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千年蘇繡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光明日報 
圖為一位年輕的繡娘在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大展現場進行蘇繡製作 圖為一位年輕的繡娘在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大展現場進行蘇繡製作
2日,本報頭版頭條刊發的《四大名繡該怎樣傳承》一文,引起社會各界強烈關注,人們驚嘆於四大名繡神奇的技藝,同時也期盼著這一中華文化精髓流芳百世。 如今,四大名繡已經走出國門,它神奇、高超的技藝令世界為之驚嘆。 2012年,紀念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60週年之際,姚建萍精心創作的蘇繡作品《英國女王》被白金漢宮正式收藏。
日前,蘇繡作為東方藝術的精華,中國的驕傲,再次受到世界矚目。 從英國倫敦傳來消息:經過專家組嚴格的品鑑程序後,江蘇蘇州高新區鎮湖繡娘鄒英姿的滴滴針法繡《纏繞》、梁雪芳的虛實亂針繡《荷韻》、姚惠芬的減針繡《四美圖》三幅作品正式被大英博物館永久收藏。
“每一件作品都凝聚了我們的心血,就像孩子一樣難捨難離。”鄒英姿告訴記者,“蘇州刺繡要走出國門,必須要有精品留在國外。我們能為蘇繡的發展作些貢獻,還是情願的。”鄒英姿樸素的語言道出了蘇繡藝術創作者們共同的心聲。
十多年來,隨著繡娘從原創構思到技藝水平的不斷提升,蘇繡屢屢在國內外工藝美術展和大賽中收穫佳績。 其中,榮獲國家級、省級榮譽的作品多達1000件,金獎300多件,100多件作品被中外著名博物館收藏。 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蘇繡,在傳承過程中被不斷創新,在保護中贏得新生。 如今,她已作為一項文化產業呈現在世人面前,在刺繡市場的佔有額達75%以上,生命力十足。
創新機制,延續“指尖下的傳奇”
在中國四大名繡中,蘇繡當屬首位。 如今,蘇繡已不單是傳統文化的象徵,它的藝術價值、交流價值、學術價值決定著其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
鎮湖,是蘇繡的發源地,也是蘇繡最重要的產地。 這個太湖邊2萬人口的小鎮,如今擁有8000多名繡娘。 20世紀末,政府在這裡投資建成長1700米的“繡品街”,集聚近500家繡莊,使鎮湖一改過去散兵游勇、單打獨鬥的生產經營方式,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式的鏈條產業。
“前幾年,有畫家狀告繡娘侵犯其版權的官司,在繡娘間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很久以來,繡娘們的創作藍本,大都依靠畫家或攝影家的作品,自己不具備構思和創作 能力。”熟知內情的工藝美術大師告訴記者,多年來,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首的蘇繡,在其表面繁榮的背後,也潛藏著沒有製作標準、缺乏創意等製約其發展的隱 患。
為幫助繡娘們解決版權問題、規範刺繡產業版權秩序,2010年,蘇州市知識產權專項資金出資50萬元,與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共建“蘇州市刺繡作品版權許可交易平台”。 繡娘只要成為鎮湖刺繡協會的會員,便可以在平台註冊,從庫中購買作品權限,將買得的白色防偽線繡成標識為“SXIP+數字”的防偽標記繡在作品中,這樣既解決了繡製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原稿版權糾紛問題,也為作品貼上了獨一無二的“護身符”。
平台正式運行之後,盧梅紅第一個從庫裡購買了15件刺繡作品的版權:“總共只花了50元,買10個送5個。”鎮湖刺繡協會副秘書長裘星告訴記者,收取的少量費用,完全是像徵性的,目的是為了逐步培養繡娘們的版權意識。
此外,2010年“鎮湖刺繡”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識和集體商標的批准與使用權;2012年,蘇繡建立起了規範的技術標準。 截至2012年底,鎮湖刺繡協會已經與國內外40多個學術機構、行業組織建立了技術交流聯繫,先後組織繡娘赴國外展覽和進行交流活動70餘次。
大師領路,為繡娘樹“風向標”
走進緊鄰中國刺繡藝術博物館的梁雪芳刺繡工作室,進門處的青磚牆上,掛著“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纖維藝術研究所織繡創新中心”的牌匾,顯示著這個繡莊的與眾不同。
“不做創意的話,繡什麼?怎麼繡?拿一本畫家的畫冊去繡,蘇繡能走多遠?”剛一見面,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梁雪芳就向記者拋出了好幾個問題,“蘇繡從藝術創意的角度來講,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梁雪芳拿出一幅在真絲綃上創作的“荷韻”作品,“這是我近幾年在探索的《爾若盛開》系列,在針法上不斷變化,表達的趣味性也不同。”接著,她又給記者做了一個實驗,在作品上倒幾滴水,只見幾滴水並沒有在繡品上暈染,用紙把水吸掉後,繡品依然完好無損。 “為了對傳統繡品進行防潮、防塵處理,以及避免玻璃的反光,我們反複試驗,做了5年才成功。”
近年來,像梁雪芳這樣在原創構思、針法創新方面下功夫的繡娘還真不​​少。 在政府的倡導下,許多刺繡技藝良好、藝術功底紮實的繡娘進行了大膽創新,嘗試和發明了更加廣泛的刺繡題材作品與刺繡針法、裝飾手法,推動著蘇繡技藝不斷進步和發展。
作為一張耀眼的名片,蘇繡在國際場合同樣發揮重要作用。 如中英建交40週年時,薛金娣的刺繡作品《友誼熊貓》被英國國會特拉思克萊德勳爵收藏。
如今,僅鎮湖就有高級工藝美術師30人,其中姚建萍、梁雪芳、盧福英、鄒英姿、朱壽珍、姚惠芬和王麗華等7人為“江蘇省刺繡大師”,盧梅紅等11人為“江蘇省刺繡名人”,初、中、高級職稱繡娘150餘名。
2011年,鄒英姿首創的“滴滴針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實現了鎮湖刺繡發明史上零的突破,鄒英姿本人也成為“原創型繡娘”的代表人物之一。 以刺繡大師領銜,繡娘們的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意識日益增強,2012年上半年,刺繡產業共申報外觀專利310項,申報發明專利3項。
“不能讓蘇繡在下一代斷了脈”
“刺繡人才的吸納是我這幾年最擔憂的事。”與梁雪芳交談,這個話題是她說得最多的,“刺繡近年來蓬勃發展,並不缺技藝高超的'裁縫',最缺的就是了解刺繡 的專業設計師。但並不是懂設計、懂書畫的人就能來當刺繡設計師,這個前所未有的職業首先應當充分了解刺繡,熟悉刺繡的各種針法,同時又擁有一定的美學基 礎,這樣才能根據各種藝術靈感,創作出叫好又叫座的刺繡作品。”
2006年起,鎮湖街道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等多方聯合創辦了5年制蘇繡大專班。 如今,已有三屆學生共30多人畢業。
蘇繡大專班前3年是“打基礎”。 這些新一代的繡娘和繡郎,除了要向刺繡工藝大師梁雪芳學習各種針法外,還要和其他藝術院系的學生一樣,全面學習文化理論知識、書畫美工、藝術鑑賞、計算機應用、攝影攝像等基礎課程。
“這些都是傳統刺繡'學徒式'教學中所欠缺的,有了這些基本功,學生們才有了欣賞藝術、理解藝術和分析藝術的能力。”蘇繡主題教學課程的學科帶頭人馮雨老師告訴記者,學生們打好紮實的基礎後,從第4年開始就進入了主題教學環節。
“這些孩子出生在鎮湖,對刺繡、對家鄉很有感情,他們的成長讓我看到了刺繡後繼有人的希望。”梁雪芬說,但是,光靠這些為數不多的“科班”出身的繼承人, 蘇繡的創新性還是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鎮湖是偏居蘇州西部的一個小鎮,有多少耐得住寂寞、坐得下來的年輕人願意到這裡來發展,這些都是蘇繡藝術吸納人 才的障礙。”
對 此,蘇州高新區黨工委委員、宣傳部長、鎮湖街道黨工委書記宋長寶透露,接下來,政府將大力打造“繡娘文化”,一方面是藉此推廣和宣傳蘇繡,讓更多的年輕人 了解這門古老而神奇的藝術;另一方面,是為了把刺繡產業的發展更多地聚焦到繡娘本身的發展上來,樹立“知識型繡娘”“原創型繡娘”的典型,培養年輕一代對 蘇繡的興趣,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投身蘇繡藝術事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