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清乾隆款掐絲琺瑯纏枝花卉缽 圖2底部及底款
掐絲琺瑯顯華麗蓮托八寶寓吉祥——乾隆款掐絲琺瑯纏枝花卉缽 瀋陽 傅博
瀋陽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乾隆款掐絲琺瑯纏枝花卉缽,此缽體形碩大,並以造型獨特、紋飾精美、做工精湛的特點,成為瀋陽故宮博物院琺瑯器藏品中唯一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圖1)。
瀋陽故宮博物院珍藏著數万件文物,其中有琺瑯器數百件,大多為清中晚期所製,在眾多琺瑯器製品中,以這件清乾隆款掐絲琺瑯纏枝花卉缽為著名。 20世紀80年代,由國家鑑定委員會認定,此琺瑯缽為國家一級品,成為瀋陽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院寶物之一。
這件纏枝花卉缽,斂口,鼓腹,圜底,口沿突起鎏金。 口徑為30厘米,腹部最大徑54厘米,高33厘米。 此缽之碩大,絕非常見的僧侶化緣所用的缽,而應為陳設於佛堂之用。
此缽口沿下由外藍內紅構成一圈如意云頭圖案,間以白色圓弧相襯,色彩明快。 缽身為淺藍色地,佈滿捲曲纏枝花紋,花紋以雙線技法精細勾勒。 腹部為中心紋飾,由綠、黃、紅、藍、白等顏色琺瑯釉繪製的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盤腸傳統佛教8件法器,八寶之下各有一朵盛開的番蓮,紅、白、黃色花瓣構成巨大的番蓮花擎托著其上的八寶,寓意“蓬托八寶”,如意吉祥,反映了乾隆時期對佛教的崇敬。 缽底部為紅、黃、藍、白四色雙層荷葉紋,掐絲製荷葉脈絡,似蕩漾在微波之中,異常生動。
此缽通體由精細的掐絲琺瑯工藝製造。 清乾隆時期是琺瑯器發展的一個轉折點,琺瑯器的釉料在原有顏色的基礎上又出現了粉紅、銀黃、菜葉綠等新的釉色品種。 此缽底部有“乾隆年制”款(圖2),是由紅、黃、白、藍四色蓮瓣圖案環抱著,就像一朵多彩的蓮花托起金色的花蕊。 從中可清楚地看出,藍與白、紅與黃之間分隔線非常明顯,幾乎沒有過渡。 這是乾隆時期琺瑯製品存在的普遍情況,乾隆之後這種情況逐漸改變,其顏色的過渡也趨於自然。 底款字體粗壯,剛勁有力,光素鎏金,極顯皇家氣派。
乾隆時期的琺瑯器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對製作技術的掌握和控制都已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 圖案花紋富於變化又不失工整,色彩絢麗,鍍金厚重,在傳統的基礎上製作出很多仿古器物,如仿青銅器、仿“景泰”琺瑯、像生器等。 這一時期也正是清宮誦經拜佛、宗教活動最為盛行的時期,因此生產了大量與佛教相關的器物,如製有佛像的大屏風、成組的佛塔、佛五供等。 現陳設於北京紫禁城的12座大型掐絲琺瑯佛塔,既反映了乾隆朝對藏傳佛教的信仰,也彰顯了當時成熟的琺瑯工藝製作技術和殷實國力。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琺瑯器也反映出這一點,除上述外尚有下列精品。
琺瑯八寶(圖3),圓形如覆盤式底座,上為銅鎏金瓶式支柱,支柱兩側為琺瑯蟠螭托起一粉色蓮花,花瓣中承以綠色蓮蓬,蓮蓬正中分別插佛八寶。 底座藍地嵌迴紋、須彌紋、纏枝花卉等多種紋飾。 (圖7)
圖4香爐
圖4燭台
圖4香筒
琺瑯五供(圖4),由1件香爐、2件燭台、2件香筒所組成。 每件器物均由鏨胎琺瑯和金屬鏤空、鏨刻、鎏金等工藝製成,做工統一,色調一致,體現出皇家用器的風采與氣度。 器身上所採用的大量鎏金工藝,其金碧輝煌的光亮與鏨胎琺瑯所形成的蔚藍色調形成鮮明對比。
掐絲琺瑯勾蓮梵文嗎呃
掐絲琺瑯勾蓮梵文嗎呃(圖5),呈圓筒狀,分內外兩層,外層圓筒鏤空四開光,開光中間以鎏金葵花紋相連。 外層表面為藍地掐絲琺瑯勾蓮紋。 外筒上下部分均各有雙排鎏金珍珠狀裝飾,上蓋表面也有掐絲琺瑯花紋及鎏金珍珠飾物。 內層圓柱體上部連接一根直桿,桿頂有鎏金寶珠鈕,可轉動內層圓筒。 內層圓筒表面為藍地,飾纏枝花紋和6朵紅色番蓮花,花中心各有一個黑色梵文字,筒下部為小粒鎏金珍珠裝飾和蓮瓣紋。 器底為藍色地,以金圈將圓底分成內外兩層。 外圈飾一周蓮瓣紋,內圈有寶相花及紅、藍色花蕊四柱頭,花蕊之間有鎏金楷書“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款。
琺瑯小佛塔
琺瑯小佛塔(圖6),此塔外形為喇嘛教佛塔。 分為塔座、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 塔座方形,束腰。 塔基圓形,四層台階層層遞進。 塔身為覆缽式,塔身正面有如佛龕式門,用以供奉佛像。 塔剎由 13重相輪和寶蓋、仰月、寶珠組成。 寶蓋處下綴二金屬飄帶至塔身處,更顯玲瓏別緻。 塔身通體藍色琺瑯釉地,其上掐飾番蓮花卉紋。 底座束腰處飾仰覆蓮紋。
責編李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