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4日 星期一

龍形玉器的前世與今生(圖)

 收藏界 
龍集許多動物和自然現象於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中華民族祖先創造的,是數千年來整個中華民族崇拜的偶像。 自原始社會起,就以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被用於玉器雕刻上。 從早期的玉豬龍,c形龍,到我們今天常見的龍的樣式,就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過程。
中國古代玉器上最早出現的龍是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軀體捲曲,形似玉玦,頭似豬首(圖一)。 1971年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發現的一件玉龍,墨綠色,體弧曲呈“C”形,為目前所知發現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稱“中華第一玉龍”。 (圖二) 新石器時代玉龍的特點是,龍首長,吻部前伸,略往上翹,無耳,長鬛後披,眼睛突起似鳳眼,或稱菱形眼,整體渾圓,沒有棱角。 通體光素無紋,形制厚實質樸。
商周以後龍紋玉器逐漸增多,並形成各個時代不同的龍形。
商代玉器龍紋較多,龍的造型從早期C形龍發展變化而來。 按照形制的變化,可以劃分早、中、晚三期。 早期的龍形玉多為扁平的薄片狀,頭大,身粗短,側面露出單足,尾部漸細出尖,有的類似三角形,且大多呈刃狀。 一般頭部有角,多為單角,蘑菇型,向上豎立。 眼睛以“臣”字眼為主,兼有菱形眼、圓眼、長方形眼等。 這時的龍身上一般為素面,沒有紋飾。 中晚期以後,薄片玉龍減少,代之以圓雕龍(圖三),並開始出現璜形龍。 隨之龍的軀體舒展變長,頭縮小,頭型似虎,角由早期的豎立轉而變為傾斜直至趴伏於頭後。 “臣”字眼更普遍,其他眼形也有,但數量較少。 足仍為側面單足,較早期修長,呈跪狀。 龍體更多呈璜形、玦形。 另外,龍身各部位出現迴紋、雲雷紋、重環紋等,且多以雙勾线即兩條平行的細陰線琢出,線條以直線為多,有棱有角(圖四)。 中期玉龍沒有出脊,晚期有的龍脊上開始出現扉棱形的脊齒紋,基本沒有圓雕,龍角雖已斜狀,但仍然帶有早期豎立的痕跡。 商代玉龍多呈張大嘴狀,以示兇猛。
西周時期玉龍基本沿續了商代玉龍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狀龍和稍厚的板狀龍兩種,圓雕龍的造型極為少見。 龍身較商代瘦長,龍的背部出現的脊齒紋比商代時期的細密。 上唇呈鉞形,下唇向內翻捲。 龍尾比商代厚而無刃。 身上的紋飾較複雜,重環紋、雲雷紋等很盛行。 改變了商代常用的雙勾线技法,以單徹法雕琢,俗稱“一面坡”。 線條流暢,多彎形和弧形,直線雕琢紋較少。 最突出的特點是腦後的蘑菇形角已不多見,龍角為鬣形角和鈍角,眼睛仍為“臣”字眼,但眼角線拉長,兩端帶很長的勾形線,形成西周獨有的風格。 此外橢圓形眼、菱形眼亦很多。 上吻翻捲,口微張不露齒。 此時大多不雕腿和足,玉龍構圖比前期顯得更加舒展,開始出現對稱的連體璜形龍。 龍身上的紋飾呈圖案化,起裝飾作用(圖五)。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龍逐漸擺脫前期玉龍的特點,向近代龍形靠攏。 龍體周邊以雙陰線擠出陽紋線,更突出了龍形的輪廓。 龍體更長,身上多飾谷紋。 蘑菇角消失不見,代之而起的是飄飛而上揚的鬣角。 眼睛不見“臣”字眼,出現單線、雙線陰刻的純圓或角度渾圓的方形眼,到戰國以後又發展成為鳳眼和杏核眼。 其雙線雕法是外圈線細,內圈線粗,使眼睛突出,更加有神,形成淺浮雕(圖六)。 戰國初期玉龍最別緻而又典型化的標誌是,在眼睛的上眼皮上有一道若隱若現的淺刻陰線,形如上眼皮;另外是出現了雲朵狀耳。 從戰國初期開始,龍身轉化為多變的s形,基本形式是勾首、凸腹、卷尾,是前代沒有的樣式。 龍身上的紋飾也有很大變化,春秋時開始出現蟠虺紋,並且密布全身,每個蟠虺紋都自成一組而構成連續圖案;戰國又出現了滿而密的谷紋,後期又加飾蒲紋地。 龍身上的紋飾還有勾雲紋、如意云紋、丁字形雲紋等等。 總之,這個時期龍身紋飾的特點是滿而密(圖七)。
漢代龍漸漸向盤龍發展,並趨向四足獸的體形,大多龍身上開始雕出四肢,若走獸般。 王充在《論衡》中說;“世俗畫龍,馬首蛇身”。 玉龍頭部變長,如馬頭狀。 口部大張,露出利牙,上唇外翻,下唇勾卷,似斧形或魚尾形(圖八)。 眼睛多杏核眼,加​​長眼梢。 多以斜碾法磨去眼眶周圍的底子,使其微凸。 漢代晚期,眼皮多下垂。 此時的龍角出現在雲紋耳後面,近似鹿角的長角。 有的勾卷,有的分叉後再分別勾卷。 陰刻線勾出爪和掌,爪呈圓球形,一般為三爪,長尾翻捲。 龍體的紋飾與戰國時期相同,但排列疏鬆,且谷紋磨工極好,摸起來的感覺沒有戰國谷紋紮手(圖九)。
東漢開始,龍身上出現飛翼,並刻有短直的細毛紋,在龍背上刻有相對的數個雙線紋表示肋骨。
進入唐代,完全擺脫漢代式樣,龍身似粗大的長蛇,四腿四爪。 頭較長,頭上有鹿角、雲形耳和毛髮。 角從鼻樑處長出,丹鳳眼,口大張,嘴極大,嘴角一直向後延伸過眼角,張口吐舌。 下顎部出現髯。 四肢細長,前腿處有帶狀飛翼,後腿特長,一足與尾相交纏繞。 腿關節處有毛。 關節突出,粗壯有力,爪為三爪,爪尖銳利、遒勁有力。 龍身不再飾其他紋飾,或素面,或刻有網狀魚鱗紋。 禿尾,尾部不加任何裝飾,個別龍背有脊鰭。 整體形象動感十足,威武雄壯,勇猛有力(圖十)。
宋代龍的形象與唐代龍紋大體相同,延續唐代龍的雙鹿角,丹鳳眼,魚鱗紋,三爪,肘毛等,但龍身較唐代細瘦,軀體圓潤修長。 宋龍嘴角向後延伸不超過眼角,基本在眼睛的三分之二的位置。 嘴出現棱角,上唇翹得很高,下唇微微翹起。 頭髮變濃,頭髮向後飄,頸部細長而身體較粗。 龍額後面開始出現兩根細長角,兩角的盡頭往上方勾卷。 近似​​唐代龍的雙鹿角,兩腮後長髯飄逸,脊鰭大而多,眉毛突出。 宋龍表面大多光素,身體兩側也有用陰線刻劃的兩道輪廓線,但邊線較唐代的粗,出現扇形鱗。 龍腿很長,後腿曲折度大,顯得無勁,不如唐龍有力,關節處有鉤形腿毛,也有呈漂浮狀並長於唐代的腿毛,在小腿部分由短陰線表示腿上的汗毛。 大多數龍的後足與尾部不相交。 爪子似鷹爪,多為三趾,爪粗長。 龍尾端大多光禿,有的尾巴盡頭出現了火焰狀裝飾物。 宋龍雕刻細膩,但是龍勢趨於穩重,缺少唐龍的威勢。
图十一 圖十一
元代龍紋較宋代差別極大,造型兇猛,粗獷有力,威武之極。 頭部較小,細長頸,鼓腹,禿尾。 龍頸用粗刻斜刀斷開,使龍頭更加突出。 龍為側龍,但多有雙眼。 眉骨高凸,粗眉下壓。 丹鳳眼,與眉毛相距很近,有粗眉壓眼的感覺。 龍口略張,上唇肥長上翹呈勾雲形,額後面有兩根細長角,發細長向後飄拂,鱗多以細密的網格紋表現。 四肢有力,爪以三爪為多。
明代的龍頭刻劃的刀口很深,臉部又長又寬。 早期上唇長而上翹,濃眉鳳眼,頸細身粗;晚期龍紋身軀細長如蛇,多刻劃網狀鱗紋,頸,腹,尾大致等寬。 眼睛為圓眼,突出很高,稱“蝦米眼”。 鼻似如意頭形,兩側長出兩條須,短髮從根部向前衝。 小腿細瘦,中間刻有密集的短陰線,足為四爪或五爪,爪尖鉤成球形(俗稱風車爪),身體瘦長,尾部有云紋或火焰紋裝飾。 (圖十三)
图十三 圖十三
清代龍紋頭額寬闊飽滿,龍角的距離寬,龍頭比明代短,最大特點是發多而蓬亂,飄向腦後,向四周伸展。 眉毛呈鋸齒狀,兩條龍鬚下垂,額下長滿鬍鬚,腮部也用鋸齒紋表示。 雙角粗壯如松枝,一對蝦米眼向外高凸,且打磨比較精緻。 鱗紋更寫實、更形象化。 尾部形狀多樣,有秋葉狀、大芭蕉葉狀、鋸齒狀。 爪子是三至五爪,但刀法軟,不像前幾代有力。 晚期龍頭扁短,紋飾繁瑣比較呆板,沒有神韻。 清代龍多為正面龍。
图十四 圖十四
图十五 圖十五
玉龍從新石器時代的樸拙自然、充滿生氣,發展到戰國時期的自由奔放、生機勃勃;漢代的兇猛威武、一身霸氣;唐代的威武雄壯、富態華麗;宋代的矯健清秀,姿態優美;元代造型兇猛,粗獷有力。 及至清代垂暮將逝的衰弱頹唐,很像是冥冥之中,上蒼對腐敗落後的封建王朝行將退出歷史舞台的一種昭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