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4日 星期三

偽古玉鑑定:模仿出土生坑玉器

大洋網-廣州日報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仿戰國龍紋環(清末民初偽古玉)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仿戰國龍紋環(清末民初偽古玉)
蔣衛東
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 長期從事浙江北部地區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與良渚文化結緣尤深。
古玉品鑑9
偽古玉指照搬照抄古玉器型、紋飾、色澤與琢工的偽造玉器,其目的在於以假充真,以新充舊,牟取暴利。 這類玉器雖然與仿古玉是孿生兄弟,都以仿古為形式,但工藝水準和藝術價值卻相去甚遠。 它多采用低等或劣質玉料,琢工粗糙,造型與紋飾常有失古制,而且幾乎每一件上都有刻意偽造的沁色,所以不能籠統地將其歸於仿古玉的範疇,稱之為偽古玉或假古玉,比較恰當。
偽古玉是金石學興起之後的副產品,金石學營造起全社會持續好古的風氣,仿製造假便隨風氣而至,成為宋元以來我國玉器製琢中的一大痼疾。 宋元直至民初的偽古玉,器型、紋飾多依古玉圖譜仿製,但古玉圖譜均以摹繪形式著錄,常與原物略有出入,因而真偽不難分辨。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仿戰國龍紋玉環,為清末民初的偽古玉。 此環青玉,局部黑色沁。 環 體中間透雕一龍紋,造型與廣州象崗南越王墓出土的戰國龍紋玉環相似,但仔細觀察,破綻不少:首先,此環龍紋氣勢疲弱綿軟,缺乏戰國龍紋矯健靈動、富有力度 的氣象,而且龍身還憑空多出一個不倫不類的錨狀裝飾;其次,春秋時期玉環才流行龍首紋,而此環紋樣,既與春秋龍首紋不完全一致,又與戰國流行的谷紋等大相 徑庭,有“關公戰秦瓊”的嫌疑;第三,此環沁色生硬突兀,不夠自然,為人工仿沁。 不過,當今偽古玉絕大多數以考古發掘報告或出土玉器圖錄的高清彩色照片為藍本,“高仿”偽古玉精心模仿出土古玉的造型、紋飾與沁色,甚至還使用考古研究復原的古代玉器製琢工藝,辨識頗有難度。
偽古玉的關鍵在於玉料的選用和人工仿沁。 選擇品相接近古玉的玉料,是偽古玉以假亂真的前提。 據高濂《遵生八箋》記載,明代吳中玉工為了仿製漢宋螭玦、鉤、環,就選用蒼黃、染色、邊皮、蔥玉或帶淡墨色玉。 在傳世的明代仿古玉劍飾中,就常見一類雜有墨色斑塊的瓷性青白玉。 當今“高仿”偽古玉,也一樣精心挑選帶有瑕疵、斑塊、綹裂的雜質玉或劣質玉,因而其在玉料和琢工方面的成本非常有限,主要精力花費在仿沁做舊環節。
古今偽古玉在仿沁色方面的選擇涇渭分明。 古人崇尚盤摸得圓潤紅熟的“熟坑”玉器,而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以來,隨著安陽殷墟等遺址的考古發掘,愛玉人士逐漸接受和喜歡上了出土的“生坑”玉器。 所以,宋元至民初,“老提油”、“新提油”、“琥珀玉”、“血玉”、“梅玉”等種種匪夷所思的仿沁技法大行其道,但都以模仿“熟坑”玉器為目標,而當今偽古玉,卻都在模仿出土“生坑”玉器方面窮極功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