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

文房收藏:精神的訴求工藝的極致

南方都市報

仿官釉樹瘤筆筒,18世紀,連座高11 .7 cm,寬10cm。仿官釉樹瘤筆筒,18世紀,連座高11 .7 cm,寬10cm。黃花梨嵌銀絲蓮紋蓋盒,1 7世紀,高4 .7cm、口徑8cm。黃花梨嵌銀絲蓮紋蓋盒,1 7世紀,高4 .7cm、口徑8cm。銅浮雕雲龍紋象首耳爐,連座高11cm、口徑13 .4cm,款“大明宣德年制”。銅浮雕雲龍紋象首耳爐,連座高11cm、口徑13 .4cm,款“大明宣德年制”。
銅浮雕雲龍紋象首耳爐,連座高11cm、口徑13 .4cm,款“大明宣德年制”。
南都訊記者黃蒨發自北京日前,由中國嘉德拍賣有限公司主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牧心齋清祿集》首發式在北京菖蒲河皇城會舉行,書中所集文房珍玩同時展出。 文房是收藏​​的一大門類,簡單說來,它包括環繞著古代文人生活的一切器物,是文人著書立說、修身養性、閒暇宴飲的重要伴侶。 牧心齋主人張明十幾年來專注於古代文房研究和收藏,對於明清銅爐收藏尤有心得,其專著《明清宣德爐》於2012年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
《牧心齋清祿集》中器物的甄選由專家團隊共同品鑑審定。 書中所列瑰器為主人多年所藏,有奇石、古製文具、瓷器、銅爐、佛櫥供銅造像、台幾陳宮廷制卣等。 文物出版社主編張曉舟表示:“翻開《牧心齋清祿集》,優雅、簡約、淡然、恬適的感覺油然而生,它不同於現今大多數收藏類畫冊熱熱鬧鬧的風格……無論是在手中展讀還是置於書案翻閱,無疑都是一件賞心樂事。”
牧心齋主人張明:宣德爐是顛覆性的
南都:為什麼要花力氣出這麼一本書?
張明:我覺得收藏必須要有幾個基本的要求。 第一,要有一定數量的藏品。 第二,藏品裡有一定的精品。 然後,還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 不能說今天買了一批,明天就把它賣掉。 最終要把你所收藏的這些東西,經過研究、整理,帶入學術領域。 那才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收藏狀態。
南都:你對收藏明清銅器特別有心得,能介紹幾件嗎?
張明:比如銅鎏金鳳紋筆掭,底下帶有“乾隆年制”字款,是乾隆年間宮廷御製的銅質文房。 宣德爐裡也有幾件都是有代表性的。 一件銅鎏金雲龍紋象首耳爐,爐底鑄“大明宣德年制”雙龍抱款,底座鑄“大明宣德年制”。 同類的帶底座又帶年款的藝術品在世界各大拍賣公司、各大博物館都沒有出現過。 另外比如筒式戟耳爐,收藏家王世襄就收藏了好幾件筒式戟耳爐,我這一件的底款、器型、皮色都非常精美。
南都:鑄造這些銅爐是做什麼用的?
張明:爐跟古人的精神需求相關。 一個安靜的環境裡,有畫、有琴,還需要有動感的煙,那就是沉香。 一個上好的居家空間,我認為是離不開香的。 為什麼宣德爐這樣一個銅質的香爐,會受到明末的收藏家項子京及後來的大藏家王世襄老先生的重視呢? 它的需求是屬於精神層面的,它的工藝也做到極致,而且是用明代的皇帝命名的。
南都:宣德爐與之前的銅器相比有什麼特徵?
張明:漢代以前的銅器叫青銅,漢唐以後,基本上就不再稱之為青銅了。 在宋代也有青銅,但所謂的青銅器一般指的是夏商周、春秋戰國到漢的青銅器。 唐以後就不再稱為青銅了。 我們所說的明清宣德爐屬於銅器。
從鑄造上來講,青銅器是很能代表中國面貌的。 但是到了明代早期,宣德爐的出現,從製造工藝到審美取向,完全是顛覆性的革命。 從鑄造來說,它也是採用失蠟法澆鑄。 但是青銅器的銅鏽斑,這種工藝的繁複,禮器的厚重,到宣德爐之後完全被打破了。 取而代之的是線條的簡約的美感,皮色的變化,由內而發的銅質的溫潤、細膩,在古代,有人形容宣德爐有如女子肌膚柔膩可掐。 就是說宣德爐可以細膩到這種程度。
南都:鑑賞一件銅器應該看它的哪些方面?
張明:一件藝術品應該有幾個標準。
第一,它是精美的,是能夠代表這一個時期最高生產力的。 它的生產工藝、材質、設計到保存應該是完美的。
第二,必須符合這個時代的特徵,也就是必須是“老”的或是“舊”的。 第三點,它在同類裡是有特殊性的。 比如說,齊白石可能畫了幾萬張畫,並不是每一件齊白石的畫都是有藝術性的。 可能有幾萬張是為了應付生活,還有幾萬張是他自己用心創作的。 我覺得用心去創作的、有特殊性的,應該是一個重要標準。
觀點
文房器物強調“雅”喬皓(嘉德拍賣工藝品部總經理)
現代人生活在城市裡、人群中間,而古代文人則寄情山水,我們今天以文房器物研究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明代的許多大藝術家,包括沈周、文徵明,他們日常用什麼東西? 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什麼? 我們做文房收藏的目的,就是要對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加以考證。
對於文房器物,首先強調一個“雅”字。 什麼是“雅”呢? 那就是要有人文的精神,要蘊含著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 第二,工藝要足夠的考究。 文房收藏一直是中國文物收藏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幾百年或上千年的歷史下來,會寫字的人很多,但寫字的工具,包括他居住的環境,未必全是雅的。 而文人雅士們將他的思想,將他對事物的理解,寄託在使用的文房器物中,從而構造了“雅”的生活環境,而且這種對器物的審美追求幾近極致。 由此我們今天所見歷史遺留下來的精品文房,不僅外形考究,細節更是韻味無窮。
今天我們把幾十件文房珍品集成一本書,更嚴謹地說,其中每一件器物甚至都可以拿出來單做一本書。 在文房器物的研究中,很多方面對我們來講仍是空白點,以後還要逐步地發掘研究。
來源:南方都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