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清代印石別考(上)

收藏界
黃易(原尺寸:高4.5寬2) 黃易(原尺寸:高4.5寬2) 吳昌碩印 吳昌碩印 徐三庚7(原尺寸:高4.5寬4.9) 徐三庚7(原尺寸:高4.5寬4.9)
山東 朱紀
“惜陰書屋所藏金石文字之印”
癸巳三​​春高密市場中購得印石一方,體高8厘米,面縱寬皆5厘米,蕭山石,三獅鈕,稍殘,印面朱文“惜陰書屋所藏金石文字之印”,邊款“石屬三庚制,甲子三月廿又二日”。 據劉姓持印者講,印章由高密井溝鎮“跑貨人”從安丘鄉間一老翁處收購,此翁父親曾在民國時從軍,駐防天津,與家中其它字畫、文房用品皆購於彼時,流傳至今,若非杜撰,情形合理。
查證“惜陰書屋”在廣東順德大良鎮“清暉園”內,建於清道光年間,坐東向西,面7.9米,進深7.71米,為簡樸平房,“惜陰”二字指珍惜光陰,為勉勵後輩之意。 “清暉園”原為明萬曆丁未狀元黃士俊宅第,天啟年時建園,後為清乾隆進士龍應時購得,其後人嘉慶進士龍元任及歷代龍氏繼承,是中國古代十大名園之一。
茲考:“石”為印石主人,“”為“友”別字,“三庚”為晚清金石名家徐三庚,“甲子三月廿又二日”為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3月22日。 有文字記述,龍家後人龍志誠“文化大革命”時為生存所迫,將龍氏家譜悉數焚毀,致今無法考證印石主人姓名,有待以後調查。 按時間推斷,“石”應為建國前龍家後數二代主人的名字字號。 餘蔭山房、梁園、清暉園、可園為清時廣東四大名園,時可園創建人張敬修常邀詩人張維屏、秀才簡士良、金石名家徐三庚在園內吟聯、頌賦、傳藝,印石應為此時之前書屋主人囑託三庚篆刻。
印石皮色老舊,獅鈕為典型清代南派造型,手工雕刻,鏤空玲瓏,印款時代特徵明顯,“三庚”字款符合徐氏題款特色,“庚”字個性鮮明,有別於現代的藝術手法。 蕭山石產於浙江,徐三庚為上虞籍,順德為廣東地域,甲子年時徐三庚38歲,與其青年時離開家鄉,遊藝南北,先後在杭州、上海、武昌、廣州、香港等地鬻藝訪友之時吻合。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號井罍,又號袖海,別號金罍道人,作品甚豐,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魚室印譜》、《金罍山人印譜》 、《金罍印摭》存世。 三庚篆刻面貌多樣,早期學浙派,四十歲左右篆法改變,晚年基本定型,印學道路經歷了由浙而鄧的取法過程。 因熟練掌握了浙派的篆法規律與刀法技巧,治印以碎刀短切,​​波磔澀進,線條頓挫起伏,有對《天發神讖碑》與漢碑額的借鑒,又融入了鄧派篆法婀娜飄逸的特點,將朱文印逐步推向完美,給人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奇妙感受。
徐 氏篆刻三十八歲至四十三歲之間大量作品師法鄧石如、吳讓之,是繼鄧、吳之後“印從書出”的第三人,其篆字垂筆內凹收腰,從緊至松,“字”字“子”的中宮收 縮,是其篆法處理的慣用招數,印文沖中帶切,澀暢並施,線條婉轉秀雅,章法虛實相間,離合有致,筆勢飛動流暢,形成姿態綽約的印風。 按藝術水準,徐三庚還擅竹雕、設計博古文玩,個性鮮明印風的形成應為中年以後,此印印文可能因為依印石主人制收藏印所囑而規整嚴謹,印石雕鈕顯得有些俗媚,或為民間工匠所製的成石印材,藝術風格存在疑點。
此 印章涉及歷史、地理、人文、金石、篆刻藝術等許多信息,文化藝術價值不可低估,諸如“惜陰書屋”當時所藏金石文字的內容和至今保存流失的狀況;書屋主人後 代的興衰生存情況;古代先賢的文化情感交集;徐三庚篆刻辨偽及藝術風格的演變問題;印石的流傳過程等都是值得玩味的緻雅課題。
“心如田野”
延慶堂主擅營文房雜項,由其轉讓印石一方,高5.8厘米,印面2×2厘米,壽山石,部分有凍和硃砂,方素材,有綹,微磕碰,印章上部自然型,包漿瑩亮,印身歲月磨痕明顯,印面朱文“心如田野”,邊款“乾隆四十二年清和月屬吏黃易謹刻於節署之平治山堂中”。 釋文:“乾隆四十二年”為公元1777年,“清和月”為農曆四月,“黃易”為清中期西泠四家之一。 “節署”為官衙,“平治山堂”為清時濟寧官署衙內建築。
印出魯地合理。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秋庵,曾官山東濟寧運河同知,精於書畫,一生致力於金石碑刻的搜求考證,不僅是篆刻大家,為官期間對“武氏祠”進行發掘保護整理,譽貫金石界。 黃易秉承家學,且受丁敬指導,著有《小蓬萊閣金石文字》、《小蓬萊閣集》、《秋景庵印譜》。 《黃易與金石學研究研討會論文集》中黃易“活動年表”記載,黃易因書法、篆刻、金石成就突出,為一時學界代表。 乾隆四十一年黃易筮仕東河,乾隆四十二年黃易34歲,入京領官候遣,其年十月到河東河道(商丘)為官,同年調陽谷主簿(注:東河,雍正7年改河道副總督為河南山東河道總督,統稱河東河道總督)駐濟寧,後移兗州,專門管理防治河南山東境內的黃河與運河。 自乾隆四十一年至四十七年間,歷任陽谷主簿、汶上尹、茌平尉、武城丞、下南同知等職,一直在山東河南境內頻頻調任。
“心如田野”是心境釋懷。 黃易對金石碑拓鑑藏痴迷,每遇古拓秘本“眸色炯溢顴頰間”,被譽為“五百年來金石書畫第一傑作”的黃易名作《得碑十二圖》中記錄了其在乾隆四十年至五十八年間的訪碑活動。 “心如田野”驗映了乾隆四十二年適時放馳田野,心境暢達的心情;按年表,黃易八月赴京,十月任官,印石可補證四月於“平治山堂”刊“心如田野”。 此時黃易尚未上任,或可理解為未知所領官職位,不知能否正仕,心緒複雜,以“心如田野”來釋懷嚮往田園生活,求得身心的舒曠。 黃易常以篆刻檢驗自己的學力,並將情感融入創作,“心如田野”中“野”字篆書略有變化,又似“畦”字。 “野”字篆書可見漢“新野令印”、清姚燮“野橋” 印;甲骨文中有“畦”字為“田”字偏旁,“口”字下有一橫重複相疊字形,與“野”字篆書相近,若為“畦”字,意為田埂,埂有梳理水田之功用,黃易為治水官吏,若此成立,於情於理也如可能。
黄易的篆刻 黃易的篆刻
印風對應黃易篆刻風格。 參照相關黃易篆刻資料,印石邊款內容、語次與同時期一致,屬款字體、習慣無誤,“心如田野”印文與黃易早期朱文風格頗為相像,方圓結合,文字效果靈動,猶有小“口”的字型在其它印文中多見運用。 黃易精於金石碑版之學,篆刻因此根基,印作古穆渾厚,拙中寓巧,又不失秀逸,其創作設計時態度一絲不苟,而一稿即成便成竹在胸,奏刀騞然。 黃易早年用刀起伏幅度較大,入石較深,故秀挺明快;後期轉為短切,凝練渾融,神定內蘊,朱文印體閒雅醇古。
印石邊款刀法、字體框架尤能體現黃易特點。 黃易所見歷代金石拓本極多,培育滋潤了篆刻創作,所做楷書款八法井然,線條秀勁精妍,字體神采飛越,伸展自如,款字結體精準工穩而雅馴古蒼,為浙派篆刻藝術的發展貢獻傑出。 “乾隆”二字筆劃的用刀;部首的比例;“黃易”二字的按切習慣;“謹”字的處置;“平治山堂”的橫筆走向,都與其其它印章邊款極為相似,而印面文字整體佈 白和筆劃中的細節處理都是從大處著眼,並與筆劃的整體相貫通,穩定性強,符合浙派筆劃要用幾次切刀慢慢而進的特徵,金石味濃,有古雅之美。
金 石篆刻學家有時往往忽略石材的擇選、雕鈕的有無,而注重印文篆刻的內容和藝術的表現,一方印章若由名家所製並能從中反饋出其相連帶的諸​​多資訊,就不能 以其體量的大小、材料的優劣來衡量它的文化藝術價值,名家印章是印學中的一處鏈接,若能以此促使對篆刻藝術的全面關注和探討,這便是印石收藏研究的引伸和 昇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