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5日 星期六

佛像收藏重在精神回歸


銅鎏金無憂勝如來坐像銅鎏金無憂勝如來坐像18世紀 銅鑄尊勝佛母坐像18世紀銅鑄尊勝佛母坐像17世紀 普巴金剛立像17世紀普巴金剛立像
擁有多年的佛像收藏經歷,東莞資深佛像收藏家何志堅看好佛像市場,認為佛像收藏的熱情會持續上漲。 這無關市場炒作,而是源於國人精神需求回歸。
作者:謝夢
佛教造像作為一種雕塑藝術,素有高古佛像和明清佛像之分。 依據各個朝代信奉的佛教門派之分,明清以前朝代的佛像留存下來的以石刻、木雕居多;明清佛像則以銅或銅鎏金銅佛為主。
近年來,明清金​​銅佛像在香港和內地拍賣市場屢創天價。 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明銅藥師佛坐像以1100萬元人民幣成交,創下內地拍賣市場佛像成交最高價;2006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尊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坐像又以1.166億港元的天價拍出,2010年,一件清康熙大成就者嘎巴拉銅像在北京翰海秋拍以1792萬元成交。 去年蘇富比香港秋拍,明永樂鎏金銅佛終於突破2億港元。
在國內佛像拍賣市場,金銅佛像,特別以藏傳佛像為主,占到七成以上的交易量,其中明代永樂和宣德年間的宮廷造像“永宣佛像”尤被目前國內藏家和投資人看好。
東莞資深佛像收藏家何志堅已是香港蘇富比春秋兩拍的常客,2013年,收了明清官窯和犀牛角杯入囊中的他,今年還是不忘留心他的心頭好—永樂永宣佛像。 自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開始結緣藏傳佛像並買進,如今何志堅已經在東莞市旗峰山博物館舉辦中國古代佛教藝術展覽,並出版書籍《中國古代佛教藝術展》,共展出佛教文物六十餘件。
天津文物商店結緣藏傳佛像
何志堅回憶,1994年興起的國內拍賣會上但凡出的精的佛像品類多來自天津文物商店。 而與天津文物商店的緣分則是和自己常年做內貿生意出差有關。
“一次機緣我認識了天津文物商店一個專門從事藏傳佛教研究和徵集的研究員。隨著和他聊天中漸漸被藏傳佛教的深奧和神秘所吸引,當時開始和他學佛像知識並嘗試買進。”
據何志堅回憶,1998~2002年期間,10~20公分清中早期的佛像一般只在1萬塊左右就可收到,特別精的品類只在2萬左右,甚至運氣好的話幾千塊也能掏到寶貝。 “相對於同時期陶瓷類、書畫類的紅火,佛像還是冷門藏品,當時是入手買進的好契機。自那時起,無論在市場還是拍賣會上看到中意的佛像逐漸開始收。”
何志堅展示了一尊2002年在天津文物商店2萬多收到的,尺寸在16公分左右的清代佛像。 他尤其指著底座的藏文解釋道:“從前故宮,宮廷組專家王家鵬談到過,凡是佛像有藏文的,故宮都歸為一類文物。”何志堅說,學了一段藏傳佛教知識後了解到,這尊的坐姿和藏文說明這可能是皇家佛龕六品樓的東西。 這尊的藏文翻譯過來意思是:無憂勝如來,屬於藥師七佛之一。
談到自去年起佛像價格在拍場上的兇猛漲勢,何志堅吐露,其實佛像最早價格開始攀升和蘇富比拍賣有關。 第一波漲價是在2006年的蘇富比,收藏家蔡銘超以1.1億買進了明永樂鎏金釋迦牟尼坐像,第二波漲價也是去年蘇富比秋拍,60多公分的明永樂鎏金銅佛突破2億港元。 佛像上漲一直持續到今年還沒停止。
為何佛像收藏在拍場上日漸火爆,何志堅認為這和國人的精神狀態密切相關。 “周圍不少做生意的朋友,近年來開始玩沉香、戴佛珠,這似乎成了富裕起來的階層尋求精神支柱的一個趨勢。由此來看,這輪佛像上升不是一種炒作,而是對宗教類的精神需求導致這塊收藏會比較穩定。
買對了是市場幫你升值
今年在廣州華藝拍賣上收到的一尊16公分的尊勝佛母令何志堅心頭竊喜。 “我買到手只用了9萬,心態上感覺撿到寶。華藝小拍當時是無底價拍賣,只有我和北京一個行家在場面上爭,過了1萬後拼搶到9萬落槌。”其後,何志堅特意查閱了今年北京瀚海拍賣中拍的一尊幾乎和他收的相差無幾的清代16.5公分三頭八臂的尊勝佛母。 瀚海的估價就在5~8萬,最後拍得了32萬。
“在我看來,城市中產階層如果涉足收藏市場,投入十幾萬來玩的話,買佛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何志堅坦言,清中期的工藝品的雕工上乘,而現在某省市的知名美術高工作品也過十萬了。 這和古舊藝術根本不可比,況且古舊藝術還會持續上漲。 很多人不敢涉足收藏最主要的不是怕價格貴,而是怕買假。 其實只要選對一門品類,紮下心研究,路子走對了,十幾、二十萬還能買到很好的東西。
“我進入佛像收藏領域研究後發現這門藝術歷史沉澱厚重,帶有宗教神秘色彩,有興趣去跟天津文物商店的專家學。憑著興趣不斷深入研究,慢慢見到一些文物也就看得懂了。如果進入收藏領域是為了投資回報、資金運轉就沒必要了。”何志堅坦言,東莞有部分商人是藏富於民的。 如一些做房地產生意的朋友,積累到一定財富都想買進中國的古舊藝術品。 華人歷來有傳統收到好東西留給子孫後代的。 但能否適合進入收藏圈還看個人心態。
何志堅曾遊說做生意的朋友和他一起學買古董,但該友人開門見山地準備拿出幾千萬給他收古董看回報,何志堅一聽馬上回絕。 “買藏品是沒有固定投資回報的。外面風雨太多,沒興趣玩就別進入,買進的藝術品若有人說不對則容易導致互相的猜疑。這樣心態不適合進入收藏圈。”
相反,朋友圈中也有信任何志堅、一路和他一起學收藏知識的伙伴。 在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何志堅遇到一幅上世紀70年代在香港展覽過的林風眠的油畫。 當年開價150萬港幣,後來談到120萬遊說一個一直和他玩收藏的朋友買下。 直到2013年匡時計劃在香港首拍時看中朋友收的這幅林風眠,報價1500萬想徵集,朋友堅持​​不賣。 朋友的理由是,當年買到已經很不容易,買的就是喜歡,並不是為了有一天靠這幅畫升值賺錢。
“可以看出,藏品買對了根本不用擔心未來的走勢,最後總歸是市場幫你升值。” 有一尊去年從一個行家手裡,以十幾萬價格收到的24公分清代普巴金剛,讓何志堅尤為得意。 “藏傳佛教有種神秘感,你看這尊普巴金剛三頭憤怒相,三頭六臂凸顯威武和神秘感。如今普巴金剛市場上比較少,藏傳佛教多身多頭多手的造型更是少見,藝術成就也比其他同時期的佛像高。”
何志堅吐露,他收到過的最貴的一尊是2008年從尼泊爾收來的25公分大明永樂時期造的佛像。談了兩個月,花80萬美金買下。 “當時是咬牙買回來的,現在來看東西早已過千萬了。還是應了我那條收藏準則:買對了,是市場幫你升值。”
把手裡的東西越玩越精
記得2002~2003年北京嘉德四季拍賣上佛像的無底價競拍,兩件精品分別是明代、元代的佛像。 明代佛像拍到8000元落槌,更意想不到的是,元代的佛像1000元,何志堅一舉錘就落了。“買回來後我有意外之喜。這尊元代佛像的品相和年份按現在的估值已經超過二三十萬了。”
“淘到寶是非常態,買東西還是不能以撿漏的心態來對待。”何志堅講到,今年由於經濟環境做了調整,市場上有一部分藏家的好東西會拋出來,但切勿動撿漏的心態。 “在我的收藏態度裡,喜歡是最主要的,投資是第二位的。”
何志堅就曾經因為“撿漏”心態在拍場上交了學費。 2008年,在北京的某場拍賣現場,何志堅在圖錄上看中了一個市場價在100多萬、標價才二十幾萬估價的官窯。 “當時眼力不夠,為了撿漏。想一定開拍後搶著舉牌。”何志堅回憶,開拍後果真沒人舉牌,他興奮地馬上舉起收了這尊“官窯”。 回去後反复看,找了藏家朋友幫忙辨別,才發現交了學費買了假。 “其實拍場上若沒人舉這件拍品,已經是很大的警示了。由於自己的貪心而走錯路,吃一塹長一智,此後在拍場上再沒衝動過。”何志堅說。
何志堅坦言,當年玩收藏我自己有一個比例。 比如一年賺得100萬,那麼我就拿出30%左右投藝術品。 對股票和房產我則一點不投。 同時,收藏的品類中我注意流轉。 收藏都有階段性高峰,當書畫價格高峰時我就拿畫出去,換另外相對沒那麼高峰的藏品。 陶瓷也是一樣。 對待藝術品有時很像股票,哪類旺就拋哪類出去。 學多了有了經驗後,靠自己去控制調解,把手裡的東西越玩越精。
根據何志堅自己的經驗,對收藏知識的積累一是去大的拍行展會上多看多學,二是和大藏家多探討收藏的核心問題。 但是談到廣東具有收藏實力的人群,何志堅感嘆到,廣東人太過謹慎。比如有生意往來的東莞當地幾家龍頭企業並不敢涉足收藏,對拍賣會了解也不夠。
在一些富裕階層的刻板印象裡,提到拍賣會就是市場二三線拍場贗品充斥的魚龍混雜,要么就是聯想到熱播劇《霧裡看花》描述的藝術品鑑定的雲裡霧裡。 “不了解這個市場,怕有隔膜,很遺憾,一些有實力收藏的群體並不真的了解收藏。”
清 刘墉书法手卷清劉墉書法手捲
谭延、苏曼殊题跋譚延、蘇曼殊題跋
[對話何志堅]
佛像收藏,重歷史
記者:永宣兩朝的佛像主要有什麼特徵?
何志堅:永宣兩朝造像主要特徵是造像軀體渾厚,造型敦實,體態優美大方,面相寬平,雙目平直,衣紋都採取內地傳統的寫實手法,有較強質感。 佛像頭飾螺發,身著袒右肩袈裟,菩薩戴發冠和梳髮髻,上身飾網狀的瓔珞,下身著長裙。 工藝上採取內地傳統的失蠟法鑄造,胎體厚重,表面鍍金處理,金質純厚,亮麗悅目。 蓮座處都有封藏,固定座底封蓋為剁口法。 造像上分刻“大明永樂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銘款,一般在蓮花座檯面正前方,都是從左至右的順讀形式。
記者:經歷過去一年的春拍,讓你最印象深刻的變化是什麼?
何志堅: 2013年讓我最難忘的就是蘇富比在香港的秋季拍賣。 拍場上我收了官窯和幾件明清犀角杯。 我個人認為,未來拍賣的熱點還會在瓷雜項。 事實上,2013年初以來,收藏市場上古代字畫價格已經開始調整,大畫家如張大千、齊白石作品價格都有所回調。 但瓷雜方面,卻繼續往上漲。
按照同類型的比較,蘇富比拍賣的永樂、永宣花瓶中,2012年有一個梅瓶拍到了1.6個億,說明永宣當年的藝術價值很高,以瓷雜件來說,永宣年代的東西都是頂尖的,所以你可以看到國內藏家更熱衷於明清年代的佛像。
記者:在佛像收藏上,你預測國內和國外分別有怎樣的趨勢?
何志堅:現在國內拍1000多萬元的永宣佛像十分常見,國外市場中,永樂佛像也有拍1000多萬的,價格上還是有空間的。 目前佛像類還沒有永宣的陶瓷大罐、碗受更多人接受和追捧,可隨著對宗教的認知,價格應該有回升的,具體回升多少,要看市場,還要看國內的實際情況。 從審美觀而言,歐美收藏佛像時不同於國內熱衷。 歐美更注重唐代、宋代的雕塑類佛像,國外對於中國永宣時期的藝術含量、歷史價值的研究不是很深。 例如永宣年代的皇帝用懷柔政策把佛像送給藏區的首領,這些歷史事件,很多老外不知道,也沒有國內藏家那麼看得重。
記者:你如何看拍場上80後這代新興藏家?
何志堅:80後未來一定是收藏界的中堅力量。 這撥人到了50來歲會是資深藏家。 但80後藏家在拍場上多喜歡現代藝術。 青睞張曉剛、岳敏君等人的作品。 對每個群體的審美標準這個我不做評價,只是讓80後藏家入手古代收藏的話,是有一定知識門檻的,需要時間和經驗去沉澱,他們對古代的藏品還不一定看得透。
明代官员李芳画作明代官員李芳畫作
明朝兵部尚书张经画作明朝兵部尚書張經畫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