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玉出於石而勝於石

大洋網-廣州日報
內蒙古興隆窪遺址出土的玉石器 內蒙古興隆窪遺址出土的玉石器
古玉品鑑
11
蔣衛東
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研究員,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長期從事浙江北部地區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與良渚文化結緣尤深。
如果以“石之美者”為標準,我國最早的玉器可以追溯到遙遠的舊石器時代晚期。 山西峙峪遺址,出土了1件距今約2萬8千年的磨製鑽孔扁圓形石墨裝飾品。 距今約1萬8千年的北京山頂洞遺址,出土的美石質裝飾品更加豐富,有7顆製作精巧的白色石灰岩小石珠和1件用天然黃綠色岩漿岩小礫石製成的石墜,石珠表面還被染成紅色。 雖然這些裝飾玉器均採用“假玉”美石製成,數量也寥若晨星,卻表明我國玉器的起源有著更久遠更廣闊的背景。
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真玉”(閃石玉)玉器,出土在內蒙古敖漢旗的興隆窪遺址和遼寧阜新縣的查海遺址,有玉玦、玉錛形器、玉匕形器等,距今約七八千年。 大英博物館中國廳的一條過道上,精細佈置著一個中國古代玉器的小型特展,也從興隆窪-查海玉器說起。 因此,我們可以將距今8千年至6千年視為中國早期玉器萌生和中華玉文化起源的階段。 但與東北地區早期玉器多為“真玉”製品不同,長江下游地區從距今8千年前的跨湖橋文化到6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都以低硬度的螢石或滑石等“假玉”為料,其中,跨湖橋遺址出土了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玉璜。 太湖流域的馬家浜文化,早期多采用低硬度的美石為玉料,晚期則主要以高硬度的玉髓(瑪瑙)製作玉器。 器型除了玦之外,還有璜、璜形墜飾、管、珠等,其中玉璜逐漸成為長江流域早期玉器中與玦並駕齊驅的代表性器類,並由橫截面橢圓形的條形璜逐漸演變為橫截面扁方形的橋形璜。
總覽起源階段中國各地的早期玉器,絕大多數仍採用各種美石質“假玉”為料,呈現出豐富多樣的質料特徵,制琢工藝則主要沿用打製成形的製石技術,儘管在耳飾玦的缺口裁割等環節中已使用“以砂為介質的間接磨擦法”新工藝,但琢玉工藝尚未與製石技術中明確分化。 這一階段玉器的功能,也主要局限於佩掛在耳、頸部的實用裝飾品,器型簡單,光素無紋。 在墓葬中,玉器的有無及其器型種類,跟墓主身份地位沒有必然的對應關係。 不過,作為人類象徵性思維的產物,玉器顯然從一開始便寄託著人類情感和想像等精神內容,從而跟宗教觀念、身份標籤、性別劃分等社會功能發生了緊密的關聯。 玉出於石而勝於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