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執壺
(記者周艷濤)近日,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城南一建築工地發現了一座唐代古葬,雖然該墓被盜嚴重,但出土的兩件執壺保存完好,為研究執壺器型演變及唐代民窯系普通白瓷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考古人員介紹,該墓為一座豎井墓道土洞墓,南北向,弧背刀把形,因早期被盜,僅出土有黑釉執壺、白釉執壺、銅鏡殘片、銅錢及部分鐵器殘片等。 兩件執壺保存都比較完整,一件是白色胎黑釉執壺,在肩部的一側與口沿之間貼一較短的雙條扁平柄,另一側貼一柱管狀短流。 白釉執壺在肩部一側與頸間貼一較短平柄,另一側貼一柱狀流。 這兩把執壺製作都比較粗糙,專家推斷其為民窯生產的產品。
>>知道一下
什麼是執壺
又稱“注子”、“注壺”,隋代出現的酒具。 唐前期器呈盤口,短頸、鼓腹,圓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壺體較矮,鼓腹,假圈足。 五代至北宋器身漸高,通體多壓4-6條瓜棱,流漸趨細長微曲,曲柄高於壺口,平底變為圈足並多有註碗相配;元器多為玉壺春瓶式,彎流與壺頸之間以S形飾件相連;明、清之後,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
唐宋時,越窯、長沙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繁昌窯、磁灶窯等均大量燒造。 元明清時期,以景德鎮燒製的青花器為多,龍泉窯也生產部分青釉製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