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濤音大師王太田 揚名海內外

 

濤音大師王太田 揚名海內外
濤音大師王太田大師(圖右)在其創作的108張山水心經畫作前,與入世弟子、目前為中國書畫家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兼台灣分會會長柯沛鴻(左)合影。圖/許俊揚
國畫彩墨畫家濤音大師王太田由於其登峰造極的繪畫技藝與精湛藝術創作,彰顯出東方藝術的無窮神韻,不僅在國內大放異采,亦深受對岸畫壇矚目。12月將以長卷畫為主,把代表台灣本土的繪畫藝術推向上海藝術舞台。
王太田的魅力源於不斷創新,質樸、典雅、蒼潤、冷豔等藝術表現形式,無不滲透著藝術家的心血。濤音大師王太田為台灣台南縣人,早年師從藝術家張大千、郭柏川及傅狷夫,奠定畫藝,畫作雄偉渾厚、清雅秀麗,生動表達搜盡奇峰寫生的結果,自創其獨特技法 「蠶絲皴法」、「飛燕點法」、「正劍筆法」,內容及意境均清新脫俗,「崇山、流雲、蒼松、飛瀑及清溪」是其山水畫之五絕。
王太田因師承多位名師,時時刻刻仍不忘恩師的指導,於繪畫上的勤勉幹勁,學習、研究與創新,擁有張大千大師曠達的精神。日前受中國大陸上海、台北雙城會主辦單位的邀請,為台灣唯一受邀的藝術家;日前並在上海發表對彩墨藝術創作的看法,轟動上海中國藝術界,認為是華人藝術界百年來詩、書、畫、禮、教少有的大師。其畫作獲中外知名人士、 企業家爭相收藏,未來增值空間無可限量。(工商時報)

解放區的八一票(圖)

和訊網

解放區的八一票解放區的八一票
劉善文
又到一年“八一建軍節”,曾經是軍人的筆者有幸收藏到了一枚珍貴的郵票,它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前,在解放區的人民郵政發行的第一枚紀念“八一建軍節”郵票。 這枚郵票的發行,表達了解放區軍民對黨中央和人民軍隊的無限熱愛和崇敬之情。 由於這套郵票中首次出現了“中共八一建軍紀念”的字樣,因此它開創了我國郵政史上發行建軍票的先河。
這枚紀念郵票為白底淺藍色,主圖是朱德總司令威嚴莊重的戎裝頭像,郵票下方從左向右印有“中共八一建軍紀念”、“1921—1945”和“山東戰時”的字樣;背景為行進中的軍旗和部隊。 郵票採用鋅版印刷,無齒孔。 票幅尺寸分別為26.5和19.5毫米, 面值壹角。
這枚郵票是研究解放區人民郵政史不可多得的實物佐證,因此它彌足珍貴,極具收藏價值和史料價值。 真是“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1942年2月7日,根據抗日鬥爭形勢的需要,山東省戰時郵務總局在沂南縣馬牧池鄉雙泉峪子村成立。 其主要任務是郵寄和傳遞全省黨政軍機關的文件、黨報黨刊、民間信件、包裹、匯款等。
然而,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變化,郵局經辦的業務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 而戰時郵政郵票的發行就是戰郵總局新增的重要業務之一。
據統計,自戰郵總局成立起到1949年5月,7年時間郵局共發行各類郵票達24種110枚(不含加字改值郵票),發行各種免資(有資)封片等郵品有14種24枚。 這些郵票和郵品,從設計到發行緊跟當時革命戰爭形勢的需要,除作為郵資憑證外,還起到了政治宣傳和鼓舞作用。 它們在全國解放區發行的郵票郵品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中有的已成為珍罕的革命文物。
此外,山東戰郵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護送幹部通過封鎖線。 作為黨的“神經”與“輸血管”,山東戰時郵政人員克服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出色完成了黨的重要文件和黨報黨刊的傳遞任務以及安全護送幹部的任務。 山東省戰時郵局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據有關資料顯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全省有468名戰郵人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還有200餘名烈士沒有留下姓名,他們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不朽的偉大“戰郵精神”。
雖然歷史遠去,歲月變遷,但是革命先輩們大無畏的戰鬥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緬懷。
來源:中國商報

十大因素助推糧票必將暴漲

 新浪收藏 

若要說2015年中國經濟的十大關鍵詞,我想“文交所”、“郵幣卡電子盤”肯定能上榜,即使你不在這個圈裡,只要你關注中國的財經類新聞,無論是電視、報紙,還是網絡就會發現到處都充斥著文交所電子盤的報導。 從2013年10月份南京文交所郵幣卡交易中心成立到今天,不到兩年的時間掛牌交易的郵幣卡文交所已達十幾家,準備開業和處於籌備階段的文交所更是應接不暇,投資文交所儼然成了當下最暴利、最時髦的產業。
大家都知道文化產權交易所包括的種類很多,從目前的情形看尤以郵幣卡電子盤交易最為成功、最成氣候(包括每天的成交額、參與人數、參與門檻等),而郵幣卡電子盤中的領頭羊板塊非郵資封片莫屬,郵資片走勢乃是郵幣卡電子盤的“晴雨表”,在電子盤上可以說呼風喚雨,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說了這麼多,今天就想告訴大a家一個電子盤的未來之星,不久就將媲美片子甚至一舉超越片子的電子盤“新寵兒”——糧食供應票證,簡稱“糧票”。
提到糧票,很多人尤其是年齡偏大的人都會馬上回憶起曾經那風風火火的革命年代,不少人都用過見過糧票,它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 那時候,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 想當年其意義堪比貨幣,甚至比貨幣還要重要,只有經歷那段歲月的人才能深深體會什麼叫有錢也買不到東西,“票證經濟”曾影響了我國幾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憑票吃糧喝湯的年代,也是靠糧票、布票等票、證過日子的計劃經濟時代,一票難求正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註腳。 這些票證是幾代中國人的集體回憶,以至於時至今日很多人都對這些票證懷有深深的感情。
買東西都要憑票領取買東西都要憑票領取
話不多說,咱們言歸正傳。 話說2015年下半年最具爆發力的的板塊非票證類莫屬,票證類的主力軍又屬糧票。 咱們空口無憑,下面就給各位看官列舉下糧票必火的“十大亮點”,定讓您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甚至會讓您火速加入炒票(炒糧票)大軍,大賺特賺。
百貨商店憑票換購商品百貨商店憑票換購商品
1、紅色藏品,文物價值
糧票作為一種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台,成為收藏者的新寵。 糧票作為計劃經濟的見證和縮影,它反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尤其是文革期間發行的糧票堪稱“文革文物”,其價值更高,意義更加非凡。
2、當年的“硬通貨”,神奇的第二貨幣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糧票或許是一個陌生的事。 但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糧票卻是原先那個特殊年代不可或缺的東西。 1955年,新中國開始實行糧食供給制度,糧票在當時社會中發揮了貨幣的作用,那時候,有錢都不一定好使,必須憑糧票才能購買糧食,在隨後的37年間,它一直被老百姓稱為“第二貨幣”。
3、印刷精美,藝術性高,可與錢幣相媲美
許多糧票,特別是六七十年代發行的糧票,不僅圖案漂亮,設計精巧,而且印刷精美,觀賞性高,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 而且發現了很多采用熒光防偽技術印製的糧票非常漂亮,應該是熒光防偽技術最早的應用。 大家都知道錢幣的製作印刷之精美,很多糧票設計印刷與之相比有過之而​​不及。 “文化大革命”期間很多糧票都在票面寫上“最高指示”,即毛主席語錄,這是一種強化了的政治色彩,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特徵,才使現有的語錄票證身價倍增,極具藝術與收藏價值。
4、不可再生性
糧票是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自從1955年我國開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之後,糧票開始在全國各地廣泛使用。 幾十年來,它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物質供應的極大豐富,憑票購物的時代漸漸離我們遠去。 過了發行期,就不能再印製了,故有不可再生性, 現有的糧票隨著不斷的消耗、損壞,數量只會越來越少,糧票的不可再生性注定了它的價值只會越來越高。
5、群眾基礎好,投資者認可度高
糧票在中國存續了近40年,很多人都使用過糧票,哪怕年齡小一點的朋友,家裡也會保存幾張舊糧票用來紀念,或是聽祖輩們講過票證的故事,總之糧票及票證離我們並不遙遠,廣大玩家及投資者看到糧票會很親切,群眾基礎好。 受眾廣、參與者眾多,就決定了糧票行情注定會走的更遠。
6、價值窪地,備受資金青睞
糧票雖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藝術價值,但由於國內藏家大規模介入的時間才剛剛開始,大多數糧票的價值都沒有完全開發出來,其價值處於深深的窪地之中。 投資大師巴菲特的“價值投資說”特別適用於當下的糧票投資,如果按巴菲特說的一元的股票等到了4毛時再買,那麼糧票現在價格就嚴重被大家低估,現在就是糧票“ 4毛”的時候,再過個一年半載也許就得4塊,四十塊的價格了。 正是因為這個因素,所以糧票現在備受投資者及各大財團的關注,他們想著“今天投入一滴水,明天擁有太平洋”,不久的一天就大賺特賺,賺的盆滿缽滿。
7、籌碼分佈集中,莊家控盤度極高
大家都知道票證的收藏也就最近幾年才真正紅火起來,並且相對郵票、錢幣的大眾收藏來講,票證就小眾多了,也許在前幾年或者用正常思維來講的話,票證不佔優勢。 但今天就不一樣了,現在屬於“互聯網+”的天下,是電子盤勢頭最強勁的時候,任何東西都被注入了金融的屬性,都已被“證券化”了,收藏票證的人少,說明了籌碼分佈更集中,都集中在了極少數人手裡,這樣莊家主力們控盤度高,將來連續拉升的動力就足夠強大,上漲空間可以無限想像,正是票證當初的劣勢現在突然逆轉變成了優勢,這也證再次明了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變化著的。
8、與片子相似,具有爆發力,票證必是下一個黑馬板塊
自從郵幣卡電子盤大行其道以來,每一波行情幾乎都是片子掛帥,片子風光一時無兩,片子之所以那麼牛掰的原因很多很多,但其中最主要一個就是它們以前被嚴重低估,價格太低了,是電子盤解救了他們,使它們的身份從地獄到天堂,來了個華麗的鹹魚翻身。 從這一點來看,糧票和片子很是相似,他們的單枚或單片的價格都很低,並且他們不像紙幣或是金銀幣價格相當公開透明,這就為他們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因為誰也不知道它真正的價值在哪,價格扶搖直上九萬里,拉高到天上價就不足為奇了。
9、未來得票證者得天下,多個文交所積極介入
票證的多個優點不光是各大財團、大資金關注,就連各大文交所都積極介入,華夏文交所掛牌上市的5個糧票藏品成為近期亮點,漲勢奇好,超出了大多數人的想像。 其他文交所也已經虎視眈眈,明爭暗搶,都已把上市票證納入下一步的規劃之中,說白了各大文交所都想從票證這個“明日之星的大蛋糕”中分一杯羹,站上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代洪流制高點,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各個文交所的競爭是票證板塊的競爭,到時正是“得票證者得天下”。
10、“溫州人”瘋狂囤積糧票,搶占籌碼
大家都知道溫州人被譽為”東方的猶太人”,也只有溫州人能享此殊榮,提到溫州人我們每個人都會敬畏。 溫州人以敏銳而精確的投資嗅覺領跑在時代前沿,炒過樓、炒過煤、炒過股……溫州人當前的投資熱點在一定程度上也成為接下來投資的方向。 那麼,現如今溫州人又要開始“密謀”什麼? 據圈中資深投資人介紹,現在他們溫州人開始瘋搶各類票證尤其是糧票,善於經商的溫州人骨子裡到處流淌著金融的血液? 這是在釋放一個什麼信號呢? 答案不言自明,我們都知道這兩年郵資封片行情如日中天,當初片子們默默無聞的時候也正是溫州人偷偷的從各地郵政局瘋狂收購囤積片子,甚至毫不誇張的說郵幣卡電子盤能有今天的成績,溫州人頂起了半邊天。 我們承認某些東西確實是天生的,我們做不到溫州人的先知先覺,那麼我們做個後知後覺者也不錯,人家吃肉我們喝湯。
談了這麼多,其實投資糧票的優點遠不止以上這10條,只是筆者加以簡單總結了一下。 如果上面十條亮點讓我選的話,只要最後一條就足夠了,因為“溫州人”這三個字本身就是一塊最好的招牌,他們太有商業嗅覺了,縱論國內這些年的各種投資、投機,哪一個不是溫州人率先發動的? 並且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現在的我只想說“緊跟溫州人,早日賺大錢”。 寫的也不少了,昨日從網上購買的兩本書也剛送到,一本是《糧票的收藏與鑑賞》另一本是《溫州人商道》,我要好好研讀下這兩本書了。 為什麼買這兩本書,我認為想從票証投資中賺到大錢一定的相關知識還是要掌握的,另外我也要研究下為什麼溫州人總能點石為金,掘取巨額財富?

石家莊古玩市場那些事兒之古藝園

 和訊網

1944年晉察冀日報社出版發行的《毛澤東選集》1944年晉察冀日報社出版發行的《毛澤東選集》著名畫家梁岩的成名作《申請入黨》(畫稿)著名畫家梁岩的成名作《申請入黨》(畫稿)在古藝園淘到的清末民初《石頭記》三百件撣瓶在古藝園淘到的清末民初《石頭記》三百件撣瓶古藝園惊現《晉察冀日報》1947年11月12日“解放石家莊”號外古藝園惊現《晉察冀日報》1947年11月12日“解放石家莊”號外
上回說到省會文學藝術界的大名人旭宇、鐵楊、李明久、江楓等都曾常到“古藝園”淘寶,而且皆有收穫。 “古藝園”為什麼會格外受青睞? 究其原因是周邊各市縣農村的老鄉往這里送貨的多,此地好東西出現的也多。 其中可圈可點的就有溥杰、沙孟海、歐陽中石等人的字,有齊白石、王雪濤、吳友如、楊之光、范曾的畫,還有著名畫家梁岩的代表作《申請入黨》。 諸如郭玫宗、樑佔岩、翟潤書、李明久、白雲鄉等名家的書畫那就更多了。 除此之外,價值幾十萬的元青花大罐、清末民初景德鎮出品的《石頭記》三百件撣瓶、單枚價值超過45萬元的文革像章傳奇“毛澤東讀《人民日報》” 、套章價值超過30萬元的毛主席像章傳奇“大詩詞”、紅色孤品“《晉察冀日報》(解放石家莊)號外”、當代善本大珍品“1944年晉察冀日報社版的《毛澤東選集》”也均出在這裡。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濃墨重彩地說說發生在“古藝園”裡幾件引人矚目、且廣為傳播的真實故事。
故事一,老D與元青花大罐。 老D本是石家莊郊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改革開放之後便不滿足春種秋收的耕作生活,憑藉老一輩兒零打碎敲積攢下來的家業和耳濡目染學會的本事,開始走村串戶收購古舊老玩意兒。 自身的勤奮加上運氣,幾年下來在這個行業也算收穫不小。 老D並不安於一直走街串巷,他開始尋思來省城發展。 後來,他在省城開了一家古玩店。 真正讓老D在河北古玩界聲名鵲起的還是那件元青花大罐。 當這件元青花擺在“古藝園”地攤上的時候,人們並不是懷疑它的真偽,而是它十位數的價格讓誰都望而卻步。 但是老D卻盤算著怎樣把它買下來。 後來人們才知道,老D把老家的房子賣了。 北京的買家聞聽之後直奔石家莊,價格翻了兩翻,老D卻不為所動。 如今,這件元青花不但成了他的“鎮館”之寶,或許也將成為他的傳家寶了。
故事二,W博士與《晉察冀日報》“我軍解放石家莊”號外。 1947年11月12日華北重鎮石家莊解放,舉國歡慶,此後全國各大報刊也均有。 但是發行於石家莊解放當天的報紙,絕無僅有,又是“號外”,更是稀罕。 據中國報紙發行相關史料記載,1947年11月12日發“解放石家莊”號外者唯《晉察冀日報》社一家。 長期以來,中國書報刊,特別是“號外”收藏界四處尋覓,終無結果。 W博士本是近現代文學珍本的收藏大家,不但藏品甚豐,且博學多才,見多識廣,特別是他在長期收藏和研究中養成的一種認真的態度,讓他在平常的淘寶中多有不平常的收穫。 此號外尺寸僅為27厘米×27厘米,如果當時不是W博士慧眼識珍,從一本極為普通的舊書中發現了他,恐怕這張報紙至今仍是一個傳說。 現在這件“解放​​石家莊”號外早已成了見證中國革命進程的大珍品。
故事三,老Y與當代著名畫家梁岩的成名作《申請入黨》。 梁岩最早是石家莊井陘礦的美術工作者,因此在石家莊一帶留下了不少作品,其中就有他的成名作《申請入黨》。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河北省展覽館就展過他畫的兩張《申請入黨》,那時是參加為“根治海河”成就而舉辦的展覽。 至於當時他畫過多少張《申請入黨》就不得而知了。 歲月荏苒,時過境遷二十年之後,誰也沒有想到竟會有這等佳作出現在民間收藏正盛的“古藝園”市場。 於是人們懷疑它的真偽,打聽他的來源,也只有老Y一眼定睛。 原因就是他在這個書畫市場打拼了太多年,也太了解在河北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畫家群了。
故事四,老L與“文革”時期的“毛澤東讀《人民日報》”單枚像章。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老L和這枚“毛澤東讀《人民日報》”單章都是一個傳奇。 老L雖然是石家莊某棉紡廠的一名工人,但他不僅是改革開放之後最早投身收藏市場的淘寶者,而且是最早將目光投向紅色收藏和紙製品收藏的先行者。 當年石家莊收藏品市場還在單打獨鬥郵票和錢幣的時候,他就跑遍了北京、天津、衡水、德州、太原周邊各縣,收集老報刊和“文革”遺物。 十幾年下來,收穫不菲,尤其是他的毛澤東像章收藏,在全國最有名號。 這枚“毛澤東讀《人民日報》”單章,是老L為“文革”時期石家莊產毛澤東像章單章添加上的濃墨重彩的一筆。 經眾多專家考證,毛澤東像章收藏界也普遍承認,目前這枚單章為傳世孤品。 它的歷史價值、研究價值不必多言,且說它的市場價值也早已突破了45萬元,這在中國毛澤東像章收藏史上都是一個傳奇。
作者自開發“古藝園”之後也一直堅守“淘寶”,幾年下來淘得不少稀罕之物,其中比較得意的是花1000元淘得清末民初景德鎮出品的《石頭記》三百件撣瓶和“富貴白頭”三百件撣瓶各一對,不但畫面精緻、胎質純正、品相完美,且保安全送貨到家。 另外還花10元錢淘得大清、民國至解放初期地契1500餘份。 花200元錢購得三麻袋2000餘張“文革”前後的年畫。 花15塊錢購得一組“晉察冀邊區銀行”紙幣珍品。 這裡的傳奇還遠不止這些,如果深層次的挖掘,寫出一部《古藝園傳奇》應該不成問題。

古代女性文物將在南京展出:含女性夜壺等

中國新聞網

中國古代女性所用夜壺。泱波 攝中國古代女性所用夜壺。 泱波攝中國古代女性所用黃金頭冠。泱波 攝中國古代女性所用黃金頭冠。 泱波攝“溫·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正在南京博物院布展。泱波 攝“溫·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正在南京博物院布展。 泱波攝
中新網南京7月30日電(記者朱曉穎)230件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將在南京展出。 30日,南京博物院啟動布展“溫·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古代女性書畫、黃金頭冠、出嫁花轎,甚至是為起夜方便的女性夜壺都在展陳之列。
據南京博物院陳列藝術研究所展覽設計張小帆介紹,以中國古代女性文物為主題的主題展,在近年來中國博物館辦展記錄上還是第一次。 此次展出女性文物數量達230件,文物年代為漢代至清代。 其中包括,江蘇大雲山漢墓江都王王妃用品、慈禧落款題字書畫、《袁節母韓孺人小影》長卷等。
據《溫·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責任編輯費明燕介紹,展覽分為四個部分分:形塑女性、女仕日常、才媛集藝、筆端容功,將分別為介紹文物中形塑的女性世界、古代女仕的起居日用、古代才媛的盡情之作以及傳統男士筆下的女性魅力。
“溫·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將於8月11日在南京博物院開展。 

慧律法師:修行應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或痛苦


對這世間的天地萬物,要先學放得下,修行不能有如下的想法:今天要大迴向了,終於要結束了,可以輕鬆了,解脫了!不可以有這種想法。 如果你視這七天的辛苦為畏途,大可不必來。 那麼,每天都可以過得輕鬆愉快。 所以,不要認為來這裡是受苦,應當說是享受——享受法的快樂,享受修行的快樂,享受向極樂世界邁進的快樂。
每天看三寶(佛、法、僧),聽法師開示,修行應該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不是痛苦而是快樂,要抱持這種健康的心理。 修行人沒有所謂的假期,因為持續不斷地用功對修行而言是很重要的。 若要等臨命終再來用功,有定力者當然無妨,問題是你會不會有病苦或業障現前?若這兩項現前,那可就淒慘了?病苦現前,雖說你很認真念佛,但宿世造何惡業,自己亦不得而知。 發生車禍,被撞得喪失記憶,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平日雖很用功念佛,但業障現前也束手無策。 又如有的癌症患者,在末期時疼痛難當。 我們臨命終是否有上述情形,是很難逆料的。
你說臨終十念即可往生,但是否有把握臨終能保持正念?所以要珍惜有生之年,身處壞的環境,作壞環境的觀照來解脫;身處好的環境,做好環境的觀照來解脫。 不論何時,都要作觀照,以求解脫。 例如:在病苦中就觀照色身無常,只是臭皮囊,無常終有一日降臨,所以應該要放下。 身體健康就觀想:真值得慶幸,能有體力拜佛、念佛,所以應當更加用功。 貧窮的人就觀想:反正我沒錢,晚上不關門也不必擔心人家來綁票。 富人就如是觀想:我的經濟能力不錯,能夠布施修福。 不論貧富、健康、多病都無所著,要懂得珍惜。 否則就像慈禧太后,八國聯軍時,自北京倉皇出走,來到四川時飢腸轆轆,有人獻上地瓜。 平日吃滿漢全席的老佛爺,從未吃過地瓜,因為飢餓只好將就,吃後還贊不絕口。 她平日在宮中養尊處優,講究排場,此刻為了逃命,也顧不得威儀了,專注得連自己的身份也擺在一旁。 放下身段後,就覺得地瓜很美味。 等到和解,八國聯軍退兵,她的架子又端起來了,耀武揚威的心態又出來了,終至亡國。 因為她忘了自己是誰。 由上述的故事可以知道,一個人若真為生死,像慈禧太后那樣,後有追兵,就會拼命奔逃而忘了自己是一國之君。 不但如此,滿漢全席、考究的服飾、鞋子、冬暖夏涼的皇宮……全都置諸腦後,只為逃命。 這心情比打佛七還要厲害,還要專注。
我們修行若用逃命的心態去用功,猶如無常鬼在背後追逐般,若不往生就被抓到三途徑受苦,就算作人也很痛苦。 生恐怖心,毫不眷戀,忘記世間種種假相,一心一意拼命了生死,大家都會往生。 用這種心態打佛七,保證會往生。 就像慈禧太后逃命,我們被無常抓到也是沒命啊!慈禧太后忘了自己的身份是誰,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福報,窮奢極侈、憤恨、鬥爭,終至亡國。 同樣,我們修行人若忘了念佛,就難以往生。 若一個人仍放不下是非、恩怨,竟日聽東聽西,在是非中打轉,我保證此人必定不會往生,能不墮三途就算很好了。

南菁藝術鑑賞報─中國書畫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兼台灣分會主席王太田大師雲山飛瀑畫作


宋美齡紐約故居「有靈氣」 近百華裔想買

 世界日報 記者李玥/紐約報導

出售的宋美齡莊園內的房子。 (The Friedman Team提供)

分享
自從世界日報於10天前首次刊登位於紐約長島蝗蟲谷(Locust Valley)的宋美齡故居莊園內的一套價值1180萬元(美元,下同)(約新台幣3億7,490萬),占地12.8英畝的大宅上市後,將近百位有故居情結的華裔買家們紛紛問津,負責該房產銷售的The Friedman Team的中介Jason Friedman Jason表示,都是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新西蘭、美國加州以及部分已經身居紐約和長島的買家。

出售的宋美齡莊園內的房子。 (The Friedman Team提供)

分享
「價錢不是問題,只要是宋美齡故居的莊園,有靈氣,就值得投資!」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大陸買家聞訊後,通過居住在紐約的朋友打聽該套大宅的信息,並有意飛來察看實地,若無問題當場就會下定金。
28日是大宅子可預約看房和銷售第一天,僅一小時就迎來了七位華裔買家,Jason Friedman並不驚訝這套大宅如此受華人買家的歡迎,他說「預約看房的時間都排不過來,房主對看房有時間和人數限制,另外不少買家都希望低調而保密的進行,所以看房節奏緊而有序。」Jason估計,在同等價位的豪宅中,此宅的成交速度一定很快,由於這幢宅邸的歷史意義遠大於房子本身,對於美國本土買家來說,這就是一幢漂亮的豪宅,但對於不少華人買家來說,則別具歷史意義。
宋美齡於上個世紀70年代初從台灣搬來美國,在蝗蟲谷約37英畝大的莊園內的菲克斯小道95號大宅內生活了20餘年,深居簡出,直到1995年搬至曼哈坦上東城。1998年莊園被美國地產開發商Stillman Organization以280萬元買下後,將原址分成了三部分,分別由三位屋主擁有,其中宋美齡的95號故居占地12.28英畝,現在出售的101號佔地約12.8英畝。
整片莊園和所有房屋被重新粉刷和裝修,希望吸引追逐名人餘韻的富豪買家。101號大宅是在2002年以約500萬元售出,新屋主曾約花了100萬元進行翻修,同享宋美齡故居的草地和花園,沾有其原有的靈氣。目前屋主是一對年過花甲的白人夫婦,賣房的緣由是退休後,他們希望搬進一棟較小的住宅,而非大宅子。
該區域是最富庶的郊區城鎮之一,周邊遍布馬球場和高爾夫俱樂部,不少世界上流社會的名人都置業在此,地域得天獨厚。宋美齡舊居的這片莊園舉辦的家具物品拍賣會,曾吸引了全美各地滿懷興致的華人和美國人前來,擠滿了寂靜的蝗蟲谷。
目前大宅公開的地產信息為:九間房,九個全浴室,四個半浴,總共12.8英畝,標準三桿洞高爾夫球場,室外恆溫泳池、1萬9000平方呎的居住空間,包括:六車庫,家庭影院、酒吧間、桑拿房、運動房間;地下室至二層間,每層均有電梯;4月至11月期間滿園蔥綠。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廣西博物館館藏歷代銅鏡精品:鑑映千古

 新浪收藏

藍韶昱
銅鏡是古人用以照面飾容的妝奩用品,亦稱“鑑”或“照子”,是我國起源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銅器之一。 銅鏡濫觴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上游的齊家文化,直至清代被玻璃鏡取代而退出歷史舞台,綿延4000多年,其發展的歷史縱貫整個中國古代社會。 銅鏡以其儀態萬千的形制、神奇瑰麗的紋飾、辭旨溫雅的銘文、爐火純青的工藝、豐富多樣的用途而被公認為一朵絢麗的古代物質文化奇葩。
廣西博物館館藏銅鏡近百面,大多為廣西本地出土,囊括了漢代、三國、隋代、唐代、宋代和明代等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鏡種,各具特色,各領風騷,見證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盛衰變遷。 在此,筆者甄選25面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作成圖文,以饗同仁。
漢代四子二十孫連弧紋銅鏡漢代四子二十孫連弧紋銅鏡
精緻規整的漢代銅鏡
漢承秦制,版圖統一,國力強盛,鑄銅手工業迅猛發展,精緻規整的銅鏡標誌著我國進入了銅鏡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戰國時期為第一高峰期)。 此時,嶺南歸於一統,開郡設縣。 大批中原漢人南遷廣西,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文化,同時也帶來了先進技術和文化的載體之一——銅鏡。 漢鏡紋飾精緻規整,刻畫奇巧。 盛行於戰國時期的以地紋襯托主紋的表現手法,在漢代逐漸退出歷史舞台,地紋逐漸消失,主紋變得越來越鮮明突出。 典型紋飾有山字紋、蟠螭紋、蟠虺紋、花瓣紋、子孫紋、連弧紋、博局紋、變形四葉紋、龍虎紋、夔鳳紋、禽獸紋、星雲紋、神獸紋鏡等。 漢鏡銘文內容豐富,辭旨文雅。
沿襲漢風的六朝銅鏡
六朝時期,南北分治,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銅鏡品質地域性差異明顯。 北方戰亂,經濟衰退,銅鏡工藝發展緩慢。 嶺南社會相對穩定,銅鏡工藝有較大發展,風格多沿襲漢代。 廣西博物館館藏六朝鏡稀缺,黃龍元年重列式神獸紋鏡為獨一無二的珍品。
承前啟後的隋代銅鏡
隋朝雖然只有短短37年,但它結束了六朝的分裂局面,使國家重獲統一,為銅鏡工藝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環境。 隋鏡在紋飾上既有承襲六朝的遺風,又有創新題材,表現出承上啟下的風格。 隋鏡典型的紋飾有十二生肖紋等。
唐代單龍紋亞字形銅鏡唐代單龍紋亞字形銅鏡
富麗堂皇的唐代銅鏡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項事業進入全盛的時期。 唐鏡以其豐盈的鏡體、多姿的造型、富麗的紋飾、堂皇的風格,無可爭議地代表了銅鏡發展史上的最高水準,為我國邁入銅鏡發展的第三個高峰期提供了明證。 唐代開始出現葵花形、菱花形、亞字形等花式形制,典型的紋飾有葡萄紋和神仙人物故事紋等,多采用浮雕或高浮雕的技法製成。
宋代盾形銅鏡宋代盾形銅鏡
纖秀雋潔的宋代銅鏡
兩宋為御北患,大量耗銅鑄造兵器和貨幣,導致銅源匱乏,銅鏡發展出現由盛變衰的轉折,頹勢明顯。 與時代相適應,宋鏡工藝注重節省材料,採用平刻技法取代浮雕技法,追求實用而不崇尚華美,表現為鏡體纖輕,鏡鈕細小,紋飾雋潔。 儘管如此,宋鏡以其形制多樣在銅鏡史上仍佔有一席之​​地。 廣西博物館館藏宋鏡主要有神仙人物故事紋菱花形鏡、官私作坊銘文鏡以及盾形鏡等。
明代洪武二十二年雲龍紋銅鏡明代洪武二十二年雲龍紋銅鏡
迴光返照的明代銅鏡
相對於宋代來說,明代的鑄鏡水平有所提高,不僅傳承了歷代的遺風餘韻,還稍有創新。 明代銅鏡材料使用黃銅,即銅鋅合金。 鏡體大而厚重,形制多為圓形,鏡鈕出現銀錠鈕和山形鈕等,流行仿古鏡。 自明代以後,銅鏡走向了無可逆轉的衰落,直至退出歷史舞台。 所以,明鏡的興盛是一種迴光返照式的興盛。 廣西博物館館藏的明鏡主要有云龍紋鏡、銘文鏡和仿漢鏡等。
來源:《文物天地》2015年7月刊

成扇:懷袖雅物的收藏之路

 人民政協網 

B20150730008-zx12_副本齊白石壽桃
扇子作為引風之物,除了納涼之用,逐漸便有障日、蔽塵、儀仗、裝飾之功能。 然而,除納涼消暑之外,扇子之用於古代文人,便衍生出借物抒情之用。
“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唐伯虎就在《秋風紈扇圖》中藉執扇佇立、低眉沉思的畫中女子抒情。
因此,古往今來,由扇骨、扇畫以及扇套、扇墜等組成的“成扇”,是古代文人追求精緻生活、託物言志的把玩之物。
B20150730007-zx12_副本張大千人物
扇骨:扇小乾坤大
扇子本是實用器,但作為藝術品也有很悠久的歷史。 早期的羽毛扇,多是知識與地位的象徵。從用料上看,扇子可分為絹、羅、紗、綾、紙等,從形狀上看,扇子又可分為圓、長圓、扁圓、團方,以及梅花形、海棠形、葵花形等,後來還出現了可以折疊的扇子。 現在我國保存的最大、最早的折扇就是明皇帝朱瞻基的設色人物扇子了,該扇長82厘米、寬59.5厘米,現存於故宮博物院。
扇子收藏,首重扇骨。 扇骨材質分竹、木、牙、角,古人將竹扇骨視為“懷袖雅物”,而紫檀、象牙、烏木等名貴扇骨反被稱作“俗制”。
一般而言,竹扇骨分斑竹、玉竹兩大類。 斑竹通常指“湘妃”、“梅鹿”、“鳳眼”三個品種。 “湘妃”為紅色,“梅鹿”、“鳳眼”為褐色,其以紅黃為富貴。 尺寸相近的三種斑竹扇骨,“湘妃”最貴,“鳳眼”次之,“梅鹿”稍遜。 但若是“全梅”,又當別論。 而“玉竹”扇骨的原料是毛竹,看似普通,實則不然, 對毛竹的生長年份、產地、採摘與存放時間等都有很高要求。 扇骨裝飾中最常見的手法是雕刻,多雕在“玉竹”上。
除扇骨材質以外,扇骨檔數同樣為人所重。 16檔扇骨最受文人青睞。 一把扇骨,長度在30至32厘米之間,大骨最寬處為2厘米。 而扇骨樣式繁多,有直式方頭、“和尚頭”、“螳螂腿”、波折式、細梢式等基本樣式,也有魚尾式、葫蘆式、如意式等花式造型。
從折扇的製作工藝和形態上,可以將其分為南派和北派。 南派又可以細分為南京、上海、杭州、廣州、浙江、四川等諸多地方派別。 南方氣候濕潤,利於竹類植物的生長,並且由於竹子的纖維長、韌性好、容易取材,因此南方使用竹子製作折扇的佔據絕大多數。
據了解,上好的扇骨製作工藝頗為複雜。 一根毛竹最高可達20餘米,可為扇骨所用的只有中間很少的一部分,並且要乾淨沒有瑕疵。 在收集一批毛竹原料後, 首先要進行煮料,然後是曬料,最後是存放,這三個環節稱之為備料。 製作工藝也十分繁瑣,從打型(開料)到造型,再到烘烤、打磨等等,要經過大小十幾道工序後方可成為一把完整的折扇骨。 一把具有收藏價值的上品扇骨,除了具備上述工藝外,有的還請名家進行雕刻。
B20150730006-zx12_副本吳湖帆竹石
扇畫:小品畫大意境
“扇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品,最早出現在東晉時期,成熟於宋、元時代。 明代以後,“折扇畫”漸執牛耳,文人墨客精於此道者,不乏超凡脫俗的傳世佳作。 明代沈周的《秋林獨步圖》、唐寅的《枯木寒鴉圖》、週之冕的《竹雀圖》、陳洪綬和白漢的《松下題詩圖》等名家傑作,向來“一扇抵萬金” 。
國家博物館三層有個常設的展覽,叫做“小品大藝——明清扇面藝術展”,展出了國家博物館館藏的90幅明清時期的扇畫作品,涵蓋了山水、花鳥、人物、書法四個部分,是從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扇面中精心選出的。 這也足以說明,扇畫作品在中國書畫中的地位。
作為引風納涼的器具,扇子的歷史頗為悠久。 而在扇面上寫字作畫,則是古代社會生活風雅的體現之一。 據了解,一般而言,扇面是書畫的一個特殊品類,分為團扇和折扇兩種形式。 在明代以前,團扇一直是扇面書畫的主要載體。 而折扇於北宋年間從日本和朝鮮傳入,明代以後開始在扇面書畫中佔據主導地位。
據業內人士分析,明代折扇的興起與明代皇帝的喜好有關。 明成祖朱棣的推廣,為折扇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同時,明中後期以後蘇州地區“吳門畫派”崛起,其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祝枝山等有大量精緻的書畫折扇(扇面)作品流傳後世。
其次,由於元代文人畫的發展,使書畫藝術重心從宮廷院體逐漸向民間地方畫派轉移,明代“吳門畫派”影響力得到了迅猛擴大,中國書畫市場化進入到興發期,並取代了宮廷院體和“浙派”所佔據的主導地位。
近年來,隨著書畫行情一路走高,扇畫小品也漸入佳境,受到越來越多藏家青睞。 此前,任伯年《嬌雀幽蘭》作為北京匡時迎春拍賣的第一件拍品,備受青睞,以無底價起拍,價格迅速上升最終以17.25萬元成交。
隨後,經《碎金集》出版且有方震五上款的“仲月堂”藏溥儒《松澗迴雲、行書自作詩》成扇,畫面精彩,扇骨考究,經多次競價後以35.65萬元成交。 而經《陸儼少畫集》出版的金箋扇面《曲江行吟圖》,經多次競價,最終以35.65萬元成交。 此外,錢松喦、郭沫若共同創作的《黃花煨芋、草書自作詩》成扇則以32.2萬元成交。
B20150730005-zx12_副本白雪石山水
成扇收藏:最重雅物風範
扇子收藏不同於投資賺錢。 收藏要看品位,其源於學識,又體現在文玩上。
一般來說,折扇屬於文玩,重要的一點就是雅。 喜歡的、好的扇骨配上有意趣的扇面,才是重要的“雅物”。 除此以外,扇套的美觀,扇子的養護,都是平時成扇收藏的重點。
一般而言,扇骨中最貴重的當屬象牙、玳瑁,但愛護動物需從小處做起,珍稀動物的扇骨一般不為人所推崇。 目前,折扇收藏還是以竹類材質為主,湘妃、梅鹿、鳳眼等為上品。 而在扇骨上的陽刻、陰刻、留青、貼簧、沙地、透雕、鏤空等,還有髹漆、鑲嵌、戧金銀等多種手法,則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投資價值。
與此同時,扇骨與書畫的搭配,以及扇骨、扇釘的配合,小骨無斷梢,刻工完好,就可列為品相上乘。
因此,總體來說,成扇是集工藝、書畫藝術水平、內容綜合在一起的藝術品類,也是收藏市場中,頗具特色的組成部分。

明清五彩瓷器的歷史演變

 新浪收藏

清順治五彩纏枝牡丹紋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順治五彩纏枝牡丹紋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郝培云
中國彩瓷的生產,發展到明、清兩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已完全可以與青花瓷器平分秋色。 特別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製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另一個高峰。
五彩瓷器的主要著色劑為銅、鐵、鈷、錳等礦物元素,採用低溫燒製成型。 五彩為二次成型工藝,彩飾色料分釉下與釉上兩種,常用顏色有紅、黃、綠、紫、赭、黑等。 所謂五彩並非是說五種色彩同時出現,而是多種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須有紅色方為五彩。 五彩也被稱為“古彩”、“硬彩”。 據民國許之衡《飲流齋說瓷》釋:硬彩者,彩色甚濃,釉覆其上,微微凸起。 其施彩方法,是勾线後平塗填色,以水或膠水作溶劑,按紋飾需要,在已燒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種顏色進行再度創造,在770-800℃的溫度中焙燒而成。 燒成後的色彩呈現玻璃質狀,有堅硬質感。 五彩瓷器是釉上彩中的主要品種之一。
明天啟五彩人物紋海棠式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天啟五彩人物紋海棠式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釉上五彩
“五彩”一詞,出現於明代晚期。 明代天啟年間谷應泰《博物要覽》記載:“宣窯五彩,深厚堆垛。” 1984年在西藏薩迦寺發現了器底帶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五彩碗,證明五彩瓷在宣德年間燒製已比較成熟了。 從宣德到成化經歷了正統、景泰、天順三朝。 這三朝時局動盪,政權不穩,在製瓷工藝上毫無成就,還沒有發現五彩瓷器。 直到成化年間才又出現了五彩。 成化年間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貴,傳世品也是極為罕見。 到了明弘治年間,釉上五彩的燒製更加成熟。 發展到嘉靖、萬曆時期,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開創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現了較大的罐、瓶類等。 此時五彩的燒製已經達到了非常完備的境界。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傳世品不多見,因為當時景德鎮延續元代製瓷主流,生產青花、釉里紅產品。 然而從所見到的為數不多的洪武釉上紅彩可以判定,洪武時期的紅彩瓷器已為“五彩”瓷的蓬勃發展做好了鋪墊,可以說洪武釉上紅彩已拉開了明代五彩瓷輝煌的序幕。 特別要指出的是,用紅彩描繪精細的龍紋、雲紋等圖案,只是明初才出現於景德鎮。 宣德時期紅彩,是釉上紅彩和五彩的開端,為後世的五彩瓷器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成化時期的五彩是釉上五彩,其呈色以淡雅為主,色彩包括紅、綠、黃、奼紫等,並開始使用孔雀綠彩。 此時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紋飾繪繪畫中使用了不少黃彩,而且主要圖案都是以黃彩打底色,上面再以紅色渲染,使色彩更顯濃艷厚實。 這種彩瓷證實了明代彩瓷所謂“黃上紅”的彩繪技法,開創於成化,並非始於嘉靖。
弘治一朝的釉上五彩瓷基本是成化風格的延續,所用顏色有紅、綠、赭、黑、孔雀綠等,色調恬靜淡雅。 其中最突出的品種是刻花填彩。 刻花填彩的製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圖案紋樣,上透明釉時將刻好的圖案留出,高溫燒成後再在白釉露胎處施彩並用低溫燒製而成。 刻花填彩的出現,標誌著釉上五彩的製作已進入成熟和發展階段。
正德時期釉上五彩在造型、裝飾方面不但延續了傳統的特點,還在創新中確立了正德五彩獨特的風格。 正德釉上五彩器製作精細,多以在白釉上直接繪畫五彩圖案為主,稱為“白地五彩”。多用紅、黃、綠彩,綠色多為翠綠和孔雀綠,其中綠色淺中微微閃黃。 常以阿拉伯文或伊斯蘭圖案為紋樣作裝飾,這是正德五彩瓷的鮮明特徵。
明代五彩瓷經過了數朝的發展,到了嘉靖一朝已相當成熟。 此時的釉上五彩瓷器,以色彩斑斕而著稱。 官窯和民窯都有大量生產,無論其質量和燒造數量都蔚然可觀。 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 此時期在用彩方面,也有一些變化。 如官窯瓷器在色彩上較前朝更加豐富,多用紅、綠、黃、赭、紫、孔雀藍等色彩繪。 紅彩為“棗皮紅”;綠色為孔雀綠,分為大綠、淡綠;紫色為艷麗赭紫;黃彩似蜜蠟。 此時“黃上紅”工藝運用得較為普遍。 大面積使用紅彩形成了嘉靖五彩極為絢麗濃重的特徵。 嘉靖五彩造型多為大器,如大罐、大缸、大盤、花盆等。 常見紋飾有云龍、雲鳳、花鳥、八仙、八吉祥等。
明代萬曆五彩瓷仍以前代風格為主體,新出現了以鏤空工藝和五彩相結合的裝飾方法。 萬曆朝的釉上五彩的色彩繼承了嘉靖一朝的特點,與嘉靖時期的五彩多有相同之處,都是以紅、綠兩色為主,其中點綴黃、黑彩等。 紅、綠彩更加鮮豔、熱烈,對比強烈。 嘉靖、萬曆時的五彩器均裝飾繁密,色彩絢麗,製作工藝和造型大同小異,因此常常被歸於一類器物。 但嘉靖五彩多用孔雀綠彩,萬曆五彩則不然,這是兩朝五彩器的重要區別。
天啟、崇禎時期的釉上五彩瓷器已不如嘉靖、萬曆時五彩色澤濃重,色澤趨向柔和,淡雅宜人。 用紅、黃、綠、紫、孔雀綠等色渲染,紋飾繪畫生動灑脫,具有中國文人畫的筆墨情懷。但是有一類五彩器比嘉靖和萬曆五彩更加濃烈,紅色為深紅,綠為黑綠或黃綠,青花顏色也發黑。 還有一類厚胎的白地五彩器,施釉較厚,口部多為醬黃釉,多用​​標記款識。 這一類器物多以民窯製品為主。 崇禎一朝五彩器發現得不多。
清乾隆仿斑竹五彩花鳥紋墨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乾隆仿斑竹五彩花鳥紋墨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釉上五彩
順治時釉上五彩瓷在明代基礎上繼續燒造,並且有所創新,除一部分仍保留明末的風格外,另一部分則呈現出清代釉上五彩的新面目。 這一時期色彩多見紅、綠、黃三色,紅色為棗皮紅,綠色為深綠,都非常濃重。 也有一種相對清秀、較淡的色彩,釉面光亮勻淨,呈色較淡,部分器物的顏色容易脫落,器物的繪畫多以人物畫為主。
五彩瓷器發展到康熙時期有了重大突破,此時發明了釉上藍彩,替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 釉上藍彩的創燒成功,基本上改變了明代青花五彩占主流的局面。 藍彩色濃而且鮮豔,勝過青花。 康熙時期的釉上五彩是在明代嘉靖、萬曆五彩瓷器和順治五彩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製作工藝高超,彩色鮮明透澈,彩飾華麗,繪畫線條剛勁有力,有極高的藝術水平。 此時五彩用多種色料進行繪製,官窯以規矩的繪製和細膩筆法著稱,而民窯則以釉彩濃重艷麗、畫意清新活潑見長。 從某種意義上說,清康熙時的五彩瓷是真正意義上的五彩瓷。 康熙五彩由於色彩豐富,紅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它的畫面色彩顯得沉穩、熱烈而不浮躁,這是其鮮明特色。
康熙五彩仍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 其中釉上五彩最能反映和代表康熙五彩的藝術成就和特色。 康熙釉上五彩除了常用的紅、綠、黃、褐、紫等彩外,釉上藍彩和黑彩的燒製成功,使其畫面更加華麗。 此時所用的青料是雲南的珠明料,色澤翠艷。 黑彩特點是如黑漆一般,在白釉的襯托下更顯得黑白分明,在康熙五彩中運用廣泛,進一步增強了色彩的表現力。 黑彩多用於畫樹木的枝幹、花卉葉脈、山嶺山​​峰、人物的眼睛、髮髻、裝飾的飄帶、鞋子等,後又用於畫圖案的輪廓線、局部點染或片斷畫面,最後發展到大範圍使用,並在黑彩上塗一層玻璃白,使黑彩顯得更加漆黑明亮,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最終,促使了獨立的墨彩瓷器品種於康熙中晚期出現。 此時金彩已在五彩上廣泛運用,常見有大面積描金圖案,表現出康熙五彩的富麗堂皇。 金彩多用於官窯器物。 黑彩、藍彩、金彩的出現使得畫面更加寫實、逼真。 康熙釉上五彩的裝飾手法多姿多彩,有白地五彩,藍青地五彩、藍地描金五彩、米地五彩、紅地五彩、藍地五彩、墨地五彩、哥釉五彩、錦地開光五彩等,充分顯示了康熙釉上五彩卓越的彩繪藝術及製造工藝。
雍正年間釉上五彩的燒製,受到了粉彩發展的衝擊而有些停滯。 五彩大部分由粉彩取代。 為數不多的傳世作品說明,雍正時期的釉上五彩製作也非常精美,一改前朝濃豔的風格,而顯得淡雅柔和,紋飾也由康熙的繁雜趨於疏朗,筆劃也由剛勁變為細膩,疏密結合恰到好處。 並留有較大的空白。 雍正釉上五彩的總體特點是清雅俊秀。 雍正五彩常用的顏色有紅、黃、綠、紫、藍、黑、白等色,施色較薄,大紅大綠少見,藍色使用較少,黑色較多。
到了乾隆時期,五彩器物就更少了,僅有官窯的龍鳳碗和十二月令花卉杯。 嘉慶、道光時期,略有少量官樣器生產,像撇口式五彩龍鳳碗、花卉杯,但存世量也比較少。
同治、光緒時期民窯出現了仿康熙的五彩器,有的仿寫明代各朝及康熙款、圖記款,字跡很潦草。 同治時期仿的大件器類,色彩用得過於濃艷,施彩也比較凝厚,同時缺乏光澤,紋飾畫得也比較粗率,不及後期光緒的五彩器。 光緒一朝仿康熙五彩較多,有青花五彩和白地五彩。 白地五彩所用的彩料紅、黃、綠彩色較為鮮豔,但紅彩表面顯得比較乾澀淡薄,也有顯得厚暗的;仿康熙青花五彩的器物,青花的顏色過於濃艷、漂浮,色階變化不明顯,繪畫層次也較少。 所仿的器物胎質疏鬆,​​胎釉結合不緊密,符合晚期器物的所有特徵。
明萬曆五彩鴛蓮紋提梁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五彩鴛蓮紋提梁壺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青花五彩
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皆屬於五彩範疇。 青花五彩是一種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結合的產品。 其工藝流程與鬥彩有異曲同工之處,區別主要是在青花的使用上:鬥彩是用青花勾勒出全部或部分紋飾的輪廓線之後先掛釉,燒成之後再在青花輪廓線內填彩,青花在斗彩中所佔位置很重要,起到了主導地位;青花五彩則是用青花繪畫紋飾的局部或某一塊、某一點,不用青花勾勒輪廓,青花只作為一種顏料來點綴圖案,如有勾勒輪廓線也是極少的,因此五彩是主題,青花起輔助作用。
青花五彩瓷是明宣德時期所開創的彩瓷品種。 宣德青花五彩的製作雖然簡單,畫面也顯稚嫩,但已經初步形成了青花五彩的基本特徵。 宣德以後,青花五彩曾一度衰落,到嘉靖時產量開始大增,萬曆時達到頂峰,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技藝之高超都是空前的。
嘉靖朝是青花五彩發展的輝煌時期,開創了彩瓷製作的新局面。 嘉靖青花五彩多為官窯生產,青花色料改用進口的回青料或加石子青,色調表現為藍中泛紫,十分濃艷,顏色特徵非常明顯。 青花五彩瓷器裝飾繁密,色彩絢麗,尤其是礬紅彩料、青花及綠色的大面積的使用,給人以豐富飽滿、熱情奔放、富麗堂皇之感。 這種浪漫奔放的色調,持續了嘉靖、隆慶、萬曆三朝。
萬曆朝的青花五彩除繼承了嘉靖青花五彩的一些特點外,又有其明顯的特徵:一是器物形制大,追求造型高、大、奇、巧的特點。 二是裝飾華麗,青花不僅作局部色彩點綴,而且還當作主色調使用。 並出現了青花五彩鏤空工藝。 裝飾內容廣泛,常用的裝飾紋樣達幾十種之多, 最常見的是龍鳳紋,還有蟠螭紋、花鳥紋等。 萬曆五彩以蒜頭瓶、出戟花觚、洗口瓶、蟋蟀罐、筆管、洗等常見。 但有的造型不太規整,有明顯的變形和塌陷,甚至官窯也是如此。 這與當時的製瓷工藝有關。
青花五彩在清初雖有製作,但不佔瓷器生產的主導地位,傳世品中順治朝有一些,康熙朝為多。 順治青花五彩器較多保留了晚明的古拙風格,青花翠藍濃重,紅綠彩鮮麗明快,俗稱“大明彩”。 康熙朝的青花五彩雖然沒有釉上五彩的成就大,但它清新的色彩,優美的畫面,為後人留下了不少精美作品。 清康熙青花五彩的顯著成就是對青花的運用。 由於康熙中晚期青花成就顯著,青花特點突出,對青花五彩的燒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青花使用的是雲南所產的珠明料,呈現出青翠艷麗的特點;彩繪工藝上運用了“分水皴”的技法,使得畫面效果更加鮮亮。 康熙青花五彩始終保持著獨有的特色,一直燒製到晚清。
來源:《文物天地》2015年7月刊

奇石形似炸棗還有餡港商願出1億港幣購買

東北新聞網

圖片奇石炸棗圖片奇石炸棗
據海西晨報報導30年前,廈門同安蓮花鎮的一位村民偶然獲得一塊奇石,它形似炸棗、古樸逼真,卻不知價值幾何。 30年後,家人請專家鑑定,​​得知奇石估價不菲,這令收藏者狂喜不已。26日,收藏者的家人楊先生聯繫記者,講述了奇石背後的故事。
形似炸棗還有餡
楊先生告訴記者,奇石由他的叔叔收藏,而他叔叔在國外出差,暫時無法將奇石提供給記者觀賞,但他帶來了奇石的照片。
照片上,這塊奇石有成人的巴掌大小,表面呈黃色,有細小的紋路。 奇石邊緣有一個缺口,通過缺口可以看見黃色表層裹著一層較厚的白色石塊,再往下,靠近石頭中心的地方,有一條較大的縫,縫隙的周圍是或黑或黃的石渣滓,像極了芝麻餡兒。 記者註意到,這塊奇石的外形很像閩南傳統食品——炸棗。
據楊先生介紹,這塊奇石很有分量,觸感也與其他石頭不同。 “至少有一斤重,拿在手裡沉甸甸的,觸感冰涼。”楊先生說,奇石的缺口不是人為加工的結果,而是天然形成。
30年前偶然購得
楊先生告訴記者,奇石是他的叔叔偶然購得的,“我叔叔很喜歡收藏,家裡有不少瓷器、古玩和石頭。改革開放之初,叔叔是村里僅有的幾個會開拖拉機的人,每天幫鄉親們拉石材。有一天,他開拖拉機到翔安一個靠海的村子,得知村里有人收藏了一塊奇石,於是上​​門拜訪,並用高價購回”。
回到家後,楊先生的叔叔將這塊石頭視若珍寶,鎖在保險箱中。 “30年了,我總共才看到過4次。見叔叔如此喜歡這塊石頭,我便建議他請專家鑑定。”楊先生說。
據楊先生介紹,上個月底,國內著名文物鑑定專家蔡國聲來到廈門,對奇石進行了初步鑑定。“蔡國聲說此石是石英石,出自淡水河中,石料密度較高, 材質較硬,不易損壞。它形似閩南炸棗,可與台北肉形石——東坡肉相媲美,世間罕有,價值連城。”楊先生告訴記者,蔡國聲將此石命名為“奇石炸棗”。 最終鑑定報告還未出
楊先生向記者提供了鑑定單據,上面寫著:“從淡水中撈出,天工造物。”初步鑑定結果令楊先生的叔叔喜出望外,他表示,曾有古玩投資公司估價,稱“奇石炸棗”的價格為5000萬元至8000萬元,有一位港商聞訊後,願意出一億港幣購買,但楊先生的叔叔並沒有同意。
楊先生表示,儘管蔡國聲已對奇石進行了初步鑑定,但最終的鑑定報告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拿到,他希望是個好消息。
來源:福州晚報

星雲大師:逆境中磨煉


吾人生命的成長,要靠許多的逆境來磨煉;當逆境來的時候,正是我們愈挫愈勇的時刻。
植物的生機,是靠著和大自然的風霜雨雪搏鬥,透過超越風霜雨雪的侵襲,植物才能成長。 蟲魚鳥雀,也都是在生命遭受危險的時刻,展現自己的智慧,才能安全生存。 一般的動物,弱肉強食,在生命的過程中,也有許多的挫折、掙扎。 人雖為萬物之靈,人的苦難、委屈、難堪、打擊,更有甚於其他的生命。 所以,人能成為人中的英雄、人中的好漢、人中的佼佼者、人中的成功立業者,同樣的也要付出許多的犧牲、許多的辛苦、許多的代價,才能傑出,才能偉大。
所謂逆境,從兒童開始,寒暑的冷熱,身體的病痛;讀書時,師長在課業上的要求,父母在生活中的管教;及至進入社會,各種的欺詐瞞騙、聲色誘惑,甚至失業、失戀、貧困、冤枉、委屈等,時時都有逆境。
假如我們能夠和佛祖對話,問一句:請問您是怎麼成佛的?佛祖也會說,他是通過種種的逆境才得以成道!假如我們能和世界的偉人,如政治上的林肯、羅斯福、華盛頓、丘吉爾、戴高樂、李承晚、孫中山、蔣中正、毛澤東等人,甚至企業家王永慶、劉泰英、沈慶金、林百里、徐有庠等,問他們是怎麼成功的?他們也會告訴我們,是經過多少逆境才有今日的成就。
其實孟子說得好:“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就是告訴我們,逆境是順境的因,逆境是順境的增上緣,在逆境裡要能夠積極向前,能夠自我成長,能夠如如不動,不如此,不能成功。 太陽偉大,太陽碰到了烏雲,光明也不能顯現;雲朵飄飄,但是遇到了強風,它也不能瀟灑地紓綣。 你怪公婆不慈愛,要求太多,可能那是公婆幫助你成長,你養的兒女不乖、不孝順,這都是要你做偉大的父母。 秋菊要經過寒霜的洗練,才能顯得出它的嬌美;寒梅要經過冬雪的侵襲,才更能散發它的芬芳。 現代的年輕人,因為承受不了逆境的挫折,通過不了逆境的關卡,遇到逆境就想逃避,就想後退,遇到逆境就忘記初心,改變目標,如此不能與逆境搏鬥的人,品種不好,如果寄望他將來有所成就,恐也難矣!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上,唯有屢敗屢戰的人,才能成功。

南菁藝術鑑賞報─中國書畫家協會北京分會副主席兼台灣分會主席王太田大師心經觀自在畫作


MVI 0102山水國畫教學─王太田老師國館班現場示範畫作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硯台:被價值低估的收藏品(組圖)

 新聞晨報

清康熙御製雙螭紋松花石硯清康熙御製雙螭紋松花石硯陳洪綬銘抄手端硯陳洪綬銘抄手端硯計楠銘鳳凰池端硯計楠銘鳳凰池端硯
晨報記者詹皓
7月17日開始的“惟硯作田:上海博物館藏硯精粹展”讓一部分人看得津津有味,也讓另一部分充滿疑惑:黑乎乎的一塊石頭,有什麼好看的? 的確,硯台早已淡出了人們的生活,硯台收藏也是一個非常偏的收藏冷門,但近年來,小小硯台卻頻頻拍出百萬甚至千萬元高價,以硯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其蘊藏的文化、藝術內涵來說,它的價值目前仍遠遠被低估。
好硯台的材質就是稀缺資源
一方硯台,兼具了材質美、雕刻美、書法美以及強大的文化內涵,非常值得玩味。 更何況,在所有收藏品當中,硯台是保存起來非常方便的。
先看材質美。 中國古代三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石硯,都是罕見的礦石。 硯台是用來發墨的,基本功能就是發墨強、而且不傷毛筆,這就要求好的硯台必須材質堅硬、密度極高,好的硯石其硬度接近於鑽石,同時好的硯石還顯得溫潤、嬌嫩,一方材質名貴的硯台,呵口氣在硯堂,馬上就會有細密的水珠滲出來,可以直接研墨。
古代一些名坑出產的硯石,向來為歷代文人所珍視,比如歙硯裡的龍尾坑,端硯裡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很多名人都曾特地賦詩讚美。
因此,硯台收藏,首先要講究材質,那些早已“絕版”無法再開采的名坑硯石,尤其是有著珍貴石品(即紋理和石眼)的,價格一向高企。
硯台造型體現文人追求
再看雕刻美。 中國硯台一向屬於雕刻文化里的一種,無論是對於整體硯台的造型設計、雕琢、打磨,還是因材施為、巧奪天工的各種紋飾圖案,都是我們欣賞的重點之一。
宋代以來的硯台,就講究硯台四邊都略微往裡收斂一點點,不但在視覺上更美觀,還直接傳達了中國文人內斂、謙衝的精神。 硯台每條邊的線條,都因為手工打磨,而達到一種能體現哲學精神的境界。 宋代和明代的硯台,在形制上達到了文人崇尚的天人合一的理想高度,其線條之美,幾乎可以看作是當代世界極簡主義的先聲,也是中國明代家具製作理念的又一體現。
所有者身份決定硯台身價
一方好硯台,往往會引來無數文人殫精竭慮為之題銘,或講述硯台得來經歷,或記錄創作過程,或讚美硯台材質、造型,或撰寫人生格言,傳遞給家族後人,其優美的書法刻在硯石上,更顯金石氣。 總之,一方硯台上的銘文,可以直接決定它的市場價值。 目前市場上價格最高的幾方硯台,都同歷代名人息息相關。 如目前拍賣市場上成交價格最高的兩方硯台,都是由乾隆御製和御題詩的,分別拍到了1400萬元和973萬元。 百萬元級別的硯台,要么是清代皇家御製,要么是有紀曉嵐、吳昌碩、朱彝尊等名人的題銘。
從市場角度看,1999年時,一方清乾隆澄泥伏虎硯在北京拍出121萬元,創了當時硯台拍賣紀錄;2010年北京保利又以1400萬元拍出一方非常相近的清乾隆澄泥伏虎硯,10年時間,硯台才漲了10倍出頭一點。 2007年,西泠拍賣在國內第一次推出硯台專場,大量名人題銘的佳硯上拍,幾乎全部成交,但130方硯台總成交額僅1800萬元,最高的一方也不超過100萬元。
為何唐宋時硯台價值連城?
古人很早就把硯石的材質特性與文人的道德操行相比擬,認為其造型線條的內斂與峭拔、質地的堅硬與溫潤、工藝上的雕琢與自然,均是一種分寸感極強的表現,恰如文人的德行。
在中國唐宋時期,因為硯石的難得,一方好硯台可謂價值連城,成為貢品。 但在當今的收藏市場,其價值被大大低估了。 同樣是中國傳統藝術最高等級的宋代器物,一件宋瓷最高市值達兩億多元,而宋代硯台只有十多萬元。
再與書畫相比,硯台是中國書畫的“搖籃”——一位名家一生的硯台不過幾方,最多的也就能存世幾十方,而他的書畫呢,少則幾千件,多則上萬件。 當然,這樣比較有點牽強,但名家硯台的價值窪地也是一望便知。
由此可見,硯台從其歷史文化角度的理解和價值挖掘尚未展開,人們對其的認知還十分有限,市場價格也處於明顯的窪地之中,因此具有很好的收藏前景。

北宋錢幣宣和通寶小平分類略說

 新浪收藏

如果說北宋錢是我國錢幣鑄造及錢文藝術的高峰,那麼徽宗錢就是其中的“頂峰”,而徽宗最後一個年號所鑄宣和通寶,又是北宋錢之集大成者。 無論對錢藝術、精良鑄工及版式變化,均可作為此時期的代表。
宣和通寶的版式雖不如皇宋、元豐、崇寧等繁多,但錢文富於變化,不同版式間區別明顯,鑄造精良,常見白銅錢,這也是吸引眾多愛好者的原因。 為了便於學習研究,又可將風格類似版別歸作一類,本文也想通過這種方式向大家介紹一下宣和通寶小平銅錢的版式特點、稀少程度及市場價格等(背陝類鐵錢式暫不討論),以期拋磚引玉,希望更多朋友加入宣和錢的收藏、研究當中。
“美製”顧名思義,指製作精美,多種北宋錢均有美製版,宣和小平美製類是包含美製在內幾種版別的集合,下面分述:
美製隸書、篆書對錢
(《北宋銅錢》3467、3468號) 這是宣和的基礎版,即使不玩宋版的朋友可能對此也不陌生,錢文纖細規範、鑄造精整、背郭較肥,令人印象深刻。 此版存世較多,銅錢譜定為七級,目前市場價格在200元左右,隸書極美品在華夏古泉網有700多元的成交記錄(華夏圖庫109202號)。
美製隸書 華夏古泉 2014-08-04 RMB 546美製隸書華夏古泉2014-08-04 RMB 546
美製篆書華夏古泉 2015-07-07 RMB 259美製篆書華夏古泉2015-07-07 RMB 259
此版直徑在24.8~25mm,超過25mm者可稱做美製大樣,應該屬於初鑄品或母錢,《北宋銅錢》將其單獨列為一個版別(3472號),似有不妥。
美製闊緣隸書、篆書對錢(《北宋銅錢》3469、3470號)美製闊緣隸書、篆書對錢(《北宋銅錢》3469、3470號)
此版直徑在24.8~25mm,超過25mm者可稱做美製大樣,應該屬於初鑄品或母錢,《北宋銅錢》將其單獨列為一個版別(3472號),似有不妥。
美製闊緣對錢另外美製闊緣隸書背內郭左上角微決,所見真品幾乎都有此特徵,應該是來自母錢的“遺傳基因”。 此版式有安南仿鑄者,鑄工粗劣,收藏意義不大。
乍看與美製非常接近,降一指“宣”字下方的“一”較美製版更貼近內郭,但若僅靠這一特點並不容易區分。 實際上與美製相比,降一版四字都大(之前此版叫“美製大字”,個人感覺更貼切些),背郭較細,另外通字走之的寫法也有明顯區別。
美製降一對錢美製降一對錢
此版銅錢譜隸書定為二級,篆書三級,從實際存世來看,隸書定級有些偏高,三級似乎更合適,屬少見版別,可能與美製版太像了,直到近些年才被發現。 目前市場價格1000元左右,白銅極美品對錢網上有過近4000元的成交價格。
宣和名譽版之一,與美製最明顯的區別是“通”字寫法,通頭第一筆較長,類“象鼻通”,另外隸書“和”字的第一筆也較長。
美製通異對錢(華夏圖庫17036號)美製通異對 ​​錢(華夏圖庫17036號)
此版存世較稀見(明顯少於美製降一),銅錢譜定為二級,目前美品市場價格在2500元左右。以上四種是美製類主要版別,均成對,文字系一人所書,應出自同一錢局。 近年還發現一種美製廣穿隸書(《北宋銅錢》3471號),又叫美製隱郭,少見,但鑄造不精,錢體較薄,可能為邊爐所鑄。
美製廣穿隸書(路橋泉友藏)美製廣穿隸書(路橋泉友藏)
另外還有兩種版:美製通異闊緣篆書和美製通異大字隸書,不成對,且發現太少,所以收藏者只要藏有上面所列4種對錢,美製類就可以說集齊了。
來源:華夏古泉網(huayicang.com)

漲知識:古玉的沁色有學問

中國文物網


“沁色”是玉被埋入土中與土中元素起作用後所產生的與玉石原來顏色不相同之另類顏色。 “沁色”往往是鑑定古玉價格及其真假的重要特徵,宛如古玉的簽名認證一般,現代人完全無法用機動力量強大的電動手工具仿製,一切皆為自然形成。
由於埋藏地域的土中所含物質不同,埋藏時間長短不同,所以使得玉器上的沁色也不盡相同,從而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顏色。 清代的陳原心在《玉紀》中,對玉器的沁色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諸色受沁之源難以深考,總名之曰十三彩”。
沁色的顏色
單色沁可以有兩種定義:要與玉本質的顏色保持同樣顏色,也就是原、次生色為同一色。 除玉本質的顏色以外的一種顏色叫單色沁,也是與玉本色相對而存在的顏色。
多色沁:含有兩色或兩種以上的顏色,通常理解如:玫瑰紅色為鉀錳沁、紅色為鐵鏽沁、黃色為鉻沁、綠色為銅沁、黑色為金(或水銀)沁、白色為水沁等,由各種礦物質浸潤後產生的顏色,也有的是在相互搭配的作用下組合而成的。
沁色顏色與玉本色的區別:沁色——除玉本色以外的就是次生色;玉本色——即原生色,是指器物玉質本身的顏色;過渡色——是玉本色與沁色之間產生的顏色,也可稱為間色、中間色,還可用顏色的明亮度來說明。
沁色顏色的修飾詞:如雞血紅、癸花黃、蟹子青、鸚鵡綠、茄皮紫、黑漆古、魚肚白等均為修飾詞,此與沁色的實質性無關。
巧色與沁色之別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偽)風氣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藝在玉作當中越來越多,近現代作偽者更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給人們在古玉沁色認別上增加了許多難處。 但若認真加以審視,除了綜合加工工藝、刻痕特徵、形制紋飾因素外,在巧色與沁色之間,也還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別的。
邊料、原生色與土沁色
前者有單色與多色兩種,是在玉石成礦時形成,性質非常穩定,無沁門;而後者是入土後的次生變化,有沁門,且在沁色與原玉色間多有明顯的過渡擴散暈現象。
留皮、帶糖與沁色、糖沁
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現的突出點上,原玉帶糖部分也與雕刻所要表現的主題有關;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後自然形成,分佈不依刻工意志為轉移,不僅在突出點上受沁,且入沁過渡現象。
台北故宮藏,戰國玉杯,受銅器影響而產生的沁色
台北故宮藏,戰國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