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傅抱石慧眼誰來識
21世紀經濟報導
不曾想,傅抱石外孫女傅蕾蕾在微博上對自己的爺爺傅抱石作品的打假,成了蛇年春節期間的一頓豐富的“文化大餐”。
近日,傅抱石外孫女傅蕾蕾連發3條微博,稱正在香港某廣場展出的15幅號稱傅抱石作品的畫作,均不是出自傅抱石之筆,而是劣質的贗品。
對此,有消息稱,這些畫作的藏家趙泰來發表聲明澄清,其借予荷里活廣場展出的傅抱石畫作實屬真跡。
藏家表示其藏品是1978年在榮寶齋、北京飯店、燕京飯店由史樹青等人鑑定后買的,對於傅蕾蕾的指控,已委託律師採取法律行動。
拍賣市場“龍頭股”,假作屢屢得逞
作為中國書畫市場上的“龍頭股”,傅抱石的作品早在上世紀40年代便開始進入流通領域。 1984年,在香港蘇富比[微博] [微博]拍賣的一套傅抱石《唐人詩意》冊頁,成交價達160萬元港幣,創當時近代中國畫拍賣最高紀錄。 1996年,他的人物畫力作《麗人行》,以1078萬元人民幣在中國嘉德[微博]拍出,創造了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 2003年,他的作品《毛主席詩意》冊頁(八開),以1980萬元締造了當時的天價,僅僅8年之後,當這幅作品出現在北京翰海秋拍的時候,其成交價已經達到了2.3億元。
而前些日新疆首富孫廣信字畫收藏中,70幅字畫估值高達35億元,並被計入公司資產,平均每幅字畫價值5000萬元。 其中估價最高的是傅抱石的《雨花台頌》,這幅作品曾被業界認為是傅抱石最大的作品之一,是傅抱石晚期山水畫風的代表作。 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分別對這幅畫給出3.5億元及5億元的鑑定價。 這幅作品在2006年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為4620萬元。
巨大的市場價值以及市場潛力,無疑使得傅抱石作品成為了眾多造假者看中的對象。 特 別是在1999年12月10日至2000年1月2日,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題為《金剛神韻——傅抱石金剛坡時期作品特展》,由於作品真偽問題在當時曾引起巨 大轟動,一位傅抱石的入室弟子表示,“這批繪畫的仿造作者比我以前看到的贗品要高明些,仿得較像。最早我發現假畫總是先從書法看的,為此寫過一些文章,不 料這次作偽者專在書法上下功夫,有些畫上寫了長篇小楷,初看像真的。作偽做到這程度真是匪夷所思,連我都上當了。”
而時任傅抱石紀念館館長徐善表示,金剛坡時期的作品一共有多少,畫都賣給誰了,都有記錄。 一般來說,名家作品的時代風格、作品演變,都應是流傳有序的,因此傅畫的流向也是很清楚的。 這樣一大批傅家全然不知的巨幅作品突然面世,令人不可思議。 現在有些大書畫家,為經濟利益所驅使,不負責任地將假畫堂而皇之題上真蹟的字樣,這是近幾年來一些中國著名書畫大師的作品被人頻繁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 於此次在香港展覽的傅抱石作品,傅蕾蕾表示,“這些畫假得特別離譜,一眼就能看出不是真的。任何人只要有最基本的藝術收藏鑑賞知識,就能判定這些畫的真 假。首先它們的大小都一樣,裝裱風格也一模一樣,更不用說蹩腳的繪畫技法。這15件作品無論從畫紙、款識、皴法、人物造型、筆墨皆不符合原作。”
先展覽、後出售已成為造假者的慣用伎倆,不僅是在中國,在海外也是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英國博爾頓地區有個三口之家,專造贗品,從1989年開始作案,十幾年裡騙過了多家博物館和拍賣行的文物鑑定專家。 他們向英國各博物館兜售最成功的贗品是一件“古埃及”雕像——《阿爾瑪納公主》,大英博物館專家出具了真品鑑定意見,倫敦佳士得[微博]拍賣行埃及文物專家給出了100萬美元的估價,最後被博爾頓博物館購買並公開展出了很長時間。
造假已趨專業化,微博打假成潮流
不過,十多年前的藝術品市場還遠沒有今天這麼繁榮,因為這批畫作的贗品問題也僅僅在業界掀起了波瀾,然而,在近年來的藝術品市場上,有關傅抱石畫作的真偽之爭卻越來越引起公眾的關注。 無傅抱石不成拍賣會。 幾乎沒有哪一次上規模上檔次的拍賣會,是沒有傅抱石的畫作。 但也因此,注定了其中相當多的“傅抱石”是假的——試想想,一個人畢生的創作畢竟有限,傅抱石的畫作,除掉收藏在南京博物院、江蘇省國畫院以及自己家人手上的,其餘流散在市場上的應該十分有限。 又怎麼可能在拍賣市場上常見常新? 藏家收之,當十分寶貝之,又怎麼可能輕易流到市場上去?
造假者把傅抱石的畫中的各種面貌進行拼湊,他沒有畫過的東西是不可能出現的。 有些造假者甚至將一些酷似傅抱石風格的畫作改款之後送入拍賣行,2005年,在京城的一場大型拍賣會上,一幅標明為“傅抱石”的作品估價數百萬元,而其真正的作者為時任傅抱石紀念館館長的徐善,為其十多年前臨摹的一幅傅抱石畫,當年以一千元一尺的價格賣出去的。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制假造假“具有更強的隱蔽性、欺騙性”,所以,凡寫上某某權威鑑定的畫都要慎重,要多打幾個問號。
目前,拍賣行里看到的傅抱石偽作呈這樣的趨勢:低仿品逐漸減少,高仿品陡然增多;個人作假漸成支流,集團作假變成主流。 造假集團中有人專門製作印鑑,有人負責把紙張染色作舊,還有人負責裝裱。 作好後,盡量在大型的展覽中露面,然後上正規的書畫出版物騙取藏家信任。 最後,由老闆手下養著的一批馬仔負責向國內外拍賣行送貨,賺取超高額的利潤。 這些人製作偽品的周期較長,花個把月製作一幅傅抱石假畫很正常。 製作的特點是數量少,質量精,相當具有欺騙性。
法律上沒有規定誰才有最終鑑定權,只有對著作權的相關規定,但目前還沒有聽說哪位藝術家或藝術家家屬以侵犯著作權為由對贗品進行起訴的。 隨著近年來微博的興趣,眾多名家紛紛通過這一工具來表達自己對於某件藝術品的看法。
微博開拓了鑑定真偽的思路,但是無法解決“誰說了算”的老問題。 一方面,通過“粉絲”的相互交流,戳穿造假騙局變得比以往更容易,微博監督也讓造假成本陡然上升。 另一方面,鑑定藝術品真偽的最終話語權卻無法通過微博平台解決。 業界認為,鑑定權不應歸藝術家及其家屬,或者經紀人、專家等任何一方,因為這些人和藝術品之間都有利益關係。 鑑定權的歸屬不會因為有微博的參與而迎刃而解,因為在收藏圈子裡,總有人認為真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或許是那個裹上鑑定權外衣的“定價權”。
近日,傅抱石外孫女傅蕾蕾連發3條微博,稱正在香港某廣場展出的15幅號稱傅抱石作品的畫作,均不是出自傅抱石之筆,而是劣質的贗品。
對此,有消息稱,這些畫作的藏家趙泰來發表聲明澄清,其借予荷里活廣場展出的傅抱石畫作實屬真跡。
藏家表示其藏品是1978年在榮寶齋、北京飯店、燕京飯店由史樹青等人鑑定后買的,對於傅蕾蕾的指控,已委託律師採取法律行動。
拍賣市場“龍頭股”,假作屢屢得逞
作為中國書畫市場上的“龍頭股”,傅抱石的作品早在上世紀40年代便開始進入流通領域。 1984年,在香港蘇富比[微博] [微博]拍賣的一套傅抱石《唐人詩意》冊頁,成交價達160萬元港幣,創當時近代中國畫拍賣最高紀錄。 1996年,他的人物畫力作《麗人行》,以1078萬元人民幣在中國嘉德[微博]拍出,創造了中國近現代書畫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 2003年,他的作品《毛主席詩意》冊頁(八開),以1980萬元締造了當時的天價,僅僅8年之後,當這幅作品出現在北京翰海秋拍的時候,其成交價已經達到了2.3億元。
而前些日新疆首富孫廣信字畫收藏中,70幅字畫估值高達35億元,並被計入公司資產,平均每幅字畫價值5000萬元。 其中估價最高的是傅抱石的《雨花台頌》,這幅作品曾被業界認為是傅抱石最大的作品之一,是傅抱石晚期山水畫風的代表作。 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分別對這幅畫給出3.5億元及5億元的鑑定價。 這幅作品在2006年拍賣市場上的成交價為4620萬元。
巨大的市場價值以及市場潛力,無疑使得傅抱石作品成為了眾多造假者看中的對象。 特 別是在1999年12月10日至2000年1月2日,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題為《金剛神韻——傅抱石金剛坡時期作品特展》,由於作品真偽問題在當時曾引起巨 大轟動,一位傅抱石的入室弟子表示,“這批繪畫的仿造作者比我以前看到的贗品要高明些,仿得較像。最早我發現假畫總是先從書法看的,為此寫過一些文章,不 料這次作偽者專在書法上下功夫,有些畫上寫了長篇小楷,初看像真的。作偽做到這程度真是匪夷所思,連我都上當了。”
而時任傅抱石紀念館館長徐善表示,金剛坡時期的作品一共有多少,畫都賣給誰了,都有記錄。 一般來說,名家作品的時代風格、作品演變,都應是流傳有序的,因此傅畫的流向也是很清楚的。 這樣一大批傅家全然不知的巨幅作品突然面世,令人不可思議。 現在有些大書畫家,為經濟利益所驅使,不負責任地將假畫堂而皇之題上真蹟的字樣,這是近幾年來一些中國著名書畫大師的作品被人頻繁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 於此次在香港展覽的傅抱石作品,傅蕾蕾表示,“這些畫假得特別離譜,一眼就能看出不是真的。任何人只要有最基本的藝術收藏鑑賞知識,就能判定這些畫的真 假。首先它們的大小都一樣,裝裱風格也一模一樣,更不用說蹩腳的繪畫技法。這15件作品無論從畫紙、款識、皴法、人物造型、筆墨皆不符合原作。”
先展覽、後出售已成為造假者的慣用伎倆,不僅是在中國,在海外也是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英國博爾頓地區有個三口之家,專造贗品,從1989年開始作案,十幾年裡騙過了多家博物館和拍賣行的文物鑑定專家。 他們向英國各博物館兜售最成功的贗品是一件“古埃及”雕像——《阿爾瑪納公主》,大英博物館專家出具了真品鑑定意見,倫敦佳士得[微博]拍賣行埃及文物專家給出了100萬美元的估價,最後被博爾頓博物館購買並公開展出了很長時間。
造假已趨專業化,微博打假成潮流
不過,十多年前的藝術品市場還遠沒有今天這麼繁榮,因為這批畫作的贗品問題也僅僅在業界掀起了波瀾,然而,在近年來的藝術品市場上,有關傅抱石畫作的真偽之爭卻越來越引起公眾的關注。 無傅抱石不成拍賣會。 幾乎沒有哪一次上規模上檔次的拍賣會,是沒有傅抱石的畫作。 但也因此,注定了其中相當多的“傅抱石”是假的——試想想,一個人畢生的創作畢竟有限,傅抱石的畫作,除掉收藏在南京博物院、江蘇省國畫院以及自己家人手上的,其餘流散在市場上的應該十分有限。 又怎麼可能在拍賣市場上常見常新? 藏家收之,當十分寶貝之,又怎麼可能輕易流到市場上去?
造假者把傅抱石的畫中的各種面貌進行拼湊,他沒有畫過的東西是不可能出現的。 有些造假者甚至將一些酷似傅抱石風格的畫作改款之後送入拍賣行,2005年,在京城的一場大型拍賣會上,一幅標明為“傅抱石”的作品估價數百萬元,而其真正的作者為時任傅抱石紀念館館長的徐善,為其十多年前臨摹的一幅傅抱石畫,當年以一千元一尺的價格賣出去的。 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制假造假“具有更強的隱蔽性、欺騙性”,所以,凡寫上某某權威鑑定的畫都要慎重,要多打幾個問號。
目前,拍賣行里看到的傅抱石偽作呈這樣的趨勢:低仿品逐漸減少,高仿品陡然增多;個人作假漸成支流,集團作假變成主流。 造假集團中有人專門製作印鑑,有人負責把紙張染色作舊,還有人負責裝裱。 作好後,盡量在大型的展覽中露面,然後上正規的書畫出版物騙取藏家信任。 最後,由老闆手下養著的一批馬仔負責向國內外拍賣行送貨,賺取超高額的利潤。 這些人製作偽品的周期較長,花個把月製作一幅傅抱石假畫很正常。 製作的特點是數量少,質量精,相當具有欺騙性。
法律上沒有規定誰才有最終鑑定權,只有對著作權的相關規定,但目前還沒有聽說哪位藝術家或藝術家家屬以侵犯著作權為由對贗品進行起訴的。 隨著近年來微博的興趣,眾多名家紛紛通過這一工具來表達自己對於某件藝術品的看法。
微博開拓了鑑定真偽的思路,但是無法解決“誰說了算”的老問題。 一方面,通過“粉絲”的相互交流,戳穿造假騙局變得比以往更容易,微博監督也讓造假成本陡然上升。 另一方面,鑑定藝術品真偽的最終話語權卻無法通過微博平台解決。 業界認為,鑑定權不應歸藝術家及其家屬,或者經紀人、專家等任何一方,因為這些人和藝術品之間都有利益關係。 鑑定權的歸屬不會因為有微博的參與而迎刃而解,因為在收藏圈子裡,總有人認為真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或許是那個裹上鑑定權外衣的“定價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