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0日 星期四

韓熙載夜宴圖隱藏的關於陶瓷的重大秘密

 國際在線

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夜宴圖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朱彪軍、曉婧):《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傳世名畫之一。 這些年來,研究者發現,這幅畫中隱藏著一個關於陶瓷的重大秘密。
在發現《韓熙載夜宴圖》的秘密之前,首先要提到一個人,他叫葛召棠,安徽省繁昌縣人。 抗戰勝利時,他作為五大法官之一,參與審判處決了“南京大屠殺”的元兇日軍中將谷壽夫。
新中國成立後,葛召棠進入安徽省博物館工作。 葛召棠經常回到故鄉繁昌縣進行田野考察。 在他的心中,始終有一個難以解開的疑問:在繁昌的西郊和南郊,他自幼生活和玩耍的山坡上,到處可以看見碎瓷片。 有些地方稍作挖掘便可以看到厚達幾米的堆積。 熟讀繁昌縣志的葛召棠從未看到有關繁昌當地生產陶瓷的記載,而山坡上大量的古瓷片堆積顯然不是在很短的年代裡形成的。 為什麼後人遺忘了這段歷史呢?
葛召棠將瓷片帶到安徽省博物館進行鑑定,確認是宋代的瓷器,距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 它們究竟是一種什麼類型的瓷器呢? 在中國三千年瓷器發展史中具有怎樣的地位和價值呢?
正當葛召棠想進一步深入研究時,一九五八年,他在一次事故中不幸逝世。 他被後人尊稱為揭開繁昌歷史上千年之謎的第一人。
安徽省繁昌縣位於長江之畔,隸屬蕪湖市管轄。 隨著繁昌縣城市化的發展,大規模基礎設施的建設,在繁昌縣的西郊和南郊多次發現古代窯址和墓葬,其中出土了相當數量的一批陶瓷文物。
從器型上看,主要有執壺、托盞、高足杯、碗、碟、粉盒等,墓葬規模形制一般不大,顯示這類瓷器似乎廣泛應用於民間。 在繁昌縣博物館,繁昌縣文物局副局長黃柏挺介紹了他們館藏的繁昌窯瓷器:“這三件就是我們本地繁昌窯出土的青白瓷,這幾件具有代表性,你比如講宋代的荷花托盞,你從這個角度看就像一朵盛開的蓮花,翻過來就像一個蓮蓬,做得非常精美,是繁昌窯的代表之作。你看這個鳳首壺,也是國家一級文物,雖然它有點殘破,但它的造型非常奇特、非常優美,它是模仿唐代的金銀器的器形來製作的,你看它的眼神,非常有神。”
當年,葛召棠對繁昌古瓷片的研究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安徽省考古工作者通過搶救性發掘和從民間徵集,獲取了一批重要的標本,經過仔細鑑別,確認它們屬於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品種:青白瓷。
研究中國陶瓷發展史的人都知道,陶瓷進化到唐代,青瓷及白瓷佔據主導地位,其地理佈局特點是“南青北白”,南方主要燒造青瓷,北方主要燒造白瓷。
五代十國期間,北方戰亂頻繁,大批製瓷工匠避居江南。 逐漸地,南方開始吸收北方的技術而生產青白瓷。
北方瓷器工匠剛開始在這裡燒瓷器可能也是燒白瓷,由於特定的原因,也就是我們南方的瓷土含鐵量比較高,含鐵量一高的話,他燒白瓷就不容易燒,就容易發青,就形成了這種青白瓷。很可能青白瓷是無意中創燒出來的。
青白瓷由於瓷胎潔白,釉料在高溫下流動的原因,使瓷器釉薄處為白色,積釉處透青,其總特徵介於青白之間,可謂是白中閃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澤如玉。 這類瓷器“光致茂美”,有“饒玉”的美稱。
1995年,全國古陶瓷學術年會在繁昌召開。 一百多位知名學者云集繁昌,實地考察,給予當地出土的青白瓷極高的評價,並從此統稱其為“繁昌窯”。 會議認為:繁昌窯是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處專燒青白瓷的窯址,遺址規模大,且時代較早,對研究我國青白瓷的早期發展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有學者將繁昌窯青白瓷與宋代以前的瓷器進行器型比對,認為它具有五代的特徵,因而推測出:這裡是中國青白瓷的發源地。 2001年,繁昌窯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繁昌窯遺址位於繁昌縣城西南郊,其主體為柯家衝窯,還包括駱衝窯、姚衝窯、半邊街窯等,面積約兩平方公里,共發現龍窯30多座。
2002年9月至11月,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和繁昌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繁昌柯家衝古窯址群進行了為期2個半月的發掘,終於揭示出一座十分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宋代龍窯。
龍窯是我國南方最為流行的一種窯爐形式,依山勢而建,形狀像龍而得名。 它具有溫度高,產量大的特點。 在此之前,保存完整的宋代龍窯很少發現。 柯家衝宋代龍窯的發掘在許多方面填補了陶瓷考古研究的空白。
在柯家衝古窯址的發掘過程中,通過對窯床剖面分析,可以看見三道窯牆和四層窯底互相疊壓,表明此窯道曾經被反複利用。 最令考古工作者興奮不已的是:龍窯最下一層堆積中發現了具有五代特徵的瓷器標本。
五代十國時期的繁昌縣在南唐國境內。 南唐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傳世名畫《韓熙載夜宴圖》中,繁昌窯的研究者們偶然注意到,畫中一共描摹了三十二件瓷器用品,而這些瓷器用品竟然與出土的繁昌窯青白瓷十分神似。 無論是荷花托盞、花口碟、還是葵花口溫酒壺、執壺等等,無一不呈現出繁昌窯青白瓷的明顯特徵。 因為在那時候景德鎮還沒開始燒隱青瓷。 這佐證了​​繁昌窯青白瓷的燒製年代應該是五代時期,也就是公元十世紀左右;也更加證明,繁昌窯生產青白瓷要領先於宋代才開始生產青白瓷的景德鎮,從而,據推測繁昌窯很可能是中國青白瓷的發源地。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自2013年10月份開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繁昌縣文物局再次聯合對繁昌窯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發掘,發掘工作歷時12個月。 繁昌縣文物局副局長黃柏挺介紹說:“2002年,繁昌窯是第一次正式發掘,2002年以前有幾次小規模地試掘,局部的,正式發掘是在2002年,第一次,然後是2013年,第二次,2013年一直延續到現在。2013年這次發掘最主要是發現了第二座龍窯,包括發現了部分的作坊的遺跡。”
長期以來,繁昌窯在國內並不十分知名。 原因是它的燒瓷歷史非常短,從五代興起、短暫繁榮之後,到北宋南宋,距離繁昌不遠而各方麵條件更加優越的景德鎮窯迅速崛起,同時期繁昌高質量的瓷土資源卻逐漸枯竭,以至於最終消失於歷史,隱藏在深山厚土之下。 直至千年之後,人們才得以窺見它的真面目,懷念它燒造青白瓷的輝煌。
據了解,經中國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評選,“安徽繁昌窯遺址”入選2014中國重要考古發現。 目前,繁昌窯遺址公園景觀工程及龍窯遺跡保護展示大棚​​工程建設已經啟動。 繁昌縣文物局副局長黃柏挺介紹說:“繁昌窯遺址公園應該在山的那邊劃了一塊地,以後將建設跟陶瓷有關的文化創意園,可以招商引資,以帶動繁昌縣的經濟發展。在這邊,在繁昌窯國保保護範圍內,就是我們的(龍窯遺跡保護展示大棚​​),是科學研究機構,進行部分展示,我們將弄清楚繁昌窯的學術價值和學術地位。龍窯遺跡展示館在完成這次發掘之後就將開始建設了,因為這筆經費國家基本已經批下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