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黑漆嵌螺鈿架子床 明黑漆百寶嵌圓角櫃, 清黃花黎嵌牙木雕山水屏風
文、圖/胡德生(故宮[微博]博物院研究員) 編輯/陳盛娥
鑲嵌工藝是中國傳統家具最常見的工藝手法。 嚴格說來,鑲和嵌卻是有著明顯的不同特點。 《詞海》、《詞源》及各類辭書對“鑲”字的解釋大體一致,鑲者,以物相配合也,如鑲邊、鑲框等。 凡言“鑲”,必有內外之分。 如果由內向外說,一般說“給這件東西鑲個邊,或鑲個框”;如果由外向內說,“則是在這個框內鑲個心,或鑲塊板”;在家具上的應用,則有心必有框,有框必有心。 如桌面、案面、椅面、櫃門、插屏、掛屏、圍屏等等,都由四框和板心組成,做法都是兩邊兩抹攢成方框,裡口起槽,內鑲板心,在木工術語裡名曰“攢框鑲心”。
嵌者,以物陷入也,即先用各種物料雕製成各式花紋,然後在器物上挖槽,把雕好的花紋嵌進槽內。 這裡所說的“物”,指各種螺鈿、各色玉、象牙、彩石、金、銀、銅、琺瑯、木雕等等,而這裡所說的“陷入”,即指把各種物料雕制的各式花紋嵌進雕好的槽內,形成生動活潑的畫面。
“鑲”和“嵌”,本為兩種工藝手法之動詞,在家具上的運用,並無直接聯繫,有鑲,不一定意味著有嵌,而嵌,又不單局限在鑲上。 無論板心、邊框、牙子、棖子、腿子、帽子,家具的任何部位都可以施加“嵌”的工藝。 清代末期,人們常把鑲嵌二字合稱,形成專用名詞。 凡嵌有各式花紋的器物皆以“鑲嵌” 稱之。 這種認識在古玩行中流行很廣,甚至成為帶嵌花紋器物的代名詞。 《古玩指南》中就有:“凡鑲嵌之器物皆可謂之鑲嵌也”。
嵌螺鈿家具
螺鈿又分硬螺鈿和軟螺鈿。 硬螺鈿多為海蚌的硬殼。 較大的鈿塊多為硨渠鈿。 硨渠為一種大型海蚌,屬文蛤類中最大者,長徑三尺許,殼甚厚,內白色而光潤,外呈褐色而有凹渠五條。 切而磨之,則如白玉,可為裝飾品。 軟螺鈿是針對硬螺而言,取自較小海螺的內表皮。 其質既薄且脆,極難剝取,故無大塊。 軟螺鈿表面有天然色彩,從不同角度看可以變換顏色,又稱為五彩螺鈿,多用於鑲嵌在家具的椅背、桌沿,屏框上。 個別也有整件家具通體嵌。
嵌螺鈿家具常見有黑漆螺鈿和紅漆螺鈿。 螺鈿分厚螺鈿和簿螺鈿。 厚螺鈿又稱硬螺鈿。 其工藝是按素漆家具工序製作,在上第二遍漆灰之前將螺鈿片按花紋要求磨製成形,用漆粘在灰地上,乾後,再上漆灰,一遍比一遍細,使漆面與花紋齊平。 漆灰乾後略有收縮,再上大漆數遍,漆乾後還需打磨,把花紋磨顯出來,再在螺鈿片上施以必要的毛雕,以增加紋飾效果,即為成器。 如黑漆嵌厚螺鈿花卉紋翹頭案,黑漆嵌厚螺鈿花卉紋平頭案,以及黑漆嵌厚螺鈿花鳥架子床等,明清時期這類器物主要產自山西。
清紫檀嵌大理石羅漢床
五彩螺鈿雙稱“簿螺鈿”和“軟螺鈿”。 是與硬螺甸相對而言。 是取極簿的貝殼之內表皮作鑲嵌物。 常見簿螺鈿如同現今使用的新聞紙一樣簿厚。 因其簿,故無大料,加工時在素漆最後一道漆灰之上貼花紋,然後上漆數道,使漆蓋過螺鈿花紋。 再經打磨顯出花紋。 在粘貼花紋時,匠師們還根據花紋要求,區分殼色,隨類賦彩,因而收到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效果。 清宮收藏的黑漆嵌五彩螺鈿書格一對、黑漆嵌五彩螺鈿雲龍紋翹頭案一對,均刻有“大清康熙年制”楷書款,目前尚未查到確切資料證實其具體產地,按清代製作此種器物以楊州最為著名,從其刻款風格看,應出自造辦處內楊州工匠之手。 嵌百寶家具
明代,有個楊州人名叫周翥,首創了周制鑲嵌法。 其特點是嵌件高出地子表面,然後在嵌件上再施以各種不同形態的毛雕,以增加圖案的立體效果。 從其鑲嵌手法和鑲嵌材料看都與前代大不相同。 而且不光體現在漆器器物上,在紫檀、黃花梨等硬木家具上也表現較多。 由於鑲嵌材料種類多樣,因而又稱為“百寶嵌”。 又因發明人姓周,民間常以“週制”稱之。 週制鑲嵌法主要是凸嵌法,次有少量的平嵌法。 平嵌,即嵌件表面與地子齊平,為不致影響家具的使用功能,如桌面、椅背等部位。 在不影響家具使用功能的部位,為突出裝飾效果,常使用凸嵌法。 給人的感覺是隱起如浮雕。 清· 錢泳《履園叢話》載:“週制之法,惟楊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創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銀、寶石、珍珠、青金、綠松、螺甸、象牙、密臘、沉香為之, 雕成山水、人物、樹石、樓台、花卉、翎毛,嵌於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風、桌椅、窗隔、書架,小則筆床、茶具、硯匣、書箱,五色陸離,難以形容。真古來 未有之奇玩也。”謝坤《金玉瑣碎》說:“週翥(音:柱),以漆制屏,櫃、幾、案,純用八寶鑲嵌。人物花鳥,亦頗精緻。愚賈利其珊瑚寶石,亦皆挖真補假,遂 成棄物。與雕漆同聲一嘆。餘兒時猶及見其全美者。曰周制者,因制物之人姓名而呼其物。”吳騫《尖陽叢筆》載:“明世宗時,有周柱善鑲嵌奩匣之類,精妙絕 倫,時稱週嵌。”週翥係明嘉靖(公無1522~1567年)時人,為嚴嵩所豢養,嚴嵩事敗後,週所製器物盡入官府,流入民間絕少。 清初時流入民間,仿效者頗多,其中以清代前期的王國琛、乾隆時的盧葵生以及嘉慶、道光時期的盧映之最為有名。 目前所見這類傳世實物絕大多數為清初至中期製品。 清代後期,由於戰亂頻繁,民族手工業受到嚴重破壞,更重要的原因是珍貴材料的潰乏,再也見不到純用八寶鑲嵌的凸嵌花紋家具了。 而清代後期的鑲嵌家具絕大多數為平嵌法,主要是因為沒有過厚的原料所致。
清紫檀嵌玉龍紋插屏
嵌琺瑯家具 琺瑯又名景泰藍,始自元代,一度夫傳,明景泰年間又重新興起。 其製法係以銅板製成器形,表面粘焊用銅絲或銀絲掐成的各式花紋,再將各色礦物質的琺瑯彩料塗在器物的絲紋裡,然後以高溫燒製而成。
景泰藍製品在明景泰、成化兩朝為最多,作品亦最精。 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所製數量,質量已不及以前;至明朝滅亡,此業未興。 清代乾隆時又開始燒造,品類較明代要多,作品也好,但和景泰、成化時所製器物相比,仍稍遜色。 傳世的康熙、雍正款者,其實是乾隆時製品而做的康熙、雍正款。
明代琺瑯胎子的銅質較好,一般用紫銅,造型多仿古代銅器樣式。 色料有蜜臘黃、油紅、松石綠等。 儘管掐絲粗,花紋也較簡單,但圖案的氣韻豐富,神態生動。 明代琺瑯藍釉上多有砂眼,而且都帶年款,有“大明景泰年款”或“景泰年制”,有底款和邊款的區分。 絲紋鍍金也稍厚,其中有少量作品用於裝飾傢具。 故宮博物院尚有嵌琺瑯面的香幾和圓凳。
清代琺瑯的銅胎比明代薄,造型品種比明代多,設色也與明代稍有不同,不是蜜蠟黃、油紅,而是近似蛋黃色和紫紅色。 掐絲細,花紋較明代複雜。 乍看較好,細看時其神態不及明代器物。 彩釉上大都無明顯砂眼,鍍金的金水也較明代薄。 除製作各種瓶、碗、供器外,亦有相當數量琺瑯片、板,用以裝飾傢具。
清代琺瑯以廣州和北京兩地最為著名。 廣州以鏨胎琺瑯為主,也有少量掐絲琺瑯。 鏨胎琺瑯的銅板較厚,花紋用鏨子鏨出,特點是紋理粗細不勻。 北京琺瑯多數為掐絲琺瑯,胎體較薄,花絲粗細勻稱,但接茬較多。 形成各自不同特點。
清紫檀嵌琺瑯繡墩
鑲嵌金、銀片及金銀絲家具 鑲金銀類家具常見有各式金包角、銀包角、銅包角及各式套腿、面葉等。 而嵌金、銀的各類家具則多體現在屏聯類家具的漆心上。 在漆器上鑲金銀片在我國行用很早,唐代是最盛行的時期,主要在上層貴族及寺廟僧侶間流行。 至明清時期,仍是如此。 不過其數量如以前。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兩件明萬曆時期製作的黑漆嵌螺鈿龍紋箱子上,使用了描金、描銀、描漆、嵌螺鈿、嵌銀片、嵌銅片等多種工藝。 清代皇宮中鑲金片和銀片的只見於幾件宴桌。 據清代《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卷三鋪宮條載可知,裝飾在宴桌上的金、銀等不同質地的包角,體現了宮中主位們的不同等級。
鑲石面或石心家具
明清家具中還有一部分鑲石心或石面的實例。 材料以大理石佔多數。 大理石出自滇中(今雲南大理縣蒼山),以白如玉、黑如墨者為貴。 白微帶青、黑微帶灰者次之。 有白質青章,白質綠章和白質黃章者,多為山水人物及烏獸之形。 白質青章(青色花紋)稱“春山”,綠章稱“夏山”,黃章稱“秋山”。 若有天然生成山水雲煙之紋,形如宋代米氏父子所畫的“米家山”者,為最佳上品。
大理石在古代多用以鑲屏風,明代開始用於鑲嵌在桌、案,椅,凳、幾、榻等面心上。 除大理石外,還有其他質地,如永石又名祁陽石,出自湖南。 永州府所出稱“永石”,祁陽縣所出則稱“祁陽石”。 產地不同,特點相同,故可混稱。 永石石質不堅,色青,好者有山水、日月、人物等圖像,多是人為加工,並非自然生成。 永石又有紫花、青花之分,一般紫花較青花要好一些。 鋸開為板後,用以鑲桌面或屏心,頗為美觀。 南陽石產河南南陽,有純綠花者,有淡綠花者,有油色雲頭花者,以純綠花為最佳,其他漸次之。 此石性堅且極細潤,鋸板可用於鑲桌面、凳面、屏風心等。 土瑪瑙石出自山東兗州一帶,花紋似瑪瑙。 紅多而細潤,不搭粗石者為佳。 有胡桃花者最好。 大雲頭花者和紅、白花粗者次之。 其石性堅,以沙鋸板可鑲桌、幾、床、榻等面。 亦可鑲成屏風,陳飾居室,典雅不俗。 又名“錦屏瑪瑙”。 竹葉瑪瑙石的花斑似竹葉,故名“竹葉瑪瑙”。 斑紋呈紫黃色,石材長短大小不一,性堅,大者鋸板可用於鑲桌面。 斑紋以細者為佳,大者次之。
除了以上五種鑲嵌家具之外,還有嵌木雕家具、嵌翠羽家具、嵌玉石家具、嵌牙角及骨家具、鑲瓷板家具以及鑲玻璃或玻璃畫家具等等,充分展現出不同階層人的文化審美品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