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6日 星期四

克隆漢代國寶的背後故事(圖)

新華網
東漢青銅搖錢樹複製品 東漢青銅搖錢樹複製品 搖錢樹掛飾豐富 搖錢樹掛飾豐富 方國榮和同事一起“克隆”漢代青銅搖錢樹 方國榮和同事一起“克隆”漢代青銅搖錢樹
制模、鑄造、精心拼焊;枝葉厚度僅1毫米、鑄銅時銅水流路狹窄、枝葉紋飾再加工耗時多……經過半年的潛心研究,2012年9月6日,文物專家複製的兩件湖北鄖陽博物館館藏漢代青銅搖錢樹“問世”。 而這兩件複製品的順利完工,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穿越千年青銅搖錢樹重獲新生
1982年,考古人員在湖北省鄖縣五峰鄉東峰村發現60餘塊青銅搖錢樹殘碎片。 因缺乏修復技術,一直殘藏於鄖陽博物館。 時間一晃而過。 這些殘碎片在博物館默默無聞地度過了漫長的27個年頭。
直到2009年2月,文物專家方國榮率徒弟黃文廣來到鄖縣,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喬家院春秋墓葬群出土文物進行修復整理,這些殘碎片才“枯樹逢春”,有了重獲新生的機會。
今年53歲的方國榮長期在湖北省博物館工作,從事以青銅器為主的文物修復已達33年。 其間,方國榮參與了湖北省博物館5套曾侯乙編鐘的複制,並始終擔任技術方面的負責人。 同時,還主持完成了曾侯乙墓出土馬甲、馬冑和楚墓——包山大塚出土折疊床的複原,兩次大型車馬坑的保護性翻模複製,中山艦160餘件打撈出水瓷器的複原。 據估算,他已修復各類青銅器數百件,具有較高的文物修復水平。
借南水北調出土文物修復整理機會,鄖陽博物館館長周興明邀請方國榮對這株漢代青銅搖錢樹進行修整復原。
2009年4月9日,方國榮率徒弟開始了艱難的修復探索。 他先將殘碎片進行拼對焊接,每拼對出一片較完整的枝葉,就以此為依據,和其他殘碎片對比,查找出殘碎片在同類枝葉的具體部位。 沿著這條思路,又拼對出5種造型不同的枝葉和不完整的樹冠部分。 隨後,方國榮用較為完整的枝葉做母模,鑄造了相應數量的鉛錫配件。 經焊接、打磨,使這些殘缺不全的枝葉外形得以復原,成為一片片外形完整的枝葉。 對於樹幹的殘缺部位,也採用了相同方法進行補缺。 經過艱難復雜的操作,幾乎所有殘碎片都找到了相應的位置,共復原形成枝葉5種14片、樹幹3節、樹冠1片……
53天后,這株鄖縣漢代青銅搖錢樹成功復原,消息不脛而走,引起轟動。
兩件“國寶”或是“孿生兄妹”
青銅的發明,使人類從原始的石器時代邁入生產力顯著提高的青銅時代。 青銅搖錢樹又稱“錢樹”,是東漢及三國時期流行於我國西南地區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現象。 迄今為止,搖錢樹的發現以西南地區特別是四川地區為最多。 地處華中地區的湖北,目前僅發現和出土了三株東漢青銅搖錢樹,分別館藏在鄖縣、房縣和秭歸縣三家博物館。
無獨有偶。 神秘的鄂西北,不僅在鄖縣發現青銅搖錢樹,而且距離鄖縣100多公里外的房縣也發現了青銅搖錢樹。
1974年,考古人員在房縣紅塔公社高碑大隊漢墓群中發掘一株青銅鑄搖錢樹。 該樹的九子燈殘片做工十分精細,附有很多小樹枝及墜有許多極薄的裝飾品。 因年代久遠,房縣出土的這株精美的搖錢樹主乾等部位有很多銅鏽,鑲嵌和懸掛在樹枝上的飾品也已經大量脫落。
由於多家媒體報導、轉載鄖縣漢代青銅搖錢樹成功復原的消息,房縣博物館聞訊後,於2009年6月向省文保中心提出了修復的請求。
方國榮經過仔細研究認為,房縣青銅搖錢樹與已修復完畢的鄖縣青銅搖錢樹,其6節樹乾和28枚枝葉造型有著驚人的相似。 更令人稱奇的是,兩株搖錢樹的樹幹造型基本一致,枝葉相疊也可以重合。 他推斷,這兩株搖錢樹可能產於當時的同一家作坊,甚至有的部件出自同一個模具。
經過對比,方國榮驚奇地發現,房縣漢代青銅搖錢樹樹幹上塑造的是一男子雕像,而鄖縣青銅搖錢樹樹幹上塑造的則是女子雕像;房縣搖錢樹的每節樹干比鄖縣的要長1厘米,其整個高度比1.25米高的鄖縣搖錢樹高5厘米。
“鄖縣漢代青銅搖錢樹的成功修復,為半殘存狀態的房縣漢代青銅搖錢樹的整體復原提供了修復依據和相關技術。”方國榮說,從6月4日接到修復任務,他與助手加班加點,歷時一個多月完成了這株搖錢樹的複原。
採用青銅冶煉古法“高保真”複製
2011年,在湖北省博物館舉辦的“荊楚英華展”期間,鄖陽博物館選送的館藏珍品——漢代青銅搖錢樹、元代“至元通行寶鈔”雙面銅鈔版受到觀眾熱捧。 考慮到以後可能會舉辦中國貨幣史專題展,以及充實館藏文物標本種類需要,湖北省博物館決定複製這株搖錢樹和銅鈔版。
自然而然地,這項艱鉅的任務交給了方國榮。
他發現,從青銅搖錢樹所刻畫表現的內容上看,其大多是以西王母及仙山福地、龍虎圖案、神仙羽人、珍禽異獸、植物花卉、方孔圓錢等內容為題材,並以西王母形象為主題處於顯要位置。
正是搖錢樹帶來的震撼,使青銅器文物修復專家方國榮決心“高保真”地複制這株青銅搖錢樹。 相對於修復而言,“克隆”完整的青銅搖錢樹程序則更為複雜。
“首先是製模要求高。由於年代久遠、鏽蝕的原因,枝葉原片邊緣處梳齒狀造型有很多缺失,需要在第一次製作的模型上補刻、整理,再進行二次製模,才能複制出 枝葉應有效果;其次是鑄造難度大。由於枝葉厚度僅1毫米,造型結構複雜細密,鑄銅時銅水流路狹窄,必然導致鑄造缺陷多;再者是鑄造為銅件後,枝葉紋飾再加 工耗時多……”方國榮說,青銅搖錢樹不僅有樹冠、樹幹、枝葉,而且插飾上還鑄滿了內容豐富、線條流暢的圖案。 在搖錢樹上出現有跟神話、傳說、典故等有關的內容。
方國榮介紹說,青銅搖錢樹多是在東漢時期製作的,搖錢樹的枝葉都應該是使用當時鑄幣的方法鑄造而成。 用現代的熔模鑄造技術來鑄制搖錢樹枝葉,鑄型的透氣性能和銅水流動性能都被大大地降低了,因此鑄件不僅會產生殘缺,紋飾效果也會打折扣。
為使復制枝葉能再現原件效果,方國榮使用了許多修復青銅器的手段來對鑄件進行後期處理。 經過艱辛的技術處理,付出換來了回報,結果是令人滿意的——鄖陽博物館館藏漢代青銅搖錢樹複製成功!
“十堰所處的鄂西北地區雖然與西南巴蜀四川相距甚遠,但兩者出土的青銅搖錢樹造型極為相似。”方國榮分析認為,鄖縣、房縣的青銅搖錢樹與西南諸省搖錢樹的異同,僅在於樹幹外形和懸掛結構基本相同,每節樹幹的尺寸相差不大。 最主要的是枝葉造型和紋飾圖案所表達的內容都相同或相似。
同時,方國榮也指出,鄖縣、房縣青銅搖錢樹細緻、薄、輕、紋飾線條淺;而西南地區的搖錢樹相比較就顯得要粗獷、厚、重、紋飾線條深。 “我省搖錢樹數量少,西南地區數量多。”他認為,青銅搖錢樹不僅是古代蜀地和巴楚民俗信仰的物證,更是中國貨幣文化的產物和典型代表,從一個側面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特有的貨幣文化思想和理念,成為中國貨幣文化與民俗文化相結合之結晶產物。
國寶“替身”同樣也能記錄歷史
解讀一株完整的搖錢樹的製造過程,人們可以發現,它們主要是由樹座、樹幹、枝葉分別製作後組裝在一起的。 不同的材質、造型和題材的組合,構成了千姿百態的搖錢樹。
搖錢樹的樹座大多是陶製而成,採用泥模翻制,然後入窯燒成的。 樹乾和樹枝也是翻製而成的,而且可以隨意裝配和拆卸,可以想像當時的搖錢樹甚至可以根據購買者的喜好進行不同的選配。 搖錢樹的樹幹有裝飾的居多,有佛像、龍鳳、動物或錢幣的浮雕。
搖錢樹的掛飾內容更加豐富,共同特點是均在樹乾及枝葉間懸掛錢形裝飾,其錢大多是“五銖”。 其他有車馬、人物,也有龍、虎、象、鹿、羊、辟邪、玉兔、蟾蜍等與神話相關的形象。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黃鳳春教授認為,湖北十堰地區出土的青銅搖錢樹,為進一步研究漢江中游地區古人的生活、文化狀況、宗教信仰、喪葬習俗、審美情趣和經濟社會形態提供了珍貴的文物資料,特別是為進一步了解、考證鄂西北地區的悠久歷史和鄖陽厚重的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距今近兩千年前的青銅搖錢樹,其精湛的冶金鑄造技術和美輪美奐的藝術造型,以及帶有濃郁的東方審美情趣和神秘文化背景,令人稱奇叫絕,嘆為觀止,稱得上是中國古代藝術之瑰寶。”
“搖錢樹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能生長出銅錢的神樹,採摘後可以復而再生,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同時它又是升靈成仙,長生不死和辟邪禳災、生殖繁衍的根基 所在。”黃鳳春教授說,搖錢樹的出現是當時人們對財富觀念和金錢崇拜的一種認知,也是希冀以此達到羽化成仙,永葆富貴的一種願望。 在當時也只能是達官貴人和豪強門庭才配享擁此物,尋常百姓人家難以得到。
“好的文物複製品同樣也能起到記錄歷史的作用,在許多文物展覽中,文物複製品都較好地擔當了主人公的角色!”湖北省博物館保管部主任蔡路武研究員認為,此件搖錢樹的入館,填補了此類文物館藏的空白,豐富了品種。 文物的複制十分複雜,但經過相關專家長期和不懈的艱難努力,攻克一道道製作工藝上的難關,使一些國寶的“替身”能夠與更多的觀眾直接面對面,也是宣揚中華文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基於這種觀點,我們衷心希望'國寶替身'能與國寶一起續寫新的歷史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