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骨雕:延續牙雕瑩潤之美

第一財經日報

走進中華世紀壇世紀大廳,第一眼就會被一件尺寸巨大的骨雕作品吸引。 一艘天子所乘的巨型龍船上,雕刻精美的十層甲板上站滿了人,粗略計數不下幾百個。 龍形的船身上每一個細節都極為繁複,龍鬚有著分毫畢現的質感,船上的每一盞燈、欄杆和建築門窗的鏤空細節,乃至幾百位乘客的不同衣飾和不同動態,都精細得令人讚嘆。
這件來自嶺南派牙雕工藝大師張民輝的作品,是近期在中華世紀壇展出的廣東省民間工藝大師精品展中的傑作之一。 11月22日起,包括11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在內的44位廣東工藝美術家創作的近200件民間工藝精品展出,牙雕、玉雕、木雕、陶瓷、刺繡、磚雕、手拉壺、端硯等八大種類集中呈現。
與一些精雕細作的小品相比,張民輝的骨雕作品是其中最為震撼的。 事實上,自從1989年聯合國在瑞士召開“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大會,決定在全世界範圍內禁止象牙原料及象牙製品貿易之後,張民輝就開始重新尋找牙雕藝術的未來。 如今呈現在展覽中的巨大骨雕,就是他以牛骨、河馬牙、猛獁牙等材料拼接而成的。
在明清時期,中國牙雕工藝發展至高峰,宮廷內甚至專設作坊,專制皇家所需的牙雕。 一直以來,牙雕就是皇家文化而非民間文化。 早年,中國工藝大師做牙雕作品,也只以自然死亡的大象象牙為原料,每支象牙必有一個死亡證。 但是,隨著象牙被加入禁售之列,象牙原料的缺乏令牙雕的傳統工藝幾乎面臨消亡,而牙雕收藏的價格也飆升數倍。
2006年,象牙雕刻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對張民輝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像牙的替代品,傳承象牙雕刻。 他形容自己前半生在大興象牙廠從事象牙雕刻19年,後半生全部在探討骨雕的可能性——如何讓骨雕具備牙雕的風格和效果,完整延續牙雕技藝,讓張民輝琢磨了25年。
與象牙相比,牛骨體積大,容易做大型作品。 但缺點也顯而易見,象牙的質白瑩潤之美是牛骨難以匹敵的,而且易碎,易發霉。 將牛骨與猛獁牙混合在同一件作品中,既要展現牙雕的精細手工,又要嚴絲密縫地粘貼好兩種材質,是很大的挑戰。 曾經,骨雕只有在北方的干燥環境下才有可能製作,生活在潮濕廣東的張民輝試驗出骨料脫脂淨化技術,讓牛骨脫脂漂白後不易發霉。 以肉眼看他的大型骨雕作品,找不到拼接痕跡,事實上,張民輝用錯位銜接、自然穿插的方式來化解每一處接口,憑的是細緻、經驗與耐心。
手藝必須傳承,材料可以代替,這是張民輝在材料受限時的突破。 用北京牙雕工藝大師李春珂的話來說,“在全中國,他可以說是第一人,沒有人能做出那麼多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