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坐佛 青玉乾隆題詩碗 “太上皇帝之寶”璽
唯一的“太上皇”大印
展覽分“受命於天”、“法相梵音”、“清室雅伴”、“幾暇清賞”、“玉不去身”和“含英咀華”六大主題,展示禮制、宗教、陳設、文房、服飾及日常用玉,讓觀眾有機會學習和欣賞玉料材質、琢玉工藝、造型、紋飾、玉文化內涵。 流連於玉器展品中,觀眾可以感受皇家宮廷氣度,也可以體會“君子比德於玉”的儒家精神,還可以思考制玉的匠心,揣摩彼時的審美與藝術理解。
這次展覽的看點很多,比如“青玉交龍紐'太上皇帝之寶'璽”,是清代唯一的太上皇帝乾隆退位後所刻,也是乾隆退位後仍掌權的見證,歷史價值和藝術造詣雙居高峰。 “青玉坐佛”法相柔和安詳,服飾華美,衣紋線條流暢,是舉世難得的玉雕精品。 “青玉透雕梅花紋瓶”集凸雕、透雕技法於一爐,清麗雅緻,體現清朝玉的高超工藝。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亞民專程赴澳門參加開幕式,據他介紹,故宮現藏逾180萬件文物,玉器佔3萬餘件,最具特色的要數明清皇家玉器,其中清代玉器近1.9萬件,其數量之多、品類之全、雕琢之精、材質之美,是任何一家博物館所不及的。 清代玉器尤其乾隆朝玉器,堪稱中國古代玉雕藝術史上的高峰。
玉有十一德
現在,玉器不再是皇家之物,隨著經濟的發展,玉器進入百姓之家。 近幾年,玉作為中國文化的符號成為時尚,不僅出現在如奧運會這樣的國際盛會上,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佩戴。 現代人的佩玉種類繁多,翠玉、白玉、古玉、新玉均有,或顯耀富貴,或表明品位,或求辟邪保身。 澳 門藝術博物館館長陳浩星認為,現代人佩玉的時尚可上溯至遠古,《禮記·聘義》謂“君子比德於玉。”《禮記·玉藻》又謂“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聘義》敘玉德最詳:“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墜,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若長虹,天也;精神見於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
孔子闡述過玉的十一德,即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認為君子應該重視自身修養,達至“比德於玉”的境界。 現代人如果在愛玉佩玉的同時,能體會玉的純潔、蘊藉,對自身修養和社會的道德建設也大有益處。
乾隆工
為了引導觀眾從欣賞玉到進入玉文化,展覽特邀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學者主講4場專題講座,出席3場者,還能獲得玉文化研習證書。 4場講座分別是:乾隆帝與清代玉器、中國古代治玉工藝概論、古代治玉技術在古玉鑑定中的應用、故宮舊藏乾隆仿古玉器。
中國玉器雕刻工藝源遠流長,至清乾隆時期達到高峰,因此玉器行有“乾隆工”之稱,指那時玉雕的絕世之作。 分析“乾隆工”的產生,是因為當時新疆、雲南的一些地區納入版圖,玉料數量充足,再加上乾隆皇帝喜愛玉雕,良工巧匠們莫不全力以赴,精品迭出,形成“乾隆工”的製玉盛世。 “乾隆工”作品一是精細,玉器上所有線條一脈貫穿;二是多層,順著玉料肌理向內雕刻,每層都紋飾清晰,整體繁而不亂;三是薄巧,“乾隆工”玉器達到薄如紙的境界,工匠隨形制器、視色雕刻,創作了不少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每個進入展廳的觀眾,都會感受玉之美,知道“乾隆工”,就算到此為止,也不枉辦展人的一番苦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