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石峁文化璧形玉器賞析

 收藏界 
曹麗麗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禿尾河支流洞川溝內石峁村兩側的山樑上,三面環溝,平面呈不規則形,總面積超過400餘萬平方米。 城址最早建於龍山中晚期,興盛於龍山晚期,夏時期毀棄,是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 2006年石峁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石峁遺址是我國北方地區一個重要的玉文化區域中心,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 在2012年石峁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出土了玉鏟、玉璜等6件完整玉器,有力證明了石峁玉器的確實存在。 根據已發表的資料得知,美國、德國、俄羅斯等國收藏石峁玉器達數百件之多;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收藏126件;西安半坡博物館收藏4件;榆林上郡博物館;神木縣收藏家胡文高先生收藏約400餘件,榆林市國有收藏單位收藏200餘件。 石峁文化璧形玉器是石峁玉器中很重要的一個類型,有器薄、打磨光滑、開片及鑽孔技術成熟、殘器改制等特點​​,玉質屬軟玉,硬度在5.5~6之間。 現將榆林民辦博物館及胡文高先生收藏個別璧形器與讀者共賞,敬請指正:
台灣鄧淑萍著《古玉圖考導讀》再次將吳大徵的《古玉圖考》中外緣有齒棱的璇璣糾正為牙璧,故筆者把這類型​​器都稱之為牙璧。 石峁玉器中的牙璧不僅形式多樣,而且數量也較多,僅在胡文高先生收藏的四十多件牙璧中,形狀就幾乎沒有完全一樣的,真可謂是千姿百態。 石峁文化璧形器應屬玉禮器或者配飾。
牙璧 :新石器時期。 直徑12.2厘米。 青玉質,呈白、綠、黑三種顏色,可謂色彩斑斕。 扁平圓形,中穿孔,單面鑽孔,孔週琢磨平滑。 肉邊有三個齒狀突出,各齒間有三條不等的邊,邊緣磨成刃狀。 整件玉器打磨光滑,玉質溫潤。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品。 (圖1)
图1 圖1
牙璧 :新石器時期。 直徑15.8厘米。 白玉質,褐色沁。 扁平近似橢圓形,中穿孔,單面鑽孔。 肉部較厚至緣漸薄,有裂縫一條,緣凹凸呈橢圓形,有不規則齒牙。 玉質瑩潤,沁色自然,造型獨特。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品(圖2)
图2 圖2
高領牙璧 :新石器時期。 石英岩質。 通高6.9、筒徑6.5~6.7厘米。 體呈筒狀,腹部中央外擴凸出一周呈牙璧狀,內緣較厚至外緣逐漸變薄,外緣斜出三個同方向迴旋的牙;筒孔略大,一端殘一豁口,上下各突出四個支牙(上下各殘缺二支牙),兩兩相對,用作支撐整件器物。 器物外表琢磨光滑,製作工藝技術成熟。 筆者認為該件玉器屬神木石峁文化類型的佩飾,是目前榆林市境內出土唯一一件,功能與用途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與考證。 榆林市境內徵集。 榆林上郡博物館藏品(圖3)
图3 圖3
牙璧 :新石器時期。 直徑13.5厘米。 青玉質,白、黃色沁。 扁平圓形,中穿孔,單面鑽孔,一面斜坡狀,另一面平整,有刃感。 肉部有明顯開片時留下的痕跡,形成薄厚不均勻,最薄的地方用薄如紙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邊緣有不規則形的齒牙。 玉質溫潤,沁色自然,深入肌裡。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品(圖4)
图4 圖4
牙壁 :新石器時期。 直徑12.3厘米。 青玉質,有​​土沁、硃砂沁。 扁平圓形,好大於肉,肉相對較厚,有裂縫一條。 邊緣有三組齒牙,其中兩組為六個,一組為七個。 這些數字究竟有什麼意義有待研究。 玉質瑩潤,造型古樸,充滿神秘感。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品(圖5)
图5 圖5
玉璧是一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一。 《爾雅·釋器》載:“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璧、瑗,環3種。 從近年考古出土的實物看,古人在製作玉器時,對於玉璧的內外徑與器體的比例並沒有嚴格的規定,因此今天我們習慣上把寬邊小孔的圓狀器統稱作璧,而窄邊大口徑的稱為環,一般不再用“瑗”這一名稱。
玉璧 :新石器時期。 直徑10.6厘米。 白玉質,褐色斑,稍沁。 扁平圓形,中穿孔。 好小於肉,單面鑽。 器薄如紙,肉部一面完全是僅用開片平整,可看到開片留下的刀痕,不曾琢磨。 另一面琢磨光滑。 整體光素古樸,玉質潤澤。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品(圖6)
图6 圖6
玉璧 :新石器時期。 直徑15.3厘米。 玉質呈璧綠色,隱見褐色斑。 扁平圓形,中穿孔。 好小於肉,單面鑽孔。 器薄如紙,肉部可看到開片痕跡。 有小裂縫及一小豁口。 此件玉璧整體琢磨光滑,玉質潤澤,能看出石峁玉器精準和高超的製玉技術。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品。 (圖7)
图7 圖7
高領玉璧 :新石器時期。 外徑10.2厘米,內徑7.5厘米,高1.4厘米。 乳黃色,有黑色斑點。 圓環形,孔週兩面均有凸起的領。 肉部由內向外逐漸變薄。 整器做工精細,肉部有細裂縫一條,已粘合,不影響器物的美觀。 神木石峁徵集。 胡文高先生藏品(圖8)
图8 圖8
玉璧 :新石器時期。 雞骨白。 外徑10.5、孔徑6.3厘米。 扁平圓形,中央單面鑽孔,孔周經琢磨。 好大於肉,肉部由內厚外薄,緣呈刃狀。 神木石峁徵集。 榆林上郡博物館藏品。 (圖9)
图9 圖9
玉璧 :新石器時期。 直徑11.2厘米。 青白色,褐色雜質,一邊有沁色。 扁平圓形,中央單面鑽孔,好與肉基本相等,肉薄厚均勻。 整器打磨平整,玉質光潔潤澤。 胡文高先生藏品(圖10)
图10 圖10
玉環 :新石器時期。 直徑8.3厘米。 青玉質,有​​玻璃光澤感。 扁平環形,中央單面鑽孔。 肉部中央厚兩邊漸薄,原殘為兩段,兩端各鑽一小孔便於相接,單面鑽孔,孔成蹄形。 後其中一段又殘為二,已粘合。 此件器物體現了古人珍惜玉石的真實情況。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品。 (圖11)
图11 圖11
玉環 :新石器時期。 翠綠色,黑色雜質。 直徑12.1厘米,厚0.5厘米。 扁狀圓形,中央單面鑽孔。 肉部中間厚邊緣薄,有較少的黃色沁,肉部有細裂縫一條。 玉質細膩,琢磨光滑,沁色自然。 神木石峁徵集。 榆林尚古博物館藏品。 (圖12)
图12 圖12
雙璜聯璧 :新石器時期。 外徑10.2厘米,重0.06千克。 雞骨白玉。 原由兩塊玉璜聯成璧。 現殘為四塊,每塊玉璜兩端穿一至兩孔,以便相連,單面鑽孔呈斜坡狀,上孔較大,下孔較小。 神木石峁徵集。 榆林上郡博物館藏品(圖13)
图13 圖13
雙璜聯璧 :新石器時期。 外徑15.2厘米,內徑6厘米。 此聯璜璧原為一塊下璜橫切為二,變成兩塊璜並聯成璧。 石質、玉質並存,石質發黑、白色,音翠。 玉質為青、白色,油脂光澤,受沁較少。 每塊玉璜兩端各穿一孔以便相連,鑽孔呈斜坡狀,因鑽時沒有穿透,形成上孔較大,下孔較小的形狀。 聯璜璧整體感覺似一幅漂亮的山水畫,賞心悅目。 榆林市境內徵集。 榆林上郡博物館藏品。 (圖14)
图14 圖14
據悉,在2013年神木石峁遺址的科學考古發掘中又有新的收穫和驚喜,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石峁遺址考古隊隊長孫周勇的話講:“目前的發現僅僅是冰山一角,好戲才剛剛開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