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琮 三叉形器 神人獸面紋
良渚文化: 玉蘊精粹
文\圖海南日報記者杜穎見習記者金昌波
6月,海南省博物館舉辦《江南晨曦--良渚文化展》,吸引了數千觀眾前往觀賞。
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佈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5300-4000年,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浙江良渚而命名。 良渚文化玉器,因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達到了中國史前玉文化的高峰,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
5000多年的江河流淌,留存的該是怎樣的人文精粹? 5000多年的光陰消磨,封藏的又是怎樣的稀世瑰寶?
良渚文化是環太湖流域分佈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5300-4000年,因1936年首先發現於浙江良渚而命名。 良渚文化玉器,因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達到了中國史前玉文化的高峰,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文明的曙光和無限的遐想。
同作為百越文化的分支,良渚文化與海南黎族文化是否具有相關的文化淵源?
禮器祭祀之玉
良渚文化分佈於我國長江下游的太湖周邊地區,氣候溫暖濕潤,臨湖面海,河澤山川相間,動植物資源豐富。
良渚玉器在清代已出土很多,當時被認為是“周漢之器”。 1935年,何天行先生在餘杭良渚發現了良渚文化遺存,並寫了《杭縣良渚鎮之石器與黑陶》。 1936年,浙江省博物館前身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在餘杭良渚進行發掘,並對出土的一批石器和黑陶作了整理報告。 之後,五六十年代,又不斷有遺址被發現,良渚文化得以正式命名。
1973年,江蘇草鞋山遺址的良渚文化地層中出現了大量玉器,人們終於相信這種精美的玉器居然出自石器時代的良渚人之手。 良渚發現史中最震撼的事件就是反山、瑤山的發現。 1986年,發掘的反山墓地中刻有完整神人獸面紋的玉器橫空出世,驚動了整個考古界。 1987年,又因瑤山祭壇的發掘,補充了對良渚文化的認識。
“良渚玉器最豐富的遺址,恰恰也是研究良渚社會階層分化、等級制度、禮制習俗的最重要資料。2007年,良渚研究又迎來重大發現,圍繞莫角山高台基址的古 城遺址得到確認,良渚的文明程度再次震驚世界。”省博物館陳列部主任章佩嵐說,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
在展區,三大玉禮器――― 玉琮、玉璧和玉鉞被陳列展示在了展廳的正中,儘管經歷了數千年的地質變遷和泥土的摧襲,依然散發著莊重威嚴的氣息,出土的禮器,多是祭祀和殉葬之物。
玉禮器上刻劃的“神人獸面紋”,它具有非常神秘的色彩。 章佩嵐說,一般認為玉琮是宗教祭祀重器以及貴族身份的標誌,是神權甚至是王權的體現;玉鉞作為一種非實用的權杖,象徵著軍權;多數學者都認為,它們在巫術儀式、宗教信仰上具有特定的意義,但遺憾的是,至今沒有人能夠更為具體的解釋良渚人是如何運用它們的。
記者看到展出的三塊玉琮,大小不一,外方內圓,三個都呈現的是雞骨白的筒型構造。 其中一件玉琮上刻有神人獸面紋,神人獸面以四角為中軸向兩側展開,造型十分立體。 上下相疊的神人與獸面之間也是用淺槽分開的,神人圓眼周邊刻滿捲曲的紋飾,扁鼻突起,頭頂飾有2組弦紋帶。 獸面的橢圓形眼眶突出,鼻翼微微突起,鼻子下邊是一張闊嘴,嘴裡有獠牙,整個面部還呈現有捲曲的刻紋。
“我們可以肯定像玉琮這類的禮器等級很高,在宗教禮儀方面確有著特殊的含義,但其具體使用方法還有待考證。”省博陳列部工作人員張蕊說。
展示出的一組玉璧也煥發出別樣的風采。 玉璧的形制呈扁平圓形,中間有孔,可能源於圓形石斧等原始工具。 古文中記載“以蒼璧禮天”,表明其具有禮器用途。 良渚玉器中玉璧的出土數量最多,形體多大而厚實,具有斑斕色彩。 從出土玉璧數量來看,玉璧在當時深受歡迎,不只是禮器,
也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
生活飾品之玉
良渚出土的玉器中,佩飾玉器比重也較多,體現了玉器最基本的功能,即,將這些他們認為的“最美麗的石頭”當作生活飾品。
在展區裡,生活飾品玉器玉梳背、玉璜、玉三叉形器等幾樣玉寶貝頗令人矚目。 玉梳背是一種頭飾,上部是10餘厘米寬的趨於扇形的玉片,下部是梳齒。 “在古代,人們的頭髮很長,用這種豎向齒距較長的梳子來梳頭髮比較容易梳理,梳髮之後還可以插在髮髻上作為頭飾,便於攜帶,插梳的習俗也就這樣延續下來。”章佩嵐說,玉梳背有不同的形狀,不同的雕工,帶有透雕的花紋的要比只是一塊普通玉石板的價值高出很多。
玉璜是半弧形玉片狀,形似半璧。 璜是太湖流域代表性的佩玉,塊頭就相對較大,在雞骨白的玉片上,雕刻著美麗的鏤空花紋,顯得質樸光潔。 玉璜的兩端被鑽了孔,專門用來系在胸前,或者與玉管、玉珠組合佩戴。 古 人云:“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張蕊告訴記者,“在中國古代,祭祀是各部族最大的慶典活動。我們在大部分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看到各種各樣的玉禮器, 最為著名的就是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禮器。玉璜是一種禮儀性的佩飾,每當進行宗教祭祀活動時,玉璜經常與玉管、玉串飾組合成精美的佩飾佩戴在身上,顯示出祭祀 人神秘的身份。”
此外,玉三叉形器,因呈三叉形得名。 三叉形器是良渚文化玉器中造型最為獨特的器物。 有的雕刻著神秘紋飾,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迄今為止僅在良渚文化分佈中心地區的大型墓葬中少量出土,應是良渚社會上層權貴們專有的禮器之一。 章佩嵐認為,飾物多被發現於墓主人的頭部,常和一枚長玉管相連,推測應是良渚人首領的冠飾。 ”
章佩嵐說,玉璜等飾件直接繼承了前期的傳統,而玉梳背、三叉形器等則是良渚文化時期新流行的器類。 這些玉飾件不僅是隨葬品,也是日常生活中實用的裝飾品,高等級的玉器象徵了身份和地位。
除了在自己的身上進行一番裝飾,良渚人還有一個在生活中喜歡使用玉的特點,那就是在器物上安裝、鑲嵌玉飾。 權杖、鉞柄端的瑁與鐓、木柄兩端的裝飾玉器、漆木器上鑲嵌的玉粒,都是考古中發現的最常見的幾種被裝飾形態。 都可以反映出一點:良渚人對精緻生活的追求。
古玉的鑑賞
談到這些出土古玉的價值,最主要的是要考察琢制工藝。 “良渚文化玉器運用細密陰刻線的技法十分嫻熟,在放大鏡下觀看,那些細如髮絲的線紋極為嚴密規整。良渚古玉表面平整光潔,拋光工藝十分講究。良渚玉器以體 大為特徵,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幾乎達到瞭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形式 多樣,數量眾多,又有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神人獸面紋的刻畫。”張蕊介紹說。
良渚文化如此發達丰富,延續了千年,但卻在距今4200年前後突然從歷史舞台上消失了,給人留下了神秘的猜想。 良渚玉器後又在湖北、廣東、四川、甚至山西、陝西等地區出土,其文化的傳播路徑至今是一個謎團。
“而我們也一直很想探究,同為百越文化的分支,良渚文化與海南黎族文化之間是否具有一定的淵源和關聯?可是截至目前,從建立起文物上的相關聯來看,尚沒有科學的推斷和學術依據,能夠證明兩種文化之間存在聯繫,這也可能在今後成為我們研究的一個課題方向。”章佩嵐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