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資料 圖片資料
漢代銅鏡以其五彩繽紛、內容廣泛、氣勢宏偉、情感強烈的精美紋飾,一直以來被人們譽為“珍稀的古代工藝品”。 而除了紋飾之外,銅鏡上的銘文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在筆者多年來收藏研究過的漢代銅鏡中,有兩隻漢鏡上的銘文就反映出了漢代的官吏制度,值得探討研究。
據考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官制可以分為兩大系統:一是齊、魯、趙等國採用的周制——輔佐國君發號施令的人都稱卿;二是宋、楚等國,不採用周制。 如宋有太宰、大司馬;楚有令尹、大司馬,都是對掌文武兩權的。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組成中樞機構。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管行政,領率百官,丞相以右為上;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 漢代基本沿襲秦制。 後世又演變為三省六部製。 三省為尚書省(執行)、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 六部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戶部主管土地、戶口、賦稅、貨幣等;禮部主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主管軍事;刑部主管司法刑獄;工部主管工程營造、興修水利等。 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下設郎中,副職為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圖1為東漢早期的“位至三公”鏡,直徑12厘米,圓形、圓鈕,圓圈帶均勻放射四蝙蝠形葉,四葉間為“位至三公”銘,其外為內向八連弧紋。 “三公”為古代輔佐帝王的三個最高官稱。 周代“三公”有兩說:一說是太師、太傅、太保,又稱“三師”;一說為司馬、司徒、司空。 西漢末年以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為三公;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又稱三司;唐宋沿稱,但已無實權;明清均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榮譽性虛銜。
此面銅鏡上醒目的“位至三公”銘文,應為“廣告”之用,表明用此鏡者可以達到“三公”的職位,也從側面反映出漢代“三公”職位之高。
圖2是變形四葉對鳳鏡,直徑為14厘米,圓形、圓鈕、圓鈕座。 座外圍以平雕剔地寶珠形四葉紋,四葉間為圖案化的對鳳紋,似為抽像畫派的鼻祖,四葉內角各一篆書文,合為“君位公卿”。 圖案化的八鳳紋,立冠垂尾,相互抵接,內向十六連弧紋圈帶,菱紋緣,製作精美,圖案奇特,為東漢中、晚期銅鏡。 此鏡銘文中的“君位公卿”,“公”在前文中已有闡述,而“卿”也是漢代高級官名,地位在公(諸侯)之下,大夫之上,掌握國政和統兵之權,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之“上卿”。 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
漢代銅鏡以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反映了漢代青銅的發展史,折射出古代能工巧匠藝術創作的獨到用心,體現了當時銅鏡製作工藝的水平,既是人們欣賞的對象,又給人們帶來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享受。 同時它對漢代的社會狀況、典章制度和民風民俗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研究價值,在不斷的研究中,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的漢代思想、科技、歷史、文明的印記。 本文討論的這個問題,或許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