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日本六古窯掠影(圖)

 文物鑑定與鑑賞 
東方曉
日本古陶瓷研究家小山富士夫(1900—1975年)於昭和二十三(1948年)年把始建於平安末期到鎌倉時代(約我宋元時期)位於日本列島中部本州以南、四國以北一代的瀨戶、常滑、備前、丹波、信樂、越前地區的古窯場,定義為“日本六古窯”(圖1)。 基於1945年後考古工作者又在岐阜縣的中津川和多治見一帶、靜岡縣金谷地區以及渥美半島、能登半島等地相繼發現了平安、鎌倉、室町時代(約我元明朝)的另一些古窯址,因此嚴格地說,這個“六”並非絕對,只能算是那個時代眾多古窯的代表,是約定俗成的說法。
图1-六古窑地理位置略图 圖1-六古窯地理位置略圖
六古窯中資格最老、規模最大的要數位於愛知縣知多半島西海岸常滑市的常滑窯,因平安末期猿投窯南部的灰釉陶窯場南下而形成,現存古窯遺址超過1200座。 在須惠器(灰陶)時代的平安末期,其主產品是罐和甕(圖2)。 鎌倉時代(1192—1333年)開始生產樸素且堅固的大型日用雜器,供應日本列島太平洋沿岸各縣市。 江戶時代(1603—1867年),把常滑、瀨木、北條三個村燒製的陶器統稱為常滑燒,其中以北條村窯口最多。 明 治(1868—1912年)開始,以生產衛浴用具和花磚、排水陶管之類的建材為主,特別在明治11年以後,以鯉江方壽、伊奈長三郎、上村白鷗、赤井陶然等 為首的著名陶工在中國宜興製陶名家金士恆指導下,利用當地特有含鐵量高的紫泥燒製成常滑朱泥燒茶具,將酒器和茶器的製造技藝推向一個新高點(圖3)。 另外,常滑市還是陶塑“招財貓”的故鄉。 在這個誕生於江戶後期可愛的大眼睛小精靈的背後,流傳著不同版本的淒美故事,十分招人憐愛,因此逐漸升格成為吉祥物。 人們燒製出不同姿態不同色彩的招財貓,以期代表不同的寓意,如舉右手的是公貓,象徵招財進寶;舉左手的是母,貓象徵廣結善緣。 紅色貓代表幸運;黑色貓能夠驅邪等等,不僅深受日本商家歡迎,也成為我國大陸和台灣地區很多商店愛用的吉祥物(圖4)。
图2-古常滑陶罐 圖2-古常滑陶罐
图3-常滑朱泥急须(煎茶壶) 圖3-常滑朱泥急須(煎茶壺)
图4-常滑招财猫 圖4-常滑招財貓
福井縣丹生郡織田町宮崎村和織田町的越前窯,誕生於平安時期,具有與古常滑同等的資歷。 以生產由薪灰形成所謂“自然釉”的陶罐和甕為主,但引人注目的卻是室町以後其大量生產已婚婦女用來染黑牙齒的容器“染黑牙齒罐”(圖5 )。 不使用轆轤而導致器形不規整的這種小罐後期被崇尚另類的人群所追捧,使斷火多年的窯場復又走向興旺。
图5-江户时代染齿罐 圖5-江戶時代染齒罐
越前窯通常建在山坡的斜面上,呈隧道狀。 鎌倉窯長約15米,寬2.5米,用還原炎氧化冷卻法,薪灰自由地流佈在陶器表面,隨意,渾樸,自然且手感極佳。 成品多為茶褐色,古樸天然,形態厚重,與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圖6)。
图6-越前窑灰釉圆罐 圖6-越前窯灰釉圓罐
昭和四十年代後期,在天王川東部丘陵一帶丹生郡宮崎村小曾原相繼發現土屋古窯遺址群和上長佐古窯遺址群以及武生市的奧蛇谷古窯遺址群,推翻了過去越前窯僅分佈於流經宮崎村中央的天王川西部丘陵的結論。 這些古窯遺址群都在平安末期投入生產,其中從上長佐3號窯址出土的三筋罐器形上斷定,越前窯完全繼承了東海地區的製陶技術。 此後,又在熊谷、平等丘陵地帶發現建於室町時期長達25米以上、一次可以燒成60個陶甕和1200個擂缽、總重量達5噸的巨大窯址,證明越前町曾經是當時北陸地區日本海一側最大的陶製品生產基地。 室町後期也是越前窯最興旺的時期,無數大型陶產品從越前海岸送往日本海沿岸各地,滿足國民生活需要。
發端於12世紀後半葉平安末期的近江國(滋賀縣)甲賀郡信樂鄉的信樂窯,是日本陶瓷器的主要產地。 受常滑窯的影響,燒製甕、罐和擂缽之類的中世紀陶器。 奈良時代(710—794年)聖武天皇在近江國甲賀郡(現在的滋賀縣甲賀市信樂町)建立紫香樂宮(信樂宮),其屋頂用瓦均出自信樂窯。 到大正時期(1912—1926年),開始生產花盆和火盆。 明治時期,按照陶藝家藤原銕造(1877—1966年)的造型,生產各種陶塑狸(貉)工藝擺件。 1951年,昭和天皇臨幸信樂町時,曾受到鋪天蓋地陶塑狸的夾道“歡迎”,天皇感動之餘,賦詩讚嘆,一時傳為佳話。 從此,信樂窯的陶塑狸一夜成名,成為信樂燒的代名詞(圖7)。 此後還生產育種用的陶罐等小件。 到室町時代,為了適應茶道藝人的嗜好轉而發展茶陶,有“茶陶信樂”之稱。 今天,信樂窯的產品隨處可見,從餐具等日用陶到陶狸、貓頭鷹、招福蛙等裝飾陶;從花磚、陶板等建築陶到花盆、花瓶、茶具等庭園陶,林林總總,無處不在。
图7-信乐陶塑狸 圖7-信樂陶塑狸
信樂鄉處於丘陵地帶,富產一種含長石顆粒的白色陶土。 高溫中長石溶解後形成乳白色蛙目樣斑紋,成為其一大特色。 最初的信樂燒不施釉,而是由薪灰溶解後自然生成一層淡黃、淡綠、褐黃、暗綠或暗褐色釉膜,賞心悅目(圖8)。
图8-古信乐小型陶罐 圖8-古信樂小型陶罐
瀨戶的陶瓷業發端於鎌倉時期,地點在今天愛知縣瀨戶市東南部猿投山麓。 瀨戶窯是六古窯中唯一的釉陶正宗產地,也是受中國陶瓷文化影響較深的窯廠之一。 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 ,加藤四郎左衛門景正(1168—1249年)作為道元禪師的隨從來到明州(寧波)天童寺,在中國學習了5年製陶技術,歸國後在尾張、瀨戶等地建窯。 因當地不產松樹,遂將寧波的龍窯改造成不用松油作燃料也能達到高溫的“饅頭窯”, 成功燒出當時日本獨一無二的掛釉陶器,釉色豐富,器體堅實,幾乎不吸水,具有中國青瓷風采(圖9)。 其中瀨戶市的“赤津燒”被譽為日本六大代表性陶瓷之一,光釉料就有織部釉、志野釉、黃瀨戶釉、古瀨戶釉、灰釉、禦深井釉、鐵釉等7種,裝飾技法有刮刀凹雕、印花、梳齒、三島手(高麗紋)等12種。 產品包括茶道用具、花道用具和家庭生活用具。 日本有將陶瓷器統稱為“瀨戶物”的習慣,可見瀨戶窯的產品在日本國民心中不平凡的地位。
图9-江户后期濑户酒壶 圖9-江戶後期瀨戶酒壺
丹波窯處於兵庫縣篠山市田町立杭一帶,生產的陶器、炻器亦稱“立杭燒”。 起源於平安時代末期自鎌倉時代初期。 大同元年(806年),長門國荻藩的陶工風呂藪惣太郎(宗太郎)來到上立杭傳播製陶技術,丹波燒由此發端,惣太郎被譽為丹波陶祖。 桃 山時代(1568—1603年)以前通常採用“穴窯”,到慶長十六年前後(1611年),引進朝鮮式半地下“登窯(階梯窯)”並啟用當時日本罕見、立杭獨 有的腳踏式左轉轆轤,使用含鐵量豐富的紅褐色陶土和被稱作“赤土部”的丹波燒獨特釉料,生產罐、甕、擂缽等生活日用品,產品質樸厚重,野趣天成(圖 10)。 穴窯時代稱為“小野原燒”,主要產品是貯藏米或水用的大型無釉陶缸陶甕以及粉碎穀物、豆類的擂缽,後期生產大型酒器以及桶、盆、盤等日常用品。 江戶初期進入階梯窯時代,稱為丹波燒或立杭燒。 在小堀遠州(1579—1647年)等茶藝家的指導下,生產茶葉罐、水罐、茶碗等茶具陶。 此後在筱山藩的努力下,培養出一大批陶工名匠,標有“直作”、“ 一房”、 “花遊”、“一此”等名作坊款識的優秀作品爭奇鬥艷,交相輝映,使丹波燒名聲大振。 1978年其產品被正式命名為“丹波立杭燒”。
图10-丹波烧赤土部釉双耳罐 圖10-丹波燒赤土部釉雙耳罐
備前窯生產不上釉的陶器、炻器,是須惠器的鼻祖。 位於岡山縣備前市一帶。 由於集中於該市伊部地區,又名“伊部燒”。 始於平安末期,是一個專門產生活雜器的普通窯場(圖11)。 它用冬日取自稻田深處顆粒極細、粘度極大的優質泥土,經過一至二年的風雨老化,再混以山泥作坯土,燒成的產品緻密度極高,有“落地不碎”的美譽。 室町以後,由於掌握了利用不同焙燒條件可以產生隨機性釉色改變的“窯變”技術,成為備前燒的一絕(圖12)。 加之其生產的茶具還具有過水即美的靈透性而大受茶藝家好評,成為茶藝家必備的道具,並通過水陸交通流向日本各地。 其後隨著茶藝的不景氣而逐漸衰敗。 近代,為了窯場的生計開始轉產排水陶管和陶瓦等建築用材。 十九世紀末,陶工名匠金重陶陽(1896—1967年)及藤原啟(1899—1983年)重新奏響水與火的變奏曲,古備前的窯變魅力得以再現,延續了備前燒傳統名窯的地位,昭和三十七年(1963年),二人同時被授予“國寶級人物”稱號。 此後,山本陶秀(1906—1994年)、藤原雄(1932—2001年)、伊勢崎淳(1936—2011年)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傳承人,繼續在伊部譜寫著備前燒的輝煌。
图11-古备前茶叶罐 圖11-古備前茶葉罐
图12-备前烧窑变酒壶 圖12-備前燒窯變酒壺
據考證,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早在一萬六千五百年前就開始生產被稱作繩紋土器的原始陶器。 五世紀後半期,又利用經朝鮮半島傳入的中國商代(前1600—前1046年)高溫灰陶製造技術,開創了硬質陶器生產新紀元。 六古窯便活躍在被稱為“須惠器時代”的這個歷史階段。 其中,瀨戶窯借鑒中國技法,開始生產人工施釉的正宗釉陶。 此後,安土桃山時代,隨著茶道的盛行,瀨戶、美濃地區專產釉陶茶具;在京都誕生了成為“樂燒”的施釉軟質陶器。 到桃山末期,大批朝鮮陶工把從中國學到的陶瓷技術帶到日本,催生了諸如高取燒、上野燒、薩摩燒、唐津燒、荻燒等一批用新技術生產陶製品的窯場,日本製陶業獲得新的繁榮。 直到江戶末期的1610年在佐賀縣有田町的泉山發現瓷土礦,自1616年成功燒製出第一件青花瓷始,日本終於從“陶”跨進了“瓷”的時代。 進入十八世紀,除有田以外,京都、砥部(愛媛縣)、九谷(石川縣)、瀨戶等地開始大量生產聲如磬薄如翼的精美瓷器,奠定了日本陶瓷業在世界上的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