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0日 星期六

為田黃出走

 

 

為田黃出走
名噪一時的田黃鑒賞家王敬之為何不願給收藏者鑒定,開始轉為以賣字畫為生?走進王敬之在北京的居所,滿眼都是字畫條幅,筆墨紙硯,連塊石頭都看不到,更別說田黃了,當然他收藏的田黃都放在了銀行保險櫃裡.
  成也田黃,禍也田黃,隨著收藏市場上田黃價格從幾百萬到上千萬的飆升,在巨額利益誘惑之下,某些利益集團和黑心古玩商以贗品仿品來“造富”,鑒定專家成為其拉攏的幫手,有人因此賺得不菲“鑒定費”,但也有人因此聲名掃地,甚至賠了性命.
  看淡名利的王敬之乾脆選擇了“出走”,他說除了所在單位全國藝術發展委員會委託的職務鑒定,其他的能躲就躲,靠寫字來養活自己.但是人在江湖,王敬之也無法不理江湖事,況且對田黃的喜愛並不會因為世人的瘋狂而磨滅.
  瘋狂的田黃
  “我現在是個書法家.”王敬之如此介紹自己,聽者只是會心一笑.雖然他少年師從“當代草聖”林散之,書法功力不凡,但也被其田黃鑒賞家的光芒所壓倒.“真的不願給看了,一個怕買到贗品的收藏者太傷心而無法承受,另外不想捲入某些利益集團的渾水,贗品被一些人擊鼓傳花,我站出來揭露真相,受到各種攻擊.”王敬之對市場亂象頗為無奈.
  壽山村那塊能產田黃的“寶地”已經被翻了千百次,收藏市場上還有多少真田黃?“在北京的古玩市場上,這兩年沒看到田黃,在福州的古玩店裡還能看到,都是很小的,大件都被藏起來不拿出來.”王敬之說.
  “田黃必須要上兩,清代開始就是"一兩田黃一兩金",這個兩是舊制,31.25.”他曾在央視做節目時,遇到一塊39克多的田黃,拍賣行平均估價39,專家覺得還是很便宜的.王敬之說要想收藏大件田黃也有可能,但得看是從何種管道入手.他曾經在幾家小拍賣公司看到大件“田黃”上拍,東西都覺得不對.
  面對田黃背後巨額利益的誘惑,如果把持不住自己,可能會因此賠上名譽、錢財甚至生命.2005,某位號稱“田黃王”的知名專家以300多萬的價格將6塊“田黃”賣給了一位大連富豪,後該收藏者經人介紹找到王敬之鑒定,王敬之看過後認為6塊都不是地開石,按照國家標準田黃必須是產自福州壽山村壽山溪中的黃石頭,必須是地開石.
  收藏者後來又去做了科技儀器鑒定,檢測的結果也確定3塊石頭非地開石而是葉臘石.隨即收藏者找到那位賣主專家要求退回200萬元,其餘100多萬元就當自己交學費了.但該專家堅持自己所賣藏品是真品,他稱自己收藏田黃三十多年,著書等身,他鑒定為田黃的就一定是田黃,一口拒絕了收藏者的退款要求.
  這場田黃真假糾紛鬧得沸沸揚揚,後來經歷了收藏者報案,警方介入調查等情節後,直到最後這位專家在保外就醫時自殺身亡而結局.
  堅持道德底線的王敬之有時也防不勝防.2007,有位收藏者請他去廣東鑒定,王敬之在看過藏品圖片後覺得不對,就婉言回絕了.但經不住該收藏者再三要求,王敬之還是去了廣東,結果在他鑒定時被拍了照,然後掛在了收藏者家裡.至此,王敬之對找他鑒定的收藏者就心有餘悸了.
  古玩市場“撿漏”
  一開始不論大江南北,只要聽說哪家拍賣會有田黃,王敬之都會趕過去.他曾經在拍賣會上兩次看到塑膠冒充的“田黃”,估價幾萬元.讓他擔憂的是,塑膠贗品其實很容易辨別,沒有田黃石那種溫潤凝膩的感覺,而且用放大鏡在強光下看必然發現小氣泡,而它竟然躲過鑒定混入拍賣會.
  當然拍賣會上肯定有真田黃.有一次王敬之看中一塊起拍價3000元的田黃,本來準備以幾萬元買下,結果拍賣現場第一次叫價就有人出7萬元,最後王敬之只能看著別人以11萬元將其收入囊中.
  隨後王敬之決定轉戰民間.有一次在上海城隍廟古玩市場,他看中了地攤上的一塊田黃,第一次沒敢買,一周後,他又跑了過去,這回帶著手電筒一照確認是田黃無疑,100塊錢將其買下.這是一塊30克的“熟栗”田黃.田黃中最好的是“橘皮紅”田黃,其次是“黃金”黃,再次是“熟栗”黃、“雞油”黃、“枇杷”黃等.
  類似“撿漏”的故事很多,不過真正的轉捩點是在福州.1998,福建美術出版社邀請王敬之去工作,他的想法是,有些福州人不願意將田黃拿出來給別人看,他到了出版社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看到更多的田黃.
  在福州的三年半時間裡,王敬之不是泡在福州的古玩店裡,就是去田黃產地走訪,不僅見到了許多福州人壓箱底的田黃,更是在2001年編寫出版了國內第一本田黃收藏專著《鑒賞田黃》.
  直到21世紀初,國內幾乎一邊倒地認為,田黃的礦物成分是葉臘石,王敬之根據兩位元地礦專家的研究,公開提出田黃主要礦物成分應該是地開石,珍珠陶石是更高品位的田黃.這個觀點一出引發很大爭議,但後來國家技術監督總局出臺田黃鑒定的“國標”中指出,田黃必須是地開石或珍珠陶石.
  收藏界流行“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無紋不成田”的理論,實際上並不是絕對標準,王敬之在福州就看到過多塊無皮的田黃雕刻,而“格”其實是一種石病,它是田黃在壽山溪中滾動時碰撞產生的裂縫,田黃原石都有格,但經過雕刻後有些就看不到“格”了.“無皮無格”的田黃少之又少,所以才出現了前述的說法.但“無紋不成田”即沒有蘿蔔紋就不是田黃,卻是絕對的.有金絲狀、棕粒狀、網狀等多種表現形式.
  田黃鑒賞並非一日之功,王敬之覺得現在的收藏市場水深而且很渾,收藏者首先還是要學習鑒賞,一定要選擇信譽可靠的賣家,另外要丟掉“撿漏”心理,幾千幾萬元買不到大的田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