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 服用中藥應注意事項 ~

 



         服中藥時的飲食禁忌包括病症食忌和服藥食忌。病症食忌是根據疾病性質來講究「忌口」,像濕熱病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食品,而寒涼症就應忌食生冷、寒涼的東西。

         服中藥煎劑及丸藥時,忌生、冷、油膩食物。因為生、冷類食物刺激胃腸,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為了確保中藥的療效能夠更好的發揮治療作用,服用中藥時需要對一些食物忌口。服用中藥時若吃到禁忌食物,輕者無效,重者還可能會產生毒性,身體卻無法代謝。無論藥材、食材幾乎都會區分屬性,只要食物的強度夠、劑量大,就可能會具有藥性。

▼常見的禁忌食物▼

白蘿蔔、大白菜、竹筍▽不適合:正在服用溫補藥的人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蘿蔔(服理氣化痰葯除外),白蘿蔔屬於「行氣化痰藥」,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人蔘等滋補類中藥時,吃蘿蔔會降低補藥的效果,影響藥物的補益作用。

        白蘿蔔的種子又稱為「萊菔」,能理氣下氣,被中醫用來消腸胃脹氣,有時會在吃太補、氣壅滯時使用,所以不適合和補氣的人參一起吃,尤其是必須吃高麗參這類 屬於紅參、偏溫補藥材的人,就代表患者已經是偏寒體質、需要用藥滋補,本身就不適合吃會耗氣的藥或是白蘿蔔這類食材。

        竹筍則性偏寒,筋骨痠痛的人最好減少攝取竹筍等寒涼食物,以免讓身體循環代謝更弱。

        「竹筍會招風邪,」有些人吃竹筍會出現皮膚癢、類似感冒的症狀,因此中醫通常建議患者少吃竹筍,不過茭白筍並非竹筍類植物,可以放心吃。

辣椒▽不適合:正在服寒性藥物的人

         服中藥時不能吃辣椒,特別是熱性病症,服清熱涼血或滋陰降炎葯時更不宜吃辣椒,否則會使治療無效或療效減弱。不分中西醫都認為,生病吃藥時飲食要清淡,儘量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例如咖哩、胡椒、辣椒、酒類等。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會增加熱象,因而抵銷清熱涼血藥物的療效。

        如果正在服用大黃、黃連、黃芩等苦寒藥物,或者是牡丹皮、黃柏、金銀花、桔梗、桑葉、連翹等寒涼藥物,就不該再吃蔥蒜、辣椒、麻油雞、肉骨茶、薑母 鴨或羊肉爐等辛辣熱燥油膩食物,以免影響原來中藥材的藥性。中醫把食物按性能分為6類,其中,姜、蒜等屬於發熱之物,蝦、蟹等屬於發風之物。"發物"是否 需要"忌口",得按中醫的方法辨證論忌。


冰▽不適合:所有人,尤其是正在服用溫熱性質中藥的人。

         中醫認為人體必須氣血調和才能正常運作,吃冰容易耗損脾胃機能。在正常情況下,胃的酵素必須在適當體溫下才能有效運作,吃太多冰冷食物會讓胃的溫度下降,不利於酵素進行分解作用、五穀精華無法消化吸收,進而導致代謝不良。

        尤其在需要服用溫熱性質的中藥治病時,更應該避免吃生冷瓜果及冰涼食物,否則藥物將無法充分發揮功效。

糯米▽不適合:正在服健脾胃藥的人

        豆類、肉類、糯米等食物比較不易消化,正在服用健脾胃藥的人最好避免,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病患康復。對於胃腸功能已經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多吃這類食物,往往會導致腸胃不堪負荷。

芒果▽不適合:過敏或正在治療皮膚疾病的人

        在中醫觀點裡,芒果屬於「發物」,對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體質的人來說,吃芒果容易使病情發作。

        而正在服藥治療皮膚疾病的患者,也應避免食用芒果、荔枝、花生、海產類等食物。

▽: 腐乳中含有一種蛋白酶會抵消中藥的藥效,也是需特別「忌口」的。有的哮喘病人,平時可以無所顧忌地隨便吃喝,而在哮喘發作期間,蛋、牛奶、魚蝦等高蛋白食物卻成了加重病情的"發物",理當"忌口"。

▽: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腸炎患者,在服用健脾、溫胃和胃藥時,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所服的中藥不能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水腫病忌食食鹽。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服用中藥 溫開水最好▼

        雖然有時候中 醫師會視病患的體質或病情,特別交代要用熱服或冷服,不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吃中藥時最好搭配溫開水。如果是吃科學中藥,中醫師建議先 把藥粉和溫開水混合後再喝,沾在杯子上的粉末殘渣應再用水沖一沖後喝乾淨;不建議把藥粉倒入口中再喝水,避免藥粉在食道中沾黏或嗆到。

▼吃中西藥要間隔2小時

        很多患者在看 中醫的同時也看西醫、吃西藥,所以有時候會造成中、西醫都開了同樣性質的藥,導致「吃過量」;例如西醫已經開了降血脂藥,中醫又開了紅 麴,兩者加起來藥效就會增加。因此,必須特別注意中西藥之間的交互作用,就醫時必須讓醫師知道你還有在吃別的藥或保健食品,服用時間最好也錯開,中間至少 要隔2小時。

▼補益藥飯前吃 治療藥飯後吃▼

        補中益氣湯等補益藥最好在飯前服用;呼吸道疾病等治療藥及大寒藥物適合飯後吃,以免傷胃;安神類中藥應在睡前服用。而驅蟲葯和瀉下藥,則空腹時服用 較好。中醫師認為中藥最好別和食物同服,例如本來應該飯前吃的藥卻忘了吃,寧可等到下一餐再吃,也不要馬上就混合食物一起吃。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 物的性質來定。不管是在飯前或飯後服用中藥,都應有半小時至1小時的間隔,以免影響藥效。

▼根據症狀選劑型 科學中藥未必不如水煎藥▼

        科學中藥又叫做濃縮中藥,是萃取、濃縮製劑的通稱,由藥廠將藥材煎煮後脫水或加入澱粉等賦形劑所製成,除了粉劑以外,也可以做成膠囊、丸劑或錠劑。

        水煎藥則是將藥材浸泡在水中煎煮成湯液;水煎藥的成分可以「客製化」依照個人體質與症狀增減,因此可以達到比較好的療效;不過現代人生活型態已經改變,如果真的不方便自行熬煮,有些診所也會提供已經煮好的即飲包,和科學中藥互相搭配服用。

        水煎藥屬於湯劑,湯劑的效果比較快,如果是急症就可以選擇水煎藥,「每種病剛開始都能用湯劑,但用了三、五天就可以換了,」

        除急症外,有些特殊情形也較適合服用水煎藥。例如冬天裡喝熱熱的水煎藥,吃藥還可以暖身,如果單吃科學中藥就沒有這種效果;或者是剛生產完的婦女喝麻油酒雞湯,讓酒把藥性帶進體內,這種情況也許就不太適合服用科學中藥。

        「湯劑熱熱的喝,效果是最快的,但是有時候不一定講求快,」許多調理身體的中藥,反而都做成藥效較緩慢的丸劑。感冒、痠痛也不一定得用水煎藥。有時候治療慢性疾病可以先吃水煎藥,之後再換成科學中藥,並視個人體質增減。

        熬製湯劑一般是熬 3 回就可以。很多人是在喝之前才會熬上一回。其實為了藥效更均勻,可以提前熬好,合併三次的湯劑,每次喝下去的成分都是一樣的才更有效。

        在許多人的觀念裡,都認為水煎藥的藥效比科學中藥更好,不過中醫師認為,應該先看看疾病的類型與病患的需求,再決定最適合使用哪種劑型。科學中藥方 便有效,而且中醫古籍中,本來就不是所有藥都是湯劑,有些中藥原本就是粉末散劑。方便攜帶、省時省力,是科學中藥的好處之一。不少中醫師都認為,只要不是 急症,一般情況下服用科學中藥可說是簡單又方便,就算怕苦的人也可以改吞膠囊。

▼中藥材的安全性也是選擇時的重要指標▼

        目前進口的中藥有85~90%都來自中國,國內的科學中藥都是由通過GMP(藥品優良製造規範)認證的藥廠所生產,製造流程都有控管,品質比較穩定,對於重金屬、微生物含量也都有安全規範。

        傳統買賣中藥材都是秤斤論兩,但買回家放個一陣子,常會忘記購自哪一家廠商、保存期限,甚至就連藥材是否變質都無法分辨,吃出問題也投訴無門,因此,在一般人印象中,散裝中藥材的安全性可能不如科學中藥。

        近年來,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推動「中藥材包裝標示」,規定324種常見中藥材的包裝必須標示品名、重量、製造日期、保存期限,還有製造商、進口商、販賣商的名稱及地址,建立產品責任制,若有問題可立刻追蹤源頭。

        其中89種最常用的中藥材還另外訂有重金屬含量限制;若是具有毒性的藥材,例如天南星、川烏、草烏、巴豆等,則必須在包裝標示上載明是否經過炮製。

▼除了白開水以外,以下幾種飲料都不宜拿來服送中藥▼

▽茶:
         中醫治頭痛有一古方"川芎茶調散",是用茶調服用,而且坊間許多號稱可以減肥的方子,也常用茶來搭配中藥,所以不是所有中藥都不能用茶。不過,除此 之外,吃中藥時最好別用茶水服送,尤其吃含補氣或補血成分的中藥時,更該避免,因為茶中的鞣酸常會和補藥中的有效成分結合,影響人體吸收。

        茶本身具有藥性,且茶性屬於苦寒,會影響補藥療效。茶水利尿,多喝會稀釋血中藥物濃度。茶也具有提神醒腦作用,服用安神鎮靜藥物時喝茶,藥效會相互 抵銷;有睡眠障礙的人,中午過後也最好不要喝茶。茶水冷卻並放置隔夜後,其性更寒,隔夜茶有些人喝了甚至會胃痛,因此正在服用人參、薑、桂枝等溫熱中藥時 就不該喝茶。

▽牛奶:

        牛奶含有蛋白質與鈣質,可能會跟中藥成分結合、包裹胃壁,導致人體無法消化吸收,有些患者就因為用牛奶配中藥而腹瀉。

        牛奶也可能是過敏原。因此乳糖不耐症的人只要一喝牛奶,未分解的乳糖直接進入大腸就會拉肚子;凡是喝完牛奶會脹氣的人都不宜再喝,容易過敏、免疫異常的人也不適合食用蛋白及牛、羊等動物奶,否則吃多了容易變成酸性、濕性體質。

▽果汁:

        跟熟食比起來,水果本身就偏生冷寒涼,即使打成果汁也一樣,寒性體質的人多吃會不舒服。如果吃中藥時用果汁配服,果汁的酸鹼值也可能會改變藥性或血中藥物濃度,應該盡量避免。

▽糖水:

         糖本身具有藥性,例如紅糖是溫補,白糖則是涼補,與中藥共服會改變藥性,所以儘量配白開水就好,不要加糖。如果小孩子覺得中藥太苦不敢吞服,可以加一點甜度高、量少的果糖與中藥共服。

▼中藥材小常識▼
▽水煎藥
適合對象:急症
藥效發揮速度:最快
安全把關:中藥材包裝標示規範

▽科學中藥
適合對象:慢性疾病、調養身體、沒空煎藥的人
藥效發揮速度:較慢
安全把關:GMP藥廠生產
 
▽煎煮容器
         煎煮中藥材要用不會和藥材成分起作用的材質,例如不鏽鋼、沒有破損剝落的彩色鍋、砂鍋或市售煎藥器,不建議使用鐵鍋或鋁鍋。

▽藥材保存
         無論是散裝中藥材或科學中藥,都應該放置在陰涼、不受潮的地方,也可以放在冰箱裡,但也不要放太久。如果藥材疑似發霉,或科學中藥受潮結塊,都應該丟棄別再食用。

▽孕婦能否吃中藥          孕婦必須慎用活血破瘀及子宮收縮藥物;若懷孕應該先告訴中醫師,開藥時就會特別避開這類藥材。
        每個人體質、症狀都不同,自行購買中藥吃並不恰當,最好先徵詢過中醫師的意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