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關於"建醮"

 




關於"建醮"

醮祭大典                       

  道場科儀中最隆重,最莊嚴的醮祭大典,在台灣民間相當易見,每年入冬之後四處都可見到各種規模不一,意義、名稱不同的醮典,俗諺更有:「立冬之後打醮」之說,顯見醮在民間實為重要祭祀活動。
 
  所謂醮,原始的意義僅是祭神,宋玉《高唐賦》謂:「醮諸神,禮太乙」,至隋時則已演變成:「夜中於星辰之下,陳放酒、餅乾、幣物,歷祀天皇、太乙、祀五星列宿,為書如上章之儀以奏之,名之為醮。」魏徵《隋書》後來慢慢演變成僧人、道士搭壇獻祭都稱為醮。
 
  台灣的醮祭,大體承襲中國的意義,但因移民的來源多而雜,醮祭的樣貌也變的多樣,形式更因各地而有不少差異,另也受到道士派系不同的影響,行事及作法更分為南北兩大系,兩者雖仍有相同之處,卻有許多地方早已南轅北轍。
 
  綜而言之,醮為民間信仰中最隆重的祭祀儀式,主要的目的為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民生樂利以及闔家安樂,人丁興旺‧‧‧。
 
 建醮準備
 
 不管是地方上主動的需要,或者固定的醮科,甚至是神明降乩只是,確定要舉行醮典後,一連串的籌備工作都要次第展開。
除了定期醮或者固定形式的醮典,醮期的長短和祭區,一般都透過求神明而來。確定了上述要素,廟方要組織臨時性的醮局或者是建醮籌備委員會,統籌建醮所有事宜,聘請地方長者、民意代表、仕紳擔任重要職務,加強凝聚地方向心力,並藉以宣傳,期使醮典順利圓滿。
 
 醮局設立之後,首要就是擇聘道士,組成道士團,負責醮典所有的科儀;同時要招募各種斗首,確定各壇分佈的角頭及壇主,並將各壇的工作分別交付壇主執行,以分擔工作。
 
 第二階段的準備工作,首要便是奉告醮表,目的是向玉皇大帝及天地 諸神奏報建醮事由、日期和地點,恭請諸神屆時光臨建醮,儀式相當簡單,但需道士隆重舉行,時間都在醮典前兩、三個月,完後還要提供各種資料,書寫疏文、牒表和榜示,以應付醮典中各種拜儀的需要。
 
 醮典雖由寺廟主辦負責,但醮典的內容及科儀的內容,卻完全由道士負責。由道士組織道士團,成員的多寡則視醮的規模而定,一般都在十幾人至三十人之間,並包括後場樂師三至四人。
 
 道 士團中,每個人的職司都不相同,「古用六職;一曰高功,古謂之三師;二曰都講,古謂之五保;三曰監齋,古謂之六明;四曰侍經,古謂之七燈;五曰侍香,古謂 之八度;六曰佳燈,古謂之九成‧‧‧」現今的編制稍有差異,平時僅分道長及道士兩階,主持科儀時,站在最中央的稱高功,高功右側依序是副講及侍香,左邊則 是都講及引班,每人分別負責不同的工作。
 
安清醮
 
 民間盛行的各種醮典中,清醮為其中最著名而普遍的一種,由於各地傳統習俗、移民背景以及墾拓環境大小不相同,清醮的名稱也有許多稱呼。如:平安醮、祈安清醮、祈安福醮、祈安神清醮、平安降福清醮‧‧‧等,名稱雖差異甚大,但主要的科儀及意義卻大同小異。
 
  祈安清醮的緣由,乃「因為台俗,每逢地方不寧,及懇向神祇許願祈求,如果有驗,便舉行隆重謝恩祭典。並祈求未來之福;則前者許願祈神」,後者為「謝願酬神」,前後呼應,構成一連串之宗教行為,是為建醮。」
 
  醮期乃指建醮的天數。一般而言,都以一朝醮、二朝醮、三朝醮、五朝醮、七朝醮‧‧‧以至於四十九朝醮區分。一朝乃指一天,四十九朝也就是長達四十九天的醮典。
 
  建醮期間的長短,直接影響到規模大小,小廟的醮都在三朝以下,台南地區盛行的神明誕醮,大多僅一朝。大廟的醮期都在三朝以上,五朝、七朝醮已相當普遍,顯然和社會經濟力的改觀有極密切的關係。
 
  無論是為了祈求平安還是感謝神恩,祈安清醮大多屬不定期醮,往往都在地方「有事」之後,經由人們請示神明或者神明主動降乩指示,地方乃擇期建醮,少數地方也有因舊俗沿襲下來,每隔幾年舉行一醮科者。
 
燈篙 
 
   民間信仰中的燈篙,向來被視為請神招鬼最重要的器物,除了沒有普渡科儀的一日醮外,大部分的醮祭法會及普渡祭典,都把燈篙視為最重要的起頭戲。
 
   一般而言,醮祭法會早在入醮前數日,甚至十天之前就得燈篙,普渡祭典則在祭禮前一至三天。?燈篙之前先決定燈篙的形制,並派人找回留頭帶尾的長竹子,並在預定的高度裝好滑輪,穿好繩子,預定?燈篙的地方也要先挖好地洞或打下木樁,此外,其他諸多配件也要事先準備妥當。
 
   燈篙的儀式,也有繁簡之分,大醮典中由道士行「祀旗掛燈」科儀,小規模的祭典,僅由道士或僧人誦經祈求,將配件掛在滑輪上的繩子上,一切準備妥當,或先在燈篙下煮油清淨,或由高功
   祛邪,便天地布、幡頭等旗幟昇起,到了固定位,將燈上的燈點燃,燈篙之儀也就全部完成。
 
   醮祭法會的?燈篙,是一個重要的預備動作,自此以後廟方人員及各斗首都必須齋戒,以虔誠之心迎接醮典的到來。
 
  封山禁水
 
   在 做醮的時候進行的一種儀式。通常在做醮時,該廟的信仰區內會有一段時間吃素,封山禁水的儀式即在表達不殺生的意思,意即山上的飛禽走獸、水裡的魚蝦等,都 不能捕捉。此時已漸進入醮事的高峰期。在醮區境內,百姓戒慎以待,必須齋戒素食,禁屠戒殺生靈若以現代的環境保護觀念來看,這是在表達對自然生息的尊重, 不能因為人類的口腹之慾而破壞自然平衡,相對於現代工業社會對自然界的摧殘,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鑑醮
 
  任何一個醮典的舉行,除了本廟中的所有神明參與,還必須邀請許多其他廟宇的神明以及善信中供奉的神明,令旗、信物、符咒‧‧‧共同參加,稱之為鑑醮。
 
   邀請其他神明鑑醮的目的有三種,一是請所有神明共同為醮科中所求的閤境平安,善信康健,作見證,請求上蒼垂憐。二是共鑑道士主持的醮典,是否落實進行每個科儀。三是同享醮祭舉行而得的福份,增添神的威靈。由於好處甚多,許多家神或小廟之神都很喜歡參與大廟的鑑醮。
 
   神 明要進入醮場鑑醮,當然也有相當條件;一是繳交鑑醮費用,金額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是每醮科的規定為準,也有免費鑑醮的例子。二要接受搜身,神明進入醮 場之前,工作人員都要從頭到尾仔細檢查,連神衣都要翻起,主要是怕有些心存不軌之人夾帶特殊符籙進場,相傳輕者可破壞醮場,嚴重者能劫走所有福份,因此無 論什麼神都仔細搜身後,才能領取號碼牌,憑牌供奉在三界壇上(數量太多時,得在三界壇後另建鑑醮場)鑑醮。
 
 送火王
 
  道 士依循古禮恭請三位紙糊火王神像到醮壇,舉行開光儀式恭請火 王爺降臨,相傳三位火王爺為赤明大帝、燧人大帝及火烜大帝,將境內的火鬼、火獸趕走,避免火災。送火王不外是誦念懺,開光等科儀,其中最精彩的武場是「禳 祀火烜列聖」,俗稱拍火部,道士舉起掃帚取水滅火,之後將三位火王爺及火鬼、火獸請至紙糊的三頂小神轎,待時刻一到,整個地區象徵性全面配合熄滅一切燈 火,再由一名手持水火旗的道士引領著主會將火王爺請至河邊火化,整個送火王的儀式即告完成。送火王後,各家貼福符(門聯)。
 
 科儀
 
  醮場祭儀中,要舉行許多科儀,道士們對於各項法事祭典,更須「照本宣科」,所照之本也就是科儀本,科儀之重要性可見一般。
 
   科儀的科乃指動作,祭典中的每個動作,都必須依照既定的程序和法則而來,也就是「依科闈事」。儀包括典章制度中所有的禮節和法事,也就是在每一個節目的進行中,都必須依祭祀對象的神格、地位,分別行禮如儀,以示尊崇敬聖之意。
 
   在 中國的歷史上,道教曾經數度成為國家之祭典儀式,因而自古以來,道教便最重行事之科儀與行禮之儀,台灣的民間信仰,因受中國道教影響頗大,醮祭科儀又全部 抄自中國的道教而來,因而無論南北的醮場,不論主醮道士師承何人,翻開醮科表,總是一個接一個的科儀,而這些科儀又因大多全在封閉的道場中舉行,一般民眾 完全缺乏接觸的管道,自然就顯得陌生了。
 
 開燈引鼓
 
  醮場的佈置大致就緒,各項準備工作也告一段落,接下來便等待良 辰吉時到來,正式入醮。
 
   民間對於時間的算法,是從半夜十一點為一天的開始,第一天的科儀,往往從半夜便展開。在正式的科儀之前,還有一些事前預備性活動,諸如開燈、引鼓、起鼓、發表、開光等等,一般都在前一天黃昏之後便開始進行。
 
   揭 開醮祭序幕的第一個活動,有些地方先行犒軍,大多數則以開燈引鼓為首。開燈乃指點燃斗燈,由道士自神前引來聖火,祈請後分交正副爐主,點燃於總斗燈,再次 等引點至各斗燈上,一般醮祭,由於斗燈眾多,點燈相當耗事費時,斗燈點燃之後,便需日夜護燈,不得熄滅,否則將遭逢厄難。
 
   正式起鼓之前,道士需依值年吉位,至廟外點香燒金,乞求諸事大吉後,一路敲鼓走回道場,稱作引鼓。進入醮場後,場中的鼓樂齊奏,熱鬧喧嘩,是為皇壇奏樂。
 
 施放水燈
 
   醮祭進入尾期,必須舉行盛大的普渡活動,正式普渡的前一天,都必須施放水燈,以招引水域中的孤魂野鬼,到陸上共享普渡盛宴。
   台灣地區的放水燈,南北差異頗大,北部地方盛行結隊遊行,並製作壯麗的水燈排以壯行伍,且常以大型水燈頭代替零星的水燈,南部地區僅由道士執幡前導,直接至河邊施放,並不重視遊行的過程。
 
   水 燈隊伍來到預定施放水燈的地點,道士或僧人必須在臨時的祭台前,宣讀疏文奏報天地神祇,召請水中孤魂共享普渡的隆厚心意,完後並念誦經懺,以助亡靈超昇水 域,然後一一點燈中的蠟燭,再將水燈流放河中,人們相信,水燈漂流愈遠,能招引更多的孤魂,更疼庇佑施放之人事業順利,閤家平安。  
 
 普施燄口
 
  降旗開普之後,要由道士或僧人主持普施法會,一般的中元祭典,這個節目更是重頭戲,藉以將豐盛的祭品,普施給眾孤魂野鬼。
 
   普 施又稱為放燄口。乃源自佛教的禮俗而來,儀式包括演淨、開懺、規禮眾菩薩降臨,然後振鈴乃請法界六道、十類孤魂到來接受甘露法食,為了顯示寬厚仁愛,道士 或僧人還誦多本經懺,如《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悲咒》、《往生咒》、以及《瑜珈燄口施食要集》、並運用法力,用柳枝遍灑甘露,讓孤苦遊魂得以開 喉,享用善信提供的祭品。接著現手印變食,一變十,十變百,使供品源源不絕,任遠近孤魂享用。
 
   登作燄口,除了普施孤魂野鬼,更以嚴肅的悲懺,勸化惡鬼遊魂,希望能開徹回悟,回頭是岸,免受地獄之苦,同登極樂之境。
 
 發文掛榜
 
  醮祭進行三分之二左右,大體要進行放水燈以及普渡的節目,在這兩科儀之前,必先張掛榜文於外壇,供外界觀看。
 
   由於各種醮典的性質不一,規模不同,發文掛榜的內容和形式也互不相同,有些醮局會同時張掛紅、黃兩大榜文,紅榜供神人閱讀,黃榜知會好兄弟們知曉。更多的醮局僅準備一張黃榜而已。
 
   發文掛榜的儀式相當簡單,由道士整理好榜文後,由鑼鼓護送榜文至貼榜處貼妥,再由道長用硃筆圈點畫押(也有事先圈點好之例),另備妥鮮花素果,由爐主或主事人員焚香拜榜,張掛榜文儀式遂告完成。
 
   榜文的內容雖各醮不同,但大體包括由誰負責這次祭典,出錢出力的爐主斗首有哪些人,普渡的目的以及善信們所祈何事‧‧‧等。
 
 榜文
 
  人類的社會中,對於一些較重大的公共事務,都會有公告周知的公告,以便讓有興趣或有需要的人們知悉或參與。鬼神的世界,也有 類似的活動,宗廟慶典,中元祭祀或建醮盛會開始時的張掛榜文,正也是通告人鬼神三界的佈告。
 
   一般而言,最普遍易見的榜文,為普渡之前張掛的普渡施食之榜大多是黃底黑字,對象為孤魂野鬼,榜末大多要請南無三洲感應護法韋馱尊天菩薩前來鑑醮或印證功果,最後再書一個斗大的「榜」字以及折解組合過的「如來一心」字樣和「發壇前掛」等。
 
   此外,另有通告神及人的紅榜,於壇外、燈篙邊或其他地方張掛。這些紅色的榜,內容大都是公告此次祭典中和人有關的部分,如何時放水燈,何時王船出廠等,是認識一個醮祭或法會最好的資料。
 
 謝燈篙
 
  謝燈篙完全是相對於?燈篙的活動,在作醮或普渡結束之後,最後一個節目便是謝燈篙,表示圓滿結束之意。
 
   一般而言,謝燈篙的時間,視祭典的類型而定,醮典都在結束當日或隔天便舉行,七月中元祭則在關鬼門之期才謝燈篙,但也有祭典結束時便謝燈篙的例子。
 
   謝燈篙的儀式,大都相當簡單,由主持法會的道士、和尚或者醮局委員主持,先行拜謝過燈篙神之後,便可依先陽後陰的順序,一一降下燈篙上的天燈、七星燈、天地布‧‧‧等物,然後接著拔起竹篙,最後並以燒金鳴砲,表示謝燈篙儀式圓滿結束,境內永安、大吉大利。
 
   台灣南部較大規模的醮典中,?燈篙之時必須在燈篙坑中塞入鐵釘、古銅錢、五穀、木炭等物,以寓添丁、發財、豐收、興旺諸意。謝燈篙時,燈篙洞中則置圓仔與發粿,象徵前圓後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