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宋徽宗和北宋官瓷的興起

 開封網 
中國在陶瓷技術與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無雙。 在英文中,瓷器與中國是同一個詞:china。 可見在中國古代的文化、貿易交流中,世界各國大多是通過瓷器知道並了解中國的。
宋代是中國陶瓷業繁榮鼎盛時期,中國宋代瓷器生產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5個窯口的產品最為有名,後人統稱其為“宋代五大名窯”。 官瓷在我國陶瓷史上是一個專屬名詞,特指宋代官窯的產品。
官窯生產禀賦“朝廷置場、內府製樣、大匠造器、兵士供役”的標準和特點,燒製的產品供朝廷專用。 北宋官窯的創建,不僅為中國官府(國有)手工業開創了一個陶瓷官窯制度,而且成為後世陶瓷官窯制度的典範。
北宋官窯創建於北宋宣政年間,是宋徽宗引入汝瓷及開封陳留東窯等窯系的製作精華在開封創建的。 北宋官窯口是我國陶瓷史上第一個由朝廷獨資投建的“國有”窯口,官瓷也是第一個被皇帝個人壟斷的瓷器種類。
北宋官窯生產嚴格按照宋徽宗詔敕編纂的《宣和博古圖》為造型藍本,以仿三代青銅器和古玉器為主,依“名古器”為造型依據,使產品件件有典、禀賦深義,成為當年宋徽宗“新成禮器” 的一部分。 這種仿古復古的藝術追求,其實就是為了“尚其像”以“格神明”。
北宋官窯的地位、投入、技術、成果以及它的擁有者,絕不是一般民窯可比的。 北宋官瓷在我國琳瑯滿目的瓷器世界中,可謂獨具禀賦,充盈著皇室高貴典雅的藝術神韻和光彩,稱得上是大師巨匠精湛技藝和宋徽宗傑出藝術才華合璧的典範。 官瓷自問世以來,便素有“王者之瓷”、“社稷神器”的盛譽。
“識得官瓷面,江山坐一半”,說的是官瓷的玩賞和收藏範圍極小,僅局限在帝王將相圈子內,成為皇權和尊貴的象徵。
北宋官瓷的藝術特色
北宋官瓷無精美的雕飾,也無艷麗的塗繪,唯以簡單洗練的造型之美以及釉色紋片開裂之俏所幻放出迷人的藝術魅力,來追求其至高的藝術境界。
北宋官瓷藝術上盡善盡美的追求,創造了一代美學。 其以平淡含蓄、溫潤素雅的釉質,表現出藝術家祥和靜美的內心意蘊,特別吻合文人與士大夫的審美情趣,這當然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北宋登峰造極發展的結果。
北宋官瓷古樸渾厚而不失精巧俊秀的造型,充分體現出宋徽宗獨具禀賦的文人氣質。 北宋官瓷比例協調、曲線優美、形態恰到好處的神妙,給人以多一分顯肥、少一分則瘦的藝術驚嘆。 宋徽宗不可模仿的文人氣質,也正是其他瓷種和窯口對北宋官瓷追仿不像的根本原因所在。
北宋官瓷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禮器類,二是文房用具類。 禮器類主要為朝廷所用,有瓶、尊、鼎、爐、觚、彝、簋等非民間用品的款式。 此與宋徽宗的喜愛密切相關,也主要供他使用。 文房用具類主要為筆洗、筆架、筆筒、水注、水盅、臂擱等。 筆洗的造型千變萬化,計有侈口、直口、敞口、荷口、葵口、花口、鼓釘、壽桃、弦紋、獸頭、獸耳等多種樣式,可謂琳瑯滿目、無有窮盡,充分體現了宋徽宗的文化智慧和創造。 正緣於宋徽宗別出心裁的藝術創造和發揮,北宋官瓷才將文房用具提升到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高度,成為稀世罕有的文房至寶。
北宋官瓷在原料選用上可以說是極其奢華。 其選用的優質原材料,均要經夏日曝曬、秋雨滋潤、冬雪冰浸和春日軟化的過程,經過碾磨粉碎、過篩成粉,水激池澄,掐取中部精煉的瓷泥再反复揉搓,使之化為“繞指柔”,以達到製瓷要求。 此外,北宋官瓷為追求溫潤如玉的乳光質感,還特別添加了品質上乘的翡翠、瑪瑙等玉粉入釉,釉質淳厚勻潤、肥若堆脂、純淨如冰、瑩潤似玉,達到撫之如緞似玉、攥之彷彿出油的藝術效果。
宋徽宗以釉色之美去追求北宋官瓷藝術上至高至上的大境界。 他崇尚青瓷,對純色的白瓷不喜愛。 他認為,白瓷太刺眼,有鋒芒外露之嫌,且其單一的色調難以抵達丰厚多變的高度。 青瓷釉色純正穩定,有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黃等,能窯變出深淺不同的青綠釉色,既體現閒散淡遠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教思想,故深契宋徽宗之意。
北宋官瓷釉面的開片片紋極富節奏感,如水波粼粼,晶瑩剔透。 其開片流暢,小器也可開龜背大片,產生出令人驚嘆的紋裂美。 北宋官瓷釉下幻放開裂的梅花冰片,更是一絕。 其大小不一,花片相疊,全器盛開,神妙之處竟能多達7層,真如梅花綻放,美至極致。 令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此梅花冰片真有冰的特性,遇水則冰融,冰狀梅花隱而不見,水幹則冰現,朵朵冰花棱角分明地滿器綻開,神乎其神。
北宋官瓷選用含鐵量極高的瓷土製胎。 這種高含鐵量的胎體經高溫燒製,胎骨顏色泛黑紫,器物口沿處因所施之釉在燒製過程中微有下垂,致使內胎微露,便產生出“紫口”特徵,而足底無釉之處則成為黑紅色,是為“鐵足”。 “紫口鐵足”是北宋官瓷最典型的藝術特徵之一,改變了中國青瓷單一青釉瓷面的狀況,其精美典範的藝術變化,提升和豐富了中國傳統的青瓷藝術。
北宋官瓷在燒製過程中,按器形的要求,對汝窯的支燒法加以改進,增添了墊、支墊結合的燒法,器物受力更均勻,使得胎骨更堅挺。
北宋官瓷對中國陶瓷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讓開封一躍而成為光燦天下的陶瓷藝術聖地,代表著中國陶瓷藝術的至尊和榮耀。
“棄汝興官”為哪般
在宋徽宗未設官窯之前,在北方諸窯中,汝窯為魁。 宋哲宗曾敕命汝州燒造的貢禦瓷器,代表著當時中國青瓷的最高藝術成就。 宋徽宗為何要“棄汝興官”呢?
其一是朝廷需要製作禮器用於國家禮儀祭祀。 宋徽宗即位後,決定舉國之力興修五禮、考訂禮器形制,並由朝廷親自製造用於祭祀的禮器。 為契合天地自然之性、彰顯國家的文化品位,需要創燒出一種經典的陶瓷作品,納入國家禮器範疇以追求完美的禮儀。 其二是宋徽宗不滿汝瓷藝術品位。 汝窯貢瓷當時採用裹足支燒工藝,燒製的器物受力點少,在高溫下胎骨易坼裂變形。 假如燒製溫度較低,又易造成胎質疏鬆、充滿氣孔,缺失厚重之感。 其自身的工藝缺陷,注定難以燒製出厚重莊嚴的大器。 加之汝瓷釉質寡薄,釉色缺少變化,不合禮器法度,難以滿足宋徽宗對陶瓷藝術更高的追求。 其三是汝窯的窯址遠離京城,宋徽宗不能親臨指揮,按照自己的藝術標準去貢燒瓷器。
於是,宋徽宗決定“棄汝興官”,在開封自置窯口,創燒華貴端莊的瓷器。 宋徽宗於1107年專門設置儀禮局,作為新修五禮、考訂禮器形制的國家最高領導和執行機構,開展陶瓷禮器的生產製作工作,而且將一切禮制方面的事物納入儀禮局的業務範疇內。 1108年,宋徽宗下詔訪求古禮器,敕命編撰《宣和博古圖》以服務於朝廷製造禮器之用。 該書的編纂遂成為宋徽宗製作“新成禮器”的藍本。 北宋官瓷的造型多為禮器,實乃源出《宣和博古圖》,是宋徽宗關於禮器製作理念及要求的體現。
北宋官瓷是宋徽宗引入汝瓷窯系的製作精華,把當時開封陳留東窯獨具特色的東(冬)青瓷釉和“紫口鐵足”的製瓷工藝用於官瓷的燒製,創出了中國青瓷巔峰之作,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極富魅力地升起在中國的陶瓷星空,照耀著中華民族的陶瓷之林。
北宋官瓷的傳承
官窯自1107年在京師開封設置,至“靖康之難”後開封淪陷,窯口存世的燒造時間不過十餘年,其光耀中天的歲月隨著北宋的滅亡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宋高宗是宋徽宗的兒子,對北宋王朝祭祀所用的禮器可謂了然於心。 1143年,宋高宗將久藏於心的禮器復古之事提到議事日程,決定襲宋徽宗遺制,斥國資自置窯燒造禮器,他於1144年下詔專門成立禮器局,詔令修內司修建官窯開始南宋製瓷大業,尋訪通曉禮器規矩及製作技藝的大師巨匠主持南宋王朝禮器的製作以及官窯的燒製業務。 1146年,修內司官窯不負宋高宗所望,完美地傳承了北宋官瓷的製作工藝和造型藝術,燒製出合乎政和“新成禮器”的作品,其形制、尺寸均再現了宋徽宗政和“新成禮器”的風采。
宋高宗依照北宋官瓷的製瓷製度和工藝燒製官瓷,是對宋徽宗所設官窯的直接繼承。 國勢漸趨穩定後,南宋王朝對瓷器的需求量​​增大,修內司一座窯口已不能滿足需要。 宋高宗又依制在郊壇下別立新窯,大量燒製以北宋官窯為藍本的南宋官瓷,使得兩宋官窯法脈相續的實踐和發展模式終告完成,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座光彩奪目的里程碑。
清乾隆皇帝十分喜愛北宋官瓷,為北宋官瓷題詩數十首。 更難能可貴的是,清乾隆皇帝敕命工匠對北宋官瓷進行仿造。 清仿北宋官瓷作品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一些仿燒作品幾乎可亂真。 目前,北京故宮[微博]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乃至世界著名的文物收藏機構,均藏有乾隆時代仿燒的北宋官瓷,無論是造型還是釉質、釉色,均達到了宋以後歷代仿燒官窯的最高藝術水平。 由此可見,北宋官瓷對中國陶瓷的影響是何等的深遠和持久。 時至今日,開封一些恢復傳統燒製工藝的窯口,對北宋官瓷的燒製工藝仍在模仿,從未斷絕。
北宋官瓷是中國陶瓷藝術的巔峰之作,浸潤著帝王獨具禀賦的歷史烙印,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它不僅是精美絕倫的藝術品,也傳承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在與世界的交流中起到橋樑和紐帶作用。 開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其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從北宋官瓷可見一斑。 在追求高雅藝術和美好生活的今天,我們用靜穆的心靈,通過對北宋官瓷的鑑賞和交流,真正感悟其藝術品質的卓越、文化魅力的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