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錯金銀青銅帶鉤。
這套帶鉤共有10件,尺寸不一,工藝多樣。 經昆明高古文化藝術品交流中心專家鑑定及科技檢測,確認該套帶鉤年代為戰國晚期至漢代早期,為錯金銀青銅器中的傳世美品。 今年初,該套帶鉤曾被推薦進入國內知名鑑寶類節目,受到節目專家組一致好評並獲“珍寶獎”。
昆明高古文化藝術品交流中心經理李昆紅介紹,帶鉤這種器型在中國古代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古時也稱犀毗。 帶鉤起源於西周,最早為胡服所用。 胡服在穿著時上褶下褲,便於騎獵,這種服飾於腰間束一條皮帶或絲帶,帶頭有鉤便於拴結,這種鉤形器就是帶鉤,其功能類似於現代的皮帶扣。 其製作工藝有錯金銀、鎏金簪花、嵌寶石等,都極為精美。 尤其是戰國時期的帶鉤,材質多樣,工藝精美,製作十分考究。
戰國時期,崛起於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的服飾風格影響到中原內地,帶鉤這種服飾器具也就大量出現在中原地區。 帶鉤種類豐富而器型多樣,而所用材質、製作精細程度、造型紋飾及大小等,往往是判斷其價值的因素。
這套戰國錯金銀青銅帶鉤,形制和工藝呈現多樣化特徵。 其中,最大的有20多厘米,小巧的有6、7厘米,分別應用了銅錯金嵌綠松石、銅錯金、銅錯銀、貼金簪花、銅錯金銀、動物形等工藝,均屬級別較高的帶鉤,也基本涵蓋了那個時代流行帶鉤的主要樣式。 這樣一套青銅帶鉤,即使是專項收藏的人也要花大量時間、財力、精力才能集齊,雲南民間有等級如此高、品相如此美的帶鉤實屬難得。 古玩界歷來有“1+1>2”的估值定式,專家評估其當前市場流通價在60萬元至80萬元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