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紫地繡花鑲邊女夾袍。 ①紫地繡花鑲邊女夾袍。 ③皇帝龍袍料。 (圖片由自治區博物館提供)
滿清時裝博物館現場發布 114件(套)精品服飾首府展出展期三個月
本報記者龐雪芳
明日,當你走進自治區博物館二樓展廳,秀龍袍、賞旗袍、展旗鞋……一場以清代滿族服飾為主題的時裝發布會,將帶你領略300多年前的流行元素。
23日,記者從自治區博物館了解到,旗裝雅韻吉林省博物院藏清代滿族服飾展,將於26日對市民免費開放,將展出代表滿清服飾特點的民服、官服、佩飾和八旗甲胄等文物114件(套),展期三個月。
滿族服飾展是清代文化第三次走進新疆,這也是自治區博物館今年引進的首個展覽,記者提前走進展廳,為您揭秘此次服飾展覽中的流行元素。
流行元素之龍袍
九五之尊為帝,龍袍的顏色、繡法都是獨一無二的,皇帝的錦衣代表著那個年代製衣的最高水平。 此次展覽中,一件“皇帝龍袍料”最引人注目。
黃色的綢緞上,繡有九條龍,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 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寓意“一統山河”、“萬世昇平”。 這件“皇帝龍袍料”只有前襟、衣袖、後襟,是件未完成的龍袍。 吉林省博物院古代史部副主任、研究員黃嵐說,一位繡工製作一件完整的龍袍,需要花兩年半的時間。
除了皇帝的錦衣,此次展覽中還展出了一件乾隆的便裝,藏藍色的緞子上繡的是暗花團龍圖案,一針一線都彰顯著帝王威嚴。
流行元素之旗袍
當女子遇到旗袍,展廳裡的朱紅大門恍惚之間移了位,旗袍的“花樣年華”在清朝盛世中再度綻放成嫵媚的煙火。
旗袍,滿語稱之為“衣介”,是滿族先世在長期的山林狩獵生涯中形成的服飾,也是清朝滿族服飾的特色。
清初統治者為了鞏固其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強制漢軍民“剃髮易服”,除了旗袍女子沒有其他選擇。
此次展覽中,不僅展出了多件(套)滿族傳統旗袍,更展示了旗袍的演變過程。
清初的旗袍寬大、平直,展廳中一件紅綢女棉袍的胸圍132厘米,下擺達到了206厘米。 到清朝中期,愛美的女性把旗袍改製成束腰形,展廳中,一件紫地繡花鑲邊女夾袍胸圍只有92厘米,下擺也縮窄到152厘米。
黃嵐說,滿族服飾是服飾歷史上繼“胡服騎射”、“開放大唐”之後的第三次突變。 隨著旗袍的發展演變,胸圍尺寸最小的旗袍只有74厘米,這對身材的要求極其嚴苛。
流行元素之旗鞋
T台上,除了華美的服裝,女子腳上的高跟鞋,算是點睛之筆。 滿族女子,素有“金頭天足”之稱,天足即女子不裹腳,她們鍾愛高跟鞋旗鞋。
旗鞋是將木根鑲在鞋底中央,一般三寸(約10厘米)高,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 鞋跟的形狀有形似馬蹄的“馬蹄底鞋”,也有形似花盆的“花盆底鞋”。 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 鞋面、鞋幫一定要有刺繡或穿珠的修飾。 身著旗袍,手執絲絹,搭配復古高跟鞋,彰顯滿清服飾文化的雍容華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