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品味西周玉器之牛羊等動物紋(組圖)

 收藏界
圖1 玉牛 圖1玉牛 圖2 玉牛 圖2玉牛 圖3 牛面紋玉飾 圖3牛面紋玉飾
方其
牛、羊、豬、馬可能是上古先民最早馴化的大家畜,與人的關係也最為密切。 然而對於殷周人而言,其最重要的功能還不在於食用,而是“祀”和“戎”。
玉羊 圖4玉羊
图5 玉羊 圖5玉羊
玉猪 圖6玉豬
图7 玉猪 圖7玉豬
玉马 圖8玉馬
《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祀”是祭祀,分內祀與外祀,主要是祭天、祭祖。 “戎”本義為軍事,在這裡是指征伐之前的祭社(社是土神,廣義上,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禮都叫社)。 “膰”和“脤”則分別是祭祖與祭社的祭品,膰是熟肉祭品,脤為生肉祭品。 在一次完整的祭祀禮中,不僅僅有人對神的供奉與祈禱,還應該包括神與人的交流,所以在祭祀最末的儀程中,特別安排了接執分享祭品的內容,即是所謂的“執膰”和“受脤”。 因為這是神對祭祀人有所表示,當然關係到“神之大節”。 至於在祭禮中無論以什麼樣的具體形式來“執膰”與“受脤”,祭祀人都必須要畢恭畢敬,中規中矩才得成命。
《左轉·閔公二年》:“帥師者,受命於廟,受脤於社。”左宗廟,右社稷,將帥領兵出征,先“受命於廟”,就是在宗廟祭天、祭祖,以得到祖先神靈的成命,宣示其政治合法性。 再“受脤於社”,於祭社之末,接執分享祭品。 “受脤”即是領受上天保佑,以宣示神與人的溝通與關聯,既要表明祭祀人對祭祀對象的敬信之心,又彰顯了祭祀對像對祭祀人所作祈禱之福助。
週人認為,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天神、地祇和人鬼等眾多的神靈,所以也就有對天地、山川、社稷、祖先以及建房造屋、春耕秋收、征伐喪葬等等種類繁多的祭祀活動,而周人的祭祀活動也相比殷人更加複雜和系統化。 可以說,祭祀之事是殷周時期國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最神聖的頭等大事。
為什麼在這裡先要敘說祭祀之事呢? 因為在周人的祭祀禮儀中,(除了早期的人殉外)大量的、主要的祭品就是牛、羊、豬、馬,其中還列有更為重要的祭祀禮器,這就是飾有牛、羊、豬、馬形象的青銅器和玉器。 因為與人關係密切,又涉及到祭祀之事,所以在西周的青銅器和玉器中,對牛、羊、豬、馬的形象和紋飾亦有非常細緻而慎重的反映。 新石器時期有用牛、羊、豬陪葬的現象。 西周貴族去世後,延續著周人的祭祀觀念,陪葬多選用不同等級的青銅器和玉器,而玉制的牛、羊、豬、馬當為高等級的隨葬品。
玉牛(圖1)長9.4厘米,寬4.8厘米,高5.7厘米。 圓雕,臣字形大眼,圓鼻,闊嘴,頭上一對粗壯的彎形牛角,角下雙耳後抿,軀幹與四肢肥碩,身飾長弧線卷雲紋。 紋飾規範,刀工精湛,器形莊重典雅,應屬祭祀禮器。
1976年在殷墟婦好墓出土過一件石牛,小於此器,形狀類似。 石牛下頜部刻有銘文“司辛”二字(“辛”是婦好死後的廟號),這在婦好墓眾多的出土器物中僅此一件,據推測,很有可能是商王武丁所賜,可見此石牛品級之高,地位之重。 (另有五件出土器物均刻“司母辛”三字,則應屬晚輩對長輩的尊奉。)
週人基本承繼了殷商注重祭祀與占卜的傳統,武王翦商之時,甚至仿效殷人施行過人祭、人殉。 雖然西周早期還殘存有人祭、人殉的現象,但是相比殷人來說,數量和規模都要小得多了。 西周祭祀主要是用牲祭,分為大牢和少牢,大牢祭品指的是牛、羊、豬,以牛為主,少牢祭品指的是羊、豬,以羊為主。 《禮記·王制》稱:“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 角尺。”可見周代牲祭以牛為上品,祭祀之用牛亦分等級。 面對隆重而繁多的祭祀活動,周代特設“牛人”一職,專門掌管牛在國家所有的祭祀、軍役等方面的應用事項。
西周也向殷人一樣把占卜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幾乎所有大事,無不占卜。 1956年在陝西長安張家坡西周墓葬遺址,發現了一件刻有兩行文字的殘骨,被稱為中國考古史上的第一片周代刻字甲骨,這塊刻字甲骨,就是用牛的肩胛骨製成的。 迄今,在張家坡西周墓地,尤其是在陝西岐山周原遺址已經出土了許多西周時期的占卜甲骨,其中的甲是龜甲,而大部分的骨則屬牛骨,主要是牛肩胛骨。
有人認為早在堯舜時代就有牛車了,不知確否。 據說商人祖先王亥掌握了“服牛”術,發明了牛車,這到很有可能。 到了西周時期,牛的功用,首先是祭祀,其次是占卜,第三牛車,最後牛肉。 至於具有重大意義的牛耕廣泛使用,那還要等到東周時期。
玉牛(圖2)長14厘米,寬4.2厘米,高6.7厘米。 圓雕,立姿,體型碩大,四肢粗壯有力。 牛眼臣字形,圓鼻,闊嘴,彎形牛角盤於頭上。 身飾卷雲紋,勾撤刀法,純熟精準,長曲弧線,優美流暢。 此器比例協調,形態健碩,神完氣足,應屬祭祀禮器。
牛形或牛紋玉器的祭祀功用在周代倍受重視,同時也是諸侯貴族陪葬的重要品類。 例如1990年以來,在對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西周虢國國君及其夫人墓等墓葬的發掘清理中,即出土了十餘件牛形玉器,圓雕、片狀,或立、或臥,牛首​​、全牛一應俱全,形象樸拙,玉質優良,刀工嫻熟。
牛面紋玉飾(圖3)長6.5厘米,寬5.5厘米,厚0.3厘米。 臣字形雙圈眼,蒜鼻,闊嘴,兩隻小耳飾卷雲紋,一雙牛角頭上豎起。 牛角中間琢一燕紋,尖喙,圓眼,展翅。 此器紋飾對稱協調,勾撤一面坡刀工精緻細膩,寬窄陰線對比十分鮮明,牛與燕都突出地表現其圓圓的大眼睛,很有精氣神。 牛之大嘴粗角與燕之尖喙細羽的對比也別有風趣。 牛的雙眼和牛鼻兩側相接的邊緣分別共用一條勾撤陰線,亦可謂匠心獨運。
玉羊(圖4)長8厘米,寬3.3厘米,高5厘米。 圓雕,臣字形大眼端視前方,圓鼻​​,闊嘴,一雙羊角盤旋於羊頭兩側,小尾下垂,四肢屈臥。 身飾卷雲紋,“兒”形紋,馬蹄形紋,以及陰刻勾撤弧線紋,佈局規整,紋飾莊重,線條優美,刀工精湛。 整體看,玉羊渾圓肥碩,神情溫順美善,應屬祭祀禮器。
《三字經》曰:“羊初生,知跪乳”,是說羊本性馴順。 《三字經》還說:“人之初,性本善”,而“善”字從羊。 《說文解字》曰:“美,甘也。從羊,從大。”是說羊大則鮮美,古人是把羊作為美與善的象徵。 《說文解字》又說:“羊,祥也。”秦漢金石也常把“吉祥”寫作“吉羊”,因此羊又喻含吉祥的意象。
所以我們可以推測,週人正是看重羊可以表達美善、吉祥之福祉,才選中羊作為祭祀禮儀上的重要祭品。
玉羊(圖5)長7厘米,寬3.4厘米,高5.7厘米。 圓雕,伏臥,回首,增加了變化和觀賞性。 臣字形大眼,圓鼻,闊嘴,雙羊角在羊頭後下方作盤旋狀。 羊角飾“c”形紋,“‖”形紋。 羊身飾卷雲紋,“兒”形紋,馬蹄形紋。 四肢伏臥,足刻羊蹄。 長弧曲線優美莊重,勾撤刀工渾然天成,神形善美,應屬祭祀禮器。
豬紋玉飾(圖6)長13厘米,寬8.3厘米,厚1.2厘米。 豬眼臣字形,豬嘴以一穿孔來表示,肥頭、大耳、小尾巴,四肢伏臥,足刻四爪。 身飾長弧線卷雲紋,精雕細刻,繁花似錦,恰象陝西戶縣的農民畫,圖案裝飾藝術意味濃厚。
玉豬(圖7)長7.1厘米,寬2.8厘米,厚0.4厘米。 菱形豬眼,嘴微張,豬耳後伏,豬鼻前伸,鼻上有三道細陰線表示皺褶,小尾下垂,後臀處有一穿孔,單面鑽,馬蹄形。 四肢伏臥,足刻豬蹄,身飾卷雲紋,“s”形紋。 此器刀法簡練,紋飾樸拙,沁色褐白相間,幼豬形像生動可人。
據說有考古資料證實,大約七千年前的磁山文化先民就開始​​養豬,積累了養豬的經驗,同時也逐步發生以葬豬為祭祀的現象。 墓葬中以豬下頜骨為主,灰坑中以幼豬居多,這些專門設立的家畜埋葬坑往往與周圍的房址、墓葬等遺跡發生聯繫,因此而具有一定的宗教意義。
在西周的祭祀活動中,豬曾與牛、羊一同作為供奉天地祖先的重要祭品。 經過數千年曆史的變遷,最終還是豬脫穎而出,成為大型祭祀供奉品的唯一主角而遍及華夏四方,並且約定俗成延續至今。
玉馬(圖8)長12.8厘米,寬5.9厘米,厚0.5厘米。 三角形大眼,嘴巴開張,馬耳豎起,頸上有一穿孔,一排凸棱顯示鬃毛,四肢粗壯,馬尾後擺。 以寬大的一面坡弧線刻畫出肢幹,下頜飾卷雲紋。 玉馬頭部比例較為誇張,整體線條秀美,紋飾簡潔靈動。
為什麼在前面說大牢、少牢之祭品時,沒有出現馬的身影呢? 因為那時馬的功用與牛、羊、豬有所不同。
首先,西周時期已經有了完備的車馬制度,車馬成為王室貴族的主要代步工具,並體現出不同的身份等級。 從周王到諸侯、卿大夫,身份不同遂在車馬結構、駕馬的數量、車馬器的形制、裝飾等方面都有嚴格的區別。
其次,西周時期征戰比較頻繁,而車馬是戰爭中最重要的軍事物資,軍隊實力大小主要看車馬的數量多少,因此大量的馬匹為軍事活動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三,馬匹當然也有祭祀的功用,主要是在主人逝世後以車馬為其殉葬,大多是在主墓近旁隨葬車馬坑。 自1959年以來,在陝西長安張家坡灃西遺址已發現18處車馬坑,均屬西周時期。 例如其中一個車馬坑內有駕四馬作戰用的戎車和駕二馬乘坐用的軺車各一輛,駕馬均對面臥在車前,6匹馬頭排成整齊的弧形,顯然是用某種方法處死後由人擺置而成的殉葬物。 再例如河南三門峽虢國車馬坑博物館,原狀陳列了西周時期虢國國君虢季墓陪葬車馬坑、虢季夫人梁姬墓陪葬車馬坑和虢國太子墓陪葬車馬坑。 其中僅虢季墓陪葬車馬坑即隨葬車13輛,馬64匹,真車真馬隨葬,按行軍隊列擺放,構成空前壯觀的地下車馬軍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