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明永樂七年飛雀享雲紋金霞帔墜子 圖2金鳳釵1 圖2金鳳釵2
安徽 方暉 1993年11月,安徽歙縣出土了一批金器,主要有金霞帔墜、金釵、金簪、佛像金箔、金步搖、金錢等,後移交給歙縣博物館收藏。 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這批出土金器製作精細,紋飾精美,工藝精湛,現擇其部分介紹如下:
明飛雀祥雲紋金霞帔墜子(圖1),長15.2、寬6.2、高2厘米,重82克。 懸膽形,上裝金鉤,鏤空,兩面雕飛雀祥雲,展翅欲飛狀,尾長垂飄逸。 折邊,包壓另一邊,周邊有席紋,金光燦燦,金鉤內側刻有銘文“內官監造足色金計貳兩重,釣圈全”14字。 霞帔為我國古代婦女的帔服,出現在南北朝,隋唐時盛行,宋代將它列入禮服,明代繼承發展。 因其美如彩霞,故名霞帔。 霞帔亦稱“霞披”、“霞帛”,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 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各繡禽七,隨品使用。 一品二品,褙子用雲霞翟紋;三品四品,褙子用雲霞孔雀紋;五品,褙子用雲霞鴛鴦紋;六品七品,褙子用雲霞練鵲紋;八品九品,褙子繡折枝團花。 用時繞過脖子,披掛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是為霞帔墜子。 《明史·輿服志》載:明代一品至五品命婦的霞帔上綴金帔墜,六品七品綴鍍金帔墜。 該霞帔墜子,製作精細,工藝精湛,充分顯示出明代工匠高超嫻熟的技術,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同時它是研究明代等級制度與服飾制度的實物例證。
明金鳳釵(圖2、圖3),長21.4、寬6厘米,重90克。 一對,鳳用細金絲繞成,昂首翹尾,翼上展,爪處飛雲上,發釵從雲中伸出,構思巧妙。 釵扁,色黃中帶黑,無銘文。 造型精巧別緻,栩栩如生,反映了明代婦女對美的追求和明代金銀製品精湛的工藝水平。
圖4金簪
明金簪,共5枚3式(圖4)。
圖5金簪Ⅰ
Ⅰ式1枚,長9.1厘米,重6克(圖5)。 簪成圓釘狀,實心,簪帽呈梅花狀。
圖6金簪Ⅱ式
Ⅱ式2枚,長13厘米,重21克(圖6)。 簪成圓釘狀,實心,簪帽呈旋渦狀,上刻有銘文“內官監造九成五色金壹對,壹兩重”14字,是研究明代宮廷金銀器製造工藝的重要實物。
圖7金簪Ⅲ式
Ⅲ式2枚(圖7),一枚長11.4厘米,重15克。 簪成圓釘狀,上刻有銘文:“永樂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承奉司造八成色金簪一支,四錢重。”此金簪刻有確切紀年、成色和重量文字,因而顯得十分珍貴,反映了明代金銀製品的精湛工藝,永樂七年為1409年。 另一枚長11.6厘米,重17克,其上也有文字,然字跡不清。
圖8金錢
佛像金箔(圖8),匣長4.9、寬3.4厘米。 包括金像箔、金櫃、金包袱、匣。 金像箔置於櫃中,金櫃置匣邊櫃上,金包袱為包匣之用。 佛像為觀世音菩薩全身坐像,造型逼真,是用壓模印成。 可惜由於清理泥沙摩擦,導致箔片翻捲,影像模糊。 金箔是用黃金鎚成的薄片。 它經化滌、錘打、切箔等十多道工序的特殊加工後而呈現色澤金黃、光亮柔軟、輕如鴻毛、薄如蟬翼的效果,它是富貴華麗的象徵。 金箔最早出現是在兩漢時期,漢樂府中有“步步香飛金薄履,盈盈扇掩珊瑚唇”的詩句,可以想見當時有金箔做在鞋子上,受女士喜愛的情形。 金箔的用途十分廣泛,涉及到佛教、古典園林、高級建築、醫藥保健以及文化事業等各個領域。 金箔還見於墓葬的陪葬品中。 如南京幕府山大墓發掘時出土了小金葉殘片,江甦的丹陽胡橋大墓中出土各種步搖飾件,其上有金箔或銀箔用於貼飾的。
圖9金箔
圖10金步搖
金步搖(圖9),長13.7厘米。 包括有金釵、金珠、小金花、鐘形小金片、水晶珠、黑玉珠、紅瑪瑙、金絲等。 金步搖即金制步搖,古代婦女常見髮飾,步搖與簪、釵一樣也是插在髮髻的飾物,它是在簪釵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當髮髻高綰,釵較之於簪的優點則體現了出來。 釵首因露於外,富有裝飾作用,是發釵的精華部分。 步搖的基座通常為釵,釵首飾有活動的花枝、珠串,行動時亦步亦搖故稱為步搖。 因製作工藝精細、材料貴重,多見於高貴女子妝奩,普通女子少用。 步
搖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據《周禮·天官冢宰第一》載“追師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東漢鄭玄注云:“副之言覆,所以覆首為之飾,其遺象若今之步搖
矣,服之以從王祭祀。”又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載:“殷後服盤龍步搖,梳流蘇,珠翠三服,服龍盤步搖,若侍,去梳蘇,以其步步而搖,故曰步搖。”
可見,步搖是殷代、周代王后禮服的必要配飾。 步搖通常有漢式步搖與唐式步搖兩種,也有兩種相結合的,在漢朝時常作為樹枝狀,長長蔓伸,上懸片片金葉,其間綴以鏤空梅菊、珠玉。 唐代盛行的則是以金玉製成鳥雀形,在鳥雀口中垂下珠串,一走動珠串便隨之晃動搖顫,婀娜多姿。 此件金步搖是漢式步搖,只可惜已殘損,枝上的金葉、珠玉等已脫落,而不能盡顯現其原本晶瑩輝煌的風姿了。 “珠華縈翡翠,寶葉間金瓊。剪荷不似制,為花如自生。低枝拂繡領,微步動瑤瑛。但令雲髻插,蛾眉本易成。”由於材質貴重、製作精美,使用步搖者多為身份高貴的女子,萬種情思、千般風情都在這鬢間發上輕搖慢晃,搖曳生姿,使人產生無限的遐思。 金銀器從其開始出現,即主要是社會上層,特別是宮廷和皇族享用的高檔物品,是其地位和財富的象徵;同時,又作為一種特殊工藝,金銀器的雕飾與加工,既與上流時尚審美意趣密切相關,也是皇家和貴族需求的反映。 同時,由於上流時尚的引導和滲透,及金銀器固有的精美,使其在民間也深受喜愛和珍藏。 其生動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體現了能工巧匠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明代是金銀器空前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因為在嚴格的等級制度下,只允許宮廷皇室、親王貴族大量使用金銀器,並專門設立銀作局監管。 集中全國各地能工巧匠,“更番赴京輸作”,使手工藝特別是金銀製作出現繁榮發達的局面。 許多製金工藝高手,融合南北技藝,製造出精美絕倫、華彩耀眼的金銀藝術佳品。 而各地親王和異姓王公貴族所用金銀器,也多出自“輸作”制度下宮廷製作。 歙縣出土的這批金器在製作工藝上盡顯華美,採用了錘打、焊接、雕鏤、鏨刻、掐絲、盤絲、累絲等技法,從裝飾風格上看,這批金器體現出宮廷金銀藝術所特有的富麗華貴,在吸收融合其他藝術的基礎上,展現出多姿多彩的風貌。 尤其體現在鳳紋設計上,如金鳳釵就採用了雲鳳紋。 到了明代,鳳紋裝飾已成一種特定的形式,這時期的鳳紋,採用錦雞的頭、鸚鵡的嘴、鴛鴦的身子、仙鶴的腿、大鵬的翅膀、孔雀的尾。 並根據鳳的姿態,分為坐鳳、立鳳、飛鳳、臥鳳、團鳳幾種,同時和與之相配紋飾相結合,又可分為雲鳳紋—鳳在雲中飛,草鳳紋—鳳身、鳳翅、鳳尾呈卷草形,花鳳紋—鳳隱於花中或作花形等。 其鳳紋表現手法多、想像力豐富、形式感強、洋溢著勃勃生機。 明代工匠在看似簡單的器物上,設計出最祥和、最完美的鳳形圖案。 俗話說“龍在頭上變,鳳在尾上飛”,鳳尾比其他部位更豐富、更富於變化,具有節奏感和韻律美。
這批金器中有一隻金簪上清晰刻有銘文“永樂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承奉司造八成色金簪一支,四錢重”,因此可初步推斷為明代初期。 同時,在這批金器中的金帔墜、金鳳釵上都明確刻有“內宮監造”字樣,說明為官宦人家之物品。 另外,這批金器都為女性飾品,進而可斷定此墓葬為明初貴族婦人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