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地細膩冰透的白玉髓。 圖片來源:台灣《聯合報》
在台灣,早期因寶石知識尚未普及,市場上也少以科學化的方式將寶石信息做有系統的整理與發表,導致玉髓與瑪瑙這兩種寶石,不管在意義上或名稱上,總易被混為一談。 長期以來談到玉髓,經常是被含糊帶過,並未受到特別注重,導致玉髓價值性被概括低估。 因此,於是常見坊間一知半解的把玉髓當作瑪瑙,心裡真是為玉髓喊冤。 台東縱谷為兩板塊的交縫線,板塊推擠造成山脈岩層間產生裂隙或孔洞處,提供了熱液成為寶石極佳的生成環境。 當初海岸山脈受火山活動影響,含二氧化矽(Sio2)的熱氣與熱溶液順著岩縫衝出地表,容易產生火山溶液或熱液充填作用後的此類寶石,也因此台灣東部海岸山脈蘊藏著豐富的天然寶玉石資源,台灣藍玉髓也在此孕育而生。
火山作用下熱液順著出氣孔流動充填而逐層堆積、稀出沉澱而結晶,富含各種礦物質的過飽和液體凝結成聚合體後,常為不規則緻密塊狀,是為玉髓,多為透明-半透明之間。
依據微量元素、雜質礦物含量的多寡,筆者將台灣玉髓作綜合性的歸納,區分為“純質類玉髓”與“混質類玉髓”兩大類,大類中再依據玉髓屬性與特色做品種上的分類。
大地之中的二氧化矽容易與多種微量元素做質點間的轉換,所以玉髓顏色非常豐富多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