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趙孟頫《行書陋室銘卷》,紙本,49×131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
朱萬章(廣東省博物館研究員) 趙孟頫(1254-1322年)是中國美術史上承前啟後的書畫大家。 無論在創作還是對於後世的影響方面,均堪稱一個里程碑式的領軍人物。 他是一個多產的書法家,並且長壽,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師承對象和創作理念。 在書法史上,也許沒有誰比趙孟頫的書法更具有階段性特點,而且這種特點非常明顯,有著非常清晰的軌跡,這是和他的師承、藝術天賦、閱歷及其創作的不斷更新密切相關的。
關於他的書風的分期,廣為人知的莫過於明代宋濂在跋趙孟頫《浮山遠公傳》時所謂的“三段論”:“趙魏公之書凡三變,初臨思陵,中學鍾繇及羲、獻,晚乃學李北海”,其中“思陵”指宋高宗趙構。 宋濂的這種論斷被後來的很多鑑藏家和評論家所認同。 現以廣東省博物館所藏行書《陋室銘》為例,解讀其早年書風。
行書《陋室銘》卷本原為紙本掛軸,後來經蓑衣裱,改為縱49厘米、橫131厘米的手捲,作者署窮款“子昂”,鈐朱文方印“趙氏子昂”,引首鈐朱文長方印“松雪齋”。 另有白文收藏印“竹隱王氏從龍子云章”。 趙孟頫常用印中,有一方銅質的朱文方印“趙氏子昂”,即此卷中所鈐印。 該印在趙孟頫三十三歲時有所缺損,因此成為判斷趙氏書畫創作時間的一個重要標誌。 書畫鑑定家劉九庵認為此印在未損以前四周邊際乃是橫平豎直,該卷中此印尚與此一致,據此則該卷當為其早年所書。 在趙孟頫傳世的署有年款的作品中,一些創作於三十歲左右的行書作品與此《陋室銘》捲風格較為接近,其間架結構、運筆及筆勢均多有相似之處。 因此,雖然此卷並無紀年,從印章、署款和書風看,應該是趙氏三十歲左右的代表作品。
從書風看,該卷與宋高宗書法在筆道、結體上有很多繼承之處。 在《陋室銘》中,不難看出,趙孟頫早年與古為徒,結字扁平,氣勢端秀,在宋高宗的基礎上融入己意,但這種“己意”是非常有限的,有些筆劃、結體還顯得有些稚嫩,以至於其藝術性與中晚年的作品相比要大打折扣。 當然,在後來的臨習古人中,他博採多家,兼收並蓄,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走出古人的陰影,成為一代大家。 從這件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早年在藝術上的探索,從這點而論,其意義及其在趙氏藝術史上的地位,是非同尋常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