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

鴻盤史詩:虢季子白盤(圖)

 和訊網

虢季子白盤虢季子白盤
年代:西周
方位: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地下一層
同治三年(1864年)4月, 時任直隸提督的淮軍將領劉銘傳隨李鴻章鎮壓太平軍,駐紮在常州太平天國護王陳坤書的王府中。 一天午夜,萬籟俱寂之中突然傳來悅耳的金屬叩擊聲。 劉銘傳秉燭尋音,轉到馬厩之內,聽到馬籠頭的鐵環碰擊馬槽時發出清脆的金屬聲,他撥開草料一看,原來馬槽竟是個大銅盤,盤底還刻著字。 劉銘傳知道發現寶物了,異常興奮,趕忙派親信將此盤送回安徽老家,並專門蓋了亭子收藏銅盤,輕易不肯示人。 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保護銅盤,劉銘傳的後人將它深埋地下一丈多深,才躲過了戰亂。
新中國成立後,劉銘傳的第四代孫—劉肅曾先生主動提出將銅盤獻給國家,國家當即獎給他大米五千斤。 1949年12月,這只銅盤被送到了北京,後來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就是大名鼎鼎、有著近三千年曆史的“虢(guó)季子白盤”, 是迄今發現的西周時期形制最大的銅盤。
銅盤是商代至戰國時期流行的一種水器。 小盤盛水用來洗手、洗臉,大盤用來沐浴。 虢季子白盤完全由青銅鑄造而成,體形碩大,重達215.3公斤。
銅盤呈長方形,四角為圓弧狀,腹下斂,平底,有四個曲尺形的足,銅盤四壁外側通體鑄有花紋,上部為竊曲紋,下部為環帶紋,整體紋飾十分精美,又不失敦厚大方、莊重肅穆的西周神韻。 在銅盤兩側,還各有兩個向外突出的獸首銜環,環上的花紋呈繩索狀。 這說明,當年要挪動這個銅盤,必須要套上繩索,由七八個壯漢一起用力才行。
虢季子白盤之所以珍貴,不僅在於它的形制,盤內底部正中鑄刻的111字銘文更讓人稱奇,被後人讚為青銅器上的“史詩”,具有十分獨特的鑑賞價值。
銅盤銘文的第一句寫道:“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寶盤”。 也就是說,銅盤是在周宣王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16年,由虢季子白鑄造的。 那麼“虢季子白”又是何許人呢?
“虢”是西周時期的一個諸侯國,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附近。 “季”是中國古代對兄弟排行的一種稱謂,是兄弟排行最小的。 “子白”則是這位虢國排行最小的公子名字。 據有關專家考證,虢季子白在西周的歷史上是一位赫赫有名的貴族,他曾多次帶兵出征,以驍勇善戰著稱。 他製作的銅盤上,就用銘文記錄了一場戰鬥。
通篇誦讀虢季子白盤的111字銘文,2800多年前的烽煙歷歷在目。 在西周宣王時期,北方的獫狁族入侵,子白在對獫狁族的一次戰鬥中,殺敵五百餘人,俘虜五十人。 戰鬥結束後,子白將俘獲的敵人左耳獻於周王,周王設宴款待子白,並賞賜子白馬匹、武器等物。 虢季子白盤上的銘文是對戰功與賞賜的記錄。 銅盤流傳至今,成為研究西周歷史,以及北方各民族關係的重要史料。
眾所周知,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而此盤銘文通篇用韻,是一篇簡潔優美、富有韻律和節奏感的散文詩,寫作手法與《詩經》極為相似,具有極高的文學藝術價值。而它的寫作時間可要比《詩經》早二三百年呢。
更值一提的是,虢季子白盤上銘文的書法,也是西周金文中的極品。 有關專家點評,這些銘文的書法頗具新意,用筆謹飭、一筆不苟,圓轉周​​到,很有情致,堪稱先秦書法之典範,對後世的影響極其深遠。
傳說在清朝道光年間,虢季子白盤出土於陝西寶雞眉縣,輾轉為數位達官顯貴收藏。 它的面世為後來成為台灣第一任巡撫的劉銘傳留下了文章開頭的那一段傳奇。
欄目主持趙婷
來源:北京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