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石雕 乾陵石雕
乾陵石雕在設計佈局上有著極強的獨創性。 將一公里多長的荒涼山坡,改造成了一條非常寬闊、壯觀而又肅穆的司馬道。 使每一個前來拜謁、祭奠的人,猶如行進在戒備森嚴的金鑾殿前,去朝拜在世帝王,時時都有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進而從思想深處產生畏懼屈從心理。 許多專家學者稱乾陵是我國古代陵墓制度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原因不僅在於它把以山為陵制度推向了巔峰,而且在大型石雕的運用上,為後來的帝王陵墓樹了一個樣板。 乾陵之前的帝王陵墓,包括昭陵,或者不設石雕,或者石雕構成不太合理,佈局過於分散,都不曾取得乾陵這種與陵墓氣氛極相吻合的藝術效果。 所以,乾陵之後的唐代陵墓直至明清陵墓,都紛紛以乾陵為模式進行規劃、設計。 縱有變異,也只是在石雕的數量和種類上稍做調整,基本上都沒有脫開乾陵這種規範。
17座陪葬墓前的石雕,也都按死者生前地位的高低,設置了數量不等、類型不同的石雕,從而體現了嚴格的封建等級觀念,取得了相應的藝術效果。
乾陵大型石雕的另一顯著特色是形體非常高大。 乳峰腳下的華表直徑1.12米,高達8米,所以初夏夕陽西下的時候,相隔數十里路,遙望乾陵,仍然能看到華表的巍峨雄姿。 還有10對翁仲,都高在4米以上。 因而具有一種盛氣凌人的藝術效果,顯示出凜然不可侵犯的氣勢。 其它石雕也都大膽地運用了誇張手法,所以石雕儘管是設置在山坳曠野之中,仍非常引人注目,有著明顯的強化陵園氣氛的獨特效果。 假若石雕形體矮小,就不可能獲得這種效果。 乾陵之前的帝王陵墓,也有不少大型石雕,但能將數量如此眾多、形體如此高大的石雕集中起來形成司馬道的,乾陵尚屬首家。
乾陵石雕的第三個特色是數量眾多。 包括陪葬墓在內,原有石雕300餘件,現存200餘件。
乾陵石雕的第四個特色是種類極其豐富。 既有帝王陵墓的標誌――華表,又有記述功德業績的無字碑和述聖紀碑;既有附屬國酋長肖像石雕,又有以守陵護墓為職責的翁仲;既有百獸之王――雄師,又有死者生前視察人間用的鞍馬禦驥,其品種之豐富,是其它陵墓所沒有的。
第五點,乾陵的大型石雕在造型上具有粗獷豪放的藝術風格,其中又不乏細膩傳神之筆。 前者如雄踞在最北端的石獅,呈穩固的金字塔型,加之雙目怒睜,爪牙暴突,所以能給人一種威風凜凜、望而生畏的感覺。 再如10對翁仲,也許單個來看,表情不免有些呆板、僵硬,身體比例也欠均衡。 但正是這種粗獷手法,才產生了整體上肅穆莊嚴效果。 假如一個個都像八百羅漢那樣雕刻得活靈活現,反倒顯得滑稽可笑了。 至於細膩傳神之筆,像華表底座上的覆盆蓮,頂座上的仰盆蓮,無字碑上的雙嫡、雲紋以及石獅頭頂上的捲毛等等,不勝枚舉。 據《中華五千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