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蛇年春節,家住河南省博愛縣柏山鎮柏山村的劉小繼過得不同凡響,家裡每天高朋滿座、喜氣洋洋。 人家逢年過節都用美酒招待客人,他卻用幾千個樣式各異的空酒瓶開起了“以瓶會友”的交流會,讓來自焦作市的酒瓶收藏愛好者大呼“過癮” 、“有意義”,也讓四鄰八鄉的人們在新春佳節領略了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美輪美奐:小小酒瓶讓他如痴如醉
“這些酒瓶真是藝術品,真看著稀罕了。”在劉小繼的家,秦先生不斷發出讚歎。 秦先生是專門約了朋友,駕車從焦作市區趕到劉小繼家的。 雖然早有耳聞,可真正看到劉小繼收藏的酒瓶,他們還是非常吃驚。 走進他的收藏室裡,6000餘個造型各異、美輪美奐的酒瓶,放在房間四面展櫃上,就像一個博物館。 “酒瓶在收藏界一般被稱為'酒器',收藏者主要收藏年代久遠且有一定造型的酒瓶。”在中國,酒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只是更多人關注的是“杯中物”,對於酒瓶並沒有太大的興趣,“許多人喝過酒,隨手就將酒瓶扔了,太可惜啦!”劉小繼不無遺憾。
作為一個商人,劉小繼和酒有著不解的緣份,外出應酬推杯換盞在所難免,用他的話說,過去的自己幾乎天天泡在酒壇子裡,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2008年,他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了一個猴子造型的酒瓶,一下著了迷。 從此以後,除了生意,就是想著怎麼收藏酒瓶,慢慢地,他竟然把酒戒了。 “這時候才領悟到了真正的酒文化!”他感慨地說。
為了收藏酒瓶,劉小繼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哪裡有酒器展示會,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為了收藏,劉小繼還學會了上網與收藏者交流,他珍藏的一套德國火車造型的酒瓶,就是從一位在德國留學的上海學生那里淘來的。 因為收藏,劉小繼還認識了不少外地的酒器收藏者。 劉小繼說,現在他經常坐火車到外地朋友家裡小聚,藏友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
在他的藏品中,有一些是由焦作生產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焦作有大小酒廠百餘家, 當時最有名氣的武陟縣古寺酒廠還贊助過電視連續劇《霍元甲》,名氣大著呢。”劉小繼說。 當然,劉小繼的收藏可不止這些,像“北京天壇”、“桂林象鼻山”等,都是他的藏品。 不過,劉小繼最鍾愛的還是一套以竹林七賢為造型的酒器,為了淘來這套酒器,劉小繼曾三次拜訪這套酒器的原主人,“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我收藏酒瓶的經歷也差不多”。 頗有些傳奇意味的是,他曾收藏一套印有伊拉克前政府官員通緝令的酒瓶,但唯獨印著薩達姆照片的酒瓶多方尋找都沒有結果。 焦作市的秦先生在參觀他的收藏時,突然想起自己有,“送給劉師傅就能湊成一套,我決定送了。”秦先生當即表示。 這讓老劉欣喜異常,高興了好長時間。
酒器之美: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酒器,是酒的包裝和載體。 廣義上講,凡是與酒相關的器物均可稱為酒器,但人們一般將盛酒的器物和飲酒的器物稱為酒器,酒瓶作為盛酒的容器只是酒器的一種。 研究我國酒文化的學者指出:酒器是隨著酒的產生而產生的,自古有之。 商周時期,酒器主要是由青銅製成的,其中盛酒的有尊、壺、區、卮、皿、鑑、斛、觥、甕、瓿、彝等,飲酒的有觚、觶、角、爵、杯、舟。
古代平民百姓盛酒器最多的就是壇子了,這壇子的材料和样式都大同小異,在當時應是最平常的。 而皇宮貴族的酒器多是昂貴而華美的金銀器、瓷器等。 當然作為裝酒的容器,比如游俠腰上的葫蘆,騎士鞍間的皮囊,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筒等,都應列入其中,不一而足。 裝 酒的容器發展到現在,更是千奇百怪、琳瑯滿目,從品種上看,有單瓶、對瓶、套瓶、系列瓶;從材質上看,以陶瓷、紫砂為主,還有金屬的、玻璃 (1374,31.00,2.31%)的、竹木的、瓜果的;從容量上看,大的可盛裝5000 毫升、小的僅裝50 毫升;從形態上看,有人物、動物、植物、交通工具、軍事兵器等,可謂千姿百態、造型奇特、設計精美、五彩斑斕。 這些酒器不僅蘊含著文化的氣息,也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和感受,或欣欣之氣,或盎然古意,或大拙藏工,或小巧納志,讓人未啟而先怡其神。
除了製作精緻、用料講究、藝術性較高的酒瓶外,一些酒廠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利用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開發了具有紀念意義的系列酒,製作了具有紀念價值的現代酒瓶。 1997 年7 月1日,為紀念香港回歸祖國,四川宜賓酒廠生產了“圓夢”禮品酒和“回歸喜慶酒”。 為紀念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問世400 週年,湖北李時珍保健藥品廠生產的“李時珍補酒”,以李時珍全身站像和半身肖像為造型,用著名特產竹、蛇、龜精雕細刻製作了藝術酒瓶。 觀音、羅漢、鑑真和尚、釋迦牟尼、屈原、鍾魁、財神、關公、濟公、孔子、孟子、老子、張仲景、曹操、諸葛亮等諸多歷史和神話傳說人物都曾被酒企雕塑成藝術酒瓶。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裡留。”千百年來,小小的酒瓶見證了酒的生產、酒的飲用,見證了朝代的更迭、世事的興衰,見證了世人的榮華富貴、貧困潦倒,見證了英雄豪傑的豪言壯語,也見證了才子佳人的情思愛意,它凝結了無數的文化信息,體現了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酒器收藏:體味文化,體現價值
作為焦作市骨灰級的酒器藏友,中國中外酒器文化協會常務副主席、河南酒器收藏聯誼會會長王冀寧可謂名聲在外。 春節專門參加“以瓶會友”交流會的他,看到劉小繼收藏的酒瓶後,興致盎然,當場為各位藏友講述了目前我國酒器收藏的大好前景:“酒器收藏山東人數最多,江蘇資格最老,武漢水平最高,咱焦作要做到的就是收藏的精品最多!”
酒器收藏在國外歷史悠久,而在中國還屬於比較“年輕”的大眾收藏,近幾年才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起初只是有人收藏酒標,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收藏熱的興起,酒器才被納入收藏品行列。
新中國成立後,在計劃經濟時代,酒由國家統一控制,生產企業普遍沒有營銷意識,當時酒的包裝十分簡陋,酒瓶造型單調,缺乏個性。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酒類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產品包裝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企業開始設計、生產藝術價值較高的酒瓶,值得收藏的酒器多起來。 如 今酒器不但成了收藏者的寶貝,酒器收藏也漸成氣候,形成了一個大的市場,收購、交流、出售等活動均納入其中,一些地區的收藏者還成立了酒器收藏協會,定期 參加全國和地區的酒器展會,抱著自己的寶貝賺回自豪,也賺了大把的銀子,把酒器收藏這項藝術兼生意的活動做得紅紅火火。
劉小繼坦言進行酒器收藏有三大好處:一是在藝術上獲得熏陶,二是能結交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三是在經濟上可以增值。 為了收藏酒器,劉小繼經常參加全國的酒器文化交流會。 “來自全國各地的'瓶友'帶著自己的酒瓶聚到一起,交流收藏心得,交換酒瓶。”劉小繼說,“這是收藏酒瓶的最大樂趣,也讓我認識了很多外地的朋友。”“我 的這些酒瓶現在全都升值了,升值10倍以上的也有,有的酒瓶已經值千元了。”在劉小繼的影響下,近幾年開始酒器收藏的焦作市孫先生已經嚐到甜頭了。 孫先生的酒器大多是他在酒店飯店淘來,每個瓶子的成本很低,“有的根本就不用掏錢”。 趙先生家裡收藏了一隻桃花扇酒瓶,一隻山西的天壇特曲酒瓶……“這些好的酒瓶現在都比酒貴多了,有的酒廠停產了,市場上找不到貨,價格就會一路飆升。”對收藏酒器頗有心得的他介紹:還有一些具有古玩性質的酒瓶,升值空間就更大。 幾年前他從古玩市場淘來一隻清朝的酒瓶,瓷質,是馬的造型,當時覺得好看,花1000多元買下,誰知到年底就有人出價2萬元要買,他怎麼都捨不得賣,現在價格據說又在攀升。
酒器博物館:做酒文化的傳播者
蛇 年春節,在“以瓶會友”交流會現場,焦作酒器收藏第一人、70多歲的張汝福看到這麼多的藏友歡聚一堂,不禁十分感嘆:“看到這麼多的人喜歡收藏酒器,尤其 是還有這麼多年輕人,我真是太開心了,後繼有人了啊!”得到了前輩們的肯定,劉小繼十分高興,他呼籲大家積極保護焦作本土老瓶,以免這些酒器外流。 “這個交流會辦得不錯,今後我還會繼續辦下去,讓各位藏友資源共享,不斷豐富各自的藏品。”劉小繼說。
對於劉小繼來說,有多少酒瓶就有多少個故事。 在他家的收藏室裡,小到0.025公斤一瓶的鹿龜酒,大到300公斤一壇的杏花村酒,應有盡有,已經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他家開眼界。 這也讓劉小繼萌發了辦個酒器博物館的想法。
“我希望有一天能辦一個酒器博物館,讓大家一起欣賞這些智慧和藝術的結晶,讓更多人了解到酒的歷史,弘揚中華文化。”劉小繼常想,如果將古今中外的酒器,各選一件陳列起來,當是一條永遠觀賞不盡的藝術長廊,人們在裡面流連忘返、品味欣賞,那是多麼難得的藝術享受啊。
這兩年隨著他收藏的酒瓶越來越多,隨著他對酒歷史、酒文化研究得越來越深,這種想法也越來越強烈了,蛇年春節“以瓶會友”交流會的成功,讓他更加堅定了這一決心。 “別看酒瓶不起眼,但它融陶藝、繪畫、書法、民間故事、風俗民情等於一體,展現了中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劉小繼說,“我準備把這些年收藏的酒瓶整理一下,建一個'酒器博物館',舉辦酒瓶文化展,讓更多人了解酒的歷史,弘揚中華文化。”
作為酒器收藏家,他不想讓收藏成為私有,他想讓他的藏品走出家門,走向更廣闊天地;作為酒文化的愛好者,他已經不滿足於做酒文化的收藏者、傳承者了,他正積極謀劃著做一個酒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 ■
美輪美奐:小小酒瓶讓他如痴如醉
“這些酒瓶真是藝術品,真看著稀罕了。”在劉小繼的家,秦先生不斷發出讚歎。 秦先生是專門約了朋友,駕車從焦作市區趕到劉小繼家的。 雖然早有耳聞,可真正看到劉小繼收藏的酒瓶,他們還是非常吃驚。 走進他的收藏室裡,6000餘個造型各異、美輪美奐的酒瓶,放在房間四面展櫃上,就像一個博物館。 “酒瓶在收藏界一般被稱為'酒器',收藏者主要收藏年代久遠且有一定造型的酒瓶。”在中國,酒文化可謂源遠流長,只是更多人關注的是“杯中物”,對於酒瓶並沒有太大的興趣,“許多人喝過酒,隨手就將酒瓶扔了,太可惜啦!”劉小繼不無遺憾。
作為一個商人,劉小繼和酒有著不解的緣份,外出應酬推杯換盞在所難免,用他的話說,過去的自己幾乎天天泡在酒壇子裡,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2008年,他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了一個猴子造型的酒瓶,一下著了迷。 從此以後,除了生意,就是想著怎麼收藏酒瓶,慢慢地,他竟然把酒戒了。 “這時候才領悟到了真正的酒文化!”他感慨地說。
為了收藏酒瓶,劉小繼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哪裡有酒器展示會,哪裡就有他的身影。 為了收藏,劉小繼還學會了上網與收藏者交流,他珍藏的一套德國火車造型的酒瓶,就是從一位在德國留學的上海學生那里淘來的。 因為收藏,劉小繼還認識了不少外地的酒器收藏者。 劉小繼說,現在他經常坐火車到外地朋友家裡小聚,藏友之間總有說不完的話。
在他的藏品中,有一些是由焦作生產的。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焦作有大小酒廠百餘家, 當時最有名氣的武陟縣古寺酒廠還贊助過電視連續劇《霍元甲》,名氣大著呢。”劉小繼說。 當然,劉小繼的收藏可不止這些,像“北京天壇”、“桂林象鼻山”等,都是他的藏品。 不過,劉小繼最鍾愛的還是一套以竹林七賢為造型的酒器,為了淘來這套酒器,劉小繼曾三次拜訪這套酒器的原主人,“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我收藏酒瓶的經歷也差不多”。 頗有些傳奇意味的是,他曾收藏一套印有伊拉克前政府官員通緝令的酒瓶,但唯獨印著薩達姆照片的酒瓶多方尋找都沒有結果。 焦作市的秦先生在參觀他的收藏時,突然想起自己有,“送給劉師傅就能湊成一套,我決定送了。”秦先生當即表示。 這讓老劉欣喜異常,高興了好長時間。
酒器之美: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酒器,是酒的包裝和載體。 廣義上講,凡是與酒相關的器物均可稱為酒器,但人們一般將盛酒的器物和飲酒的器物稱為酒器,酒瓶作為盛酒的容器只是酒器的一種。 研究我國酒文化的學者指出:酒器是隨著酒的產生而產生的,自古有之。 商周時期,酒器主要是由青銅製成的,其中盛酒的有尊、壺、區、卮、皿、鑑、斛、觥、甕、瓿、彝等,飲酒的有觚、觶、角、爵、杯、舟。
古代平民百姓盛酒器最多的就是壇子了,這壇子的材料和样式都大同小異,在當時應是最平常的。 而皇宮貴族的酒器多是昂貴而華美的金銀器、瓷器等。 當然作為裝酒的容器,比如游俠腰上的葫蘆,騎士鞍間的皮囊,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筒等,都應列入其中,不一而足。 裝 酒的容器發展到現在,更是千奇百怪、琳瑯滿目,從品種上看,有單瓶、對瓶、套瓶、系列瓶;從材質上看,以陶瓷、紫砂為主,還有金屬的、玻璃 (1374,31.00,2.31%)的、竹木的、瓜果的;從容量上看,大的可盛裝5000 毫升、小的僅裝50 毫升;從形態上看,有人物、動物、植物、交通工具、軍事兵器等,可謂千姿百態、造型奇特、設計精美、五彩斑斕。 這些酒器不僅蘊含著文化的氣息,也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和感受,或欣欣之氣,或盎然古意,或大拙藏工,或小巧納志,讓人未啟而先怡其神。
除了製作精緻、用料講究、藝術性較高的酒瓶外,一些酒廠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利用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開發了具有紀念意義的系列酒,製作了具有紀念價值的現代酒瓶。 1997 年7 月1日,為紀念香港回歸祖國,四川宜賓酒廠生產了“圓夢”禮品酒和“回歸喜慶酒”。 為紀念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問世400 週年,湖北李時珍保健藥品廠生產的“李時珍補酒”,以李時珍全身站像和半身肖像為造型,用著名特產竹、蛇、龜精雕細刻製作了藝術酒瓶。 觀音、羅漢、鑑真和尚、釋迦牟尼、屈原、鍾魁、財神、關公、濟公、孔子、孟子、老子、張仲景、曹操、諸葛亮等諸多歷史和神話傳說人物都曾被酒企雕塑成藝術酒瓶。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裡留。”千百年來,小小的酒瓶見證了酒的生產、酒的飲用,見證了朝代的更迭、世事的興衰,見證了世人的榮華富貴、貧困潦倒,見證了英雄豪傑的豪言壯語,也見證了才子佳人的情思愛意,它凝結了無數的文化信息,體現了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酒器收藏:體味文化,體現價值
作為焦作市骨灰級的酒器藏友,中國中外酒器文化協會常務副主席、河南酒器收藏聯誼會會長王冀寧可謂名聲在外。 春節專門參加“以瓶會友”交流會的他,看到劉小繼收藏的酒瓶後,興致盎然,當場為各位藏友講述了目前我國酒器收藏的大好前景:“酒器收藏山東人數最多,江蘇資格最老,武漢水平最高,咱焦作要做到的就是收藏的精品最多!”
酒器收藏在國外歷史悠久,而在中國還屬於比較“年輕”的大眾收藏,近幾年才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 起初只是有人收藏酒標,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收藏熱的興起,酒器才被納入收藏品行列。
新中國成立後,在計劃經濟時代,酒由國家統一控制,生產企業普遍沒有營銷意識,當時酒的包裝十分簡陋,酒瓶造型單調,缺乏個性。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酒類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產品包裝越來越受到重視,許多企業開始設計、生產藝術價值較高的酒瓶,值得收藏的酒器多起來。 如 今酒器不但成了收藏者的寶貝,酒器收藏也漸成氣候,形成了一個大的市場,收購、交流、出售等活動均納入其中,一些地區的收藏者還成立了酒器收藏協會,定期 參加全國和地區的酒器展會,抱著自己的寶貝賺回自豪,也賺了大把的銀子,把酒器收藏這項藝術兼生意的活動做得紅紅火火。
劉小繼坦言進行酒器收藏有三大好處:一是在藝術上獲得熏陶,二是能結交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三是在經濟上可以增值。 為了收藏酒器,劉小繼經常參加全國的酒器文化交流會。 “來自全國各地的'瓶友'帶著自己的酒瓶聚到一起,交流收藏心得,交換酒瓶。”劉小繼說,“這是收藏酒瓶的最大樂趣,也讓我認識了很多外地的朋友。”“我 的這些酒瓶現在全都升值了,升值10倍以上的也有,有的酒瓶已經值千元了。”在劉小繼的影響下,近幾年開始酒器收藏的焦作市孫先生已經嚐到甜頭了。 孫先生的酒器大多是他在酒店飯店淘來,每個瓶子的成本很低,“有的根本就不用掏錢”。 趙先生家裡收藏了一隻桃花扇酒瓶,一隻山西的天壇特曲酒瓶……“這些好的酒瓶現在都比酒貴多了,有的酒廠停產了,市場上找不到貨,價格就會一路飆升。”對收藏酒器頗有心得的他介紹:還有一些具有古玩性質的酒瓶,升值空間就更大。 幾年前他從古玩市場淘來一隻清朝的酒瓶,瓷質,是馬的造型,當時覺得好看,花1000多元買下,誰知到年底就有人出價2萬元要買,他怎麼都捨不得賣,現在價格據說又在攀升。
酒器博物館:做酒文化的傳播者
蛇 年春節,在“以瓶會友”交流會現場,焦作酒器收藏第一人、70多歲的張汝福看到這麼多的藏友歡聚一堂,不禁十分感嘆:“看到這麼多的人喜歡收藏酒器,尤其 是還有這麼多年輕人,我真是太開心了,後繼有人了啊!”得到了前輩們的肯定,劉小繼十分高興,他呼籲大家積極保護焦作本土老瓶,以免這些酒器外流。 “這個交流會辦得不錯,今後我還會繼續辦下去,讓各位藏友資源共享,不斷豐富各自的藏品。”劉小繼說。
對於劉小繼來說,有多少酒瓶就有多少個故事。 在他家的收藏室裡,小到0.025公斤一瓶的鹿龜酒,大到300公斤一壇的杏花村酒,應有盡有,已經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他家開眼界。 這也讓劉小繼萌發了辦個酒器博物館的想法。
“我希望有一天能辦一個酒器博物館,讓大家一起欣賞這些智慧和藝術的結晶,讓更多人了解到酒的歷史,弘揚中華文化。”劉小繼常想,如果將古今中外的酒器,各選一件陳列起來,當是一條永遠觀賞不盡的藝術長廊,人們在裡面流連忘返、品味欣賞,那是多麼難得的藝術享受啊。
這兩年隨著他收藏的酒瓶越來越多,隨著他對酒歷史、酒文化研究得越來越深,這種想法也越來越強烈了,蛇年春節“以瓶會友”交流會的成功,讓他更加堅定了這一決心。 “別看酒瓶不起眼,但它融陶藝、繪畫、書法、民間故事、風俗民情等於一體,展現了中國源遠流長的酒文化。”劉小繼說,“我準備把這些年收藏的酒瓶整理一下,建一個'酒器博物館',舉辦酒瓶文化展,讓更多人了解酒的歷史,弘揚中華文化。”
作為酒器收藏家,他不想讓收藏成為私有,他想讓他的藏品走出家門,走向更廣闊天地;作為酒文化的愛好者,他已經不滿足於做酒文化的收藏者、傳承者了,他正積極謀劃著做一個酒文化的傳播者、弘揚者。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