家篆刻作品”專題中的六件印章全部成交,共取得了730.25萬元的成交額,掀起了篆刻印章收藏的新一輪熱潮。
“西泠八家”同出一脈,因時代各異,其風格亦各有變化,如蔣仁以古秀勝,黃易以遒勁勝,陳豫鐘以工致勝,陳鴻壽以雄健勝,趙之琛以巧妙勝。 而八家以其筆意之古健、氣味之宏厚,開後世印學之新路,均不愧大家風範,印學正宗,能流傳於世的真品少之又少,特別是丁敬、蔣仁等浙派開創者的作品,更是難得一見,因此取得了不同凡響的市場表現

瓷器表面的荷花圖案(圖)

新浪收藏

圖1圖1圖2圖2圖3圖3
荷花在文學和藝術作品中,往往被人們賦予吉祥美好的寓意,它那出污泥而不染的性格一直為人們所崇尚。 欣賞荷花,對於我們的心靈和視覺都是一種美的享受。 在古代的陶瓷作品中,荷花也是常用的題材。 南北朝以後,碗、盞、缽、盤等瓷器表面,很流行用荷花圖案來裝飾。 明清以後,荷花的運用達到鼎盛時期,並常與動物紋樣組合在一起,表達人們不同的心境和願望。
圖1為一對清代鴛鴦貴子冬瓜罐,連蓋高29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12.5厘米,紋飾由鴛鴦和荷花組成。 鴛鴦是一種水鳥,經常成對出入,舊時文藝作品中常用來比喻夫妻恩愛。 《禽經》載:“鴛鴦,朝倚而暮偶,愛其類。”據說鴛鴦成對游弋,夜晚雌雄翼掩合頸相交,若其偶失,永不再配。 蓮實、蓮子,喻連生貴子。 “鴛鴦貴子”寓意夫妻恩愛、同偕到老。 此對鴛鴦貴子冬瓜罐,姿態圓潤,腹部鼓起,做工精細,胎體潔白厚實。 兩張碧綠的荷葉像撐開的兩把大傘,旁邊是盛開的荷花,紫色花瓣,清香四溢,還有一朵才露出尖尖的頭,依偎在一個綠色的蓮蓬身邊。 荷葉下面,一對鴛鴦在悠然戲水,自由游弋。 整個畫面給人以美麗溫馨的享受。
圖2為清乾隆青花釉里紅一路連科盤,直徑23厘米,由荷花、蘆葦和鷺組成。 鷺,水鳥名,翼大尾短,頸、腿長,活動於江湖邊或水田沼澤,常見有白鷺、蒼鷺等。 “鷺”與“路”同音,“蓮”與“連”同音,蘆葦之“蘆”與“路”諧音。 蘆葦生長,常是棵棵連成一片,故諧音“連科”取意。 舊時科舉考試,連續考中謂之“連科”,“一路連科”寓意應試求連捷,仕途順遂,是科舉時代對趕考學生的祝福,清代瓷器上多見。 此盤胎質細膩,手感光滑。 畫面中,似有清風拂過,兩張寬大的荷葉和一叢細細的蘆葦在風中搖曳,一朵荷花也被吹彎了腰,一朵荷花藏在大荷葉後面,還有一朵半開,一朵剛從水中露出頭。 一隻白鷺站在荷花下面,望著遠方在沉思。 整個畫面在古色古香中給人以生動鮮活的感覺。
圖3所示荷花香爐,是清代乾隆時期的釉里紅產品,高9.5厘米、寬20.5厘米。 圖中荷花開得非常燦爛,荷葉長勢茂盛,一隻小小的蝴蝶在花間飛舞,幾根蘆葦彷彿在一旁助興,讓人感受到一派生機勃勃、香遠益清的景象。 荷花又名蓮花,被奉為“佛門聖花”,它在佛教中的地位是聖潔而崇高的,在佛教藝術中被廣泛運用。 它代表“淨土”,無量清淨塵經云:“無量清淨佛,七寶地中生蓮花上;夫蓮花者,出塵離染,清淨無暇。”蓮花在佛教中被視為佛的象徵,代表了吉祥、平安、純淨,它是超越塵世的理想境界,也是不同流合污的清靜世界。

花不掉的一毛錢拍賣行估價800萬元

新華網 

上圖為王女士所收藏的一角“錯幣”,多個部位色彩和文字缺失,下圖為正常一角紙幣。 (受訪者供圖)上圖為王女士所收藏的一角“錯幣”,多個部位色彩和文字缺失,下圖為正常一角紙幣。 (受訪者供圖)
“錯版人民幣”值百萬? 做夢吧!
專家:錯幣多是人為變造,即便是真錯幣也沒高價成交過
近日,關於錯版人民幣價值百萬元的新聞在網絡上瘋傳。 一個星期以來,本報連續接到數十位讀者打來的電話,均稱手中有“錯幣”,不知該如何成交。 其中有讀者反映,自己將手中的“錯幣”照片掛到網絡上之後,很快就接到不少自稱拍賣行工作人員的電話,甚至有人開出了數百萬元的高價。 錯版人民幣真的享有天價嗎? 背後是否藏有貓膩? 連日來,記者展開了調查。
市民:花不掉的一毛錢,拍賣行估價800萬
“這兩張1980年的一毛紙幣,背面有大概百分之五十的面積都印錯了。”6月19日,濟南市民王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最近在看新聞的時候偶然知道了“錯幣”一詞,便找來了兩張因花不出去而夾在書裡的一毛紙幣,結果越看越覺得這兩張紙幣就是錯幣。
王女士展示的兩張一毛紙幣顯示,背面國徽位置較正常紙幣的色澤要淺,右下角兩處本來該有的文字標示均變成了空白。 本來該有的'YI JIAO'字樣,在這張紙幣上也不見了踪影。 “這兩張紙幣是連號的,錢幣出錯的位置也都是一樣的。”王女士說。
與王女士一樣,近日,泰安的類先生也發現,自己手中有張2005年版百元大鈔長得很不一樣。“水印的位置有些偏移,水印裡邊毛主席頭像眼睛位置,還多了一個黑點。”21日,類先生告訴記者。
發現自己手中的紙幣有可能是錯幣之後,王女士和類先生均選擇將紙幣的照片曬在了網上。 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從那之後,他們每天都會接到數十個自稱拍賣行工作人員的電話。
“現在他們給我的起拍價一般都是200萬到300萬,最高的給到過800萬。”聽到自己所收藏的這兩張毛票有可能價值百萬後,濟南市民王女士覺得既驚又喜。
“他們給我的起拍價,一般都在100萬元以上,我也覺得高得不可思議。”類先生將信將疑。
拍賣行: "能拍出高價,但先得交3萬元"
"目前,電話多的時候能接到二三十個,少的時候也能接到五六個。王女士說,"現在我整天都需要應付拍賣行,都有點影響工作了。
"在拍賣行拍賣的話,他們都說需要收一些前期的費用,不管成交與否,這些錢都要交給他們。一般就是起拍價的1%左右,比如,起拍價定到300萬的話,前期費用就需要交3萬。王女士稱,她擔心部分拍賣行可能打著拍賣的幌子,故意誇大拍品的價值,藉以收取前期費用。
"我也特別擔心,怕萬一被別人騙了。類先生稱,"我聯繫的這些拍賣行,也都說要收取一定的前期費用,最多的能達到起拍價的16%。 我懷疑他們是不是故意拉高起拍價,讓我去交這些前期的費用。
"目前,跟我聯繫的這些拍賣行,在廣東和上海的比較多。我也知道,這裡邊有不少可能都是騙人的。王女士說,"前兩天上海有一家拍賣行,說不給我要前期費用,但是我還是不願意過去。萬一我自己過去,他們那邊有人給我搶了,我找誰去? "
為了確認手中的紙幣究竟是不是錯幣,並進一步了解行情,數日前,類先生還親自去了上海一家拍賣行。 當時他們跟我說,初步判斷極有可能是真的,說最少也能賣一百多萬。 但是他們催著我先交前期費用,我怕被騙,最後沒在那兒拍賣。
既然錯幣如此有價值,咋不見本地拍賣行身影? 記者聯繫了山東幾家拍賣行。 榮寶齋(濟南)拍賣有限公司稱,公司以承接藝術品拍賣為主,不承接錯幣拍賣的有關業務。 山東舜鑫拍賣有限公司也回應稱,此前公司並沒有承接過錯幣拍賣業務,近期也沒有承接相關業務的打算。
央行: "錯幣"是殘幣,所謂"錯"是人工製作
"錯幣"怎麼兌現"高價"?王女士到多家銀行諮詢。 他們都說我這個看著不像是假的。 但究竟是不是錯幣,還需要找相關專家鑑定。 王女士稱,自己希望有銀行能夠對這兩張"錯幣"進行鑑定,但沒人進一步鑑定,銀行只說對錯幣實行等額兌換。
在濟南市市中區馬鞍山路一家銀行內,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人民幣出現錯幣的機率非常之低,一般也不會在市面上流通。 對於我們來說,這些'錯幣'就是殘幣,相當於生產過程中的殘次品。如果想換的話,也只能是等額兌換。
錯幣究竟存在不存在? 如果存在的話,它的數量有多少? 19日,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對方稱,在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上,已有關於"錯版貨幣"的回應。
在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央行有關負責人曾就"錯版貨幣"答記者問時肯定地說,所謂"錯版貨幣"是不存在的。 因為印鈔廠印製鈔票時用的印版、製造硬幣用的鋼模等,是一個整體,在印製過程中,不可能出現局部倒置或顛倒的問題。 因此,就更談不上所謂的收藏價值。
該負責人稱,發現的所謂"錯版貨幣都是在原有貨幣基礎上,經過人工製作的。對所謂"錯版貨幣"如果認真觀察或借助放大儀器觀察,就會發現刀切、粘貼、修刮的痕跡。從目前破獲的案件看,社會上確實有一些利欲熏心之人,為牟取暴利,專門製作、兜售所謂"錯版貨幣"。
收藏專家:輿論炒得熱,但沒有相關收藏市場
如果真有人民幣錯幣,究竟有無價值? 目前市場行情如何? 19日下午,記者採訪了山東省收藏家協會錢幣部副部長李紹浩。
"人民幣錯幣價值百萬的說法,簡直就是無稽之談!"李紹浩開門見山地說,目前錯幣收藏非常冷門,根本不可能真的賣到上百萬的價格。 輿論上炒得挺熱,但是誰真正見到過人民幣錯幣以高價成交的情況呢? "
李紹浩稱,"人民幣的印刷,出現錯誤的機率非常小。這種機率有可能小到同批次全世界就那麼一兩張錯幣。這樣的話,就不可能會有很多人去專門收藏這個東西,因而也就沒有辦法形成成熟的收藏市場,它本身也就不可能形成什麼市場價值了。
"但是要是有人純粹出於個人興趣,想要把它當做一個稀罕玩意去收藏,也有可能。但是,價格上我覺得不可能貴得那麼離譜。李紹浩稱。
"從銀行層面講,如果真的存在錯幣,對他們來說也就只是殘次品而已。所以目前來講,如果有人真的喜歡收藏,那也只是民間行為。20日,在濟南市市中區馬鞍山路一家錢幣交易中心內,錢幣收藏愛好者趙先生稱。
"關於錯幣本身值得不值得收藏,這個問題是見仁見智。但是市面上確實存在那麼一部分人,他們專門把真幣變造成錯幣的樣子,用以進行詐騙,謀取暴利。趙先生說。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相關法律規定,錯幣並不能在市場上買賣,這是被禁止的,而且人為製作"錯版人民幣"也屬於"故意毀損人民幣"行為,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43條規定:"故意毀損人民幣的,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並處1萬元以下的罰款"。

《玲瓏美玉》異形牌作品賞鑑

新浪收藏

畔籬庭前故故栽,今朝猶喜帶霜開
牌子由玉佩發展而來,是形制端方,氣質中正的一種佩飾,尤其是明代子岡牌的出現,更是將牌子的藝術特徵進一步規範化,並賦予了牌子獨有的文人氣質和儒學內涵。 然而在審美志趣更加多元,創作思路求新求變的今天,牌子類作品又重新從古老的玉佩中汲取文化養分。 在保留灑逸情懷和優雅氣韻的基礎上,現代玉雕藝術家們對牌子的大形有著更多的設計嘗試,這使得一些玉料的天然特徵和原始趣味得到了彰顯,或者以抽象、象徵的表現手法將作品虛實相生的藝術境界營造的唯美雋永。
一些獨到的細節設計也往往能夠成為作品的點睛之筆,承載著玉雕大師和名家們無法複製的藝術個性和審美主張。
本期《玲瓏美玉》的拍賣中,有不少“異形牌”精品,下面為大家揀選數件,以供清賞。
陈冠军 和田玉籽料晓春飘舟图牌陳冠軍和田玉籽料曉春飄舟圖牌
春江水暖,冰消雪融,蕩舟湖上以感知物候的微妙變化。 置身湖上可見遠山隱隱,春風未起的江面寧靜無波,回首而望,江邊茅屋漸漸向後退去。 作品雕刻簡潔,詩意盎然。
曹扬 和田玉籽料江南韵牌曹揚和田玉籽料江南韻牌
作品選用黑白相間的青花玉料,依材質特色設計,巧妙構思。 一面琢潮水湧動雙鷗齊飛的江上景色,一面琢平湖密林岸上人家的幽居畫面,一動一靜,對比鮮明。
陈春波 和田玉籽料春晓牌陳春波和田玉籽料春曉牌
不規整的牌型似江南錯落的屋簷,別緻而富有詩意。 牌身又以浮雕手法琢出江南的小橋流水、垂柳烏蓬,看著這些詩化的意象,聽著兩隻燕子的鳴叫,恍若置身江南。
翁伟民 白玉府上有龙翁偉民白玉府上有龍
玉斧是非常古老的玉器造型,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 此件玉斧造型規整,紋飾精美,作者巧借諧音文化,在玉斧頂端雕刻威猛的龍首形象,傳達出“府上有龍”的美好寓意。
葛洪 和田玉籽料倾心葛洪和田玉籽料傾心
作品造型秀雅玲瓏,邊緣線條纖巧流暢,整體觀之極為文雅。 中間的鏤空雕在造型上妙用了江南繡窗的造型,給人娟秀之感。 在細節處理上,作者精雕細琢出銀杏葉,形狀清雅,葉脈清晰,十分令人玩味。

西子湖畔賞金奢銀華(組圖)

新浪收藏

晚清-民國 浮雕花卉紋銀勺七寬件晚清-民國浮雕花卉紋銀勺七寬件唐 鳳鳥紋銀梳背唐鳳鳥紋銀梳背南宋 龍紋心形金霞帔墜南宋龍紋心形金霞帔墜
西子湖畔賞金奢銀華(組圖)明花鳥金發冠
如果您喜歡金銀器,那麼即日起至8月16日於浙江省博物館西湖美術館舉辦的“金奢銀華·三多九如珍藏歷代金銀器薈萃展”不容錯過。 450餘件(組)唐代至民國的傳統金銀器正散發著珠光寶氣。
據介紹,“三多九如”是一個民間自發創辦的傳統金銀器收藏鑑賞和交流網站,於2005年在杭州創辦,已經發展成為國內較為權威的傳統金銀器收藏鑑賞圈。 在此次展覽中,您將看到由浙江省博物館從“三多九如”中萃取而來的眾多精美展品。
比如,制於唐代的一件“鳳鳥紋銀梳背”是此次的重點展品之一。 此梳的梳背正中錘鍱出兩隻鳳鳥,栩栩如生,鳳鳥邊飾以菊花、忍冬紋裝飾梳背邊沿。 唐代女性盛行插梳,而插梳露出頭髮的是梳背,在選料上就十分考究,以金銀材質為主,不僅奢華,製作也極盡功力。
“南宋龍紋心形金霞帔墜”亦是一件光彩奪目的展品。 “霞帔”一詞初見於唐,白居易詩中有“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纓累累佩珊珊”,指色艷若霞的帔帛。 宋代以後“霞帔”專謂裙裳穿著,為了使霞帔在穿著時能平展地下垂,遂於其底部綴以金製或銀製的帔墜,亦即霞帔墜子。 雖然北宋時已有帔墜實例,但在南宋時此物才比較常見,成為社會生活中比較重要的裝飾品,而“龍紋心形金霞帔墜”正是南宋帔墜中的典型之作。
元代沿襲唐宋官府手工業機構,由中央少府監所屬的“文思院”直接管轄金銀作坊,專供朝廷所需。 雖然金銀器的使用制度變化不大,但花式品種日新月異、日益增多。 “蓮舟仙渡金花銀盞”如一隻銀舟,造型盡顯構思巧妙;“鳳首炸珠金釵一對”的釵頭鳳靈動飄逸,似要攜祥雲飛天……相信這些精美的元代金銀器展品一定會讓您大飽眼福。
明清及晚清民國時期的金銀器展品工藝繁縟複雜,與當代人的審美更加契合。 明代的“甲元鑲寶花卉金簪首”、“花鳥金發冠”雍容華貴,寶石鑲嵌色彩斑斕,象徵著不可企及的高貴與權勢,與威嚴的宮廷裝飾藝術的總體風格相一致;清代的“多寶填琺瑯盆景金花銀花盆”、“一品到七品吉服冒頂”、“鏡奩式銀鎏金燒藍梳妝盒”等融合了當時流行的燒藍、掐絲琺瑯、點翠等工藝,不僅傳承了歷史,還因用料多寡、工藝疏密、紋飾雅俗而呈現出不同的地域風貌。
您還等什麼? 夏日炎炎,快來西湖吹吹風,賞賞“金奢銀華”吧! (佳一)
(來源:中國商網-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西子湖畔賞金奢銀華(組圖)元鳳首炸珠金釵一對
西子湖畔賞金奢銀華(組圖)清多寶填琺瑯盆景金花銀花盆

蓮花與佛教的淵源

人要做到出自塵濁而不被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相當高的覺悟和定力。 佛教中的蓮花,代表一種智慧和覺悟的境界,即為"開悟"。 生在淤泥裡卻能開出美麗明淨花朵的蓮花,恰好和佛教的不受塵世的污染的願望相一致,自然就成了佛教的象徵。
蓮花與佛教的淵源極深,可以說有佛教的地方就會有蓮花。 我們常看到,佛菩薩或坐或站於蓮花台之上,有的掌托蓮花,有的手執蓮花,神態如蓮花般安祥慈悲,供佛用的燈和蠟燭也常作成蓮花造型。 那麼佛教為什麼會選擇蓮花呢?主要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與佛教的宗旨很相應。 
在佛教裡,我們這個世界是個污濁的世界,充滿著煩惱、慾望與競爭,使人們迷失自我、難以平靜,難得清淨。 於是佛教提出要"出淤泥而不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即使在一個無法改變的世界裡,也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盡量保持自己心靈的純淨、平和。
人要做到出自塵濁而不被污染的境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有相當高的覺悟和定力。 佛教中的蓮花,代表一種智慧和覺悟的境界,即為"開悟"。 生在淤泥裡卻能開出美麗明淨花朵的蓮花,恰好和佛教的不受塵世的污染的願望相一致,自然就成了佛教的象徵。 常說的"花開見佛性"中的花即是指蓮花,人們有了蓮的心境,就會現出佛性。 這需要不斷努力地修持和守戒,開發佛性,消除魔性、淨化自我,在精神上擺脫苦境、超凡脫俗,達到輕鬆、快樂、無礙的佛境。
佛教的淨土宗又稱蓮宗,學佛的同修又叫蓮友,信奉的西方極樂世界,又叫蓮剎,蓮邦。 在那裡的眾生都生於蓮花,長於蓮花,居於蓮花。 隨著佛教的傳播與淨土蓮宗的建立,佛教逐漸形成對蓮花的完美崇拜,蓮花成為佛教的聖花。
一念心清淨,蓮花處處開。
一花一淨土,一葉一菩提,心是蓮花開。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百餘位雕刻大師齊聚北京(圖)

新浪收藏

核雕作品核雕作品核雕作品核雕作品核雕作品核雕作品
2015年6月25日,一場將持續四天的文玩珠寶饕餮盛宴在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展開。 展會展品囊括了精品核雕、竹雕、菩提子、松石、蜜蠟、南紅琥珀、銀飾、小葉紫檀、沉香等文玩飾品。
此次展會由中國收藏家協會文玩收藏委員會主辦,北京商報、北京潘家園古玩藝術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和善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承辦。 四強聯合給文玩愛好者奉上了一場火熱的夏日盛宴。
百餘位雕刻大師齊聚北京(圖)活動現場
作為本次展會​​的重頭展品橄欖核雕,展會組委會邀請了全國150餘位微雕名家攜上萬件作品進行現場簽售展銷。 其中包括江蘇蘇州、浙江東陽、福建莆田、河北廊坊、東北瀋陽、山東濰坊以及全國其他地區核雕大師,如東陽核雕領軍人物劉向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認宋水官、東陽竹雕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周桂新、核雕大師周雪官等。
百餘位雕刻大師齊聚北京(圖)活動現場
與傳統展會單一展覽不同,本屆展會邀請了眾多工藝名家參展,通過現場的簽售展銷,一方面,給文玩愛好者提供了零距離觀賞大師作品並與創作者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創作者與市場的接軌,從而更加利於作品的創新與創作,促進民間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百餘位雕刻大師齊聚北京(圖)活動現場
據承辦方和善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單志剛介紹,本次文玩珠寶精品展銷會將有來自全國各地上百名核雕、竹雕、蜜蠟雕刻等藝術家攜自己的精品作品親臨展會現場,其中包括宋水官、周桂新、劉向前、顧永芳、卜雲鵬、王世軍、顏藤、等眾多微雕名家,文玩愛好者們在北京一地就可與名家面對面。 “和善杯”2015全國核雕名家名作暨文玩珠寶精品展銷會將成為每年一度文玩界藝術家和玩家們的交流盛會。
百餘位雕刻大師齊聚北京(圖)活動現場
另外,此次展銷會是首屆集結全國核雕名家的系列活動,其中包括展銷、講座、線上線下玩家投票、專家評審會、“和善杯”金銀銅獎的決選及頒獎等特色創新環節。 首創舉辦“和善杯” 核雕大師優秀作品評獎主題活動,屆時現場將設參賽作品展示平台,並設立投票箱,玩家及觀展人群可以為自己喜愛的作品投票。 評獎活動邀請“中國收藏家協會”專家老師評審,並頒發由“中國收藏家協會“認證之獲獎證書。
本次展銷會將持續到6月28日。
百餘位雕刻大師齊聚北京(圖)活動現場
百餘位雕刻大師齊聚北京(圖)
活動現場
百餘位雕刻大師齊聚北京(圖)活動現場
百餘位雕刻大師齊聚北京(圖)活動現場

宋磁州窯黑釉五管花插

新浪收藏

宋磁州窯黑釉五管花插宋磁州窯黑釉五管花插
此件釉色墨黑如漆且潤澤,施釉不及底,露出施有白色化妝土的胎體,大瓶口外翻,肩部直立五根圓形管,管口外翻,且與瓶體有眼相通,故判斷為五管花插。 其造型比其他窯口多管瓶製作獨特,乃磁州窯精品之作。
五管瓶,又稱多管瓶,是流行於宋代的一種瓶的式樣,因瓶肩部四周分佈有直立的多棱形或圓形管而得名,有五管、六管等多種形式。 目前有的稱之為花插,有的認為是燭台,也有稱為冥器,其用途尚難斷定。 多管瓶在宋代名窯口均有燒製。 (唐青花)
來源:新消息報

古代玉雕大師知多少

 新浪收藏

漢代和田玉朱雀爵杯。漢代和田玉朱雀爵杯。戰國和田白玉四龍牌。戰國和田白玉四龍牌。
當今蘇揚二州的許多玉雕大師都名揚四海,一個手把件雕工費動輒十幾萬乃至幾十萬,前兩年還有排隊一排半年都“掛不上號”的現象。 高古玉其工藝和神韻大都精美絕倫,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曾出現了不少玉雕大師。
史前中國高古玉中的五駕馬車,紅山、良渚、齊家、龍山、巴蜀,那是一個神玉時代,也可稱之為巫玉時代,許多玉器是多人合作經年累月共同完成的,因而不可能留下姓名。 到了周代,已經有了專門管理制玉的政府部門,叫“玉府”,其職責是“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貨之藏。”玉府不僅掌握著王上的寶物製作,也掌握著王上的收藏和衣食起居等,足見地位之高。 玉府下設的“玉人”具體管理和玉有關的一切事物,所以玉人是周代製玉工人的專用名詞。 玉府,是中國文獻中記載最早的專業製玉機構,那時,周王是天子,至高無上,玉工水平再高也不可能留下他們的名字。
到了秦朝,文獻中記載了中國玉器發展史上最早的兩名制玉大師的名字,他們是孫壽和烈裔。史料稱“秦兼七國稱皇帝,李斯取藍田之玉,玉工孫壽刻之,方四寸,斯為大篆書,文之形制為魚龍鳳鳥之狀,稀世之至寶也。”另一位大師烈裔的記載來自《拾遺記》,文中說,始皇元年,騫霄國獻刻玉善畫的工匠,名裔,刻玉為百獸之型,毛髮宛如真矣。 曾刻兩白玉虎,不僅形像生動,毛髮皆栩栩如生,這位玉工被人們稱之為烈裔。
到了漢代,厚葬之風盛行,葬玉數量加大,大師應該輩出,但史書記載非常少,只看到一位,他是當時廣陵國吳郡人,即今天的蘇州人,名叫顏規,他常被叫到廣陵王府解玉制玉。 這位顏規可以說是蘇州玉雕的老祖宗了。
魏晉南北朝一來戰亂頻繁,玉路中斷,二來佛雕盛行,三來煉丹食玉,玉雕業大大衰落,也無大師記載。
到了隋代,《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幸江都,看中墊腳女吳絳仙,但她已嫁玉工萬群為妻。 這個玉工應該絕非一般底層玉工,他的老婆能被隋煬帝看見,此玉工活動範圍絕對在高層,一定也是大師級人物了。 隋代還有一位大師名叫何通,《隋書》只有三個字的記載“善斫玉”,斫者,用刀斧砍。 能進入《隋書》的人,焉能不是大師?
宋代,達官顯貴文人士大夫都追求和賞玩美玉,制玉工匠文獻留下姓名者逐漸多了起來,有趙榮、林泉、崔寧、陳振民、董進等,但無太多事蹟介紹。 元代邱處機,大名鼎鼎,道號長春真人,傳說他能“掐金如面,琢玉如泥”,曾被元帝封為高官,掌管造辦機構。 後被北京玉石業行會尊為琢玉業的祖師爺。
明代製玉高手就更多了,賀四、李久甫、陸子剛、王小溪等,這些知名藝人社會地位較高,是文人富豪的追逐對象,作品價格往往高出普通工匠數倍,其中陸子剛名氣最大。 清代距離現在較近,史料記載的名家達幾十個,在此不一一寫出。
春秋戰國是中國玉雕業的第一次巔峰,百家爭鳴的思想成就過一大批玉雕大師,但由於歷史久遠沒有留下他們的名字,可是,那些出自他們之手的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卻釋放著永久的光輝!
王志傑文/圖
來源:新消息報

越陳越香普洱茶存放有道成古董

半島都市報

想存儲普洱茶,紫砂罐是個不錯的選擇。陳李偉 攝想存儲普洱茶,紫砂罐是個不錯的選擇。 陳李偉攝
人們都說酒是陳的醇,茶是新的香。 不過唯有普洱茶是個例外,因為普洱茶是越陳越香,歷經千年的時光,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普洱茶有“香陳九畹芳蘭氣,品盡千年普洱情”之說,被尊稱為“可入口的古董”。 在長期的存放貯藏過程中,普洱茶漸漸發酵氧化,茶葉變得溫順柔和,似是由原本的烈焰美人變成了溫柔怡人的溫婉女子。 茶湯也擁有了紅濃明亮的顏色,閃爍著琥珀寶石一般的光彩。 普洱茶中的“陳香”往往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升值,對很多人來說,“存新茶,喝老茶”不僅有好茶喝,有老茶品,更是一種長線投資。 這裡的投資不只是在金錢上,更是一種特殊的感情,想像一下,若是在孩子出生時存上一餅生茶,等到孩子結婚時拿出來品一品,那該是一種怎樣的愜意… …
都說普洱茶越陳越香,那到底是為什麼呢? 普洱茶在儲存的過程中,茶葉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等物質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逐漸氧化、降解和轉化,進而與其他物質聚合,形成其他聚合物,茶葉鮮味消失,陳香顯露,葉底轉暗,湯色紅褐。 而茶葉中多酚類的氧化,使苦澀物質減少,滋味逐漸趨於醇和,逐漸形成普洱茶“越陳越香、紅褐明亮”的顯著特點。
既然普洱茶存著好,那到底怎麼存才能放得住呢? 很多人肯定都有這個疑問,“我家裡也有很多普洱茶餅,可是到底怎麼存放才能保證陳化得好,而不是發霉變質呢?”筆者今天願與大家交流一番。 很多人買了普洱茶之後,尤其是各種形狀的緊壓茶,為了保值,並不拆開飲用,而是將其放在密封的櫃子中儲存,其實這樣是不可取的,因為普洱茶在儲存過程中想要氧化,促進微生物的繁衍,加快口感的轉化,必須進行“呼吸”,所以存儲普洱茶的地方一定要保證空氣流通。當然,空氣流通不意味著將茶葉放置在通風口,因為茶葉中的香氣每時每刻都在流失,這會使得口感淡然無味。
除了保證空氣流通,還要注意溫度和濕度。 首先從溫度來說,放置普洱茶的地方,溫度不可過高或太低,應以當地環境為主,正常的室內溫度就好,最好是長年保持在20~30攝氏度之間,溫度太低不利於茶葉的發酵轉化,而太高的溫度則會加速普洱茶中的葉綠素降解,使茶葉加速發酵容易變酸,影響茶葉品質。
從季節區分來說,春、夏、秋三季普洱茶的變化會比冬天變化快,無論什麼時候,普洱茶都不能被太陽照射,放置在陰涼處為好。 若是從濕度來說,好的普洱茶要“幹倉”存放,所謂“幹倉”就是指在乾爽的環境中存放,忌濕,但太乾燥的環境會令普洱茶的轉化變慢,所以相對還需要有一定的濕氣。 但是太過潮濕的環境又會導致普洱茶的快速變化,這往往就是茶葉的霉變,導致茶葉不可飲用。 尤其是在青島,夏季較為潮濕,存儲也就要更加註意濕度的變化,房間濕度過高或過低,應人為加以控制;環境潮濕就要多通風,環境乾燥可以放置加濕器。
除了以上幾點,在存儲過程中還要注意避異味。 古語有云:“茶性淫,易於染著。區論腥穢有氣之物。不得與之近。即名香亦不宜相襟”。 茶葉是一種多孔疏鬆體,非常容易吸收空氣中的異味,尤其是夏季,物品在高溫下更容易散發自身的氣味,使普洱茶吸收異味變質,所以千萬不能將普洱茶和其他有異味的東西放在一起。
除了存儲環境,普洱茶的存儲還得有適合的“工具箱”。 現在很多普洱茶餅茶都是採用竹箬筍殼包裝,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曾提到,“茶須築實。仍用厚箬填緊。甕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紙包之”。 這種傳統包裝的質料和方式,有助於普洱茶發酵時,過濾雜味以確保清純的功效。 當然,天普茶苑定制的紫砂罐也是不錯的存儲工具,即使是拆開的茶餅等也可以放在紫砂罐中儲存,這樣不但方便取用,還能給茶一個醒茶的過程,讓茶葉滋味更加濃郁。
如果您對筆者介紹的存儲方法存在什麼異議,或是有更加簡單易行的存茶方法,歡迎您撥打15762250139與我們交流溝通,也可以來半島都市報社大廈一樓大廳品鑑中心或是天普茶苑加入我們的茶友會,與我們一起享受普洱茶帶來的健康體驗!
高陽
來源: 半島都市報

撲克牌中的詩情畫意

 和訊網

唐詩撲克唐詩撲克
小小撲克中,有唐詩、有書畫,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撲克牌中的詩情畫意
在收藏界,字畫、瓷器、郵票、錢幣、火花、菸標等是最受廣大收藏者青睞的品種,但我的收藏卻有點與眾不同,那就是收藏撲克牌。 我的撲克牌藏品內容豐富,細細讀來簡直就是一部小小的百科全書。 因為攜帶方便,這一套套撲克牌還曾是當了一輩子教師的我的一個獨特教學工具。
大約在上世紀的80年代,我以當時比較昂貴的價格購藏了我的第一副撲克藏品——唐詩撲克。這副印製精美、形制較普通撲克大上一套的唐詩撲克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套撲克藏品。 全套撲克包含了50多首唐詩,全部採用詩配書與畫的形式,書法涵蓋正草隸篆諸書體,繪畫包括人物、山水和花鳥諸科。 如:撲克盒面上的詩選取的是張繼的《楓橋夜泊》。 詩以行書寫就,用筆老到,按詩意而作的畫中:河邊古樹下,停泊著一條烏篷船,船上一老者遙看遠方,月下的楓橋,寧靜幽雅,遠處的鐘樓隱約可見。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迷人意境,被表達得淋漓盡致,充滿濃濃的詩情畫意。
再翻看其他50多張牌,每張牌的右上角都是毛筆書寫的唐詩及作者姓名,詩左邊鈐有書者印章,每首詩就是一幅畫,50多張牌就是50多首詩、50多幅書法作品、50​​多幅畫,一副唐詩撲克在手,可以賞讀到書法、國畫、唐詩等傳統文化精華,難怪令人愛不釋手!
除了這幅唐詩撲克,還有一副名家扇譜的撲克牌也頗得我的鍾愛。 在這副牌上匯集了34位古今國畫名家的扇面,如:“大王、小王”選取的就是明代大畫家唐寅的兩幅山水扇面。 由撲克上的唐寅扇面,我還想起了一件與之相關的往事。 那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左右,我曾在揚州博物館的一次館藏畫展上,見到過唐寅畫的折扇扇面,當時看了很激動。 因為,我知道這把唐寅畫的折扇是被藏友精心保管逃過了“破四舊”劫難倖存下來,後來被揚州博物館收藏的。
與唐詩撲克一張牌一首詩一幅書畫不同的是,在這副名家扇譜撲克牌上,常常兩三張牌上的扇面為一個作者,如:紅桃2、紅桃5和梅花Q這三張牌上的扇面就都是張大千的畫作,而梅花K和方塊K兩張牌上的扇面則都是齊白石的花鳥作品。 除了“北齊南張”,其他30多位古代、近現代畫家的畫作和書法,都是選取的名家之作。 一套撲克牌,就是一套小小的名家畫冊。
這些年來,因為一年有半年多在國外生活,所以這些撲克牌也常隨我漂洋過海,娛樂休閒,常看常新、百讀不厭。
行文至此,我還要講述一件事:就在上週晚報刊登了對我撲克收藏的採訪報導後,因為文中提到我的撲克藏品中至今沒有以揚州文化為主題的撲克藏品,熱心的讀者陳先生第二天就通過晚報編輯聯繫到我,將他珍藏了20多年的一套揚州風景名勝的撲克送給了我。 這套撲克以實景照片與書畫結合的形式展現了揚州的風景名勝,正是我喜歡的形式。 謝謝陳先生的同時,我想說:收藏,很多時候收藏的其實也是情感,這份情感不僅體現在人和物的情感上,更多時候也是體現在人和人的情感上。
陸錫增/文程曦/圖
來源:揚州晚報

佛心是什麼?

道一句
“六祖大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希望參禪論道者,莫離“世間、人生、生活、本心”之外,另有所談論也。”
慧忠禪師有一次問紫璘供奉(僧官職稱)道:
“供奉學​​佛多年,'佛'是何義?”
紫璘不假思索,隨口回答道:“佛者,是學悟之義。”
慧忠禪師進一步問道:“佛會迷嗎?”
紫璘不以為然,忍耐著反問慧忠禪師:“已經成佛,怎會迷呢?”
“既然不迷,覺悟作什麼呢?”
慧忠禪師的反詰,紫璘供奉無語可對​​。
又有一次,供奉在批註《思益梵天所問經》,慧忠禪師就說道:
“批註經典者,必須要能契會佛心,所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才能勝任。”
紫璘不悅的答道:“你說的不錯,否則我怎麼會下筆呢?”
慧忠禪師聽後,就要侍者盛一碗水,水中放七粒米,碗麵放一雙筷子。 問紫璘供奉這是什麼意思?
紫璘茫然不知,無語可對。
慧忠禪師終於不客氣的訓誡道:“你連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說已烴契會佛心呢?”
慧忠禪師的水米碗筷,已經說明,佛法者不離生活也,離開生活,則要佛法何用?紫璘供奉遠離生活批註佛經,則離佛心遠矣。
六祖大師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希望參禪論道者,莫離“世間、人生、生活、本心”之外,另有所談論也。

2015年6月28日 星期日

鼎天鬲地帶您穿越回古燕國

 和訊網

“堇鼎”,是北京地區目前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堇鼎”,是北京地區目前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堇鼎”,是北京地區目前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堇鼎”,是北京地區目前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克盉,西周早期青銅器,房山區琉璃河遺址出土。克盉,西周早期青銅器,房山區琉璃河遺址出土。
北京是一座有悠久歷史的城市,西周時期即是燕國的都城。 經考古論證,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即封召公於北燕,建立諸侯國燕,其所在地就是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的西周燕都遺址,這就是北京城的源頭。
本報記者鞏崢通訊​​員王倩
您想像得到嗎? 早在3060年前,北京最初設計城市時,就已有了完善的排水系統。 當年的一節陶製排水管,現在就躺在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的展廳裡。 一場名為“鼎天鬲地·北京從這裡開始”的紀念北京建城3060年主題展,正在這裡進行,包括克罍(讀“雷”,古代盛酒器具)、克盉(讀“禾” ,古代溫酒器具)、伯矩鬲(讀“立”,古代炊具)、堇鼎等在內的40多件稀世文物悉數亮相,帶觀者穿越回3000多年前的古燕國,來到北京建城的源頭。
鼎天鬲地帶您穿越回古燕國昨天,在首都博物館,從房山區出土西周早期的漆罍(左)和漆豆(右)引得觀眾們駐足觀看。
兩件青銅器揭秘建城源頭
到今年,古老的北京城已經3060歲了。 這個歲數怎麼算出來的?
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員、房山琉璃河遺址發掘專家田敬東說,經考古論證,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即封召公於北燕,建立諸侯國—燕,其所在地就是現在的房山區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這就是北京城的源頭。 從公元前1045年到現在,整整3060年。
為北京城找源頭,細說起來還有賴於一次意外。
那是1962年的夏天,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鄒衡先生在房山區劉李店、黃土坡、董家林村一帶進行調查並試掘。 經過對當地出土陶片的仔細整理,他認定燕國的始封地極有可能就在琉璃河。
此後,琉璃河遺址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考古發掘。 直到1986年11月下旬,當黃土坡村M1193號大墓發掘到底部時,天空飄起雪花。 為了趕在封凍前將墓葬清理完畢,考古人員加快了速度,就在清理即將結束的前一天,意外地從墓坑東南部的泥水中發現了兩件完整的青銅器物—銅罍和銅盉。
兩件青銅器鏽蝕嚴重,加之從墓底取出時全是泥水,工作人員決定先放入庫房,待墓葬清理完畢後再進行除鏽。 想不到兩個月後,經過除鏽,這兩件器物的蓋內和器沿內壁上發現了同為43字的銘文。 正是這短短數十字,成為確定北京建城的直接依據。
銘文大意是:周王說,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來供你的君王。 我非常滿意你的供享,令你的兒子“克”做燕國的君侯,管理和使用那裡的人民。 克到達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機構,為了紀念此事做了這件寶貴的器物。
根據銘文,這兩件青銅器被命名為“克罍”和“克盉”。 從銘文中可以肯定的是:琉璃河遺址是西周燕國的始封地,也就是文獻中的“燕”。 “克罍”和“克盉”也由此成為國之重寶。
鼎天鬲地帶您穿越回古燕國一位小朋友在老師的幫助下觀看西周青銅器復鼎。
3000年前北京已有排水系統
昨天的展覽中,一段貌不驚人的陶製圓筒,引發了不少觀眾的好奇。 原來,這竟是一節排水管。
“3000多年前的燕國都城,就已經有了排水系統,不是簡單的挖溝渠,而是做成水管。”房山琉璃河遺址發掘專家田敬東介紹說,這些陶製水管一節一節頭尾套接,連成長長的管道,應用於古燕國大型宮殿,很好體現了上古時代人們的建築智慧。
這節陶製水管出土於房山區琉璃河鎮,該鎮以河命名,大石河、小清河、永定河都流經此地,與北拒馬河交匯,而大石河下游就是“琉璃河”。 古時,從中原北上大漠,或者從大漠南下進入中原腹地,都要經過琉璃河地區。 這個普普通通的鎮子,就是北京第一次登上歷史舞台的地方。 現在,燕都遺址還有很大一部分沉睡在該鎮方圓幾平方公里的地下。
此次展覽選取了40餘件具有代表性的琉璃河古燕國出土文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出土於上世紀70年代、並一直珍藏在首都博物館的堇鼎、伯矩鬲。 兩件重器,從造型上就很是抓人眼球。
“堇鼎”,是北京地區目前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其內壁銘文填補了文獻史料對西周燕國記載的不足。 “伯矩鬲”,則是目前全國惟一一件造型如此奇特的青銅器,器具之上坐擁7個牛頭,牛頭造型與青銅鬲完美結合,渾然一體,是一件國寶級青銅器。
史料記載,那時的“鬲”一般為陶器,用於煮粥,最早出現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是我國古代特有的炊器。 鬲的發明,標誌著我們祖先的食物正式從生食進化到熟食。
鼎天鬲地帶您穿越回古燕國從房山區燕都遺址出土的陶瓦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
西周燕都遺址免費開放
此次“鼎天鬲地·北京從這裡開始—紀念北京建城3060年”主題展,即日起持續至7月19日。 如果覺得不過癮,想要深入了解,位於琉璃河遺址的西周燕都遺址現已免費對外開放,市民可以來這兒細細品味一下咱們這座城市的文明起源。
西周燕都遺址,從古史文化、西周燕都古城、燕都貴族墓葬到燕都精美文物,展示了北京從原始部落到方國都邑再到全國首都的歷史進程。 遺址內收藏著造型精美的青銅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瑪瑙、漆器、甲骨等藝術珍品,以及4座原址保留的墓葬和車馬坑,更是再現了古燕國3000年前滄桑的都城城垣和神秘奢靡的貴族墓葬。
此外,今年房山區還將出版兩本古燕國的相關書籍:《琉璃河燕都遺址考古發現研究論文選編》,還有燕國故事系列網絡小說第一集—“受命北疆”,供愛好這段歷史的市民“鑽研”。
房山區還將於近期舉辦紀念北京建城3060年活動大型專場演出,燕國雅樂演出。 同時,該區將開發設計一條旅遊線路:堇鼎、伯矩鬲出土地—克盉、克罍出土地—城牆遺址公園—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走過這條旅遊線路,可以深刻了解北京的前世今生。
本版現場照片均為本報記者饒強攝
來源:北京日報
鼎天鬲地帶您穿越回古燕國伯矩鬲,上下鑄造大大小小的7個牛頭,造型精美絕倫,形像地反映了商周時期的鑄造技術。

水盂:文房雅玩中的潛力股

新浪收藏

玉質雙羊水盂玉質雙羊水盂瓷器越窯四系網格紋水盂瓷器越窯四系網格紋水盂夏家店文化黑陶水盂夏家店文化黑陶水盂
在我國傳統的文房用具裡,筆、墨、紙、硯是最基本的,而與“文房四寶”相配套的各種文具,如筆架、筆洗、墨床、硯滴、水盂、臂擱、鎮紙、印盒、印章等,由於其造型各異、雕琢精細,使之成為書房裡、書案上既可使用又可觀賞的工藝美術品,並被人們稱為“文房清玩”,簡稱“文玩”。
隨著文房文化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文房清玩在市場上也越來越熱。 除了筆墨紙硯這“四寶”外,以筆筒、鎮紙、水盂為代表的伴生性文房用具也開始得到重視。 由於生活方式與書寫方式的改變,文房用具的使用價值逐漸被淡化,但其優美的材質、精湛的工藝和所承載的文化信息與蘊涵的文人雅趣卻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退,文房用具逐漸躋身品位收藏之列。 其中,小巧雅緻的水盂在具備深厚文化內涵的同時,頗能體現文人雅士的審美情趣,故而追捧者甚多​​,甚至被一些藏家推為文房“第五寶”。 雖然水盂在國內藝術品市場上仍屬於小眾藏品,但對其文化底蘊與投資價值的發掘尚存較大空間。
□景曉萌李榮坤
小小水盂承載文人情懷
水盂,又稱水丞、硯滴,在古代則直呼為水注,是古代讀書人用於硯池的貯水小罐。 水盂置之文案可賞心悅目,伴之筆硯則彰顯文化張力。
藝術品鑑藏家劉心亮是水盂的資深藏家。 他表示,水盂的歷史十分悠久,至少有2000多年。“目前所見實物以戰國時期的印紋陶器為最早,內蒙古赤峰夏家店文化時期也有黑陶質水盂。資料顯示,水盂在西周已見使用,從文物考古類型學的角度普遍認為水盂至少在戰國時期(有觀點說秦漢)就出現了。”劉心亮介紹。
追溯中國文房發展的歷史可知,目前對文房用品最早的完整記載是北宋文人蘇易簡撰寫的《文房四譜》一書,主要敘述筆、墨、紙、硯四寶。 而宋人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中則講道:“晨起則磨墨,汁盈硯池,以供一日之用,墨盡复磨,故有水盂。”可知水盂最初為盛放磨墨用水的盛水器。
水盂在古代主要是實用,而現在更多的是供觀賞陳設之用。 它供置於書齋的案幾之上,與硯田相伴,與文人相​​對。 因此,它必須符合主人的愛好與審美情趣,包括其材質、工藝、造型、紋飾、畫意等。 另外,從養生之道來說,水盂可息心養性,更有愛盂者可以用來明志,“一洗人間氛垢矣,清心樂志”。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水盂可助文思:“几案之珍,得以賞心而悅目。”另外,水盂多是小型器,但製作精微,較能考量手藝人的文化素養和技藝水平。 水盂也因此被稱“為文房雅玩之臻,文人雅趣之魂”,甚至有“丞兄”“丞友”的雅號。
水盂種類豐富且數量大
水盂的形制多種多樣,千變萬化,但以隨形、象形居多,另有一些方形、圓形的、或扁圓、或立圓、或橢圓等。 從材質來說,它的用料豐富,有陶土、瓷品、銅質、玉質、水晶、玳瑁、綠松石、瑪瑙等幾百種。 其顏色和圖案更是五彩繽紛,寶藍、鈞紅、翠綠、烏金、蓮青、鵝黃,人物、山水、花鳥、蟲草,應有​​盡有。
“水盂貫穿整個中國陶瓷史、玉器史與銅器工藝美術史的始終,並由實用功能昇華到文化載體,具有濃郁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尤其是古代文人使用過的文玩更是傳承有序的珍品。從中國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講,水盂具備實用、審美與文化傳承的價值意義。”劉心亮說。
據了解,魏晉時期前的水盂形狀多為圓口,有註水口而無出水口,玉、瓷、紫砂等材質較常見。 而晉代以後,水盂形制多變、造型各異,材料以青瓷居多。 到了南北朝時期,水盂的形制不僅出現了較大變化,工藝種類也相應增多,如當時流行的浮雕技法也應用於水盂。 進入唐代,水盂造型趨於精緻,黑白釉色及褐彩較多,形像也更生動。 宋代以後,瓷器的發展日新月異,各種釉色瓷器水盂較為常見。 明、清兩代水盂傳世品較多,品種材料也非常豐富,多種材質與各種彩瓷如青花、霽藍、五彩、鬥彩、粉彩、豇豆紅、爐鈞釉及紅黃藍單色釉等百花齊放。 除了瓷器水盂,木質、玉質等水盂藏品也體現了髹漆、雕刻等各色工藝。 但因水盂為盛水所用,所以木器水盂相對較少。
業內人士介紹,瓷器水盂在各個時期的變化,因釉色的不同使用情況,可作為各朝代瓷器彩釉發展的又一佐證,以及判斷水盂年代的特徵之一。 劉心亮表示:“水盂器物雖小,卻是品類高古。透過不同年代的水盂,可以看出不同時代的審美特徵、工藝造型和紋飾風格。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及歷代文人雅士對文房用品的不斷探索,期間所製作的文房水盂不僅形制多、材質廣,且多有文化寓意,極富文人雅趣。”
水盂性價比高適於購藏
古人云:“筆硯精良,人生一樂。”因此,水盂等文玩不僅成了文人雅士追求悠閒優雅生活的一種表徵,而且更是一個包羅萬象,內涵豐富的收藏天地,適於投資收藏。
劉心亮介紹,從全球市場來看,水盂在國外市場上的關注度高於國內市場。 如一些東南亞國家的拍賣會中多次出現過水盂的身影,創下拍賣紀錄的乾隆御製翡翠雕辟邪水丞也來自美國巨富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家族歷經五代人的收藏。 “水盂屬於品位較高的文房用具,它吸引的多是文人書畫家與對歷史文化有興趣、有認知的藏家。”劉心亮說。
儘管水盂在國內拍賣市場上仍屬小眾,但其表現卻並不平淡。 2009年,一件清乾隆胭脂紅地軋道粉彩番蓮紋水丞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中拍出了414萬港元的高價。 2012年的北京保利秋拍上,一件清乾隆御製翡翠雕辟邪水丞以4945萬元成交,創下水盂價格的紀錄。 該作品採用整塊翡翠為原料,通體長逾38厘米,其體量不單在宮廷翡翠雕件中首屈一指,在清朝玉器雕鏤的動物擺件中也屬罕有的大尺寸。
劉心亮表示,從目前水盂的市場表現來看,其整體價格仍處於低位,其中,出自清代宮廷的水盂通常價格較高,高古(宋代之前)的水盂價格較低。 他說:“水盂目前的價位偏低、數量較多,對藏家來說是入手的好時機,未來其價格一定會逐步上漲。”
在劉心亮看來,收藏水盂不僅有著經濟價值,更是現代人對古代文化的一種傳承方式。 他介紹,在所有的古董工藝品中,水盂屬於品位較高的藏品,歷史、文化、工藝、實用價值與鑑賞收藏價值都很高,其投資價值在文房收藏中亦屬上品:“由於文人的參與,文房雅玩歷來都是最受青睞的收藏品。近年來,隨著收藏市場的逐漸升溫,收集珍藏文房古玩已形成一個龐大的收藏群體。文房雅玩的集藏與投資價值與日俱增,從收藏市場的趨勢不難看出,文房雅玩雖屬文玩小器,若要細心收藏,也可形成系列。”他建議,收藏水盂應結合其材質、工藝、紋飾、時代文化特徵及審美內涵,做出綜合考量:“水盂種類很多,新藏家入手水盂首先要看材質,然後看品相、工藝,應多參考相關書籍、資料,將水盂與其所處歷史背景相結合,並建立自己的審美標準。”
來源:中國文化報

錯版幣是否真的值天價

和訊網

人為錯版幣人為錯版幣人為錯版幣人為錯版幣
當前,在市場上流轉的所謂天價“錯版幣”,多數是紙幣上“水印”、“文字”等方面出現了印刷錯誤。 筆者在收藏交流中,曾多次接觸錢幣愛好者收藏的各類“錯版”幣,有的“文字倒印”,有的“圖章倒印”,有的“正反面顛倒”……
其實是收藏者對印刷知識和印鈔工藝流程不了解,簡單地說,錯版體現在印刷品上是屬於印版的差錯,但是人民幣的圖文在印版上是不可能出現錯誤的。 而在印刷過程中使印刷品上出現了某種差異,不是印版錯誤而是在印刷中因某種原因導致印刷品上出現了某種差異,不能稱錯版,只可稱之為印刷“變體(異)”或“錯體”。 對於社會上流傳的“錯版人民幣”(含硬幣),可值數十萬元甚至逾百萬的說法,早在2005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就曾聲明,印鈔廠印製鈔票時使用的印版、製造硬幣使用的鋼模等是一個整體,在印製過程中,不可能出現局部倒置或顛倒的問題。 因此,類似圖示的“錯版貨幣”是不存在的。 目前發現的所謂“錯版貨幣”是有人在原有貨幣的基礎上經過人工製作的。 如果認真地觀察或借助放大儀器觀察,就會發現人為的刀切、粘貼、修刮的痕跡。 聲明中還表示,人為製作“錯版人民幣”屬於“故意毀損人民幣”行為。 利用“錯版貨幣”進行詐騙的,則將受到有關法律制裁。
“變體”或“錯體”的紙幣,在流通中確有個案存在,產生的原因基本上來自鈔紙上和印刷中,如出現“复耳”、“折白”、“水印瑕疵”等,是造紙中產生的問題,與印版無關。 出現“露白”、“漏色”、“錯色”、“墨污”、“水印移位、“裁切偏差”等,是印刷中產生的問題也與印版無關。這些變異的印刷品均屬於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殘次品,原則上都不會流出廠外,就算是有漏檢流出的個案殘次品,雖有研究或收藏價值,但無天價的市場效應,更不允許違法進入市場拍賣或交易,根據《貨幣法》等法律的有關規定,持有者可依法到銀行進行兌換

人民幣中有三元(圖)

 和訊網 

三元人民幣三元人民幣三元人民幣三元人民幣
在筆者的日常收藏中,提及三元紙幣,總有人說是假幣。 事實上,雖然說這種面值的紙幣很奇怪,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 那也許您就有所疑問了,為何第二套人民幣中有面值為三元的紙幣呢? 根據筆者查閱相關資料,第二套人民幣之所以採用了“三元”的面額,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前蘇聯有三元面額紙幣。 當年,前蘇聯的盧布常用“三”作為面額,有三戈比的硬幣和三盧布的紙幣。 而第二套人民幣是1950年開始規劃設計,1953年開始製版和印刷的,當時正是我國向前蘇聯方全面學習的時期,所以在鈔票票面設計方面也藉鑑了盧布的面額體系。
另一個原因就是時間緊迫,印鈔能力不足。 當時我國印刷技術還很落後,對大面額鈔票採用的複雜凹版對印技術和水印造紙技術的掌握都不過關,所以二套幣中的大面額鈔票要委託蘇方代為印刷,其余小面額紙幣的鈔票紙,也大多要靠蘇方提供。
第二套人民幣起初設計的最大面額是100元,後來為了預防逃到台灣的國民黨大批量造假,才把最高面額限制在10元(這樣造假的成本和難度也就大大增加了)。 但是,這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即在貨幣總需求量確定的條件下,大大增加了印刷鈔票的工作量。 即使是前蘇聯大型印鈔廠的生產能力,要想在一年多時間裡完成大批量的生產,也是十分困難的。 如果再沒有“三元”的面額,一元、二元紙幣的印刷量就要更加增多,印刷任務就更難以完成了,所以經過與前蘇聯的技術性商討,我國最終確定了模仿盧布的1、2 、3、5、10元的面額劃分。
因為這一面值的人民幣當時是在前蘇聯印刷的,後來由於中蘇關係惡化,為防止蘇方利用手中的印版印製“真版偽鈔”,擾亂我國金融秩序,中國人民銀行於1964年4月14日起在一個月內限期收回三元紙幣,並在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

何謂:五毒心

何謂「五毒心」
佛門把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 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覺將會被遮蔽,就無法明心見性。 現簡述如下:
①貪:貪有很多種,普通來講我們有財、色、名、食、睡五欲之貪。 人一輩子就是在這其中打滾,從而度過我們的一生。 因為我們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願被它束縛,成為它的奴隸,甚致心安理得地讓它牽著鼻子走。 我們除了晚上睡覺,從早到晚為生活奔波,忙工作,忙於發財、享樂,同時又追求種種名譽、地位,有的還不擇手段,不講道德。 到了某一段年齡有對色欲(淫欲)有種種的貪求,為了追求感觀享樂,可以不講家庭責任和社會道德。 如果再廣泛一點講,修行過程中執著、沉迷於某一狀態或境界也為貪。
②嗔: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升級。 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 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拼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③痴:癡也稱之為愚癡。 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 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比如人是怎樣來的?死後怎樣去?我們統統不理會,不以為然,甚致嘲弄他人對此有興趣等都是癡。 對於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癡的表現。 還有一種愚癡就是對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總之,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④慢:慢就是傲慢、我慢。 自己內心高舉,看不起別人,稱為慢。 比如兒子做了官發了財後,做母親的就覺得了不起,到處向人炫耀、賣弄。 或是有人養了一隻漂亮的狗,覺得了不起,帶著那隻漂亮的狗招搖過市;或是向人炫耀自己的名、利、能力和財產等,都稱為慢。 有些人很有能力,地位、才華洋溢,高人一等,結果看輕別人也是慢。 虛榮心強,愛攀比,當自己比別人差又不認輸,卻認為他人沒什麼了不起,這也是慢。 凡有自我膨脹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為自己已有證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別人等都是慢。
⑤疑:毫無道理和根據就懷疑、否定一切,自以為是、想當然地下結論,迷信自己的一切都為疑。 對於佛法因果道理與見地有懷疑或迷惑也為疑。 從修行的角度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見:執著五蘊的身心裡面有一個真我。 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靜時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或發應,執著於覺受等等都是身見。
b、邊見:執著於斷、常二見即為邊見。 認為“我”是永恆的,就是執著“常”;認為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完了沒有了,這就是執著“斷”。 這兩種錯誤見解就是邊見。 另外,由於缺乏足夠的智慧與覺悟,不能正確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質或義理,無法正確理解“萬法唯識、緣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執著於空,就是執著於有,不是執著於“真”,便執著於“幻”等等都為邊見。
c、邪見:各種不正確的導至惡業生起的思想念頭等都叫邪見。 比如“無毒不丈夫”就是邪見。
d、見取見:執著於只有自己的見解是對的,稱為見取見。
e、戒禁取見:對於修言人而言,凡執著信持不正確的戒律,不能正確地看待戒律等都稱為戒禁取見。 現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見的問題比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為“不飲酒”,此戒律設立的初衷,是預防過量飲酒後亂性造諸惡業,而且經常飲酒會導致身心不清明防礙我們開智慧。 正因為我們往往定慧力不夠,所以才需要持戒。
還有,有人放生,放雞時說以後不能再吃雞;放烏龜就說以後不能再吃烏龜等,不能明白這其中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所以這也是戒禁取見。 甚至有人認為吃素就一定能開慧證果,所以他吃素,這也是戒禁取見。 行菩薩道者,是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殺害眾生,因為這不僅會使眾生痛苦,自己造殺業,促成輪迴受報的動因,同時還會增加自己在修持上的障礙。 所以戒殺、放生和吃素等,都是一種慈智雙運的表現。 因此放生、戒殺和素食都是有功德的,但並非是吃素本身就等於解脫證果。 如果單純吃素就能解脫的話,所有的草食性動物早都解脫了。

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繁簡之爭:古文物中的簡體字

 觀察者網

“亂”字為簡體“亂”字為簡體
李典
“民國粉”喜歡聲稱,繁體字是傳統文化的積澱,而簡體字是新文化運動時期共產黨的發明創造,沒文化。 在一部分港台媒體的過分渲染下,簡體字被認定為是政治干預漢字發展規律的產物。因此,總有些過去的幽靈“借屍還魂”,試圖通過召喚出一些舊時代的符號,樹立想像中的所謂“正統”,比如“中華文化在XX”。 他們甚至將簡體字稱之為“殘體字”,把繁體字認定是“正體字”,從而質疑大陸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有人習慣性地認為,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是古今分界線,認為古代存在簡體字是不合邏輯的。 比如江西博物館曾展出一批由廈門博物館收藏的閩台籍和客居閩地書畫家的優秀書畫作品。 在清代書法家蘇廷玉的一幅行書四條屏中,出現了簡體字“亂”的身影,就被認定為是贗品。 經過媒體宣傳,更加深了人們“以繁簡、分古今”的思維定式。 然而,這並沒有什麼道理。
一些媒體以此為依據,毫不客氣的斥其為贗品,並再一次抨擊書畫鑑定體系,引發了新一輪的信任危機。
僅僅憑藉古代文物中出現的簡體字就一定是贗品嗎? 簡體字真的是媒體口中所說“現代才有”的嗎?
近些年來,有一首諷刺簡體字的“順口溜”甚囂上塵。 “親(親)不見,愛(愛)無心,產(產)不生,廠(厰)空空,面(麵)無麥,運(運)無車,導(導)無道,兒(兒)無首,飛(飛)單翼,有云(雲)無雨,開關(開関)無門,鄉(鄉)裡無郎,聖(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鬼還是鬼,偷還是偷,騙還是騙,貪還是貪,毒還是毒,黑還是黑,賭還是賭。”
而前年演員黃秋生一條質疑簡體字的微博,更是將漢字簡繁體之爭上升到民族文明傳承問題!
黄秋生 微博截屏黃秋生微博截屏
人們習慣性的認為簡體字取代繁體字是古今分界線,認為古代存在簡體字是不合邏輯的,也難怪好多人一口咬定江西博物館展出書畫是後人極為“蹩腳”的假貨。 也不乏黃秋生這樣,借“繁簡”之說,唱衰大陸的聲音。
簡體字自古有之
那我們且看看一些古代流傳下來的東西。
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影本中的“实”字隋代智永《真草千字文》影本中的“實”字
唐代怀素《自叙帖》中的“为”字唐代懷素《自敘帖》中的“為”字
唐代柳公权《金刚经》拓本中的“礼”字唐代柳公權《金剛經》拓本中的“禮”字
这些隋唐著名碑刻书法,就有不少简体字。上面媒体质疑的“乱”字,也在碑帖中出现过。最早的“乱”字简体字在马王堆汉简里就能找见,在欧阳询、颜真卿等人的唐楷里也有出现。這些隋唐著名碑刻書法,就有不少簡體字。 上面媒體質疑的“亂”字,也在碑帖中出現過。最早的“亂”字簡體字在馬王堆漢簡裡就能找見,在歐陽詢、顏真卿等人的唐楷裡也有出現。
其實不僅是碑帖,唐代生活日用品中也經常出現簡體字。
1958年西安西郊出土的中晚唐时期的银酒注、银盘上面的铭文“宣徽酒坊地字号”、“宣徽酒坊宇字号”的“号”字,也是简体字,并非繁体的“號”字。1958年西安西郊出土的中晚唐時期的銀酒注、銀盤上面的銘文“宣徽酒坊地字號”、“宣徽酒坊宇字號”的“號”字,也是簡體字,並非繁體的“號”字。
不光是唐代,明清民窯瓷器中也充斥大量簡體字。
明 成化民窑中的“制”(製)明成化民窯中的“制”(製)
清 康熙 “奇玉堂宝鼎之珍”款中的“宝”(寶)清康熙“奇玉堂寶鼎之珍”款中的“寶”(寶)
即使這曹雪芹這樣的大文豪也不“避諱”簡體字,在清代《紅樓夢》手稿裡,簡體字俯首即是。
大清乾隆二十五年《红楼梦》手抄本中的简体字大清乾隆二十五年《紅樓夢》手抄本中的簡體字
手抄本中主人公賈寶玉的“寶”(寶)字、貫穿故事主線“榮府”的“榮”(榮)字,悉數簡體。
或許,你會認為,手抄本畢竟是手寫體,正式刊印的書籍則不然了。 那麼,請再往前看,明朝末年文學家馮夢龍撰集的著名小說“三言二拍”之一《警世通言》是正式刊印的,其中也被發現有許多簡體字。
明末 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简体字明末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簡體字
晚清官方文書、甚至權力機構也用簡體字“昭告天下”。 這塊清內務府的令牌,就是例子。
清 内务府令牌的“务”(務) 字清內務府令牌的“務”(務)字
這一系列涉及各個朝代的簡體字是怎麼回事?
漢字從原始社會陶器符號,到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再到楷書,一直處在變化中。 文明的發展使得遇見的情況愈多,處理的事物愈多,字的產生與衰亡,書體的變體和簡化字的產生完全是適用社會趨勢。 秦統一六國的“書同文”遠不是漢字的定型。
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變通,包括自己的語言文字。 秦頒布的小篆使用不方便,便在生活和生產中產生了發生變化極大的隸書。
“秦”字小篆到隸書的變化
由小篆到隸書的變化比繁體到簡體的變化還要猛烈。 隨後的漢字根據使用便捷而變化,也導致一個字有多種寫法。 值得玩味的是,漢字一字多寫卻被一個非漢民族的滿清帝王所不容。 康熙曾主持頒布《大清欽定正字》和《康熙字典》等書籍,要全天下人規范漢字寫法。 這些書將漢字多重寫法選擇一個,美名“正字”。 但正字的選擇並不是追求簡潔,相反的,康熙認為漢字應該方正飽滿、四平八穩,特意選擇了筆劃最繁重的字。
政令始終敵不過歷史潮流,簡體字在民間仍然大行其道,後來以至於在正式領域也逐漸傾向簡體漢字。 太平天國發行的銅錢就是很好的例子。
1952年退守台灣的蔣介石於1952年再次提出文字改革。 然而因大陸推行的簡化漢字運動的原因,此時台灣漢字簡化方案被賦予政治顏色。 遂被永久擱置,最終以不了了之而告終。
現在的簡體字並不是憑空捏造的,簡化漢字的目的從一開始就十分明確,就是整理異體字、簡化字形,以便於學習和普及。 幾乎所有簡化字都是古人使用過的,甚至追根溯源到最簡潔字型。
如甲骨文中“網”字是個像形字,由繁體字“網”簡化到“網”字,不僅不是文化的割斷,反而更接漢字根源。
只有極個別的字,如“滅”是生造的,但也是基於“滅”字表意部分創造。
繁體字效率低下蔡英文也不願用
現港台通行的繁體漢字,正是根據清同治十三年(1874)清朝最後一版《欽定正體字》頒布。 從歷史角度來說,這是一種落後、且效率低下的文字。
在民進黨人蔡英文的親筆​​信中,可以明確的看到連片的簡體字,“這”、“來”、“黨”、“經”、“會”、“法”、“灣”、 “問”、“應”、“還”等字並沒有採用他們自己的“正體字”,原因就在於繁體字書寫使用效率低下。
在這個電子科技的社會,繁體字在一定字號下,完全就是一堆黑方塊,在手機上更加明顯,不僅不易辨認,也影響閱讀速度。
簡化字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簡化字本身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早在明朝,黃宗羲、顧炎武等學者就在著作中有意使用。而且絕大部分現代簡化字與繁體字是一一對應的,用簡化字排印古書不存在任何問題。 簡體字很多字在漢墓竹簡和帛書中就出現了,歷朝歷代都有人使用,上面的那些古物也論證了的。 所以,僅憑藉古人書畫中出現簡體字,就不假思索得視其為贗品,是完全說不通的。 從某種方面來說,不論是繁體字,還是簡化字,都是我們民族發展史當中的產物。 玩味其中的奧秘,只能夠更加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國學知識和歷史底蘊。 其實大可不必爭論哪種寫法的漢字為“正統”,那種寫法為“叛逆”。 繼承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產,並使之發揚光大,才是我們彼此都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和共同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