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書法欣賞元素:筆法結體和章法

 和訊網 

筆法。 康有為在《廣藝舟方楫》中說:“學書有序,必先能執筆。古往今來,書家執筆的方法有多種多樣;有撥鐙、握管、撮管、單鉤、鳳眼等多種執筆法。常用的有兩種,三指執筆法和五指執筆法”。 三指執筆法,就是在寫字時只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執筆。 著名書法家曹寶麟先生就是三指執筆法,曹先生是以寫行書聞名於世。 五指執筆法,相傳為唐代陸希聲提出的即“擫”、“押”、“鉤”、“格”、“抵”。 張懷瓘《六體書論》雲:執筆亦有法,若執筆淺而堅,掣打勁利,掣三寸而一寸著紙,勢有餘矣;若執筆塗而束,牽三寸而一寸著紙,勢已盡矣,其何故也? 筆在指端,則掌虛運動,適意騰躍頓挫,生氣在焉。 蘇東坡《論書》中說:“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朱履貞《書學捷要》雲:“學書第一執筆,執筆欲高,低則拘攣。執筆高則臂懸,懸則骨力兼到,字勢無限。雖小字,亦不令臂肘著案,方成書法也。”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古之所謂指實掌虛者,謂五指皆貼管為實。”其小指實貼無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堅握之說也。 握之太緊,力止在管而不在毫端,其書必拋筋露骨,枯而且弱。 用筆這一術語,最早見於衛恆新著的《四體書勢》,王羲之《書論》雲:“夫書字貴平正安穩,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長或短。”元代的趙孟頫《蘭亭十三跋》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用筆之法包括中、側、藏、露、提、按、轉折、平移、翻絞等多種方法,行草書運筆時用偏鋒過渡,緊接著以中、側鋒相承,既可省去筆筆換鋒的麻煩,又可變換一下墨趣,豐富充實了筆劃的線條。 古人講究用墨,貴用濃墨,烏黑髮亮,目的是為了增加書法作品的神采。 在書法作品中一般稱之為“濃、淡、枯、渴、漲”即濃墨,淡墨、枯筆、渴筆、漲墨,利用墨色的轉換,使作品產生節奏感和韻律感。 這方面,王鐸、付山大膽突破,漲墨、渴筆交替使用,任意揮灑。 還有林散之先生,也是用墨高手,他把繪畫的用色用墨巧妙的運用到書法中。 他常說:“筆筆澀,筆筆留”。 “墨要熟、熟中生”,“用筆須毛,毛則氣古神清”。 蕭退庵先生也有精彩的論述:“有筆無墨不能成書,筆墨俱到乃中段功夫,如達最上層,不妨有筆而無墨”。
結體。 結體也叫結字:即單字中點畫安排與形式佈局的方法。 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需用工”。 歐陽詢《結構36法》,李淳進《大字結構84法》,黃自元《間架結構摘要92法》。 漢字書體有篆、隸、楷、行、草,每種書體又各有風格,但必須遵循結字的基本規律。 篆、隸、楷以靜為主,行草書以動為主,結字的重心安排應先取平穩,以“正”為入門,然後由正求險,正險相生,便能得結字的奧妙。 項穆《書法雅言》雲:“書法要旨,有正有奇,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所謂奇者,參差起伏,騰凌射空,風情姿態,巧妙多端是也。 奇即連於正之內,正即列於奇之中。 正而無奇,雖莊嚴沉實,恆樸厚而少文,奇而弗正,雖雄爽飛研,多譎厲而乏雅。 這段話把平正與奇險的辯證關係闡述得非常透徹。 漢字中各種字體都有特定的態勢,篆書呈縱勢,隸書呈橫勢,楷書呈方,草書呈圓,行書則是方圓結合。 張懷瓘說: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苟守一途,即為未得。 識勢與裹束是態勢表現的兩個方面;裹束是指聚散與開合,即,把一個字的某一部分裹束起來,另外的部分就顯得開張。 聚與散,開與合互相映襯,相得益彰。結字中除了字的重心挪移和態勢的俯仰,還要避免重複與雷同,方求變化自然。 要使互不相干的點畫有機的組合一個有態勢,有靈魂的單字,靠的是點畫間的呼應,只有點畫的形勢相互映帶,血脈不斷,才能使字的筆劃貫通一氣,神采奕奕。 結字中,黑白的佈置也很重要,有筆劃中為黑,無筆劃中為白,以黑色筆劃割裂白色塊面的安排與佈置稱為佈白,在書法中,白與黑都是體現藝術效果的重要手​​段,所謂“計白當黑”、“知白守黑”,都是指“黑”與“白”的辯證統一。結字還應做到因字賦形。 漢字由最初象形文字發展到表意文字,形體結構取法於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大小長短,肥瘦,欹正,千姿百態,各具面目,因此,書寫時,應順其自然,因字立形,各盡其勢。
章法。 章法就是構圖,也叫分行佈白。 這裡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章法,即大章法;包括正文、落款、鈐印等;狹義的章法即小章法。 指一字之中的點畫佈置和一字與數字之間,一行和幾行之間佈置的關係。 沈鵬先生曾經說過:“整見才”三字,意思是從一幅作品的章法,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整體水平和才華。 張紳《書法通釋》日:“古人寫字,正如作文,有字法,章法,篇法,終篇結構,首尾相應,故云: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董其昌《畫禪室隨筆》雲:“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事”。 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 書法的章法,先須求均,而後求變;先須求穩,而後求奇。 如篆書一般橫豎成行,行距大於字距。 甲骨、金文,不一定都要橫豎成行,其行氣可以錯落自然,有鈐斜,大小,參差變化。 隸書因字取橫勢,故字距大於行距。 楷書一般橫豎成行。 行距大於字距,大草的章法錯落跌岩,疏密,大小,大起大落,其章法,線條若“飛鳥出林,警蛇入草”。 其佈白若飛花散雪,驚濤駭浪。 書法章法之始,根據所書文字內容的多少,先定形式;是橫是豎,是中堂是條幅,是斗方是扇面,形式一定,然後再鋪張文字,佔據作品空間,展現立意內容,充實其層次,修正其形象。 哪些地方該虛,哪些地方該實,哪些是字眼該誇張,哪些該避讓,造險救險包括題款字的大小,鈐印的位置,印泥的質量都要講究,使整幅作品重點突出,離合相扣,方能橫去豎來,應接自如,和諧感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