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三門橫山古墓葬出土六朝青瓷賞析


2006年6月23日,為配合甬台溫鐵路三門站鐵路的建設,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門博物館聯合對三門橫山古墓葬群進行了考古發掘。 三門橫山古墓葬群位於三門亭旁鎮邵家村西北部,基本呈東西走向。 此次發掘面積約5000平方米,清理古代墓葬19座,年代最早的是11號墓,埋葬於東漢時期,距今約1900年左右;最晚的是16號墓,埋葬於北宋,距今近1000年。 其餘大都是六朝時期的,距今大致在1500至1700年左右。 獲取隨葬器物110餘件,主要是青瓷器皿,少量的陶器、銅器、鐵刀及銅錢。 這批青瓷器皿是本次發掘最有價值的收穫,胎質緻密,造型規整。 其中的青瓷匜、龍柄雞首壺等,更是這批器物中的“精品”,代表了當時製瓷業的最高水平。 下面擇選一部分精品介紹給大家。
1.西晉青瓷水盂(圖1)
图1 西晋青瓷水盂圖1西晉青瓷水盂
橫山1號墓出土。 該器斂口,扁鼓腹,假圈足,底略內凹,釉色青黃,內壁全釉,外壁施釉及底,外底無釉,外壁口沿有一道凹弦紋,外底有三個泥點痕跡。 口徑4厘米,腹徑23.3厘米,底徑4厘米。
2.東晉青瓷四系罐(圖2)
图2 东晋青瓷四系罐圖2東晉青瓷四系罐
橫山7號墓出土。 該器直口,微侈,圓弧腹,下腹斜收,平底,略內凹,肩處有四橫系,泥條狀的。 釉色青偏黃,器內壁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較薄,在口沿和四個橫系之間,都有多點褐釉點彩裝飾。 外底無釉,有五泥點痕跡。 口徑8厘米,腹徑11.2厘米,底徑6.5厘米,高7.5厘米。
3.西晉青瓷水盂(圖3)
图3 西晋青瓷水盂圖3西晉青瓷水盂
橫山8號墓出土。 該器斂口,扁鼓腹,平底,內凹,釉色青黃,內壁只口沿處有釉,外壁施釉基本到底,開片明顯,外底無釉。 胎質緻密,呈青灰色。 外壁有流釉現象,在外壁口沿下有二道凹弦紋,肩腹交接處也有一道凹弦紋。 口徑4.5厘米,底徑4.4厘米,高3.5厘米。
4.南朝青瓷唾盂(圖4)
图4 南朝青瓷唾盂圖4南朝青瓷唾盂
橫山10號墓出土。 該器淺盤口,長頸,斜肩,扁垂腹,假圈足,大平底略內凹。 釉色青綠,光澤感不強,外壁施釉及底。 胎質緻密,呈青灰色。 肩、腹部刻劃出浮雕狀的蓮瓣紋。 外底有較多的泥砂粘連。 口徑13厘米,底徑14厘米,高15.8厘米。
5.南朝青瓷四系罐(圖5)
图5 南朝青瓷四系罐圖5南朝青瓷四系罐
橫山12號墓出土。 該器敞口,束頸,溜肩,下腹斜收,平底,內凹,釉色青黃,內壁口有釉。外壁施釉基本到底,外底無釉,釉厚處有流釉現象。 釉的玻璃質感較強。 胎質緻密,呈青灰色,肩部有四橫系,外底有六個泥點痕跡,口沿處有釉剝落現象。 口徑8.4厘米,腹徑15.7厘米,底徑8.4厘米,高14.2厘米。
6.南朝青瓷四系罐(圖6)
图6 南朝青瓷四系罐圖6南朝青瓷四系罐
橫山13號墓出土。 該器直口,微侈,溜肩,弧腹,下腹斜收,平底略內凹,釉色青黃,內壁只口部有釉,外壁施釉不及底,釉線不平整,外底無釉。 胎質緻密,呈青灰色。 在肩部有一凹弦紋,上安等距四個橋形橫系,在外底有泥點痕跡。 口徑10.7厘米,腹徑18.8厘米,底徑11厘米,高19.2厘米。
7.南朝青瓷罐(圖7)
图7 南朝青瓷罐圖7南朝青瓷罐
橫山13號墓出土。 該器侈口,略有束口狀,鼓腹,假圈足,底內凹,釉色青黃,內外壁全釉及底,外底無釉。 胎質緻密,呈青灰色。 肩部刻劃四道凹弦紋,腹部刻劃三道凹弦紋。 因刻劃較深體現出肩部三道凸弦紋、腹部二道凸弦紋的效果。 口徑14.8厘米,底徑13.4厘米,腹徑21.4厘米,高15.2厘米
8.東晉青瓷四系盤口壺(圖8)
图8 东晋青瓷四系盘口壶圖8東晉青瓷四系盤口壺
橫山14號墓出土。 該器盤口,短直頸,溜肩,鼓腹,平底略內凹,釉色青偏黃,內壁只口,頸部施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外底無釉,露胎處胎衣發紅,胎質緻密,呈青灰色,在肩部有四道凹弦紋及一對雙豎耳,外底有泥點痕跡。 口徑15厘米,底徑13.8厘米,腹徑25厘米,高30厘米。
9.東晉青瓷缽(圖9)
图9 东晋青瓷钵圖9東晉青瓷缽
橫山14號墓出土。 該器斂口,斜壁,平底略內凹,胎質緻密,呈灰青色,施釉,除外底不施釉,缽內壁滿釉,外壁施釉基本到底,釉色青略偏黃,釉線高低不平,在外壁口沿處刻有三道弦紋,內底留有五個泥點痕跡,外底支燒痕跡不明顯。 口徑15.8厘米,底徑10.2厘米,腹徑17厘米,高7厘米。
三門縣地處浙江東部沿海,在地理位置上有點偏遠,與處於主流位置的寧紹地區也存在一些較細微的差異。 三門當地在漢六朝時期並無發現生產青瓷的窯址,橫山出土的這批高質量青瓷器皿應該是從台州的臨海、椒江、黃岩等地輸入。 從青瓷器皿的造型、裝飾風格以及胎釉特徵上看,三門橫山出土的六朝青瓷和台州地區同時期墓葬中出土的青瓷極為相似,當屬台州窯瓷品。 第一個提出“台州窯系”的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朱伯謙先生,朱先生經過多年的實地調查研究、分析比較,在《浙江古代瓷器概說》一文中寫道“經近年來文物普查,在台州的天台、仙居、三門、臨海、黃岩和溫嶺等縣市相繼發現了東漢至宋代的大量窯址群,證明台州有悠久的燒瓷歷史。……在品種、造型、裝飾和胎釉等方面,都與越窯、鷗窯和婺州窯有差別,具有獨特風格。”隨後原台州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金祖民先生的《台州窯系》《台州窯新論》,浙江省博物館研究員蔡小輝先生的《台州窯業在越窯體系中的地位》等,對“台州窯系”都給予充分論證和肯定。 六朝時台州窯主體瓷器為青釉瓷,窯址主要分佈在台州的臨海、椒江、黃岩、溫嶺等地。 台州窯瓷器在品種、造型、裝飾、胎釉和燒製工藝等方面,與越窯、甌窯有一定聯繫和區別。 形制上越窯瓷品修頸肥腹,素多紋少,甌窯瓷品胎坯疏鬆厚重,台州窯瓷品胎骨堅硬呈灰白色,多平底、圈底和玉璧底(見圖10)。 釉色方面,越窯瓷品青中泛黃,甌窯瓷品青中泛灰,台州窯瓷品主要有淡青、翠青和葉青微黃,釉層平整均勻,玻璃質感強,光澤如鏡,滋潤麗質,達到現代瓷化水平。 品種和紋飾方面與越窯、甌窯裝飾題材較為相近,品種多為罐、瓶、壺、缽、碗、盤、水盂、虎子等,除生產人們日常生活用具外,還大量生產明器。 花紋裝飾以模印為主,刻劃為次,堆貼裝飾的有鳥首、橋形輔首耳、提把等,花紋圖案主要有弦紋、波浪紋、方格紋、幾何形等,筆法嫻熟,線條流暢。
图10 南朝青瓷四系罐底部圖10南朝青瓷四系罐底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