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十一月一日經濟日報藝術投資專輯B8版報導王太田大師暨第一屆兩岸百大名家書畫展歡迎國內書畫家參與兩岸百大書畫名家書畫聯展

十一月一日經濟日報藝術投資專輯B8版報導王太田大師暨第一屆兩岸百大名家書畫展歡迎國內書畫家參與兩岸百大書畫名家書畫聯展,有意者請上清明上河藝術中心網址www.qingming-art.com
清明上河藝術有限公司
Qingming River Co.,Ltd.
Tel:03-431-5758
Fax:03-431-5199
桃園市楊梅區梅獅路一段159號,收件人:王文宏《兩岸百大名家書畫展》郵編:326


十一月一日經濟日報藝術投資專輯B9版報導南菁藝術學院東方藝術研究所所長賴明郎─嶺南派賴明郎彩墨畫新星暨南菁藝術學院名譽博士、評論家王文宏─實現中國藝術夢、辦百大藝術家書畫聯展評選活動。
歡迎國內書畫家參與兩岸百大書畫名家書畫聯展,有意者請上清明上河藝術中心網址www.qingming-art.com
清明上河藝術有限公司
Qingming River Co.,Ltd.
Tel:03-431-5758
Fax:03-431-5199
桃園市楊梅區梅獅路一段159號,收件人:王文宏《兩岸百大名家書畫展》郵編:326


王金忠玉雕作品:盡善盡美的花鳥俏色


在博觀拍賣的歷史上,擁有粲然皮色的和田玉籽料一直都是炙手可熱的暢銷拍品。 優良的材質、鮮豔的色彩這些都使得俏色的籽料作品成為了廣大藏友的心頭摯愛。 但在籽料俏色的利用和設計上,能夠做出新意、做出自己風格的大師卻並不多見,而王金忠大師正是其中的一位。
作為新一代的海派玉雕大師,王金忠大師有著極強的品牌意識,早在2002年便成立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永恆玉藝”,開創了追求天人合一,大巧不工,精緻簡約的設計風格。 為了保證品牌的質量,王金忠大師在作品選材上極為嚴苛,所選用的都是材質上好的和田玉籽料,材料必須玉質細潤、白度出眾、皮色華麗,白度、細膩度、油潤度都稱得上是上品。 在工藝上也極度追求完美,基本上做到了對瑕疵的零容忍,講究精細傳神、圓潤對稱,把藝術的美感和精緻的雕琢工藝完美地結合起來,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
王金忠大師所雕刻的人物和花鳥件,極善利用皮色,不僅增加了作品畫面的豐富性,還展現了玉石素、雅、巧、淨的本質美和靜態美。 王金忠大師將傳統的各種雕刻手法合理地結合,用巧思加精工,細緻地處理好構圖的疏密關係,做到了線條簡潔流暢,緊密關係處理恰當。 在創作玉雕時注重玉石處理的完整性,通過巧妙的工藝和構思表現出作品的意境,並賦予作品深遠的寓意,同時根據題材綜合地運用深、淺浮雕與圓雕的表現手法,令創作出的作品更具有立體感和動感。
在第七屆“大玩家”——中國玉雕大師精品無底價拍賣會中,王金忠大師帶來的作品雕工簡潔準確,材質細緻溫潤,俏色恰到好處,充分體現了玉石的本質與內涵。
《和田玉籽料金玉满堂把件》《和田玉籽料金玉滿堂把件》
細膩油潤的玉料上,蓮花、麥穗、金魚惟妙惟肖,而金魚身上的俏色又恰似灑上了夕陽的餘暉,生動有趣,巧若天成,美不勝收。 皮色自然,肉色白淨,質地細膩,觸感溫潤。
《和田玉籽料天官赐福把件》《和田玉籽料天官賜福把件》
紅皮白肉的鮮明對比是這件作品的特點,用鮮豔的紅皮雕刻天官手中的靈芝、腳下的祥雲,而白肉部分則圓雕天官的憨態可掬,笑意濃濃。 紅白相間,各得其所,各成其美。
《和田玉籽料鸿运当头把件》《和田玉籽料鴻運當頭把件》
整件作品為一荷塘情趣勝景,水鳥婉轉柔美,姿態優雅,籽料質地細膩瑩潤,作者巧用俏色,將紅褐部分雕成鳥冠與荷葉,當頭一點紅,寓意鴻運當頭,是一件喜慶吉祥的把玩佳品。

古典家具拔步床賞析(圖)

 新浪收藏 

古典家具拔步床古典家具拔步床
明清家具同中國古代其它藝術品一樣,不僅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藝術底蘊,而且具有典雅、實用的功能,令人回味無窮。 明清家具的收藏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外國人開始大量地蒐集、收購中國明清家具,並運往海外。 在後來的幾十年間,西方人將中國明清家具提升到了與中國其它文物等同的地位。
拔步床產生於明代晚期。 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廊柱式拔步床,這是拔步床早期的形態,另一類是圍廊式拔步床,這類是典型的拔步床。 但是這種床的體積一般比較龐大,結構複雜,從外形看就像一個小屋。 拔步床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架子床,一部分是架子床前的圍廊。 床架的作用是為了掛帳,為達到室內寬敞明亮,其左右和後面安裝了較矮的床圍。所以說,拔步床就像房子中又套了一個小的房子。 另外,拔步床又稱為踏板床,這是因為,地下舖板,床在地板之上而得名。 這種床在明代晚期出現,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根源,當時士大夫階層生活十分腐化,官吏腐敗,高築府第,房中套房。 進入民國後,這種床仍然在江南一帶的富庶家中使用,所飾多吉祥圖案及歷史典故。
清代家具與明代家具不同,大體來說明式簡約,清代繁瑣;明式的造型取勝,清式裝飾見長。清中期以後逐漸使用雞翅木、酸枝木、花梨木、楠木等,而新家具大多是用酸枝木和紅木作材料。 明及清前期的家具式樣紛呈,常有變化。
明清古典家具工藝精湛,令人稱奇。 中國古典家具,不僅美在材質,更在於其工藝精湛。 其原因在於,古典家具多為皇家御用,在製作時可以說不計成本、不計工時,真正做到了精雕細琢,堪稱中國家具藝術的最高傑作。 無論金融領域的大鱷,還是久經考驗的收藏家都開始呼喚藝術回歸。 而具有精湛的工藝價值、極高的欣賞價值和歷史價值的古典家具,無疑是這種藝術的最佳代表,相信隨著國內明清家具拍賣的品牌效應逐漸體現,古典家具的市場行情還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
此藏品工藝以及用料在常規明清家具中屬上乘,而金漆裝飾搭配鏤空精雕也是極其罕見的。 明代的金漆家具多數造型簡練,多數以金漆裝飾,並描繪出山水人物。 清代的金漆家具造型穩重,用料較多,給人燦爛富麗之感。 本件藏品圖案題材採用蝙蝠、佛手、壽桃、喜鵲、瑞獸、花卉等融為一體,其含義代表福壽富貴祥瑞之意。 鏤空的精湛雕工更是要求作者施刀的功力、線與面的處理以及各種造型手段的變化,都必須切實服從主題內容的需要,使意、形、刀有機地融為一體。 同時靈活運用衝、劃、切、刮等刀法和浮雕、透雕等表現方式,以及具有豐富內涵的東方藝術語言,在造型的疏密虛實、方圓頓挫、粗細長短的交織、變奏中,表現精巧入微、玲瓏剔透的藝術效果,其題材以龍、蝙蝠、花卉更是與金漆裝飾首尾呼應,使作品產生音樂般的韻律和感染力,成為盈盈珍品。

海濤法師:越為別人想你越有福報,你不要煩

海濤法師:越為別人想你越有福報,你不要煩
所以這個福報就要各位從佈施、持戒、忍辱這個來修福報,平常就要做。像我最需要福報,為什麽?因為我們生命電視台,我們印很多經,我們養了很多動物,我們到處希望去幫助眾生,但是我們又不喜歡談太多錢的問題,各位都知道要儘量佈施,對不對?

沙拉伽大家趕快供養、佈施,但是為什麽要這樣做?明明自己需要為什麽還要這樣做?這樣才有更大的福報啊!佛講的你要相信。你越為別人想你越有福報,你不要煩所以我認為,這不是念哪一個咒可以解決,咒只是個緣,因就是你要有佈施的因,要有種這個福因,有了這個福的因,然後你再來就可以改變。

但是,窮也可以修行,有錢也可以修行,你要接受任何狀況才叫修行,不能說:讓我身體健康,我就好好拜佛,那你永遠都不會健康,因為你要接受你的業報才對;你的業報可能要十輩子窮,但至少你這輩子認了、很高興,那一輩子就過去了。

你不能有一個想法是說:讓我不要生病,我才要拜佛,那你錯了,你要超越自己。所以我認為窮也好、有錢也好都可以修行,所以這個跟那個念什麽經、咒都沒有關系,重點是自己有沒有一個正確的觀念,比較重要。

星雲大師:做一個不後悔的人

星雲大師:做一個不後悔的人

一個落第的青年,窮途潦倒,後來春風得意,青雲直上做了大官,鄰居就懊悔,當初怎麼沒有在他苦難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一個貧窮之家,兒女甚多,食不充饑,衣不避寒,多年來無人聞問。但當這一群孩子在貧寒之家長大,個個立志向上,終於在社會上出人頭地,鄰居這才懊悔,過去沒有給他們一些幫助,不然今日也可以沾光沾光!

看到農夫省吃儉用,把種子播撒到田裡,自己大喝大用,等到農夫收成的時候,自己貧無立錐之地,這才悔不當初!自己懶惰,不學無術,好逸惡勞,他人用功苦讀,反而笑他讀死書,有朝一日,他人學有所成,自己仍然一事無成,只有悔恨懊惱以終。

世間上,懊悔的事情很多,如古德說:遇到老師不用功學習,離開了以後才懊悔,有什麼用呢?遇到賢能的人不和他交往,等到分別以後再懊悔,又有何用?事親不孝,到了喪亡以後,想要孝順也不可能了!對主人不忠心,養成習慣,凡事不順,懊悔也是徒然!見到仁義的事情不肯幫助,過後懊悔也來不及了!當擁有錢財的時候不肯布施,錢財去了,懊悔何用!不相信因果,等到遭受報應的時候才懊悔,也是於事無補!佛道不修,等到大限來時才後悔,終是為時晚矣!

人,沒有遠見,沒有前瞻,凡事都要等到吃虧上當以後才知道懊悔,所以聖賢做事都要問心無愧,以免將來懊悔。

做人,要做一個不後悔的人。說話,說了以後不會後悔的話才能說;做事,做了以後不會後悔的事才能做。在佛教裡,說到一個有執著的人,必定會後悔;一個有嗔恚的人,必定會後悔,一個有懷疑心的人,必定會後悔,一個貪小便宜的人,必定會後悔;一個性格猶豫的人,必定會後悔。一個勇敢、正直、向善的人,行事縱有錯誤,當後悔的時候,也容易獲得他人的同情。

有一個十三歲的小男孩寫信給美國的克利弗蘭總統,信中寫著:“親愛的總統,我做了一件對不起國家的事,因為我昧著良心,用了使用過而沒有蓋郵戳的郵票,心中感到很後悔,我現在願意賠償,請總統先生赦免。”這封純真可愛的信,一直被保留下來,成為白宮裡所有信件當中,最受重視和珍貴的一封。

所以,壞事不能做,做了會後悔;好事要趕快做,不做也會後悔。吾人要將善行、清白留給世人,千萬不要把遺憾、懊悔留在人間。

南菁藝術學院東方藝術研究所所長賴明郎山水畫作33


南菁藝術學院鄉土藝術研究所所長 游善富大師靜觀自然妙趣畫作



偶秀背面 感覺不錯 較少畫 而更自然

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品茗之大韻:尊慧吳月亭款紫砂壺賞析

新浪收藏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 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 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品茶之道,就像千里馬遇見伯樂才可稱為千里馬,好的器皿才能呈現出茶的品質。
紫砂壺作為中國傳統品茗工具,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明武宗正德年間。 歷史的流淌並沒有讓茶文化的流失,反而成為文人騷客的雅好。 詞曰:雅燕飛觴,清談揮座,使君高會群賢,密雲雙鳳,初破縷金團,窗外爐煙似動,開瓶試、一品香泉,輕淘起,香生玉塵,雪濺紫甌圓。而在明清時期,雅俗共賞的紫砂壺收藏活動十分盛行,到了清朝康乾盛世更使紫砂壺的製作、鑑賞與收藏達到了頂峰。
製作紫砂壺的材料是紫砂礦土,由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基本泥構成,統稱紫砂泥。 因產自江蘇宜興,又稱宜興紫砂。 明人周高起在《陽羨茗壺系》說:“近百年中,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故此有紫砂壺以江蘇宜興出產為最。 吳月亭,清代道光年間,江蘇宜興人,是清代宜興紫砂壺知名藝人楊彭年的後輩,善製壺,玉雕刻。 杭州尊慧提供的就是這位清朝時期的名人吳月亭製作的紫砂壺。
品茗之大韵:尊慧吴月亭款紫砂壶赏析品茗之大韻:尊慧吳月亭款紫砂壺賞析
好茶者認為,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紫砂壺因其特殊的雙氣孔結構,用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渙散,得茶之真香真味。 不僅如此還可吸收茶香茶色茶味,因此茶壺使用越久,泡出來的茶越香越醇。 據傳紫砂壺長期使用,在壺的內壁會結附一塊塊海綿狀物質,俗稱“茶山”。 有了茶山,即使倒入白開水,倒出的也有茶水的色香味。 這樣的壺在一些嗜茶人的眼裡是把好壺。
品茗之大韵:尊慧吴月亭款紫砂壶赏析品茗之大韻:尊慧吳月亭款紫砂壺賞析
文震亨《長物誌》中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紫砂壺不僅妙用無窮,同時每一個紫砂壺也是一個藝術品。 杭州尊慧推薦的這款紫砂壺形象結構流暢自然,壺的嘴、扳、蓋、紐渾然天成,擁有著完美的比例調配。 宛若葫蘆頭的蓋紐,方便拿取,微彎的壺嘴,與壺口齊高,形成科學的大氣壓原理,壺蓋的內側上書“月亭”兩字,表明此紫砂壺的製作者,其真偽立見。
其壺身一面刻著一枝臘梅,人們都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在百花凋謝的冬天,傲然獨放。 當年蘇東坡用紫砂陶提梁壺烹茶,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 可窺紫砂壺之特性,意旨寒冬臘月,注入沸水,不因溫度急變而脹裂;而且砂質傳熱緩慢,無論提撫握拿均不燙手。 壺的另一面書寫:“壺上春秋志,茶中歲月長”,句中意味深長,引人遐想。 此品棗紅色的壺體,猶如歷經了無數日月的洗禮,看見它,猶如看見明清時期文人騷客以茶會友的熱鬧場面,淡迫名利中不乏閒情雅緻,談天說地中不乏一絲清明! 此品乃吳月亭的佳作,亦為收藏的不二良品。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銀幣鑑藏

和訊網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銀幣正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銀幣正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銀幣背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銀幣背面
◆ 吳雄勝
鄂豫皖位於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的大別山地區。 1927年11月,由共產黨人吳光浩等人領導的黃安、麻城農民起義,建立革命武裝,開展游擊戰爭。 翌年,開闢了鄂東北根據地。 同年11月,六安、霍山起義爆發開闢了皖西根據地。 1930年4月,鄂豫皖三處連成一片,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隨即成立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 同年10月,成立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 銀行地址設在湖北黃安縣(今紅安)七里坪,河南赤城(今商城)縣,後遷址河南新集(今新縣)。 發行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幣券。 公元1932年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行改稱鄂豫皖省蘇維埃銀行,原發行的鄂豫皖特區蘇維埃銀幣券即停止發行,開始鑄造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銀幣。 據史料記載: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造幣以皖西北造幣為主。 該廠建於1932年5月金家寨陽山小學內,1932年上半年,又隨紅軍遷往水口廟。 該廠在無戰爭干擾的情況下,每天開爐可以鼓鑄銀元60枚左右,銅幣50餘封,每封50枚一卷,同時還鼓鑄少量5兩的銀錠。 其次委託民間銀匠、銅匠手工鑄造。 據《紅安縣金融志》第30頁載:紅安縣紫雲區的黃銀匠曾鑄造銀元36枚,商城縣蘇維埃銀行委託銀匠唐元昌鑄造銀元,委託一位姓芮的銅匠鑄造銅元,銅元有“五十文”、“一百文”二種,銀元鑄工粗糙,在商城市面流通均按普通銀元打折使用。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銀幣系本人多種收藏中的一員。 此幣直徑2.4厘米、厚度0.15厘米、重量5.4克。 鑄於1932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主要流通於中央革命根據地,還有1933年款,共有兩種紀年。 翌年(1934年),紅軍主力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後,此幣停鑄。 按文字、圖案、齒邊、光邊等不同,可區分多種版別。 另據:1933年江西省蘇維埃政府的第五號通令文告中就指出: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貳角銀幣,當時就發現有大量的假幣,主要特徵是銅鍍銀等。

淨慧長老:命運就是我們自己轉變自己才能轉變命運


每個人就自身而言,最關心、最難捉摸的問題莫過於命運。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中,無數聖賢哲士對命運這一主題進行過思考,創立了許多關於命運的學說,其中最具代表性有兩種:一種是說,命運掌握在神祗手中,要改變命運只有依靠神靈;另一種則認為,人的命運早已前定,無可更改,人只有聽從命運的擺布。

佛教的命運觀則不同,佛陀是無上覺者,他具有圓滿的智慧,洞察到人類乃至一切眾生命運的規律,以及掌握、改變命運的方法。佛教認為,人的命運遵循著因果的規律,經常被這樣表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獲得什麼樣的果,所謂“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人生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因果的法則貫通於這三世,叫“三世因果”。佛經裡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我們推定人生三世因果並駕馭自己命運的最簡單的原理。

根據佛教因果法則,我們今生的許多遭遇源於我們過去的所作所為,而未來卻取決於現在的努力。由此,我們獲得了掌握命運的信心和勇氣,因為過去的已經過去,無法追回,而未來卻掌握在我們手中。放下過去,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這是我們對待命運唯一積極的態度。說到底,命運就是我們自己,要轉變命運,只有轉變自己,轉變自己的思想行為,轉變自己的貪欲、嗔恨、自私,轉變自己先天的種種習氣毛病。當然,最徹底、最根本的轉變是轉迷失為覺悟、轉凡夫成覺者,這時命運也就完全操之在我了。

我們只要認識了這個法則,並按佛陀的教誨不斷修正自己,生命之樹就會開出最燦爛的花、結出最豐碩的果。

證嚴法師:生死自在處紅塵

證嚴法師:生死自在處紅塵
有一次我到慈濟醫院探視病患時,有位護士小姐跟過來說:「師父,您能不能再去看一位患者?她昨晚做了一個夢,醒來之後一直放不下,情緒很不好。」我說:「好呀!」

那位患者是個肝癌末期的病人,我去看她時,她的面容顯得很惶恐、不安。我告訴她:「生病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是身病了,心不要也跟著生病。快樂是過一天,痛苦、惶恐也是過一天;妳應該把『身病』交給醫生,把『心病』交給佛菩薩,要虔誠多念佛呀!」我說完,她的眼神已經比較安定,臉上也露出一絲笑容。她說:「師父,我知道了,我會多念佛。」

一位已經到了癌症末期的病人,要她不害怕談何容易?生死問題總是會讓人感到恐懼,可是遇到時能怎麼辦呢?一定要先安下心來。人生事事難料,在身體健康時,若不好好把握時間、發揮生命良能;,等到想做卻沒辦法行動時,就後悔莫及了。

生病並非專屬老人,在醫院裡,常可以看到病人大多是中年人。因此,不可自恃年輕力壯,心想:等過兩、三年以後,事業穩定再做,不要這樣想;應好好把握時間,發揮自己良能的使用權,不要蹉跎時日。

每天清晨起床後,先虔誠地為自己的生命做一番調度,思考今天該做什麼事?要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人生?如果能這樣,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生命使用權。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一天過去,生命也就少掉了一天。所以,我們要時時自我警策、勇猛精進,切莫虛度時光!

南菁藝術學院東方藝術研究所所長賴明郎山水畫作32


南菁藝術學院鄉土藝術研究所所長 游善富大師八家將畫作

監察善惡 除暴安良 
八家將 台灣民俗藝陣之美

MVI 6596山水國畫教學─王太田老師國館班現場示範畫作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唐代玉器以和田玉為主

 新華網

唐代玉器以和田玉為主唐代玉器以和田玉為主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由於開拓西域,使得新疆和田玉大量地輸入內地,因此,唐代玉器材料以和田玉為主。 唐代玉器,生產數量雖然不多,但在質量上均是精雕細琢,其品種和藝術風格上都有新的發展,帶有明顯的承前啟後的特點。 器形以裝飾用玉和生活實用器具為主,玉佩一改戰國及漢代佩玉的組合形式,出現了頭部裝飾玉步搖。 玉步搖由金、銀、銅等金屬嵌玉而成,是唐代特有的。 另外,出現了佛教玉器,主要有玉佛和玉飛天以及新器形玉帶板。
唐代玉器裝飾紋樣方面多姿多彩,首次出現了植物紋圖案,常見的有各類花卉瓜果,並且出現了飛禽走獸、人物紋飾等,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最重要的特點是在花、鳥、獸等器物邊緣飾有細密而較長的陰刻直線,給人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 唐代玉器在繼承傳統玉雕的基礎上同時吸收了中亞等地區的藝術,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玉雕風格。 另外,還有唐代獨有的胡人形象,胡人無冠,捲髮,深目高鼻,穿緊身窄袖長衣,足著長筒靴,或翩翩起舞,或手執奇珍異寶跪地敬獻,或彈奏各式樂器,或舞獅,或呈雜耍狀,是當時唐與西域文化交流的真實寫照。

清官窯仿黃花梨木釉桶賞析

 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清官窯仿黃花梨木釉桶清官窯仿黃花梨木釉桶
這件清官窯仿黃花梨木釉桶為日本重要私人藏家收藏,是現代已知日本公私出版著錄中清雍正、乾隆木紋釉仿生瓷中最為著名的一件,在日本舉辦的各類清代重要瓷器展覽中曾多次出現。
瓷桶呈圓柱形,直壁,下略收斂,臥圈足。 通體施仿木紋釉,學花梨木漩渦年輪,顏色、花紋描繪惟妙惟肖。 器壁繪製紋理,似八片豎立木板拼裝而成,腰間足外加飾仿竹編箍圈兩道,極為形象逼真,屬清代仿生​​瓷中的一種。 在清代仿生瓷大為興盛,乾隆時期尤甚。 御窯場工匠們燒造技術精湛純熟,對窯火釉色的控制可至隨心所欲之境,加之有傑出的督陶官唐英主持各類精巧器皿的製作,仿生瓷器燒製可謂精美絕倫。 且乾隆皇帝自命風雅,喜文善武,對書畫、詩詞及各類工藝美術品的愛好均極為狂熱,在瓷器方面更是刻意求新。 唐英為取媚於皇帝,專門為宮廷生產精巧之至的陳設器和賞玩品,仿生瓷便是其中的代表。 乾隆時期仿生瓷大致可分​​兩種:一種為造型仿生瓷;一種為裝飾仿生瓷。 前者仿器物的外形,後者則仿器物的紋樣肌理,本品屬於後者。 這種以紅赭、褐色兩種彩釉繪製的木紋釉瓷,始燒於雍正時期,乾隆朝尤為精湛,造型豐富多樣,有花盆、桶、筆筒、碗等製品。 造型、呈色、質感均與木制器皿酷似,木質紋理清晰,瓷木莫辨。 邵蟄民在《增補古今源流考》記有“清瓷彩色至乾隆而極,其彩釉之仿他物者亦以乾隆為最多最精……。如仿木紋以燒桶,腰有牙箍或銅箍,皆與真木桶無異……。”

雲岡石窟裝飾圖案藝術研究(組圖)

山西新聞網-山西日報 

第10窟前室北壁蓮花第10窟前室北壁蓮花第20窟主像背光第20窟主像背光第7窟藻井第7窟藻井
雲岡石窟雕飾之豪華富麗,備受歷代學者稱讚。 《魏書·釋老志》中,稱其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我國現代學者中,最先重視雲岡石窟裝飾圖案的是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等中國建築史專家;1933年9月,他們趁到大同測繪華嚴寺、善化寺等遼金遺構之便,到雲岡考察數日;當年十二月,他們合作的《雲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築》一文,刊發在《中國營造學社彙刊》第四卷三、四合期上,文中有專門章節討論云岡石刻中的裝飾花紋。 他們明確指出:“雲岡石窟中的裝飾花紋種類奇多,而十之八九,為外國傳入的母題及表現。其中所示種種飾紋,全為希臘的來源,經波斯及犍陀羅而輸入者,尤其是回折的捲草,根本為西方花樣之主幹,而不見於中國周、漢各飾紋中。但自此以後,竟成為中國花樣之最普通者,雖經若干變化,其主要左右分枝迴旋的原則,仍始終固定不改。” “唐宋及後代一切裝飾花紋,均無疑義的、無例外的由此進展演化而成。”
第9窟前室北壁拱门门楣忍冬龟背纹第9窟前室北壁拱門門楣忍冬龜背紋
但是,對於雲岡裝飾圖案藝術的專題研究,相對較少。 1937年,日本學者長廣敏雄的《關於北魏唐草紋樣的二三》,1952——1956年,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第四卷序章《雲岡石窟裝飾的意義》。 上世紀八十年代,宿白《“大金西京武州山重脩大石窟寺碑”的發現與研究》一文,就雲岡第9、10窟與司馬金龍墓出土文物進行了對比,對確定雲岡石窟的分期有著極大的意義。 1986年,蘇州絲綢工學院工藝美術系整理出版《雲岡石窟裝飾》。 2008年,王雁卿對雲岡忍冬裝飾圖案進行了整理,其主要研究成果發表在《雲岡石窟的忍冬紋裝飾》一文中,此外,還有盧秀文等從雲岡背光、佛龕等裝飾圖案做了相關的研究。 隨後,具有代表性的有王晨繪編《雲岡石窟裝飾圖案集》。
目前看,對於雲岡裝飾圖案的整理還不夠全面,對於雲岡裝飾圖案的歷史演變、藝術特色、文化內涵等方面還缺乏系統的理論研究。 因而,就雲岡裝飾圖案藝術方面的系統和深入研究這一課題來說還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間。
北魏處在中西文化交流第二個高潮之中,佛教與佛教藝術大規模進入中華,因此,在雲岡石窟中,裝飾圖案十分豐富而復雜。
雲岡圖案的本源是佛教文化和藝術。 花卉、植物、動物等圖案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裝飾題材,如典型的佛教紋樣——蓮花紋、忍冬紋等,在初期佛教美術中就被廣泛使用,並貫穿雲岡早、中、晚三期。 雲岡石窟裝飾圖案,線條優美、大氣凝重,構圖及線條疏密有致,具有濃郁的裝飾意蘊、凸顯出北魏時期的圖案特色和抒情寫意的審美品質。
第7窟后室南壁龛楣第7窟後室南壁龕楣
1、佛像背光裝飾
背光是佛教造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象徵佛和菩薩的智慧之光、祥瑞之光。 佛“三十二相”中的“常光相”,表示佛身常放光明,普照一切。 雲岡石窟佛像的背光包括頭光和身光兩部分,菩薩、弟子像只有“頭光”而無“身光”。 頭光多為圓形,也有桃形,多以蓮瓣紋、化佛、忍冬紋、火焰紋樣等組成。 身光多為舟形,主要有火焰形肩焰、飛天、化佛、化生童子、供養天人、忍冬紋、火焰紋等。 雲岡石窟裡的背光圖案,彰顯了獨特的北魏皇家風格,如第20窟主佛背光,由頭光與身光兩部分組成。 頭光由內向外依次為雙瓣蓮花紋、入定式坐佛、火焰紋等三重裝飾紋樣。 身光直接通向窟頂,依次為火焰式肩焰、供養天人、入定坐佛、火焰紋等四重裝飾紋樣。 中期,以雲岡第6窟中心塔柱上層的立佛身光和13窟的七立佛的身光極具特色。 審美意境,時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蘊含於其中。
第5窟门拱菩提树第5窟門拱菩提樹
2、窟頂藻井、平裝飾
藻井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大型建築的頂部裝飾。 漢代建築中,已有藻井裝飾,南北朝時期多有使用,主要用於佛壇上方等最重要部位。
雲岡石窟的藻井圖案主要出現在第7、8、9、10、12窟等大型洞窟,多為“鬥四”藻井,其外圈一般呈方形。 如第7窟後室的窟頂雕六方藻井。 枋子相交之處飾團蓮,枋上刻飛天,每方“鬥四”式藻井的井心雕團蓮,四周繞以體態豐滿的飛天。 八朵團蓮皆為素面蓮房,外飾寶裝雙蓮瓣。 期間四十八身飛天頭梳大髻,上身袒裸或著斜披絡腋,下身均穿羊腸大裙,他們有的翩翩起舞,左顧右盼;有的手捧蓮蕾,合掌祈禱;有的倆倆成組,竊竊私語;有的共托摩尼寶珠,充滿憧憬。 整個畫面充滿了豐富的想像,既有繁榮的再現,又有超然的表達。
雲岡中期洞窟(471~494年)窟頂雕刻,往往在平棊四格、六格以及八格中,雕飾鬥四(四邊形)或鬥八(八邊形)天花(又稱疊澀天井) ,中心雕飾團蓮。
第9窟后室门拱摩尼宝珠第9窟後室門拱摩尼寶珠
3、石窟邊飾
雲岡石窟裝飾圖案的邊飾隨處可見,多以植物紋樣為主,是一種帶狀紋樣,有忍冬紋、蓮瓣紋、蓮花紋、葡萄紋等;幾何紋有三角紋、龜背紋、綯索紋等。 石窟中忍冬紋內容豐富,有單葉忍冬紋、波形忍冬紋、桃形忍冬紋、鎖狀忍冬紋、纏枝環形忍冬紋等,主要分佈在洞窟壁面的佛龕各層的分界之間,拱門與明窗的門楣和邊框之處,佛龕的龕柱與佛座之上,在早期洞窟,邊飾紋樣多出現在佛像服飾的衣領等處,如19窟、20窟主佛像僧祇支衣紋飾。
邊飾紋樣單元形較為簡單,呈捲曲狀,紋樣骨骼多為波浪狀,但組合方式有變化。 在裝飾、分割石窟壁面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作為重要的類別以及特殊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視。 這些紋樣在壁面上做連續性的排列,其表現形式最終構成了畫面的有秩序的整體與統一,匠心獨具地運用了圖案的形式美法則。
第10窟后室门拱博山炉第10窟後室門拱博山爐
4、單獨紋樣和適合紋樣
雲岡石窟的單獨紋樣可以與四周的造像、紋樣等分離,並能夠獨立存在,具有完整性。 單獨紋樣主要有對稱式、自由式等,作為洞窟壁面圖像內容的補充,構圖靈活多變,畫面較為生動。雲岡石窟的適合紋樣是依據不同的內容和要求,在輪廓內劃定骨架,進行紋樣配置。 這種紋樣一般是按一定的外形需要而專門設計,其形態與外輪廓相吻合,主要有圓形、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 這些紋樣多出現在龕楣上,以裝飾、填充畫面為主,十分講究對稱、均衡的藝術效果。
雲岡石窟第10窟後室南壁盝形帷幕龕龕楣方格內的適合紋樣,中心為一朵單瓣重層團形蓮花,四角各為一組三葉忍冬紋。 第十窟後室門拱頂部的博山爐,爐體由下而上雕刻為仰蓮紋、和聯珠紋、忍冬紋裝飾,爐蓋部有重重山岳紋。 第9窟後室門拱頂部的摩尼寶珠,托盤上刻仰蓮,中間為六棱形寶珠,周圍飾火焰紋,栩栩如生,表現出層次感與變化性。 這些紋樣伴隨著石窟雕刻題材內容的表達,使裝飾充滿活力,蘊含深意,達到了藝術與精神的融合。
第7窟后室北壁龛楣兽面第7窟後室北壁龕楣獸面
5、動物裝飾
雲岡石窟中的動物圖案有十多種,它雖不是雕刻的主流,但作為裝飾圖案在烘托洞窟內圖像主題、詮釋經典、裝幀畫面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隱喻作用。 紋樣種類既有宣傳佛教文化的神話動物,如:龍、象、獅子、鹿、虎、金翅鳥等,也有現實生活中的駱駝、牛、羊、馬、鷹、蛇、魚、豬、豹等,它一般分佈在洞窟的頂部、龕楣的下沿、佛座的兩側、圖像的中間、邊飾的空白等處。
北魏宋绍祖墓睳板铺首北魏宋紹祖墓睳板舖首
6、菩薩冠飾、佩飾
菩薩冠飾作為莊嚴之具,一般多用各種花卉作花結裝飾頭頂,《大日經·入曼荼羅具緣品》曰:“持真言行者,供養諸聖尊,當奉悅意華,潔白黃朱色,缽頭摩青蓮,龍華奔那伽,計薩羅末利……是等鮮妙華,吉祥眾所樂,採集以為蔓。”所以有《西域記》“首冠華蔓,身佩瓔珞”記載,但是作為莊嚴佛的華蔓,又以各種的“寶物”飾之,故又稱“寶冠”。 雲岡石窟的菩薩寶冠主要有三珠冠、花蔓冠、山形冠等,這種形式是北魏時期菩薩寶冠裝飾的主流。 雲岡佩飾圖案則包含了項鍊、胸花、瓔珞、臂釧、腕釧等內容。 這些菩薩冠飾、佩飾紋飾草木豐茂,山勢高聳,巧妙連綴,蘊含著山川萬物至上的敬畏之意!
第6窟中心塔柱南面胁侍菩萨冠饰第6窟中心塔柱南面脅侍菩薩冠飾
7、龕楣裝飾
龕是供奉佛像、神位的閣子,稱為佛龕或神龕。 楣即門框上的橫木,稱為門楣。 在佛龕的龕額上部位進行各種形式的裝飾,這種裝飾圖案就稱為“龕楣”。
龕楣裝飾圖案是雲岡石窟裝飾圖案的一個重要類別。 雲岡的龕楣不僅數量多、樣式全,而且結構緊湊,佈局嚴密,描繪精細。 龕楣形制有圓拱尖楣龕、盝形帷幕龕、帳形龕、寶蓋龕、屋形龕等。 其中以圓拱尖楣龕與盝形帷幕龕為最多。 龕楣的主題紋樣多以佛、飛天、樂伎、化生童子、蓮花、忍冬紋、禽鳥紋、幾何紋等進行組合。
雲岡第六窟中心塔柱下層四面佛龕是內雕圓拱尖楣龕,外雕盝形帷幕龕的複合龕形。 其中圓拱尖楣龕的楣面雕坐佛,上、下沿飾飛天,楣尾刻龍首反顧,別具特色。 第三十四窟西壁的圓拱尖楣龕,龕楣上沿瓔珞,楣面雕七尊坐佛,楣尾雕龍首反顧,極具代表性。 盝形帷幕龕,在雲岡石窟最為多見,是北魏龕楣裝飾圖案的典範。
龕楣圖案是石窟裝飾圖案的一個重要內容。 從其豐富的內容,到超妙的藝術處理,簡練造型,整個畫面神態飛揚,大氣古雅。 龕楣裝飾圖案既不失熱烈,又與窟內雕塑保持了統一的風格,成為組織緊密、刻畫細緻的一部分,使整個洞窟裝飾具有疏密有致,抒情寫意的審美品質。
第12窟后室门拱交龙第12窟後室門拱交龍
8、蓮花裝飾
蓮花紋是我國傳統的裝飾紋樣之一,用蓮花題材作紋飾,在戰國的瓦當和絹帛的花紋上均有表現。 漢墓中有完整的蓮花藻井。 但是,蓮花紋成為裝飾紋樣的主流,是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的,紋樣秀麗,這和當時中國佛教的迅速發展有著很大的關係。 佛教認為,蓮花是“西方彌陀淨土”的象徵,又是純潔的代表,《無量清淨塵經》:“無量清淨佛,七寶地中生蓮花上;夫蓮花者,出塵離染,清淨無暇” ,也就是說蓮花是“淨土”的代表。 蓮花作為佛教藝術裝飾的主要紋樣,在寺廟、石窟、造像、壁畫等佛教藝術中被廣泛地應用。
北魏時期的蓮花圖案,簡練鮮明,拙中藏巧,紋樣種類少,組合較簡單,同一蓮瓣反复連續即構成邊飾紋樣。 蓮花紋樣多位於佛與菩薩像的頭光之處,也有的出現在窟頂的平棋藻井與龕楣等處,甚至是兩層佛龕之間與門、窗的邊框之上。 從空間角度講,地面、窟頂、明窗等,部位不同的蓮花紋樣,功能上有區別,但又相互聯繫,共同營造一個佛國的世界。
9、聖樹圖案
菩提,梵語,即覺、智、知的意思,廣義地說,就是斷絕世間煩惱而集成智慧。 菩提樹,原名“畢缽羅樹”,菩提樹,因釋尊在此樹下成道,故又名“菩提樹”。 因此,菩提樹亦有“覺樹”、“思維樹”之美稱,其像徵意義,為頌揚佛陀之偉大。 佛教認為其是佛祖的象徵視之為的“聖樹”。 由於“佛坐其下成正覺”禮拜菩提樹蔚然成風,沿襲至今。 《大唐西域記》載:“此樹莖乾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二月十五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是日也,諸國君王,異方法俗,數千萬眾,不召而集,香水香乳,溉以洗,於是奏音樂,列香花,燭光繼日,兢修供養。”菩提樹是佛教傳說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
雲岡的聖樹表現,分佈較廣,石窟中常見雕刻題材是二佛並坐與菩提樹一同出現。 以雲岡第五窟中的菩提樹為例,樹冠呈橢圓形,枝葉扶疏,具長柄,濃蔭覆地,主幹較粗,表面裂成數條深溝,提煉概括的手法極為講究,刪繁就簡、疏密、線條與面結合,形式感極強,其裝飾手段極盡精妙。 38窟的“音樂樹”,為佛經中描繪的七寶樹。 這些蘊含佛意的樹木,大多夾雜在本生、佛傳故事中,或呈現在壁面、明窗等部位,如第8窟、12窟。 值得關注的還有6窟、9、10窟、11窟的無憂樹、思維樹等。 聖樹形象,樹形優美,圖案化因素包含其中,枝葉茂盛、遮天蔽日,給人以神聖、肅穆之感,是對於佛國具體場景的表現。
10、舖首裝飾
舖首,中國古代建築物上用以銜環的底座,它的主體造型為獸面裝飾紋樣,舖首銜環因其所依託的載體差異而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質地類型,主要有青銅、陶瓷、漆木、石刻等。 “舖首”一詞在古文獻中所能見到的記載較早的當屬漢代。
北魏的舖首,外形多呈方形,口部銜環,除以獸面舖首為主外,上部附加宗教人物與忍冬花卉圖案。 獸面紋飾這種紋飾以動物或幻想中神獸的頭部正面形象為主,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忍冬紋以主藤蔓為對稱軸,呈左右對稱,結構規則平穩。 舖首在石窟中,出現在7、8洞窟後室北壁上層的盝形帷幕龕以及上12窟後室南壁西側的盝形帷幔的結挽處,30窟西壁也有保留。
舖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一種載體,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及文化價值。 北魏宋紹祖墓槨室外壁雕刻舖首,其風格與雲岡石窟舖首裝飾紋樣相接近。
一切藝術皆為社會生活的反映,其藝術表現形式和審美取向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反映。
作為石窟裝飾的形象資料,雲岡石窟裝飾圖案的每種紋樣各具特色,佈局嚴密且描繪精細,既相互聯繫,又可以作為獨立的圖案類型。 在佈局上也充分考慮了壁面的空間,既強調了構圖的巧妙和組合的協調,同時也與窟內雕塑在風格上得以統一。 通過不同的裝飾手法,形像地再現了北魏時期石窟裝飾藝術的形成、演變與發展。 可以說,雲岡石窟的圖案美學文化是一個可藉鑑、可傳承並可古為今用的藝術形式,有助於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的裝飾藝術傳統,有利於繁榮當代的裝飾藝術設計,我們需要採取兼容並蓄的原則,對傳統藝術的精華進行吸收和理解,最終應用於現代藝術和設計創作,也只有這樣,才能將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融為一體,才能增強我們的文化歸屬感和民族的認同感,也才能發展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時代藝術。
如上所述,筆者還有以下疑問,裝飾圖案作為建築裝飾藝術,究竟是如何進入到石窟中來的?為何有這樣的表現? 有什麼規律? 它與中國秦漢美術關係如何? 又怎樣反映了希臘、羅馬、波斯及犍陀羅等方面裝飾藝術形式,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

洛桑陀美仁波切:輕鬆自在快樂法喜

洛桑陀美仁波切:輕鬆自在快樂法喜

世間的快樂都是短暫的、虛假的,就像鏡子反映出來的圖像一樣,是不真實的。真正的快樂是修行的快樂、是禅定的快樂。


學佛也好,修行也好,弘法利生也好,我們要有慈悲心,有廣大的願心,但不要有得失心,一切都是隨緣而做。有了得失心,就會患得患失,內心被束縛,不得自在!

漢地人們的生活條件都非常好,相比我們藏地不知道強上多少倍,但是漢地人們大多心裡都不快樂,而我們藏地的人們基本都很快樂。

今天我問一個弟子:“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麼?最大的意義是什麼?最大的目標是什麼?”回答:“皈依三寶,看破放下,修法、解脫!”這是真正的佛弟子!


學佛人的人生是最自在的;學佛人的人生是最快樂的;學佛人的人生是最有價值的。

人生最大的意義在於能夠得到善知識的攝受,捨棄對現世及輪回的貪戀,為利益一切有情,一心一意修持正法。


當把世俗間雜染的貪欲都斷掉的時候,還有一個歡喜與渴望,那就是對善法更加堅定與孜孜不倦地追求。


我們總以為快樂是得到一些新的東西,其實快樂就在我們的心中。降伏了內心的煩惱才能得到快樂;若內心不平靜,不會得到快樂,就是想要快樂的想法都會被煩惱摧毀掉。


“樂空不二”中的“樂”指的是大樂智慧,空就是證悟空的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心自然安住於本覺當中,那種樂叫大樂,是不可思議的。


有時候,我們會認為是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周圍的人束縛了自己,讓自己不自在。其實別人是無法束縛你的,是自己束縛了自己,是自己的思想束縛了自己,自己才感到不自在。


改變自己、戰勝自己的過程,或許會很痛苦。這個過程也是放下某種執著的過程,真正做到了、放下了,會感到很輕松、很快樂。


把對自己的關注轉成對他人的關注,對自己的愛護轉成對他人的愛護,對自己的維護、辯解轉成對他人的理解和寬容。如此努力,學佛將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


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口中言少,自然禍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憂少;腦中慮少,自然紋少。


不要看別人的過失,拿別人的錯誤來煩惱自己。快樂來自於無限的寬容和相互尊重,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不論我們追求什麼,得到了很好,得不到也沒關系;不論我們擁有什麼,擁有時去珍惜,失去時也不惋惜;不論我們承擔什麼,該做的事情盡力做,責任卸下後便自在。


人們總以為追求外在的事物是獲得快樂的源泉,其實真正的快樂,源於自己的內心。


當你心裡裝著別人錯誤的時候,你便活在痛苦當中;當你心裡裝著別人優點的時候,你就活在了快樂當中!


快樂與外在的身份、地位、財富、境遇沒有必要的聯系,是一種心的境界!


不論我們能力的大小、財富的多少,只要盡心盡力以謙卑、真誠之心奉獻自己,幫助別人就可以,就能得到內心的安樂。

南菁藝術學院鄉土藝術研究所所長 游善富大師焦孟不離 形影相隨畫作

焦孟不離 形影相隨

南菁藝術學院東方藝術研究所所長賴明郎山水畫作31


承恩、詠晴 變新世代「菜市場名」

民國103年最新菜市場名出爐,「家豪」與「淑芬」繼續蟬聯冠軍,全國有3萬2575個「淑芬」,「家豪」則有1萬4219人,至於新世代取名趨勢出現了變化,民國百年以後,男性以「承恩」、「承翰」和「品睿」為多;女性以「詠晴」、「品妍」與「子晴」為主流。
內政部也發現,國人常以歷史人物或當代風雲人物取名,名為「中山」有427人、「中正」有516人、「經國」220人,近代政治人物「登輝」396人、「水扁」8人、「英九」5人、「萬長」203人、「金平」391人。傑出運動家「書豪」2004人、「雅妮」675人也都榜上有名。
有趣姓氏中,內政部次長陳純敬說,筆畫最少的姓氏為一劃的「一」及「乙」,分別有15及26人,筆劃最多的姓氏是30劃的「鸞」,僅有1人。此外,竟然也有123個姓氏是「一人獨享」,戶政司長張琬宜進一步說明,大多為年紀大沒子嗣的男性。最特別的是全國還有1人「有『姓』無『名』」,張琬宜表示「姓名條例規定中沒有規定一定要有姓有名」。
至於其他有趣的人名還包括今年參選嘉義縣長的無黨籍「黃宏成台灣阿成世界偉人」姓名總計共有11個字,不過尚還不及一名全國姓名最長達13字的民眾。
內政部每兩年透過戶政資訊系統統計全國人口性名,今年10月最新調查出爐,全國男女前10大菜市場名和兩年前的調查排序並無變動,男性依序為家豪、志明、俊傑、建宏、俊宏、志偉、志豪、文雄、金龍、正雄;女性依序為淑芬、淑惠、美玲、雅婷、美惠、麗華、淑娟、淑貞、怡君、淑華。
姓名變更方面,自民國97年至102年統計,姓氏變更總計10萬9418人,名字變更有68萬1630人,女性變更人數38萬5095人,女性在姓氏和名字變更人數均大於男性。
姓氏統計全國共有1510個姓氏,「陳林滿天下」仍分居十大姓氏前兩名,姓氏為陳者,達260萬人,姓林人數則有194萬,三到十名依序為黃、張、李、王、吳、劉、蔡、楊,前十大姓氏全國共有1234萬餘人,占全國總人口數的52.77%。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海濤法師:因為他不好,你才可以修悲心

海濤法師:因為他不好,你才可以修悲心
我發覺,我們雖然講大乘佛教,講得非常好。但是有時候做出來,好像有一點自我了。自我的就是修個人解脫,我不犯戒。但是你沒幫助別人,其實就是犯戒。你沒有對他微笑就犯戒,你看到對面有一個人,你不理他,捨棄眾生就是犯戒。今天不管你在路上走,一棵樹 ,一片土地,無形眾生你都要感恩和回向。

我記得很早以前,還沒有隧道,走北宜公路,都要撒紙錢對不對,沒有撒紙錢,會翻車,當時民間有這個說法,對不對。我剛剛來的時候灑很多,我不是撒紙錢,而是做施食,變食咒、甘露水真言。希望路邊的這些受苦眾生,能得到快樂,不要制造車禍,過去車禍往生者都能超度。我要念這個,就是我認為的空性,我必須跟我現在的、當下的、周遭的、環境的有情、無情連接在一起。

我必須跟它產生實質的關系,來做好我應該做的事情。所以,有的時候,他們開車的司機菩薩說,師父 你睡一下,你休息一下。我說

:不行,我如果休息,搞不好,眼睛睜開,醒過來,就到極樂世界。我必須看著你有沒有開車,然後我必須關心,車外面眾生,所以我說,你不要勸我睡覺了,我怕你睡覺。我睡,你也睡,睡覺會傳染的,所以我坐車不睡覺,已經變成習慣。

我經常跟我的徒弟說,我們來比不睡覺,這個就是意志力。三天、七天,看誰不睡覺,意志力要很堅強。為什麼?因為我認為,肉體是脆弱的,生命的動力是一種意志力,這種意志力,你必須超越你自己的肉體。這個是禅裡面很重要的心法,你能夠專心、輕安、入定,終於你能夠看清楚真相。緣起甚深去觀照,而看到了眾生的佛性。《法華經》裡面講:眾生皆具佛性。

我們就是沒看到,沒看到的時候,討厭你,你不要跟我講話,我不喜歡你。所以我覺得我現在課題跟以前的課題不一樣,我認為我現在,自己很喜歡去照顧他們,愛他們,我已經有一點做到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當對方很壞的時候,我怎麼繼續再愛他。我要強迫自己練習,所以我都會故意去接觸,別人也會跟我講,師父,那個人不好,你不要跟他講話。

我說,不行,這樣不好,我也要去學一學。因為他不好,你才可以修悲心。忍辱,很痛苦,如果你問我修行在做什麼?修行就是每天掙扎,掙扎到死。到最後一秒都在掙扎的狀態。我把掙扎當作一種正念,但是你要保持這樣子的正念。

你不能離開五濁惡世,如果我們現在,在清淨的極樂世界,就不會這麼認真精進。所以各位,在華梵大學就在極樂世界,小心,怕你們過得太好命,所以我想,在這一點,我的師父也告訴我,你要沖,不能停,菩提心是一種行動。

南菁藝術學院柯沛鴻院長山水 畫作


南菁藝術學院鄉土藝術研究所所長 游善富大師安宅鎮煞 畫作

安宅鎮煞 

官將首 台灣民俗藝陣之美

註:
往常習見官將首之憶寫 非實景之寫生或照搬
與真實或有不同
重點在呈現意象中官將首整體之藝術美 


2014年10月27日 星期一

清雍正粉青釉碗


清雍正粉青釉淺浮雕刻纏枝蓮紋碗一對清雍正粉青釉淺浮雕刻纏枝蓮紋碗一對
這對碗源自何東爵士家族基金會舊藏;1992年展出於倫敦S.Marchant&son;《Qing Mark and Period Monochrome and Two -Coloured Wares》圖錄圖版14。
Eumorfopoulos珍藏中有一類似瓷碗,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館,錄於RLHobson著《The George Eumorfopoulos Collection of Chinese Corean and Persian Pottery and Porcelain》(倫敦,1925-1928年,卷5,圖版XLI,編號E314)。 德國希爾德斯海姆Roemer-Museum中藏有一形體稍大作例,收錄於Ulrich Wiesner著《Chinesisches Porzellan.Die Ohlmer'sche Sammlung Im Roemer-Museum, Hildesheim》,梅因茲,1981年,編號87。
新浪收藏訊唐英在其雍正十三年所撰的《陶成紀事碑》中稱,他曾根據景德鎮東二十里外,地名湘湖,有故宋窯址覓得瓦礫,因仿其色澤、款式燒籹成粉青色宋釉,即為此類品種。 對碗侈口微外撇,弧腹,圈足。 內外均施粉青釉,釉質晶瑩,足邊無釉。 胎體輕盈堅致,器形秀巧獨特,外壁裝飾四朵連枝牡丹花,為淺浮雕技法精製而成。 其花飾疏朗有致,佈局之妙,獨見匠心。 剔刻精湛細緻,富具立體感,所施粉青一色,溫潤厚腴,秀美天成,淡淡的嫩翠色,予人無限嬌美之感。 脛部凸飾變形蓮瓣紋一周,內外施淡淡的粉青釉,積釉處釉色清澈瑩亮,極類宋代影青瓷之特徵,傳世器中相當少見。 《匋雅》對此讚譽:“內平外凸之雕花豆青海盌。雍乾皆有之。式樣絕巨,而甚為精緻。”其圈足碹修圓潤,胎質堅致細膩,底署六字雙行楷書款,為雍正禦瓷顏色釉當中常見的寫法。 這種粉青釉以鐵的氧化物為主要呈色劑,含鐵量0.8%至1.05%,釉厚1至2.5毫米,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達到類玉的效果,為青釉中最佳色調之一。 宮廷中閒雅舒適的摹古情結,恰如其分、毫不張揚地體現在其中。 雖然素雅恬靜,可絲毫不失皇家威嚴風範,實為上品。

甲骨文起源於彩陶符號嗎


 正北方網-內蒙古日報 
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刻有符號的彩陶片。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刻有符號的彩陶片。甘肅省甘谷縣西坪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人面龍身紋瓶。甘肅省甘谷縣西坪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人面龍身紋瓶。
在青海省樂都縣一處原始社會晚期氏族公共墓地——柳灣墓地,出土了近2萬件遠古彩陶,包括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類型,距今4500餘年。 這些彩陶的紋樣有鋸齒紋、渦紋、菱形方格紋、葫蘆形紋、圓圈紋、變形蛙紋、網紋、平行線紋、折線紋、三角紋等。 一些彩陶底部或陶體彩繪以下部分標有“+”、“-”、“×”等符號,考古專家認為,這些符號極有可能是原始文字的萌芽狀態。
我國彩陶研究專家蔣書慶曾在甘肅省臨夏州發現了一件4500年前繪有7個符號的彩陶壺。 該壺底色為土黃色,直徑30厘米,高28厘米,壺身兩側有兩個耳把,壺肚畫有7個菱形塊,每個菱形塊內都有1個符號。 經考證,這7個符號在甲骨文中都能找到,是1個字的7種不同寫法。 1個字在一件彩陶壺上出現了7次,而且是以變化的形態出現,說明先民不是隨意而為,是有目的對生活的記錄。 這些符號比甲骨文早了將近1000年。
專家認為,彩陶上的一些符號和其他文物史料說明部分彩陶符號已經具備了文字的要素,有力地印證了甲骨文起源於彩陶符號的說法。 可見,甲骨文中有一部分是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陶器刻劃符號的基礎上,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萌生和發展,到商代形成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

紫砂絞泥工藝的魅力


国工 孟小军 牧歌唱晚(绞泥)國工孟小軍牧歌唱晚(絞泥)
陶的“絞泥工藝”源於唐代,術稱“紋胎”、“攪胎”,是用兩種或多種不同泥色構成一種平面視覺效果的工藝,具有豐富的肌理變化。 絞泥技法,唐代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陝西幹縣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出土的絞泥武士騎馬陶俑,用白、褐兩色絞泥製成,十分精美,為唐代絞泥器代表作,宋後少見。 到了清代紫砂陶器出現了較完美的絞泥紫砂製品,形成了傳統的紫砂裝飾技法之一,如清朝中期楊彭年的國山碑筆筒,以深淺兩色組成絞泥紋飾。 有獨到的藝術韻味。 縱觀絞泥工藝的發展,經過幾代陶人的傳承與挖掘,日臻完美,形式紛繁,絞泥裝飾的紫砂器發展到今天,有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獨具藝術魅力的裝飾形式。
国工 孟小军 石泉映月(绞泥)國工孟小軍石泉映月(絞泥)
紫砂絞泥是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紫砂泥,經人工揉合、按壓、層疊、鑲嵌等多種手法絞和而成,再通過拍打泥片,並按要求切割泥片、鑲接泥片,直至打好身筒​​,這樣便在壺身上形成不規則卻十分自然和諧的紋飾圖案,如天際流雲、似雨後彩虹;如湖光山色、似大漠原野等等。 這些雖在小小的壺面上呈現出虛虛實實的圖像,卻能以小見大地營造出亦真亦幻、自然天成的意境,這正是紫砂絞泥具有的裝飾性。
国工 孟小军 鱼跃龙门(绞泥)國工孟小軍魚躍龍門(絞泥)
紫砂絞泥之所以具有審美效果的裝飾性,其奧妙何在呢? 一方面是由於紫砂泥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較好的結合能力,同時在燒結性能上又具有同步收縮性;另一方面,不同顏色的紫砂泥具有相同的“吃火度”,確保在高溫許可範圍內色泥顏色變化的正常效果。 絞泥的泥色和調色就好比畫家筆下的顏料著色。 色彩的美感將直接影響到作品的審美效果,所以絞泥作品的藝術效果還得經受“火”的考驗才見分曉。 如果把握得好,則紫砂絞泥壺一經窯火那魔幻般的變化,將越發顯得神奇迷人。
国工 孟小军 君临天下(绞泥)國工孟小軍君臨天下(絞泥)
絞泥帶來的藝術效果總是另人震撼的,這也讓紫砂壺兼顧了實用與審美,紫砂壺的這些價格不單體現在其功能性上,更體現在其內在藝術價值之上,那種富有表現力的藝術語言總能帶給人不一樣視覺享受。

悟道法師:善事,無論大小、難易我們都要耐心去做

悟道法師:善事,無論大小、難易我們都要耐心去做
『若有力量能行的善事,不圖報,不務名』,這是說我們身外做的好事,我們如果有力量能夠做的善事,我們做好事別要求人報答我們,希望對方對我們報答、報恩。「不務名」,我們別去求名,想出名,做一點好事就怕天下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一直去宣傳。像現在的報章雜志,還去登報紙,我做多少好事,這就是務名。務名就是做好事為了出名,這就不是真正的好事,貪名!所以做善事,不圖報,不務名,別求人報答,別求名。『不論大小難易,實實落落耐心行去』,善事有大有小,不管大善小善,還是困難容易,都要實實落落耐心去做。大小都要做,不能說大善我來做,小善我就不要做,都要做。比如路邊一顆石頭,擋住人的路,你把它移開,那也是善,那是小善,小善也要做。所以大小難易都要去做,耐心去做,這我們力量做得到的一定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好。

星雲大師:金錢買不到自在和智慧

星雲大師:金錢買不到自在和智慧
星雲大師:金錢可以買得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金錢可以買得到群眾,但買不到人心;金錢可以買得到魚肉,但買不到食欲;金錢可以買得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金錢可以買得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金錢可以買得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金錢可以買得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金錢可以買得到床鋪,但買不到睡眠。

注:有一句俗話叫“金錢雖然不是萬能,但沒有金錢卻萬萬不能”。金錢不是萬能,這話非常在理;沒有金錢萬萬不能,這一句則有待檢驗。金錢有“能”也有不“能”,在能與不能之間有很多奧妙。上面這段文字相傳出自星雲大師文章,小編非常喜歡,可惜沒有找到確切出處(找到一篇大師講稿),但是內容實在太好,所以今天依然采用(懇請方家不吝賜教,指明具體出處)。星雲大師最後總結:“智慧是人類最寶貴的資源,人要懂得放下,錢不是要來的,是自然來的,要以無為有。”

南菁藝術學院東方藝術研究所所長賴明郎山水畫作30


南菁藝術學院鄉土藝術研究所所長 游善富大師馬上封侯畫作


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晉國刖人守囿車印證西周殘酷刑罰

 大洋網-廣州日報

晉國刖人守囿車晉國刖人守囿車
文、圖/記者金葉
1979年,在聞喜縣上郭村一個古代晉國的貴族墓穴裡,考古人員在棺內發現了一輛倒扣的小銅車。
這個小銅車有兩大四小6個輪子,可以向前拉動。 體積不大,高9.1厘米,長13.7厘米,寬11.3厘米,一個成年人的手掌可輕鬆托起。 就是在這樣小的器物上,卻雕刻著20多個動物,彷彿一個流動的動物園:車廂四角有四隻左顧右盼的熊羆,兩側中部臥伏一對小虎,車廂幫上還有兩對振翅欲飛的小鳥,車頂上也有4只圓眼尖嘴的小鳥,中間是一隻小猴子,神氣活現、頑皮可愛。
這件青銅器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可仍有15處可以自由轉動。 除了6個車輪外,車廂上面的頂蓋可以開啟,只要用手把猴身提動,便可以打開廂蓋,車廂前面的兩扇門也可以任意開閉。最令人叫絕的是車廂蓋上的四個尖喙小鳥,用手一撥就可以輕鬆轉動,有的甚至輕輕吹一口氣,就能轉動起來。 原來,古代匠人在小鳥體內灌了鉛,讓重心落在下面的頂針上,上輕下重,小鳥就活動起來了。 據專家考證,當年銅車完全可以靠風自轉,這4隻鳥應該是我國“侯風儀”的祖型。 因此,這件銅器除了藝術價值外,在我國科技史上也是一件極其重要的資料。
在銅車左門扉上,還嵌著一個失去左腳的人,左手拄著一條拐杖,是受了“刖刑”的人。 刖人右臂腋下挾著門栓,門栓也能左右穿插,控制門扉的開閉。 這個小銅人是誰? 專家們在古籍中找到了答案。 《周禮·秋官·掌戮》中有“刖人使守囿”的記載。 “囿”,是古代帝王貴族飼養禽獸的園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讓受過刖刑的人替貴族看守飼養著禽獸的園子。 這個小銅車很好地印證了刖者使守囿的歷史,證明西周時期確實存在“刖”這種殘酷的刑罰,而這個小銅人就是遭受了刖刑的犯人,這個銅車也因此得名為“刖人守囿車”。
刖人守囿車是一件2000多年前貴族把玩的玩具,也是這種文物類型中的孤品。 1977年河北省曾出土過一些比較精緻的小銅器,是幾件牛、犀、虎、小圓壺等,它們的器身上均有銘文,被稱為“看器”,也就是專供玩賞的玩具、藝術品。 但刖人守囿車當之無愧是所有同類器物中最為華美的一件。

鹿港時報報導南菁藝術學院柯沛鴻院長山水畫作贈送林社長女兒文定之賀禮,並獲聘為台灣導報藝術總監


南菁藝術學院鄉土藝術研究所所長 游善富大師舞孃畫作


南菁藝術學院東方藝術研究所所長賴明郎花鳥畫作29


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佛像收藏重在精神回歸


銅鎏金無憂勝如來坐像銅鎏金無憂勝如來坐像18世紀 銅鑄尊勝佛母坐像18世紀銅鑄尊勝佛母坐像17世紀 普巴金剛立像17世紀普巴金剛立像
擁有多年的佛像收藏經歷,東莞資深佛像收藏家何志堅看好佛像市場,認為佛像收藏的熱情會持續上漲。 這無關市場炒作,而是源於國人精神需求回歸。
作者:謝夢
佛教造像作為一種雕塑藝術,素有高古佛像和明清佛像之分。 依據各個朝代信奉的佛教門派之分,明清以前朝代的佛像留存下來的以石刻、木雕居多;明清佛像則以銅或銅鎏金銅佛為主。
近年來,明清金​​銅佛像在香港和內地拍賣市場屢創天價。 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明銅藥師佛坐像以1100萬元人民幣成交,創下內地拍賣市場佛像成交最高價;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尊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坐像又以1.166億港元的天價拍出,2010年,一件清康熙大成就者嘎巴拉銅像在北京翰海秋拍以1792萬元成交。 去年蘇富比香港秋拍,明永樂鎏金銅佛終於突破2億港元。
在國內佛像拍賣市場,金銅佛像,特別以藏傳佛像為主,占到七成以上的交易量,其中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的宮廷造像“永宣佛像”尤被目前國內藏家和投資人看好。
東莞資深佛像收藏家何志堅已是香港蘇富比春秋兩拍的常客,2013年,收了明清官窯和犀牛角杯入囊中的他,今年還是不忘留心他的心頭好—永樂永宣佛像。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結緣藏傳佛像並買進,如今何志堅已經在東莞市旗峰山博物館舉辦中國古代佛教藝術展覽,並出版書籍《中國古代佛教藝術展》,共展出佛教文物六十餘件。
天津文物商店結緣藏傳佛像
何志堅回憶,1994年興起的國內拍賣會上但凡出的精的佛像品類多來自天津文物商店。 而與天津文物商店的緣分則是和自己常年做內貿生意出差有關。
“一次機緣我認識了天津文物商店一個專門從事藏傳佛教研究和徵集的研究員。隨著和他聊天中漸漸被藏傳佛教的深奧和神秘所吸引,當時開始和他學佛像知識並嘗試買進。”
據何志堅回憶,1998~2002年期間,10~20公分清中早期的佛像一般只在1萬塊左右就可收到,特別精的品類只在2萬左右,甚至運氣好的話幾千塊也能掏到寶貝。 “相對於同時期陶瓷類、書畫類的紅火,佛像還是冷門藏品,當時是入手買進的好契機。自那時起,無論在市場還是拍賣會上看到中意的佛像逐漸開始收。”
何志堅展示了一尊2002年在天津文物商店2萬多收到的,尺寸在16公分左右的清代佛像。 他尤其指著底座的藏文解釋道:“從前故宮,宮廷組專家王家鵬談到過,凡是佛像有藏文的,故宮都歸為一類文物。”何志堅說,學了一段藏傳佛教知識後了解到,這尊的坐姿和藏文說明這可能是皇家佛龕六品樓的東西。 這尊的藏文翻譯過來意思是:無憂勝如來,屬於藥師七佛之一。
談到自去年起佛像價格在拍場上的兇猛漲勢,何志堅吐露,其實佛像最早價格開始攀升和蘇富比拍賣有關。 第一波漲價是在2006年的蘇富比,收藏家蔡銘超以1.1億買進了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坐像,第二波漲價也是去年蘇富比秋拍,60多公分的明永樂鎏金銅佛突破2億港元。 佛像上漲一直持續到今年還沒停止。
為何佛像收藏在拍場上日漸火爆,何志堅認為這和國人的精神狀態密切相關。 “周圍不少做生意的朋友,近年來開始玩沉香、戴佛珠,這似乎成了富裕起來的階層尋求精神支柱的一個趨勢。由此來看,這輪佛像上升不是一種炒作,而是對宗教類的精神需求導致這塊收藏會比較穩定。
買對了是市場幫你升值
今年在廣州華藝拍賣上收到的一尊16公分的尊勝佛母令何志堅心頭竊喜。 “我買到手只用了9萬,心態上感覺撿到寶。華藝小拍當時是無底價拍賣,只有我和北京一個行家在場面上爭,過了1萬後拼搶到9萬落槌。”其後,何志堅特意查閱了今年北京瀚海拍賣中拍的一尊幾乎和他收的相差無幾的清代16.5公分三頭八臂的尊勝佛母。 瀚海的估價就在5~8萬,最後拍得了32萬。
“在我看來,城市中產階層如果涉足收藏市場,投入十幾萬來玩的話,買佛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何志堅坦言,清中期的工藝品的雕工上乘,而現在某省市的知名美術高工作品也過十萬了。 這和古舊藝術根本不可比,況且古舊藝術還會持續上漲。 很多人不敢涉足收藏最主要的不是怕價格貴,而是怕買假。 其實只要選對一門品類,紮下心研究,路子走對了,十幾、二十萬還能買到很好的東西。
“我進入佛像收藏領域研究後發現這門藝術歷史沉澱厚重,帶有宗教神秘色彩,有興趣去跟天津文物商店的專家學。憑著興趣不斷深入研究,慢慢見到一些文物也就看得懂了。如果進入收藏領域是為了投資回報、資金運轉就沒必要了。”何志堅坦言,東莞有部分商人是藏富於民的。 如一些做房地產生意的朋友,積累到一定財富都想買進中國的古舊藝術品。 華人歷來有傳統收到好東西留給子孫後代的。 但能否適合進入收藏圈還看個人心態。
何志堅曾遊說做生意的朋友和他一起學買古董,但該友人開門見山地準備拿出幾千萬給他收古董看回報,何志堅一聽馬上回絕。 “買藏品是沒有固定投資回報的。外面風雨太多,沒興趣玩就別進入,買進的藝術品若有人說不對則容易導致互相的猜疑。這樣心態不適合進入收藏圈。”
相反,朋友圈中也有信任何志堅、一路和他一起學收藏知識的伙伴。 在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何志堅遇到一幅上世紀70年代在香港展覽過的林風眠的油畫。 當年開價150萬港幣,後來談到120萬遊說一個一直和他玩收藏的朋友買下。 直到2013年匡時計劃在香港首拍時看中朋友收的這幅林風眠,報價1500萬想徵集,朋友堅持​​不賣。 朋友的理由是,當年買到已經很不容易,買的就是喜歡,並不是為了有一天靠這幅畫升值賺錢。
“可以看出,藏品買對了根本不用擔心未來的走勢,最後總歸是市場幫你升值。” 有一尊去年從一個行家手裡,以十幾萬價格收到的24公分清代普巴金剛,讓何志堅尤為得意。 “藏傳佛教有種神秘感,你看這尊普巴金剛三頭憤怒相,三頭六臂凸顯威武和神秘感。如今普巴金剛市場上比較少,藏傳佛教多身多頭多手的造型更是少見,藝術成就也比其他同時期的佛像高。”
何志堅吐露,他收到過的最貴的一尊是2008年從尼泊爾收來的25公分大明永樂時期造的佛像。談了兩個月,花80萬美金買下。 “當時是咬牙買回來的,現在來看東西早已過千萬了。還是應了我那條收藏準則:買對了,是市場幫你升值。”
把手裡的東西越玩越精
記得2002~2003年北京嘉德四季拍賣上佛像的無底價競拍,兩件精品分別是明代、元代的佛像。 明代佛像拍到8000元落槌,更意想不到的是,元代的佛像1000元,何志堅一舉錘就落了。“買回來後我有意外之喜。這尊元代佛像的品相和年份按現在的估值已經超過二三十萬了。”
“淘到寶是非常態,買東西還是不能以撿漏的心態來對待。”何志堅講到,今年由於經濟環境做了調整,市場上有一部分藏家的好東西會拋出來,但切勿動撿漏的心態。 “在我的收藏態度裡,喜歡是最主要的,投資是第二位的。”
何志堅就曾經因為“撿漏”心態在拍場上交了學費。 2008年,在北京的某場拍賣現場,何志堅在圖錄上看中了一個市場價在100多萬、標價才二十幾萬估價的官窯。 “當時眼力不夠,為了撿漏。想一定開拍後搶著舉牌。”何志堅回憶,開拍後果真沒人舉牌,他興奮地馬上舉起收了這尊“官窯”。 回去後反复看,找了藏家朋友幫忙辨別,才發現交了學費買了假。 “其實拍場上若沒人舉這件拍品,已經是很大的警示了。由於自己的貪心而走錯路,吃一塹長一智,此後在拍場上再沒衝動過。”何志堅說。
何志堅坦言,當年玩收藏我自己有一個比例。 比如一年賺得100萬,那麼我就拿出30%左右投藝術品。 對股票和房產我則一點不投。 同時,收藏的品類中我注意流轉。 收藏都有階段性高峰,當書畫價格高峰時我就拿畫出去,換另外相對沒那麼高峰的藏品。 陶瓷也是一樣。 對待藝術品有時很像股票,哪類旺就拋哪類出去。 學多了有了經驗後,靠自己去控制調解,把手裡的東西越玩越精。
根據何志堅自己的經驗,對收藏知識的積累一是去大的拍行展會上多看多學,二是和大藏家多探討收藏的核心問題。 但是談到廣東具有收藏實力的人群,何志堅感嘆到,廣東人太過謹慎。比如有生意往來的東莞當地幾家龍頭企業並不敢涉足收藏,對拍賣會了解也不夠。
在一些富裕階層的刻板印象裡,提到拍賣會就是市場二三線拍場贗品充斥的魚龍混雜,要么就是聯想到熱播劇《霧裡看花》描述的藝術品鑑定的雲裡霧裡。 “不了解這個市場,怕有隔膜,很遺憾,一些有實力收藏的群體並不真的了解收藏。”
清 刘墉书法手卷清劉墉書法手捲
谭延、苏曼殊题跋譚延、蘇曼殊題跋
[對話何志堅]
佛像收藏,重歷史
記者:永宣兩朝的佛像主要有什麼特徵?
何志堅:永宣兩朝造像主要特徵是造像軀體渾厚,造型敦實,體態優美大方,面相寬平,雙目平直,衣紋都採取內地傳統的寫實手法,有較強質感。 佛像頭飾螺發,身著袒右肩袈裟,菩薩戴發冠和梳髮髻,上身飾網狀的瓔珞,下身著長裙。 工藝上採取內地傳統的失蠟法鑄造,胎體厚重,表面鍍金處理,金質純厚,亮麗悅目。 蓮座處都有封藏,固定座底封蓋為剁口法。 造像上分刻“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銘款,一般在蓮花座檯面正前方,都是從左至右的順讀形式。
記者:經歷過去一年的春拍,讓你最印象深刻的變化是什麼?
何志堅: 2013年讓我最難忘的就是蘇富比在香港的秋季拍賣。 拍場上我收了官窯和幾件明清犀角杯。 我個人認為,未來拍賣的熱點還會在瓷雜項。 事實上,2013年初以來,收藏市場上古代字畫價格已經開始調整,大畫家如張大千、齊白石作品價格都有所回調。 但瓷雜方面,卻繼續往上漲。
按照同類型的比較,蘇富比拍賣的永樂、永宣花瓶中,2012年有一個梅瓶拍到了1.6個億,說明永宣當年的藝術價值很高,以瓷雜件來說,永宣年代的東西都是頂尖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國內藏家更熱衷於明清年代的佛像。
記者:在佛像收藏上,你預測國內和國外分別有怎樣的趨勢?
何志堅:現在國內拍1000多萬元的永宣佛像十分常見,國外市場中,永樂佛像也有拍1000多萬的,價格上還是有空間的。 目前佛像類還沒有永宣的陶瓷大罐、碗受更多人接受和追捧,可隨著對宗教的認知,價格應該有回升的,具體回升多少,要看市場,還要看國內的實際情況。 從審美觀而言,歐美收藏佛像時不同於國內熱衷。 歐美更注重唐代、宋代的雕塑類佛像,國外對於中國永宣時期的藝術含量、歷史價值的研究不是很深。 例如永宣年代的皇帝用懷柔政策把佛像送給藏區的首領,這些歷史事件,很多老外不知道,也沒有國內藏家那麼看得重。
記者:你如何看拍場上80後這代新興藏家?
何志堅:80後未來一定是收藏界的中堅力量。 這撥人到了50來歲會是資深藏家。 但80後藏家在拍場上多喜歡現代藝術。 青睞張曉剛、岳敏君等人的作品。 對每個群體的審美標準這個我不做評價,只是讓80後藏家入手古代收藏的話,是有一定知識門檻的,需要時間和經驗去沉澱,他們對古代的藏品還不一定看得透。
明代官员李芳画作明代官員李芳畫作
明朝兵部尚书张经画作明朝兵部尚書張經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