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7日 星期日

宋元玉魚流行:靈氣生動寓意吉祥

 大洋網-廣州日報

元代玉鱖魚飾(江蘇無錫錢裕墓出土)元代玉鱖魚飾(江蘇無錫錢裕墓出土)
古玉品鑑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我國早在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中,就已出現玉魚;商周時期,玉魚迎來第一個流行高峰;但此後的兩漢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玉魚的製作和使用跌入低谷,很少發現;宋元明清時期,隨著玉器世俗化、生活化趨勢的確立,玉魚作為一種寓意“有餘”的吉祥物,深受喜愛,魚形玉飾的數量和種類也明顯增多,形制有的扁平,有的寬厚,有的狹長,有的跳躍,有的擺尾,有的口銜蓮荷,花樣繁多,造型翻新,並形成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宋代玉魚,魚身多狹長,形似草魚,常無鱗紋,魚眼小而有神,多見圓點眼和單圈眼,厚唇,嘴微張,擺尾,有的身軀扭曲、動感十足,常有水藻、荷蓮相伴。
元代玉魚最流行鱖魚造型,多數僅雕一尾鱖魚,少數魚旁有蓮荷伴隨。 江蘇無錫錢裕墓和上海松江西林塔地宮、嘉定法華塔地宮等地出土的元代玉魚,形制特徵大同小異:魚身多扁闊,下腹近平,脊背高拱;嘴大唇厚,嘴微微張開,嘴角線向上傾斜;厚唇和大圓眼均為減地淺浮雕而成;魚身或光素,或陰刻既小又密的菱形魚鱗紋,線條粗獷有力;胸鰭緊貼腹下,臀鰭伸展,鰭面陰刻三至五道鰭骨線,背鰭豎張,邊緣如鋸齒,表示骨刺的陰刻線條短而剛直;魚尾上翹多呈扇形,尾上陰刻線條長而舒展。
明代玉魚種類很多,甚至出現了仿宋元的作品,製作粗精不一,粗簡者如江西南城益端王夫婦墓出土的青玉魚形飾,粗粗幾刀琢出魚形而已,精細者則如上海地區明墓出土者,魚嘴、眼、鱗、鰭、尾等都一一琢出。 魚眼多為大圓眼,眼睛一側有的出現半月形眼眶,眼睛深鑽是明代動物形玉雕的時代特徵;魚身鱗紋形式多樣,有“米”、“*”、“▽”、“ ≡”以及水藻紋等等;尾部不如宋元發達,陰刻線條常顯軟弱乏力;總體給人神情呆滯、動作僵化的感覺,不及宋元玉魚生動靈氣。
清代玉魚,除佩飾外,還出現了體形碩大的陳設器。 魚尾常呈彎弓形向兩邊分開,兩端基本與魚身相連,魚尾陰刻弧形線條柔軟細弱。 魚身兩側多數陰刻一道從鰓旁延伸至尾部的弧形長線。 魚身多數有鱗紋,除寫實的半月形魚鱗外,有時也見幾個散佈魚身的零星“米”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