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

山水畫:靈山靜水香岸泊舟

中國經營報 
鑑·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馬達飛
隋唐伊始,中國山水畫便有了獨立的分科,自此山水、人物、花鳥,成為傳統中國繪畫熠熠生輝的三大藝術科目。 而山水畫不僅是世界藝術叢林中獨特的風景,也承載著中國人文領域裡最為深邃的寄託,伴隨著中國藝術走過最為輝煌的歷史時期。
應該說,中國山水畫得到大的發展,與“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宗白華語)”有莫大的關係。 文人終於找到了一種獨特的道白語境,在用筆墨描摹自然山水之際,傾吐內心中無限的天地愛戀和優雅韻致。
北宋大畫家郭熙把山水比喻為“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慘淡如睡”,這簡直就是辛棄疾所寫的“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在與自然顧盼之間,藝術家擬人化了山川湖泊,藝術生命由此與山河大地融為一體。
南宋畫家馬遠有一幅《葦岸泊舟》,意境深遠,極富趣味。 畫的遠處以非常簡約的筆法,寥寥淡染幾筆遠山,勾勒出平遠的景色,近處一葉孤舟,幾片葦草,水岸在即,滿目蕭疏。 一白衣人蜷縮在小舟之上,痴痴地凝望著遠處的半壁山水。 整幅只有上、下兩段內容,全畫無多著墨,大幅度地留白,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和空闊的寄望,襯托出當時作者委身江南偏安一隅的忿懣情緒以及對遠方故園的深深的思戀。
被後世畫家稱之為“馬一角”的馬遠,善於以小見大。 他不用常規畫法的全景式構圖,而是採用一種主觀式的截景方式,省略掉一切與主題無關的元素,這是一種多麼智慧的選擇! 這種高超的裁剪式手法提煉自然,妙造自然,一切都是為了弘揚主旨,一切都成就了主題的襯托。 心境躍然於尺幅之間,意趣流露在點畫之外,巧妙地把詩情畫意盡情地傾訴出來。
畫中岸邊蘆葦,看似疏雜無致,實際上是畫家內心的流露。 荒野的此岸不是真正可以停靠的地方,畫家所要尋找的那種充滿香氣的世界在遠方,在彼岸,在山的那邊,那世界光明無塵,萬物澄澈,縱使世間遍尋不著,也要在心宇中營構這樣一個理想空間。
這幅畫中小舟彷彿成了主角,停泊在岸邊不遠處,如同乘舟者的容與不進的心情。 縱觀山水畫史,小舟似是歷代畫家不可或缺的元素,幾乎成為了靈山靜水意境中的眼睛。 小舟是自由的,可以順流而下,可以逆流而上,可以隨著水面起伏蕩漾,也可以在光風霽月的秀色山水中居停。 小舟是孤獨的,就像人站在宇宙中間一樣,渺茫得如同一粒微塵。 小舟是高華的,是畫家心靈的映襯與魂魄的返照。 然而這小舟有時候又是入世的,像柳宗元寫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踪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小舟上面載著漁翁,他們的用意不是釣魚,而是像周朝的薑尚一樣,得到知音的欣賞! 文人不僅僅是具有出世的情懷,更多的是希望能夠為壯麗河山和芸芸眾生奉獻自己的才華和心智,小舟是隨時可以起航的,揚滿風帆地完成歷史賦予的責任擔當。
山水畫對中國藝術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它採用意象之美,構建一個與真實世界迥乎不同的新的世界。 山水畫對音樂、詩歌、舞蹈以及戲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欣賞中國傳統山水繪畫要有一份獨特的情懷,用思緒和想像去填補畫面中的空白,從而超越時空的阻隔,與古人同化。 若是果真能夠在山水之間行遊,徜徉在古人的悠遊的意境之中,那便是超越了身體的阻隔,靈魂上與古人自由無礙地交流,那將會是一種生命裡最大的奢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