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元霍窯效古定折腰碗最精緻(圖)

 大洋網-廣州日報 

元霍州窯白釉印花荷蓮雙魚紋折沿盤元霍州窯白釉印花荷蓮雙魚紋折沿盤元霍州窯白釉折腰碗元霍州窯白釉折腰碗
霍州窯原稱霍縣窯,也稱“霍窯”或“彭窯”,窯址在今山西省霍州市陳村南。 霍州窯是見諸明代文獻記載的元代瓷窯,明初曹昭《格古要論》霍器條云:“霍器出山西平陽府霍州。”同書彭窯條亦載:“元朝戧金匠彭均寶效古定器,制折腰樣者甚整齊,故名曰彭窯,土脈細白者與定器相似……賣古董者稱為新定。”而晚明時人谷應泰《博物要覽》中則​​進一步明確指出:“元時,彭君(均)寶仿定窯燒於霍州者,名曰霍窯,又曰彭窯。效古定折腰制者甚工,土骨細白,凡口皆滑,惟欠潤澤,且質極脆……”上述明代文獻記載雖然比較詳細,但由於窯址長期未被發現,因此人們對霍州窯及其產品的認識曾長期比較模糊。
197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在赴山西臨汾地區調查窯址時,在當時霍縣西南的陳村附近發現了與文獻中描述的霍窯製品比較符合的白瓷標本,此後通過文物工作者對該窯址的多次調查,最終確認了陳村窯址即是文獻中所說的元代霍窯,繼而也解決了傳世和考古出土的一些仿定白瓷的生產窯口問題。
從窯址調查資料來看,霍州窯創燒於金而盛於元,主要產品為仿定窯類型的白瓷,元代還燒造少量的白地黑花瓷。 其白瓷產品可分粗細兩類,細者胎質細白堅硬,胎體較薄,有的器物口沿澀邊無釉,尤以折腰碗最為精緻,與歷史文獻的記載吻合。
霍州窯白瓷造型以盤、碗、碟、高足碗等小型器為主,器型秀巧精緻,胎質細膩,胎體輕薄,胎色較白,器里外施釉,有的口沿澀邊無釉,外壁施釉多不均勻,常見大片漏釉現象,釉色則有米白、灰白、粉白、黃白等不同色調。 由於碗、盤等器多采用刮圈疊燒或支釘支燒法,器物裡心多有一環狀澀圈或五個細小的支釘痕,其中刮圈疊燒的製品裡心一般都飾有模印的朵花。
器物裝飾多純色無紋,少數採用刻、印花裝飾,裝燒工藝上常採用3~5個乳釘支燒。 由於胎土含鋁量高,但燒成溫度偏低,故器物胎質較脆不易保存,因此傳世完整器並不多見。 此外,傳世霍州窯元代白瓷中還偶見底部書有墨書文字的器物,應是工匠或物主的標記。
文/北京故宮博物院黃衛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