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

書畫家馬國慶:筆墨中現精氣神

 北京晚報 
紫砂壺拓片(由國家圖書館正式收藏) 紫砂壺拓片(由國家圖書館正式收藏) 佛像拓片(由國家圖書館正式收藏) 佛像拓片(由國家圖書館正式收藏)
人生源素
蘇軾之人生十六件
賞心樂事
清溪淺水行舟;
微雨竹窗夜話;
暑至臨溪濯足;
雨後登樓看山;
柳蔭堤畔閒行;
花塢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聞鐘;
月下東鄰吹簫;
晨興半柱茗香;
午倦一方藤枕;
開甕勿逢陶謝;
接客不著衣冠;
乞得名花盛開;
飛來家禽自語;
客至汲泉烹茶;
撫琴聽者知音。
“精氣神”乃天地間一切生命之根本。 人常說,養生養的就是“精氣神”。 “精氣神”也是藝術家於創作中潛心尋覓的靈動之美。 筆與墨,自古以來始終被中國人用來認知世界、表現萬物有情。 擺弄筆墨者眾,而把養生和舞文弄拓擱在一起,並能悟得墨中蘊含的“陰陽日月之美”者,恐寥寥無幾。 京城有位用墨高手,琉璃廠人馬國慶。 把一條活蹦亂跳的大魚傳拓到宣紙上,紙上的魚依然“栩栩如生”,這“大變活魚”的用墨功夫為此君獨有。 馬先生對於墨所能夠體現的豐富精神氣韻,堪稱悟透了:因為有了“氣韻”,墨不再是黑色的,而是五彩的!
古街古墨
馬國慶是已故馬寶山先生的公子。 馬老是傳拓大家,亦是書畫、碑帖鑑定名家,2004年以96歲的高壽仙逝。 馬公子傳承父業,也以書畫傳拓名世。 馬先生的書法作品曾作為國禮送美國國會,拓片為不少外國元​​首政要收藏。 他還曾為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製印。 稱馬國慶為琉璃廠人,因其“長於斯”:馬家院門直對的就是掛滿古舊字畫,飄著古檀香氣的“寶古齋”,再走幾步就是墨香浮動的“一得閣”和“戴月軒湖筆徽墨店”。 “榮寶齋”和“慶雲堂”這等老字號更是少年馬國慶每日求學必經之路。 “當時與小伙伴常玩"拉瞎"的遊戲:一個人在前面拉著,後面跟著的孩子閉上眼不許看,靠鼻子的嗅覺就得說出走到哪家店鋪門口了。這些店鋪,各具特色,氣味不同,許多都是百年以上的知名老字號。”
馬家迎來送往的無論遠客還是近鄰,大都是與馬老先生同級的“民國范兒”。 在馬國慶的兒時記憶中,常來家中做客的有張彥生、蘇庚春、傅大卣、程長新等老一輩金石書畫鑑定大家。 由於愛好和家學的緣故,馬先生自幼時常見到“黑老虎”(拓本的別稱),歷朝歷代的精佳妙品尤令其好奇著迷。 馬家公子得真文化氣場怡養,墨香自然浸入了骨髓裡。 “一頭扎進傳拓的技藝領域,恍然間竟有50多個年頭了!”
借墨達情
傳拓藝術,有實物考證的歷史就有1500多年。 拓本具有珍貴的研究價值,是易於遠途傳遞和保存的文物藏品。 比如許多古代墓碑已損毀消失,但拓片卻可以幫助我們“見識”歷史珍跡,揣摩解讀其原有的藝術風格與時代文化特徵。 關於拓片,古有“千兩黃金哪購得”之說,其彌足珍貴可見一斑。 傳統拓片採用複制性平面再現的技術方法製作,而馬先生自創的“立體拓”,稽古出新,令“古法”入新境,既保持了器物原有特徵,又有“我”對於作品的解讀。
馬先生這樣詮釋“立體拓”的內涵。 傳拓一幅作品要經曆三個層面:1.觀物取像;2.遷想妙得;3.借墨抒情。 具此三層面,創作是也。 而三個層面中最後之“借墨抒情”的“情”字為“墨氣”之源泉,也是人之靈性所在。 馬先生解釋說,“拓”通常是在十來分鐘內即可完成的事情,那是由一連串“啪啪啪”嫻熟有序的利索動作組成,即一氣呵成;而之前的“讀”(對器物的形、質、文字與文飾進行細緻入微的解讀),卻往往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 “只有讀懂讀透原作品,確立最佳角度,然後才能用藝術的手段去體現它最動人之處。”馬先生說,“人有站立坐臥與閃轉騰挪之不同狀態,各種生命體徵和靈魂交感都要通過畫面傳遞給觀者,這是利用了中國傳統文化資源,並不是老酒貼新標,更與簡單的複製完全不同。”
拓能通神
依馬先生之見,“用墨有大學問”。 俗話說,“大廚調水火,拓藝調水墨”,看來,廚藝與拓藝在最高境界都有不可言傳之奧妙。 問其“為何墨非黑色而是五彩的?”馬先生以“看圖說話”的形式作回應。 先是一幅古代美女圖。 畫面中佳人膚如凝脂,櫻桃小口瑩潤,水靈靈的一張俏臉呼之欲出,這氣韻這效果,全因用墨的巧妙與精絕。 馬先生還特意為此“美人拓”賦詩一首:頭束雲鬟著艷裝,婀娜體態氣飛揚。 臨風倩影悄悄至,惟有蕭歌伴異香。
好古之人必會對馬先生自創立體拓的明清紫砂壺和黃楊古木拓藝拍案叫絕。 老壺特有的包漿和古木的筋骨蒼潤感竟然都能在宣紙上表現! 馬先生還有個絕活,那就是“拓活魚”。 他拓過的最大的一條活魚長近2米,來自密雲水庫。 那“大腹便便”歡蹦亂跳的活魚姿態被捕捉展示得淋漓盡致,白花花亮閃閃的鱗片好似還掛著水珠。 觀此畫面,立刻了悟為何“用墨有大學問”。 難怪老一輩文化大家馮其庸先生贊“馬君傳拓技術通於神而臻於化境矣”。 以坊巷俗語表達便是:馬先生把“墨”玩到家了!
馬先生說,傳拓講天氣時辰,強調子時午時,“上紙的方法也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這聽上去與做茶很相似。 就像陰雨天氣不宜採茶炒茶,拓墨也不宜在空氣濕度很大的​​情況下進行。 “因地而變,因時而變,因材而變,因境而變”,馬先生說,“變”字指的是創作中的順時順勢。 “不經意處見高明”。 拓不同的器物,在用紙、氣溫乾濕度和使用的工具等諸多方面都有嚴格的配比。 “舉個簡單的例子,拓戰國玉和漢代磚石差異就挺大,前者紋路很細膩潤澤,所以選紙要細,後者俱粗獷素樸之美,用紙自然要厚。細者表韻,粗者現味。”
因為把所有的心思都“泡”在了墨里,馬先生是個科技領域的“白丁”,這位老北京詼諧地宣稱“我也不上網我也不逮魚”,意思就是一切與“電腦”有關的事物皆不精通。 一本厚厚的《中國傳拓技藝通解》,馬先生也是一個字一個字用筆寫在紙上完成的。 讓自己的心沉靜下來,遠離喧囂,再用墨香浸潤心田。 這是一種唯屬馬先生的養生至高境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