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紋尊
河南劉芳 商丘市睢陽區博物館藏有一件康熙“宋犖”銘青花魚紋尊,高31 厘米,腹圍80厘米,口徑17.5厘米,底徑16厘米,造型優美,製作精細。 罐直口圓唇,豐肩弧腹,足脛外傾,圈足。 肩部兩側各一條形耳,白釉底上青花,胎體厚重,胎質細密。 腹部主題紋飾為魚紋。 腹部一側開光內有豎寫五行楷書銘文:“河南歸德府文廟祭器,康熙辛未仲春巡撫江南等處地方兼理軍務都察院右都副御史郡人宋犖恭造”。 它的價值不但因為腹部有題款,註明了準確的燒造時間“康熙辛未仲春”可以作為辨真偽、判年代的標準器。 同時宋犖作為名人,又為這件瓷器增添了研究價值。 此器作為商丘市睢陽區博物館的一級藏品,其珍貴性自然不言而喻。
通過銘文可知,這件瓷器為宋犖任江西巡撫時依照江西南昌文廟內的供器樣式製作的,宋犖在他的自傳《漫堂年譜》裡明確地記載“閏七月,南昌府文廟祭器甚佳,犖照式造若干件,送置歸德府文廟”。 康熙辛未,即康熙三十年,公曆1691年,宋犖五十八歲,任巡撫江南等處地方兼理軍務都察院右都副御史。 江南等處即包括江南及江西。
清代康熙朝歷時61年(1662-1722年),在中期時政治穩定、經濟興旺、文化繁榮,所以在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正式恢復御窯廠後,康熙親自選派任命督陶官,製瓷業得到迅速發展,規模和工藝技術上在繼承的同時有了很大和創新。 康熙青花由於燒造時間長,前後變化跨度大,一般劃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 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1662-1680年),中期是康熙十九年至康熙四十年(1680-1701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1701-1722年)。 而此器銘文準確記載“康熙辛未”,即康熙三十年,公曆1691年,為康熙中期青花瓷器。 中期青花胎體質地細膩、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雜質很少,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漿白,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鬆,偶有小開片。 還有一種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呈滾圓式足。 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中期青花使用雲南的“珠明料”,這種青花色料提練精純,色彩鮮藍青翠,無漂浮感,明淨艷麗,清朗不渾,艷而不俗,有的呈寶石藍色,鮮藍而不火氣,這是它鮮明的時代特徵,康熙青花被後人稱之為“翠毛藍”。 “康熙青花就像墨一樣能分出五色,也就是五個層次的色階,器物畫面由工匠們熟練地用色料並運用技巧,分出深淺不同的筆韻,有很強的韻律感和立體感,達 到水墨畫中暈染的表現力,這也是康熙青花備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當時宋犖任江西巡撫,且對鑑賞收藏有極高的修養和天份,而此器造型古樸沉穩,線條 流暢,青花純正,的確為康熙青花之精品。
瓷器上銘文是指刻劃或書寫在一件器物的身部或底部,以表明器物的時代、用途、來歷及工匠姓名的文字。 製瓷業很早就採用這種做法。 清·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有所謂“瓷器有款肇始於宋”的說法。 黃禽的《瓷史》提出:“瓷器之年不自宋始,並見過三件帶'乾元年制'的器物。”事實上瓷器上面刻銘文最早始於東漢。 故宮[微博]博物院藏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帶銘文的瓷器是三國孫吳時代的青釉穀倉,它的主體由大小兩個罈重疊而成,倉身堆貼多組紋飾。 在大罈的肩部凸起一龜,背馱碑,碑面刻“永安三年”等二十四字銘文,說明此物為公元二六O年孫吳時期的青瓷器[](葉佩蘭《明清瓷器款識淺說》見《故宮博物院院刊》1983年2期)。 康熙青花寫干支紀年款的瓷器不少,但多數為供養款,故宮博物院明清兩代室名款、吉言讚頌款的瓷器較多,人名款即在器身或器底書寫陶工的姓名或在私人定燒器物上書寫收藏家及督陶官的姓名。 清代乾隆以前的人名款多為督陶官的姓名,而書寫名工匠的姓名一般為乾隆以後的做法。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兩代人名款瓷器中的多以乾隆以後的為多。 這些帶有明確紀年的器物,對我們鑑定同類別的器物的年代確認,起到了標準件的作用。
宋犖,(1634一1713年),字牧仲,號漫堂,又號綿津山人、西阪放鴨翁等,商丘雪苑六子之一,河南商丘人。 父宋權,字平公,號雨恭、梁園,又號歸德老農,順治三年(1646年) 為內翰林國史院大學士。 宋犖也因此於順治四年,應詔以大臣子列三等侍衛,歷任湖廣黃州府通判、刑部郎中、直隸通永道僉事、山東按察使、江蘇布政使、江西巡撫、通議大夫、江寧巡撫,晚年升吏部尚書。 宋 葷一生“精鑑藏善畫,淹通典籍,練習掌故。詩與王士禎齊名。有《西陂類稿》、《藥廊偶筆》、《滄浪小志》、《漫堂墨品》 、《怪石贊》、《綿津山人詩集》等著述。”(見《中國名人大辭典》)宋犖著作頗豐,《四庫全書》收錄其詩二十二卷,分載於《古竹圃稿》、《嘉禾堂稿》、 《柳湖草》等二十四集中。 宋犖善畫水墨蘭竹,疏遠絕倫。 同時亦擅長山水畫。 宋犖又是清初著名的藏書家,據《西阪藏書目》記載,宋犖藏書達數万冊,其所“收唐宋名跡,宋元秘軼,冠於河右。”(見商丘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商丘縣志》)。 宋犖還是清初一位卓有成就的刻書家,一生刻書約五十種,其中承刻了三種“禦刻”,並得到了康熙的讚賞。 作為一位著名的收藏家及鑑賞家,除了蒐集大量的名跡秘帙外,宋犖因倍受皇帝賞貴,還珍藏了許多御製書畫。 康熙年間北京古董商舉物以宋犖鑑定為榮耀。 宋犖曾云:“黑夜書畫至,摩挲而嗅之可辨真贗。”[]。 充分錶明了他對自己的鑑賞功底的自信之心。
銘文中所提到的“歸德府”,即宋犖的家鄉。 宋犖自撰《漫堂年譜》:“宋氏微子之苗裔,世居於宋今河南歸德府商丘縣也。”歸德府商丘縣即今商丘市睢陽區。 宋犖其家庭為明清時代當地之望族。 祭器,即祭祀盛放食物的器皿。 最原始的祭器是青銅器,後來逐漸變成了瓷器。 此祭器應為一套,是宋犖仿南昌府文廟祭器為歸德府文廟所定制,現僅存此一器,令人遺憾。 歸德府孔廟原為商丘市第二高中舊址,為河南省規模最大的文廟,院內古建築現存大成殿、泮池、明倫堂,為左殿右學的獨特建築格局。 大成殿始建於元延佑四年(1317年),明代重建,後歷代重修。 明倫堂是讀書、講學、弘道、研究之所,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 建築高大雄偉、造型別緻、古樸粗獷。 歸德府文廟於2001年3月被河南省政府公佈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現已修繕後作為文物景點開放。
此器的主要圖案為魚紋,魚的造型質樸生動,開光上方繪有兩片對稱的荷葉,下方繪有半邊荷花,既與下方魚紋相對應又增加了裝飾之美感。 魚紋以開光題字處為中心,呈對稱性分佈,魚周圍以方形回字紋排列做畫面底飾,魚的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個方向配以半圓形裝飾,整個畫面給人以清新典雅又具有渾厚莊重之感。 關於魚紋的內涵與寓意很多,有兩種與此器的文化背景相貼切:一說是魚與祭祀宗教有關,先秦典籍中,關於以魚作為祭祀的記載很多,《荀子·禮論》有“尊之尚玄酒也,姐之尚生魚也,豆之先大羹也” 。 一說是鯉魚跳龍門的傳統寓意,人們賦予它金榜題名、高昇昌盛的含義,期望能升官登仕,清代這一題材比較常見,它是像徵吉祥的裝飾紋樣之一。 而此器作為文廟內祭祀的器具,可能兩種兼而有之。
宋犖作為康熙名臣,一生通顯,著作頗豐,收藏富甲一方,金石字畫,無不羅致,不勝枚舉。 但遺憾的是藏品佚散殆盡,流於四方。 希望這件瓷器不僅能給康熙青花紀年研究帶來幫助,也能給宋犖的生平研究帶來實物參考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