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鑑藏:中國龍形象揭秘

 大洋網-廣州日報 
商代後期玉龍 商代後期玉龍 清 “敬天勤民之寶”及印拓 清“敬天勤民之寶”及印拓 南宋 陳容《雲龍圖》 南宋陳容《雲龍圖》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每個人對龍的形像都很熟悉,但很多人並不了解中國龍形象的形成過程和特殊含義。 如為什麼中國龍的形象最後定格在“三停九似”? 為什麼中國龍以“五爪”為尊? 為什麼龍一直被視為最大的吉祥物? 歷代藝術品龍的形象與社會的興衰有何關係? 這些都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文/ 鐘葵
圖:資料圖片
中國龍形象揭秘
認識中國龍,首先要從軀幹開始,我國遠古時期的龍形圖案基本上呈“C”形,後來逐漸向“S”形過渡演變。
從“C”形向“S”形演變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屬興隆窪文化時期,距今已有8000年,近年在該遺址發現的長達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而成的龍形圖案,龍頭朝西南,龍尾朝東北,彎身弓背,呈曲線狀。 在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一個屬於龍山文化早期(距今約4500年)的泥質褐陶盆,裡面所繪龍紋整體呈“C”形。 最典型的“C”形藝術品莫如紅山文化大玉龍,該玉龍出土與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高26厘米,由墨綠色軟玉琢成,通體磨光,龍神捲曲成“C”形,被譽為“中華第一玉龍”。
傳說夏代以蛇為圖騰,亦即我國早期的龍圖騰。 此時期的龍形圖案仍保留著早期特徵,商代龍形圖案也是如此。 直至周代以後,中國龍的軀幹形態才出現了大的變化,尤其是回首玉龍的出現,使龍從頭至尾呈“S”形,顯得變化多端,曲折有致,龍的形體比“C”形龍更優美,從而奠定了中國龍的基本形態。
“S”形猶如蜿蜒而流的河水,因而“S”形中國龍可以說是黃河長江等大江大河的象徵。 中國龍從“C”形演變到“S”形,標誌著中華民族從各地遷徙到黃河長江沿岸,以大江大河為依托休養生息,繁衍發展。 黃河、長江九曲十八彎,“S”形的中國龍,不正是黃河長江的形象描繪嗎?
後來人們將“S”形中國龍分為三部分,稱為“三停”,這三部分基本上長度相等。 自首至膊是上停,自膊至腰是中停,自腰到尾是下停。
我們知道,中國龍是由多種動物的部分形象特徵組成的,這種組合從開始到定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早期的龍形圖案,通常由蛇身、豬頭或虎頭、鹿角、鷹爪或獸趾、魚鱗等組成。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形象,是因為古代氏族常以動物或植物圖案作為本氏族的圖騰。 由於當時氏族很多,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強者兼併弱者。 強大的夏人以蛇為圖騰,後來逐步兼併了以鷹、鹿、豬、魚等為圖騰的氏族,兼併成功後在蛇圖騰上增加了鷹的爪、鹿的角、豬的嘴、魚的鱗等,組成了一個新的圖騰——中國龍。
學者對“九似”有不同說法
由此可見,中國龍的形成背景是各民族的融合,有了民族融合,中國的龍形圖案才一步步走向複雜。 當然,歷史上各民族的融合是從來沒停止過的,與此相適應,中國龍也越來越多姿多彩,到了宋代才基本定形。 元、明、清以後一直沒變。 這個定格的龍形就是“三停九似”。 “三停”上文已講過,所謂“九似”,按宋人羅願在《爾雅翼》一書中的說法,就是“角似鹿,頭似駝,腳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目似牛”。 宋代擅長畫龍的畫家董羽對“九似”的看法則不同,他認為龍“頭似牛,嘴似驢,眼似蝦,角似鹿,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 因為誰也沒見過龍,所以對“九似”人們各持己見是很正常的。
“九”代表無限多
值得研究的是,世上動物有千萬種,為什麼中國龍只組合了九種動物的部分特徵而不增加呢? 這是因為古人認為“九”這個數字是陽極數,代表無限多,而且龍身上各種形態都已經具備,沒必要再增加其他形像元素。 從數理上講,九九歸一,以“九似”為特徵的中國龍不僅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大聯合、大團結,還像徵著最終走向統一。
另外,“九似”還代表龍有無限的能力。 古人認為,龍是三棲動物,能行走陸上,能潛在深淵,也能在天上飛翔。 從造型上講,要表現龍這種超能力,非集各種動物的特長不可。 同時,也正因為龍擁有各種動物的特徵,變身為神異動物,歷來被人們視為最大的吉祥物。
歷代藝術家描繪塑造龍的形象,都以形神兼備為標準,尤其註重對神氣的表現。 如董羽就說:“畫龍者,得神氣之道也。神猶母也,氣猶子也。以神召氣,以母召子,孰所不至。所以上飛於天,晦隔層雲,下潛於淵,深入無底,人不可得而見也。”據記載,董羽曾奉召在宋皇宮端拱樓畫龍水圖,他精心構思,花了半年才畫成。 一天,宋太宗帶著眾嬪妃和皇太子登樓遊玩,皇太子年幼,見牆壁上的龍圖猙獰兇猛,嚇得哭起來。 太宗見狀,馬上令人將壁畫塗抹去掉,董羽因此鬱鬱寡歡而終。
龍形象反映社會興衰
藝術是社會的反映,從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龍形圖案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的興衰。 唐代國力強盛,經濟發達,該時期的龍紋身軀胖美健壯,龍爪鋒利有力,龍眼從過去的圓眼、三角眼變為鳳眼,張力十足,生氣勃勃又充滿智慧。 宋代的龍紋張牙舞爪,給人一種氣勢沖天之感,但身胖體粗,顯得臃腫,這種形象恰恰反映了宋代雖然國力強盛,文化繁榮,但冗官過多,朝廷不堪重負的狀況。
元代龍紋體胖身粗,頭細而圓,頸部細小,四肢細而有力,肌肉隆起,顯得矯健勇猛,卻給人幼稚之感,這也反映了元朝只重武力不重教化的社會狀況。 明初的龍形圖案仍有凶猛威武,叱吒風雲的雄姿,明中期的龍則呈現溫順的神態,晚明的龍更顯得蒼老無力,這與明代的社會狀況也一一對應。 清代的龍除早期還有生氣外,中晚期以後老態龍鍾,四肢無力,肢體僵硬,反映了清中晚期閉關自守,風雨飄搖的社會狀況。
為何五爪龍最尊貴
就集體而言,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就個體而言,龍在秦漢以前主要代表君子。 《易經》以龍比喻乾卦的六爻,乾卦代表天,代表君子,其精神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秦漢以後,龍慢慢成為皇權和皇帝本人的象徵。 《史記》稱秦始皇為“祖龍”。 又記載劉邦的母親劉媼在一個天昏地暗、雷電交加的夜晚夢見一條龍盤旋在她身上,結果懷了孕,生下劉邦。 劉邦喝醉了呼呼大睡時身上常顯出龍形。 後來他得了天下,成為“真龍天子”,因而“龍虎之氣”也就成為帝王之相的代稱。
在元代以前,封建王朝對龍紋的使用還沒什麼限制,從元朝到明清兩朝幾百年間,龍紋就不能隨便使用了。 五爪龍成了皇家的專利,民間僅限於使用三爪龍或四爪龍。 說起龍的爪,在歷史上也有演變過程,早期的“C”形龍無腳自然無爪,春秋戰國時期的龍是獸體,爪是三趾。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龍也是爪為三趾。 唐代龍才變為鳥形爪,爪甲成略彎的三角形,顯得十分鋒利。 五代和宋代的龍爪也是三爪。 元代龍爪長而內彎,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藝術品上的圖案以三、四爪為多。
為什麼從元朝開始將五爪龍劃歸皇室呢? 這和傳統文化對數字的理解有關。 古人認為“五”在“洛書”里居中,為“皇極數”,在五行中代表土,土的代表色是黃色,皇帝是天下土地的主人,所以要使用代表土的數字和顏色,以彰顯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身份。 另外,所有動物皆無五爪趾,只有萬物之靈的人類才有五趾,元以前的龍雖具備多種動物的特徵,具有超能力,但並無五爪五趾。 五代表五行齊全,又具備人類的智慧與靈性。 因而元代以後將五爪賦予在龍身上,代表最高層次的龍,只准皇家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