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葡萄酒另類炒家注重稀缺性

南方都市報 
南都插畫 宋小偉 南都插畫宋小偉
紅酒投資理財系列之二
近年來葡萄酒投資收藏呈現出的豐厚利潤回報吸引了越來越多資本和個人的進入,衍生出到商場酒行等二級市場購買現貨、到香港等葡萄酒集散地參與競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購買期酒等眾多常見的投資方式。 而與此同時,部分資深的操盤手已經不屑於這些常規玩法,轉戰一些另類的渠道以謀取更大的收益。
常規投資方式
1
買現貨:要選準陳釀
在葡萄酒二級市場購買現貨酒,這是最常規的投資方式,通常投資數量以箱為單位,一箱有12瓶。 “絕大部分的葡萄酒是餐酒,沒有投資收藏價值,消費者要選準是收藏級別的酒,這些酒有陳釀10年以上的潛質而且隨時間增長會有增值潛力,其在國際市場基本上每年都能保持15%左右的增幅。”廣東酒類行業協會副秘書長、資深葡萄酒專家李唐表示。
李唐指出,對於菜鳥級別的人其實可以首先試試在商場以及一些知名的葡萄酒專賣店買酒作投資之用。 此外,李唐還建議普通買手可到各式各樣的葡萄酒展“淘貨”。 “全國每年的酒展不下百個,有些酒商不會將參展的酒帶回去,所以只要我們有心,可以提前跟酒商預約,待酒展最後一天把酒買到手。”
2
炒期酒:酒花正在經歷“去泡沫化”
炒期酒是一種具有極高風險以及極高利潤回報的模式。 即葡萄酒還被儲存在橡木桶時就開始銷售,待葡萄酒成熟之後才能拿到成酒,業界也將期酒稱為“酒花”,這種投資方式賭的是酒花未來升值潛力。 這種潛力在今年名莊酒價格因為經濟因素進去“去泡沫化”通道之前,在拉菲等名莊酒身上已經得到了有力的印證。
對於國內的炒家而言,個人無法直接購買期酒,因為賣期酒的大多是波爾多紅酒的中間商,這些中間商與眾多酒莊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能夠拿到這些名酒莊的酒花,而國內目前基本沒有公司可以真正的做一手的期酒。 銷售層層加價之後,一些傳統的頂級期酒進入國內投資者手中成本大增是必然的。
這還不是主要障礙。 “國內炒家的期望酒交易更多只是一種委託代購,期酒仍是一個概念。”在李唐看來,國際市場的期酒交易很成熟,是一種允許買空賣空的商業模式和交易模式。 即在沒見到成品酒之前,權益也可以反復交易,而這種反復交易或者讓炒家在還沒有見到成品酒之前已經大賺了一筆。 “國內的政策還沒有開放,並不允許實物交割前就進行交易。”李唐表示,如果期酒這種權益反復交易的流動性沒有了,其最終受益也將大打折扣。 “所以現階段買期酒,買的只是遠期成品酒交割的權益,但到那時,或者期酒最高漲的行情已經過去了。”
3
借助理財產品:找懂行機構做“甩手掌櫃”
如果你對葡萄酒投資收藏感興趣,但是也沒有太多的精力去弄懂這門深奧的學問,一個最省事的方法就是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目前,全國國內各類酒類交易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為葡萄酒投資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大眾化的投資交易平台。 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都有酒交所涉及葡萄酒投資的。 從交易方式上看,酒交所以現貨交易為主,不僅向特定對象發行,也向公眾發行。 “酒交所一般掌握著一手的貨源,貨源的可靠性比較高。”李唐指出,在通過酒交所進行投資時,認准國際知名產品、認主流產品很關鍵。 不過他同時指出,酒交所也只是最近這一年來才大量湧現的一種投資收藏渠道,其投資收益如何仍有待觀察。
另外,李唐指出,目前國內銀行以及一些私募資金都有在做葡萄酒投資項目或者信託產品。 “這種投資模式比自己親身上陣要穩以及省事很多,但是相對而言收益也會有所降低,畢竟要付出一定的交易費率。”
另類投資方式
1
炒價差:借助區域信息不對稱“生財”
以拉菲等名莊酒為主的葡萄酒近幾年價格暴漲讓人看到了中國葡萄酒投資收藏的魅力。 利用不同地區信息不對稱的特點使轉賣名莊酒成為一條“生財”之路。
這在前兩年的拉菲炒家身上體現特別明顯。 “其實國際市場上名莊酒的價格一直很穩定,但這幾年國內拉菲的價格就節節攀升。”法國葡萄酒管理碩士、香港世界葡萄酒中心大陸首席顧問曾微告訴記者,當時看準裡邊價差的中國買家到世界各地的酒莊、商超掃貨,然後運回國內,價格起碼上漲50%-60%。 究竟有多少人通過倒賣這些名莊酒在國內市場獲利或者很難統計,但是很好統計的是,以拉菲為代表,中國市場也可經常見到貼著歐洲、澳洲酒標的拉菲。
儘管現在包括拉菲在內的波爾多名莊酒價格已經慢慢回落,然而利用不同地區信息不對稱的特點轉賣名莊酒也成為葡萄酒愛好者比較熱衷的一種投資方式。 “比如在荷蘭比利時等歐洲國家,特別是二級城市,都可以找到很多便宜的酒。”曾微表示。
不過要如此倒賣,除非你經常環遊世界,又或者有資源幫你螞蟻搬家式地將酒運回國內,否則一般的投資者還真難以踏過這個門檻。
2
炒稀缺性:靠的是眼光獨到
“拉菲已經被炒得過熱了,現在才來炒已經晚了,如果是我會炒一些價格還比較合理的佳釀,等待這些酒的下一個增長期。”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這同樣反映了當下葡萄酒投資另類的投資方式:壟斷一些資源稀缺的葡萄酒,通過捂盤來拉升價格,等待大幅上漲後再出手坐等收益。
接觸過一個葡萄酒商,其從意大利西部皮爾蒙特一個有百年曆史的酒莊收購了一批價值1600萬的葡萄酒。 因為釀造方式極為傳統,酒莊的全年產量只不過12500瓶,而且主要面對當地貴族限量發售,少量出口到日本、韓國。 因為拿到了這個酒莊的中國總代理權,該酒商同時從酒莊拿下了其2003-2005年所有剩餘儲酒。
因為知道其中投資收藏價值門道,這位葡萄酒商並不急於出手,因為有著稀缺的概念、而且出品的酒莊有著百年曆史,這批酒不用面對普通消費者,單面對以收藏為主的高端人士都有著極大吸引力。 據該酒商透露,安徽蕪湖一位收藏者看到產品後,立即付款買下1000瓶用於收藏。 因為有一定量的規模,李唐將這種投資方式稱為“掃尾貨”。
價格槓桿告訴我們,只要供小於求,其價格必定上漲。 只要被貼上“稀缺”的標籤,價格上揚是大概率的事。 就如同去年年底,茅台一瓶難求,其價格甚至飆上了3000元的高價。 “放長線,釣大魚”是這種投資方式最大的特點,但是要獲益的前提是你必須“押對寶”,而且必須有豐厚的財力壟斷資源。
3
投資享受兩不誤,坐等免費喝美酒
此外,在葡萄酒投資者中還有很另類的一群人。 一方面,他們有著享樂主義的基因,喜歡跟朋友共享美酒、喜歡尋找能與名莊一較高下的、名氣沒那麼大的好酒,也願意花大價錢來買酒自樂;另一方面,他們在“淘酒”的過程中也會藏部分好酒當投資之用。
“葡萄酒的投資和收藏有時是分離的,有時卻是統一的。”曾微告訴記者,有些藏家有些酒都是購入之後慢慢等待其升值和進入可以喝的階段。 “如果當年買了四瓶酒,幾年後價格翻了一翻,我賣掉兩瓶,留著兩瓶自己喝,最後等於沒花錢喝到兩瓶好酒。”曾微稱,六七年前進入葡萄酒投資收藏界的人,持這種心態的很多。 不過這幾年看到一些名莊酒價格瘋漲,以變現為目的的人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